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视域下我国国际贸易战略选择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18 09:54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国际金融新格局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然性及其对我国国际贸易从业者提出的新要求;然后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最后给出完善国际贸易中的本币结算环境、优化国际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功能及控制国际贸易中的跨境结算风险等具体对策。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国际贸易战略比较优势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实力持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和进出口总额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但与我国宏观经济实力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相比较,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经济强国地位并不相符。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各国对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及相匹配的国际结算体系的认可度持续走低。在既有国际货币架构下推进国际货币体系的系统改革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是确保在“新常态”环境下我国宏观经济成功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从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实力角度分析,在全球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的提升增强了我国在国际贸易领域的话语权,这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直接动力;当前正在进行的人民币汇率适度自由化改革和以上海自贸区为代表的新型自由贸易模式的稳步推广则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间接动力。从人民币国际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角度分析,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我国企业将本币作为其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从而有效规避在实体型国际贸易活动中所产生的不同货币之间的结算损耗,从而有利于改良我国国际贸易环境,将由实体型国际贸易活动中所产生的外币汇兑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为此,国际贸易从业者应当充分考虑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战略重构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一)外贸体系对旧结算体系的路径依赖风险


  外贸管理体系对美元结算体系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当前的世界贸易体系根植于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基础之上。虽然尼克松政府在1971年宣告该体系结束,但后布雷顿森林时代的美元中心地位的基础未被动摇,美国雄厚的国力基础有力地支持了美元信用,使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愿意采用美元作为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这一行为习惯不仅深刻地影响主要的国际贸易从业者,更是渗透到当前我国外贸管理体系中,主要表现为当前我国的国际贸易管理体系及外贸统计体系普遍采用美元作为计价单位。为配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当局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路径依赖必须被改变。再者,当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体系仍然是以美元计价作为计价基础,采取人民币计价的国际贸易从业者需按照海关总署、商检、外汇管理局的电子申报系统要求,将其计价货币转换成美元,这无疑增加了国际贸易从业者的业务运作成本,从而阻碍其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积极性。从海关、商檢及外汇管理局的角度来分析,若将人民币作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需要投入资金来改造既有系统,这份额外的成本亦会增加人民币结算风险。


  (二)实体经济竞争力弱影响结算货币选择权


  从国际政治角度分析,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选择权问题并非一个简单的国际金融问题,而是各国实体经济竞争能力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最终体现;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不同国家的国际贸易从业者的实力差异决定了他们在结算货币选择权上的能力差异,这将使得那些被动接受交易对手所指定的结算货币的本国企业需要支付额外的货币汇兑成本,从而增加其所需承担的国际贸易业务运作成本并降低其从国际贸易中所获取的收益。归根结底,实体经济竞争力不足影响国际贸易从业者自由选择结算货币的能力。为此,当局若要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合同达成中所处的劣势地位,需要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以此为平台来建立以人民币为主导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新体系;我国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竞争实力的提升亦将直接促进以人民币为主导的结算新体系的建立。


  (三)配套制度建设缺位影响国贸战略的落地


  其一,境外监管机制不健全影响国际贸易战略落实。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战略的执行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措施的支持,而人民币境外流通监管机制的缺位严重影响到基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有效落实。当前我国金融机构习惯于对人民币与外币进行显著性分类管理的二元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将人民币定位为国内流通货币并将外币作为对外贸易货币。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传统二元式外汇管理思想并不适合新时代的国贸实业界要求。在现行外汇资本类账户管理政策约束下,资本类外汇管制政策的模糊性给了外汇管理当局较大的政策执行空间,这种将政策执行的便利性留给行政当局的制度安排必然增加了受政策约束的外贸企业的国际贸易业务运作成本,并驱使其采取各种措施来规避政府的过度行政管制。管理当局试图用“逐案审批”制度来堵塞住前述的各类外汇管制制度漏洞,但这势必进一步增加外贸企业的运营成本。在人民币结算模式不确定性较强的环境中,我国外贸企业及客户企业更为倾向于选择诸如美元、欧元等成熟的结算货币以规避结算风险。为此,当局应当加强跨部门的制度协同制定与运作能力,提升其服务外贸企业的能力;外汇及金融监管部门则应当明细制度条例,降低外贸企业的制度运作成本。


  其二,人民币国际化增强外贸企业对专业中介组织的需求。国际贸易中的生产商需要为其贸易行为支付一定的境外营销渠道建设成本和通关成本。由于外贸生产商更擅长于产品生产和本国市场运作,缺乏运作具有异质性特征的外国市场的能力,亦缺少与具有不同法律制度环境下的外国政府交际的专业技术。若出口商试图统揽全部的出口关联业务并采取自营策略,其缺乏专业人才的短板将会显著增加企业在国际贸易交易伙伴搜索、商务谈判展开、订单处理、物流组织、通关打理、结算等业务上的交易成本。针对出口商的短板,国际贸易中介组织则具有丰沛的人才资源优势来帮助出口商应对上述威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传统的国际贸易运作秩序产生冲击,出口商需要为此支付更为高昂的制度学习成本来适应新的国际贸易环境。为规避高企的制度学习成本,出口商将有更强动力向专业中介组织购买服务,以提升其在国贸市场中的核心竞争能力。


