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工作逐渐离不开计算机的支持,特别是会计相关工作。现如今,企业内部会计工作涉及到诸多复杂的数据信息,以往的传统会计模式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会计行业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作为新兴技术能够针对会计相关工作进行妥善处理,但该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因此,本文详细分析新时代下会计电算化在实践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问题,并提出有效的防范对策,希望能够促进会计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新时代;运用风险;会计技术
企业会计通常需要处理纷繁复杂的数据,以前的会计工作方式主要是依靠手工操作,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很低,使财务工作的效率不高,尤其是面对当今更加复杂的市场经济,已经与现实需要产生冲突[1]。会计电算化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企业开始注重合理运用这门技术,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并且努力规避风险,弥补问题和不足。
1会计电算化实践运用存在的风险及问题
1.1无法判断原始数据的准确性
日常财务工作中对于会计电算化技术的使用,通常是将数据输入软件中,通过专业的操作方法来计算处理这些数据。因为这项技术的使用通常会涉及到填写报表、形成分析报告等很多项内容,所以前提是需要稳定运行的系统,才能让数据录入和计算过程准确性更高。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原始数据,要是结果准确首先要保证原始数据的准确性,但是计算机无法识别输入数据的正确与否,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之后计算结果的准确性难以达到100%。
1.2缺少对操作人员的权限约束
在会计电算化目前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解决,就是操作人员的权限问题。因为目前权限划分并不明确,对于人员权限方面缺少相关的约束,而会计系统的操作步骤又比较多,在不同的环节如果由不同的人来操作,一旦出现问题,难以具体追责到个人[2]。因为计算机操作是一系列的自动计算,不同于传统财务信息,这种工作方式难以留下痕迹,最终体现出来的操作结果是难以追溯到个人的,这就导致责任的追究较为复杂。
1.3会计人员的分工模式不够科学
会计电算化是为当前企业的财务工作带来了方便,更加省时省力,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已经被大部分的企业所认同和重视,但是一些企业对于相关专业人员的分工并不是十分科学。比如,具体的操作人员不够专业,对于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不够精通,一旦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操作人员难以解决和处理问题,这样就会影响工作的进程,也会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这样不合理的分工也不利于会计电算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新时代会计电算化实践运用风险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想要规范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运行流程,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势在必行。首先,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进行更加科学的管理工作,实现操作人员明确的分工,将财务工作中的职责具体到每一个人,一旦在运行过程中有问题出现,可以根据备份的财务数据记录追责到人,可以快速追溯到问题的源头,使问题得到更有针对性的解决[3]。其次,在录入原始数据的环节当中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避免错误的产生,从源头上保障数据计算结果的正确性。总之内控制度不仅能够责任到人,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而且能够提高工作的科学性,确保数据的准确。
2.2优化传统的会计人员分工形式
会计电算化技术应用过程中,优化企业内部的人员分工非常重要,能够将人力资源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首先要制定完善的财务制度,让员工的相关业务活动有章可循,将每个人的工作职能具体划分,落实职务和责任,明确的分工能够为后续工作带来很多方便,面对产生的问题更容易找到源头。并且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形成互相监督和制约的形式,能够让工作的运行过程更加透明和科学,形成更加客观准确的结果,从而维护好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和谐。
2.3提升会计电算化数据的资源共享
信息能够在合理范围内充分共享,才能够将信息的价值最大程度发挥出来。如果一个企业内部使用不同的会计软件,那么数据在不同平台之间是难以直接传输的,这就影响了数据的共享,当操作人员需要马上获取某一数据时可能是比较麻烦的[4]。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企业固定统一的会计软件,令操作人员统一使用这个软件,这样每个操作人员在自己的计算机上登录账号就可以查询到需要的数据,并且要留出后期导入、导出数据的接口,这样更有利于会计电算化过程中的数据共享,不仅充分发挥了数据的价值,而且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结语
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到各行各业,会计电算化这门以计算机为主体的信息技术也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会计软件以更高的效率完成以往手工操作的工作,推动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对于会计电算化的应用,要充分发挥它的价值,以更加完善的管理体制和人员分工等措施为会计电算化提供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补足短板,让这项技术与企业的财务工作相互促进,共同發展。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