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对外经贸战略已由最初的单纯“引进来”为主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外贸依存度”和外商直接投资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外贸依存度”虚张声势
“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应该坚持,不应有任何反复。近日,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指出,中国经济正处在增长的上升期,市场推动发展的力量明显增强,经济自主增长的机制开始形成,投资与消费互动的作用逐步显现。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现在中国对于外资“太多”存在很大的争论,以至于引起中央高层的关注。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说“对待外资问题,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开放,大量的外资进来了,我国的外汇储备现在已经超过了6000亿美金。外资现在的比例占到16%,这个比例已经大到了极限,外资要往下退。”另外,对外贸易方面同样有人认为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过高。龙永图在北京大学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发表观点认为,我国需要再发展10年到20年的加工贸易,这可以有助于我国解决整个社会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中国的老百姓已经从中国的对外开放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由于中国的对外贸易多是加工贸易,两头都在外面,外资没有真正进入,因此不能算作严格的“外贸依存度”。另外由于中国的规模很大,过分的担心是不需要的。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两个基本承诺,一个是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办事,这个过程势必会很痛苦,但一定要做。另一个是承诺开放市场,要改变“出口越多越好”的传统思维方式。龙永图指出,现在中国进出口的增加量还远远不够;再者,发展外贸经济,要按照中国入世承诺的两条,好好遵守国际规则、市场规则;还有,在全国建立全新的战略意识,开放市场,在国际整个贸易界里多承担义务,要提高产业结构,在国际分工中找准自己的位置。龙永图的核心看法在于认为中国还需坚持发展很长时间的加工业。因为,我们正在向“世界工厂”的角色转变,发展好了加工工业才能更好的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
FDI与“世界工厂”的中国
外国直接投资(简称FDI)和正在崛起为世界制造中心的中国是备受瞩目的话题。在这个过程中,与其它国家相比,比如日本、早期的美国,中国有一些新的特点。第一,FDI在制造业和出口的份额更大。第二,中国有很高的加工贸易比率。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制造业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的91.2%,接纳外商实际直接投资额约占全部外商投资额的70%。无论对FDI持支持还是反对态度,都需要承认其在中国经济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江小娟研究员认为,伴随着FDI大量输入中国,外资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特别是在制造业中的作用很突出,对中国成为全球的制造业中心贡献明显。FDI在国内制造业总资产中仅占10%,但在制造业的增加值外资企业占到26%,缴纳的增值税占到27%,利润占到30%。外资企业已经是目前中国制造业主要的贡献者之一。江小娟表示,FDI对促进出口和改变出口结构也有贡献。上世纪90年代初,只有近20%的出口是外资企业,现在这个比率提高到55%;而且出口的技术水平高于中国出口的平均水平。比如,在电子和机器设备类出口中,外资企业占45%;在高技术产品类中占84%,在个人计算机中占96%。FDI为中国成为制造业中心中有贡献,同时,外资企业也从中获益颇丰。
在过去10年中,加工贸易在中国发展迅速。加工贸易一般指通过进口资本品和半成品,在中国装配,并出口制成品。因此,出口和进口的关系非常紧密。目前我国全部出口中,约有55%属于加工贸易,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占有重要份额。对国内企业而言,加工贸易出口只占其出口的36%,而外资企业则占其79%。可以看出,外资企业更喜欢通过加工贸易出口产品。江小娟认为,这大概是因为加工贸易与世界制造网络关系更密切,而跨国公司拥有全球性的经营网络。加工贸易需要进口更多的资本品和半成品。对普通贸易而言,只有55%的设备需要进口,而对加工贸易而言,75%的设备是进口的。对中间品进口而言,普通贸易约为28%,加工贸易则近90%。
将FDI引入国内会带来很多挑战。人们在担心利润外流。目前这尚不严重,因为跨国公司将其利润再投入中国,以扩大生产规模。但是,总有一天,投资会停止,也许是降低投资的增长率,也许是将利润汇出。这里会有些问题。跨国公司潜在垄断力量也会是一个问题,目前在制造业这还不严重,但在开放服务业,允许跨国公司并购和起诉国内企业时,潜在的垄断市场的危险就大大增加。另外,对国外的资源过度依赖,比如,资本和技术,会使人们担心安全,FDI是否会在支柱产业占据很大的份额,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警惕。本文来自《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杂志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