  人民币国际化视域下我国国际贸易战略选择策略


  (一)完善国际贸易中的本币结算环境


  其一,完善人民币的国际贸易结算的人文环境。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选择既是一个成本问题又是一个行为习惯问题。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国贸从业者所养成的美元结算行为习惯问题,国际贸易管理者有必要积极引导企业变更国际贸易结算行为习惯。央行应当加大货币政策执行效度的宣传力度,令国际贸易从业者逐步产生对人民币结算的信任感;央行还应当同步采取有力措施来维护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性,为国际贸易从业者提供规避外汇汇兑风险的环境支持,令从业者切实感受到将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便利性和实惠性。但考虑到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是包括我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在内的双边行动,在国际贸易合同中约定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需要交易双方经由协商来认可。为此,我国国际贸易从业者应当敦促生产企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提升本国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此来增加本国企业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议价能力,用实力来敦促外商主动接受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以有序引导国际贸易从业者变革其结算货币选择行为习惯。


  其二,完善人民币的国际贸易结算的制度环境。参考欧元及美元管理当局在跨境流通管理中的经验,我国亦应当根据“物理管制分散和信息管制集中”的原则来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民币跨境流通管控机构。为降低境外人民币使用者的行为成本,当局应加强与国外金融机构合作力度,在境外广布人民币物理结算点,以便于境外人民币现钞就近出入库;人民币跨境流通管控机构可依托互联网平台来加强对全球流通的人民币进行统一管理。人民幣跨境流通管控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加强对人民币现钞跨境流通业务管理及风险控制,加强对从事境外人民币流通业务的商业银行的资质准入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稳健、统一的人民币全球流动监控系统,提升境外人民币流通质量并维护人民币流通信用基础。


  (二)优化国际贸易中的本币结算功能


  其一,健全人民币的跨国流通体系功能。人民币能否被国际贸易市场成功选择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其外部决定因素是由我国经济基本面、货币政策环境和国际贸易开发水平来决定,其内部因素则直接取决于人民币能否在国际贸易中有效担负起黄金、英镑、美元、欧元所能担负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等基本货币职能。制约人民币流通的主要问题在于诸如货币政策、自由港政策等制度障碍,影响到人民币的依法流入和流出关境。为此,央行货币主管部门应当与海关总署、商务部等机构,共同着力加强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增加境外机构和外国居民获取人民币的渠道,提升本国居民出入境时携带的人民币数量,为我国企业用人民币对外投资活动提供政策便利,以提升人民币在现行国际贸易结算体系中的地位。政府还应当积极放宽对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限制,加快以上海自贸区为代表的自由港制度建设,提升并积极拓宽境外机构和外国居民使用人民币的范围,有效疏通人民币的回流渠道,从而建构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民币跨国流通新体系。


  其二,完善人民币的跨国结算体系建设。央行应当持续强化人民币结算账户功能,根据当前国际贸易市场需求来优化既有的跨国结算工具品类,以此来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跨国资金清算提供便利。再者,央行应当对当前的欧美债务危机的持续演化保持相对的警惕性,并采取积极应对预案以防范由此产生的对世界贸易体系及国际结算体系所造成的冲击。应对后次贷危机时代的有效办法之一是,当局应积极促成我国政府与主要贸易伙伴国达成并扩大货币互换协议规模,加强货币互换协议下的人民币使用范围。鼓励已达成货币互换协议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将人民币用于与第三国之间的国际贸易结算,将有助于我国将货币互换协议作为推广人民币国际化的有效平台。


  (三)控制国际贸易中的跨境结算风险


  其一,完善人民币结算制度建设以有效规避国际贸易结算风险。人民币当前的国际化水平日益提升固然有助于推动我国以我为主地改造现有世界贸易体系,但国际贸易结算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依靠人民币国际化是无法有效防控世界贸易风险的。为此,应当积极完善人民币结算工具及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以规避本币结算过程中所遭遇的买方信用风险。应当推动中国信保等信用服务机构参与到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中,以政府信用为基础来为国际贸易从业者的出口活动及相应的收回风险提供专业化保障措施。对于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收汇活动中所遭遇的政治风险及商务风险,中国信保可为其提供受损偿付服务;针对部分中小型企业缺乏足够实力参与国际贸易并向中国信保投保的问题,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对中小型企业所担负的出口信用保险费用按比例提供财政补贴,以增强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谈判能力,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广度。


  其二,强化国贸中介机构服务供给能力。由于人民币的国外结算基础设施不完备,这给使用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企业造成额外难度,需要增加其在银行保函、保险公司保理、福费廷(Forfeiting)等业务上的制度成本负担。为此,当局应当积极培育掌握基于人民币的国际结算服务技术的国际贸易中介机构,为将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外贸企业提供代办保险、担保、商务纠纷调解及仲裁等服务,有效防控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结算风险。


  参考文献:


  1.茹玉骢,李燕.电子商务、贸易中介与国际贸易发展:一个文献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14(7)


  2.马惠颖.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中国国际贸易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32)


  3.周颖,王姣.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国际贸易竞争力效应[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6,18(2)


  作者:曹萍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