20世纪90年代初,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明确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财经类各高校很快取消了国民经济计划专业,有的改为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没过多久,有的高校所设置的国民经济管理专业也停止了招生,或改为“企业方向”招生。1998年在调整后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国民经济管理专业真正“寿终正寝”了。只是在各地的强烈要求下,教育部才特批七所高校在目录外保留国民经济管理专业。在新的形势下,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专业设置做这样的调整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课程设置上,有的高校财经类各专业(保留的国民经济管理专业除外)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理论基础课、必修课、选修课当中,再也找不见国民经济管理学课等宏观经济管理理论课程的踪影,这就不能不令人费解了。这样做,不但反映了学校管理理论上的偏颇,而且在实践上也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对受教育者产生误导,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误区。
误区是由错误理论的误导产生的。我国市场化改革以来,理论界有些人最初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标志,认为二者水火不能相容,肯定计划而否定市场。1992年以后,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过去以指令性为主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否定,就是对宏观经济计划管理的否定,就是对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否定。主张只要市场自由竞争,不要国民经济管理。按此逻辑,国民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具有国民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的人才培养,自然是没有必要的。错误的理论导致有害的实践,这是必然的。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也十分明确地指明: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对解除人们长期以来的思想禁锢有巨大帮助。
事实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只要翻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史,我们就不难发现,不论是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也不论是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抑或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干预对其经济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只是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侧重罢了。美国专栏作家雷金纳德·戴尔,1999年12月3日撰文指出:市场经济的胜利并不意味着将来不会再出现经济问题。也不象一些评论家经常断言的那样,市场原则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钥匙。同时,市场经济也不意味着所有国家必须接受同样的经济政策。纯粹的自由市场在全球任何地方都还没有出现,当然美国也没能。甚至在美国主张放任的资本主义的人们也不得不承认,为规范股市、银行和企业行为,政府必须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更不用说刑事审判制度了。规章制度是市场繁荣发展的保证。资产阶级学者的这篇宏论,不也恰恰说明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应有之义吗?再看我国的实践。1993年上半年以前的几年时间,我国接连不断地爆发证券热、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等等,一浪热过一浪,市场秩序极度混乱。1993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强化和改善了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到1996年就成功实现了持续的“高増长、低通胀”的经济“软着陆”。实践同样也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也需要宏观管理,而且需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两手”一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一是国民经济管理这只“看得见的手”。
财经类高等学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要求的各类经济管理人才的重任。追随未来社会需求而确定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进而围绕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体系的基本教育理念,是每一所院校所必须遵循的。尽管国民经济管理、财政管理、金融管理、工商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管理、统计、审计等专业各有自己的培养目标及其相应的课程体系,但把国民经济管理学课等宏观经济管理理论课程分别摆在其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的位置,应该是不容置疑的。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经济管理人才应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
用前瞻性的眼光来看,21世纪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必将趋于综合化、功能化和具有创新精神。21世纪的经济发展有两大特点特别引人注目,一是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要推动力的新经济或叫知识经济,二是经济发展的日趋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将融入世界经济主流。这两大特点需要宏观经济管理人员必须是懂经济、善管理、了解市场规律,有科学求实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从而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竞争环境,引导企业经营和投资,使之更好地参与目标竞争。而部门经济管理者,企业管理者,也必须具备国民经济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以便从“全国一盘棋”和世界大市场的角度认识和处理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未来人才素质的决定性因素,己不是传统的“仓库理论”,而是应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完整、有机的知识结构对人才创造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正如科学家钱学森指出的:“今后学生进入社会面临的工作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多方面的。培养出来的硕士,如果其知识只限于一个学科,不知其他,那将是教育的失败。而目前我国许多学生的知识结构只是以掌握本专业和为到社会上容易找到工作而培养的认证考试知识为主的残缺不全的知识结构,对其他知识的涉猎非常贫乏,严重地影响着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缺乏控制和把握宏观方向的思路和方法,缺乏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江泽民同志多次讲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引导社会发展潮流、超前为社会设计完整知识结构的创新人才,促进全民族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应是财经类高校神圣的历史使命。
二、从学科的性质、内容和培养目标来看国民经济管理学课等宏观经济管理理论课也是不可缺少的
和其它部门经济学不同,国民经济管理学以国民经济整体为研究对象,是一门富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宏观经济管理科学,它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国家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管理的规律性和方法,直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服务,要求政府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科学、有效地管理国民经济,以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健康地发展。通过这一学科的学习,使受教育者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国民经济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管理的规律性,了解我国国民经济管理方针、政策、经验、教训,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进入社会后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各类经济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从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看,国民经济管理学课的设置也是必需的
通过宏观经济管理理论令人信服的教化。(1)可以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任何一个经济管理人员,认识和处理问题时都应自觉地考虑到国家的全局利益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稳定和发展,自觉地接受国家的宏观调控,认真贯彻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而不能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就只顾自己的、部门的或某一地区的短期利益,更不能以各种形式的不正当竞争损害他人的利益或以各种非法手段去损害国家利益。(2)増强计划意识、弱化主观随意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经济管理工作,都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具有预见未来经济走势的敏锐洞察力。未雨绸缪,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则和相应配套的政策或措施,有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规划的实施及其目标的实现。科学的规划是客观经济规律的真实反映,而决不是任何人的主观臆断。21世纪,是以国家综合经济实力为后盾、各跨国公司为主角的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世纪,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将会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实践己经并将继续证明,经济管理者任何主观随意性的决断都会招致惨败,国内外均不乏其例。(3)启迪思索、开拓创新精神。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大都根据自己的国情积累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丰富经验,而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搞好国民经济管理,正确处理国家、地方、企业、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搞好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构建一个廉洁、精简、高效的政府高调控体系等等,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既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遗训,也无类似国家的成功经验可资借鉴,只有靠我们自己一代人又一代人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国民经济管理学课还是一个年轻的发展中的学科。而正因为这一点,才更能启迪受教育者去思索,激发其开拓创新精神,培养其自主创造能力,从一个更高更全面的视角,考虑国家和民族的振兴问题。
作者:唐家孝(山西财经大学经济系,山西太原030006)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