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是当前甘肃省改变农村贫穷落后面貌,使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缩小城乡差距,扭转城乡割裂局面,并最终落脚到为民富民的制度安排,对全省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有重大现实意义。
甘肃省委决定,从今年开始,在全省开展以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为主要内容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这是一个事关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战略决策,特别是面对甘肃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有着深刻而长远的意义。
一、 政治学意义
(一)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有新预期、新要求、新期待。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注目的成就,改革与发展事业呈现出蓬勃兴旺的良好态势。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新情况、新变化,正如专家学者所说,改革开放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从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到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从调整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到破解各种民生难题,都需要做突破性工作,需要创新探索。广大农村的改革发展,尤其“三农”问题的最终破解,更需要大胆稳妥的探索与创新。在今天,农村改革发展站在新的起点上,广大群众对改革开放事业有了更高的期待。
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最初就是从农村开始的,3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本身就是循着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局、从增量到存量的顺序展开的。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要解决的大多是涉及面广、配套性强、利益关系复杂的问题,改革艰巨性和复杂性大大增加,我们把能改的容易改的都改了,留下的问题是难啃的硬骨头,都是需要用智慧和勇气打攻坚战的。无论从全国还是从甘肃省改革开放的大局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农业产量稳步增长,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提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是新时期党中央“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大举措。“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正是甘肃省委省政府对全省广大农村群众对改革发展新预期、新要求、新期待的积极回应。
(二)突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制约,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刻不容缓。
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毋庸置疑,它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过不可或缺的历史性贡献,但也必须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的不断推进,这种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的弊端越来越显现出来,成为阻碍城乡社会均衡发展的体制性壁垒。党的十七大在阐述和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时明确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为稳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们不难发现,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正确理解和贯彻这一新方针和新要求,需要从中央到地方,从省市到基层,从体制机制到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做出系统全面的统筹安排。但我们必须看到,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拉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功能布局不合理;农村公共服务缺位突出,且发展中重城市、轻农村的管理体系等都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改变。当前,不少地方由于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城市和农村各搞各的,其结果必然是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较慢。而且,这种状况不仅必然导致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较慢,也造成了城市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最终将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按照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使城乡发展能够互相衔接、互相促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正是我省推动城乡均衡发展的一个很好切入点和具体行动。
(三)干群关系出现新情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利益格局不断复杂化,一些地方出现了干群关系疏远、紧张甚至冲突的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和高度警惕。特别是干群之间的“信任危机”。干群之间的互信和理解是建立和谐干群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当前,干部群众在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上存在不少分歧和差距,造成干部群众形成共识比较困难,彼此不信任的问题在一些地方比较突出。有的干部对群众不信任,表现出对群众智慧不信任;对群众思想觉悟不信任;对群众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不理解,导致有时做工作遮遮掩掩,不能公开,直接导致群众情绪难以理顺,群众对干部的不信任加重。从群众方面来看,群众对干部的不信任是多方面的。首先,群众对干部为民服务理念不信任。认为干部为民服务只挂在口头,缺乏实际行动,干部往往热衷于搞政绩、搞形象工程,有的甚至劳民伤财只为自己升迁创造条件,对一些政策的执行打折扣。其次,群众对干部在工作中能否秉持公平公正不信任。认为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道德风尚不正、社会治安不佳都是源于干部的不作为、乱作为,干部施政缺乏公正性,社会缺乏公平正义,对干部决策持怀疑态度,进而对政府公信力不信任。最后,群众对干部道德操守和职业操守不信任。对干部滥用职权、贪污受贿、行为不端深恶痛绝,甚至一些群众认为干部队伍普遍存在腐败现象,使党和政府在广大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受到很大威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就是要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立足于转型期社会现实,着眼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新要求,要求广大干部切实转变作风,帮助群众解决发展难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就是要组织干部顺应百姓呼声,与群众生活在一起、劳动在一起、战斗在一起,沟通感情,同谋发展。
二、经济学意义
(一)甘肃省欠发达的省情还没有根本改变,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艰巨
近年来,甘肃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但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甘肃与与全国兄弟省市区发展差距的拉大是不争的事实。统计数据显示,2011甘肃省GDP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五,人均GDP全国倒数第三,全面小康进程全国倒数第五。充分说明甘肃欠发达的省情还没有根本改变。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发展速度和后劲还不强劲。就贫困状况而言,不仅贫困面广,而且贫困程度深。按照国家新标准测算,贫困人口预计达到1300多万,占全省农村人口的80%,与全国同步脱贫面临巨大压力,特别是广大农村经济社会欠发达的现状,尤其不容乐观。对甘肃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就是要立足长远,着眼当前,为农村脱贫致富找准一个发展路子,制定一个脱贫计划,谋划一个主导产业,真正做到为民富民。
从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看,甘肃不仅比全国低,而且比西部平均水平也要低。2010年甘肃省是62.7%,比全国低17.4个百分点,比西部平均水平低8.7个百分点。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每年平均增速必须达到3.4%,而前10年甘肃只有1.73%,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所有问题的症结就是贫困,因此,抓住了脱贫致富这个关键,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才可能顺利实现。
(二)缩小贫富差距,扭转城乡割裂刻不容缓
改革开放以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在当前已过渡到统筹协调、共建共享的历史阶段。
尽管近几年来,国家通过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东中西部协调发展战略等一系列举措,通过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差距。但受历史和自然条件制约,尤其是体制机制缺陷的影响,我国贫富差距在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和不同社会阶层间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甚至政治稳定。城乡、区域、贫富“三大差距”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乡割裂,日益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缩小并最终破解 “三大差距”也是甘肃省面临的急需解决发展难题。
从区域之间看,东西部农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且还在继续拉大,无须赘述。从区域内部看,东部地区的城乡差距较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普遍较大。有关数据显示,甘肃省城乡贫富差距仅次于城乡贫富差距最大的贵州省,城市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4倍左右。“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目的正是在于改变甘肃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于让广大干部为农户脱贫致富搞好服务,在服务中教育、引导、提升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达到富民。这是甘肃省对缩小贫富差距、扭转城乡割裂局面制度安排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者:谢航 来源:大观周刊 2012年26期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