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创新策略研究(共4篇)
发布时间:2024-04-12 09:25  

 

 第1篇:试析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运用的激趣方法


  正如高尔基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将会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故而在当前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激趣的价值,注重激趣的必要性,基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开展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引导活动,使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活动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引入儿歌,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特点,传统教学方式中单一的课程指导方式,往往会使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活动呈现出一片枯燥、乏味的氛围,不利于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1]。在当前的小学一年级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巧妙应用儿歌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2]。


  儿歌朗朗上口,对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以及数学知识的灵活记忆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结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进行儿歌的编创。比如在指导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认识10以内的数》这一篇内容中,教师则可以编创以下儿歌,比如“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游呀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等等。这种方式对小学生10以内数字的学习与记忆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认识生活、认识世界。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激发兴趣,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不断提升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综合质量[3]。比如教师可以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活动紧密联系,使小学生能够从生活中认识数学,通过数学更多的解答生活中的问题。


  比如在指导小学生学习《认识图形》这一篇内容中,教师如果仅仅指导小学生基于课本中的图形进行知识学习,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可能会不够理想。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教学引导,使小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中的乐趣。比如教师可以提问小学生:“小朋友们,我们班级的门是什么形状的呢?”等问题。在小学生初步学习完成《认识图形》相关内容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小朋友們,你们的铅笔盒都是什么形状的呢?”、“谁知道我们班级的窗户是什么形状的呢?”等生活中的实际物品提问小学生,检验小学生的各项数学知识学习质量。


  再或者教师也可以组织小学生一同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小学生一同剪纸。教师可以将2名到4名学生安排为一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可以为小学生布置“剪出正方形”等任务,小学生之间需要相互合作,快速剪出正方形的队伍为优胜队伍。这种方式能够在检验小学生知识学习效果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氛围,使小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真正展现小学生在数学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巧用教具,激发兴趣


  一年级的小学生通常比较喜欢借助实物的方式进行简单加法、减法的学习,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指导活动中,教师需要基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开展教学活动[4]。比如教师可以巧用教具,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激发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比如在指导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得数是5的加减法”这一项内容中,教师可以首先在黑板上粘贴4个苹果的图片,提问小学生:“老师在黑板上贴的是什么?谁知道?”等问题,注重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互动。粘贴上一个苹果,教师可以提问小学生:“现在黑板上有几个苹果?”等问题,而后教师可以通过继续提出问题:“妈妈又买回来一个苹果,现在我们有几个苹果了?”等,使小学生能够陷入思考,通过教具,更加直观明确答案。回答:“5个苹果”。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对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可以重复利用黑板上的苹果开展教学引导活动,比如教师可以撕下一个苹果的图片,提出小学生:“同桌丁丁吃掉了一个苹果,现在我们还有几个苹果?”等问题,增强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灵活应用能力,使小学生能够结合教具进行数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将枯燥的数学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


  四、结束语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激趣的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儿歌,激发兴趣;联系生活,激发兴趣以及巧用教具,激发兴趣等方式,为小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平台,使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质量。


  作者:候万河

  第2篇:试析小学一年级数学有效教学


  1.前言


  小学一年级属于学生的好动期,尽管对各种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好,思维也相对敏捷,但其自制能力却非常差,加之这些孩子身上还保存着浓厚的幼儿园气息,对于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既感到好奇,又会觉得一无所知。针对这个学习阶段的学生,教师必须加强重视与引导,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使之能够尽快适应自身小学生的身份以及小学生活。


  2.小学一年级数学有效教学具体实践策略


  有效教学已成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和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当中的一种基本原则,强调以最合理的速度与最佳效率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技能、知识、方法等方面的学习中,在整合与协调其价值观、情感以及态度等三维目标的同时,促使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目标,从而最大限度的满足个人与社会在教育价值方面的需求[1]。在具体实践环节,教师应将提升学生整体素质作为其教学的终极目标,通过投入有限的物力、人力、时间和精力,力求获得最大程度的回报。小学一年级数学有效教学具体实践策略,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实现。


  2.1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热情


  在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热情。以学生的实际情感因素以及其情感体验作为出发点,教师应结合课程内容,通过深入揣摩课本中的教学意图,再将自己定位为课堂引导者,引导着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以游戏作为主要方法,通过创设问题,再借由各种多媒体教具,营造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利用自身所体验到的真实情感,准确掌握教学内涵以及教学主题。通过这样的方式,还能够促使学生端正其学习态度,增强其学习信心,并引起学生在情感方面的共鸣。


  例如,小学生大多比较喜欢听歌、做游戏和看动画片,如果能够在教学环节引入动画内容,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吸引其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动态、直观的感受中学习数学。鉴于此,教师在讲解《连加连减》的相关知识时,就可以利用投影仪,再结合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当中的动画形象,以喜羊羊摘瓜与美羊羊送瓜的画面展现教学内容,并邀请两个孩子对内容进行解说,将其录音之后,再以相关计算机技术将二者进行融合,最后便可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的教学方式,将数学课堂变为动画世界,能很快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其注意力。但是,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也提出较高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加强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从而更加丰富教学课件的内容。


  2.2加强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性探究


  小学一年级数学有效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促使学生形成一种责任意识,再由这种责任感督促其积极探索知识,并保持这种良好的习惯。合作学习通常以小组学习的模式为主,在合作、讨论环节,学生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相互了解、相互质疑以及假设、推论等,共同探寻教师所提出问题的答案[2]。此外,在经历过讨论与交流之后,学生还能客观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与看法,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完善其知识结构,提升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而在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需针对不同观点、不同讨论结果进行客观指导,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自主钻研、探究学习的好习惯。


  例如,在进行“进位加法”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9加几”作为基本形式,设置几个数学题目,再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以下内容:一只小白兔去卖胡萝卜,篮子里装着9个胡萝卜,篮子外面有4个。小猴子问小白兔:“你总的有多少个胡萝卜?”小白兔盯着胡萝卜看了半天也想不出来。此时,教师提问:“你们能够帮助一下小白兔吗?”学生的兴致非常高涨,都会找出自己的学具进行计算,但是在独立计算了一段时间之后,部分学生已经得到了答案,还有部分学生眉头紧锁。此时,教师再说:“各小组的学生可以合作学习,大家一起想想办法。”学生听过之后,又会变得更加活跃,开始各自抒发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讨论十分激烈。持续讨论几分钟之后,教师终止讨论,并安排各小组的组长陈述其讨论结果,部分小组认为小白兔共有12个胡萝卜,有的认为有13个胡萝卜,有的认为有14个胡萝卜。此时,教师需进行准确引导,指点学生拿出其学具,再根据题目内容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至计算的过程中,从而计算出正确答案。


  2.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学习离不开生活,是对生活客观存在的具体反映。实行新课改之后,要求教师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不能再局限于课本内容以及传统教学方式,防止学生成为计算工具和记忆工具。而应当将教学重点放在发挥学生的无限潜能,开发其智力,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分析问题、找寻答案、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数学知识均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充分应用于现实生活[3]。因此,小学一年级数学有效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其身边,与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此方式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主动参与至课堂教学中。


  例如,在《0的认识》这一课时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形式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可在黑板上画出一只小兔子,然后介绍说:“小兔子非常爱学习,所以它的妈妈奖励了它三个胡萝卜。”与此同时,在小兔子前画上三个胡萝卜。“小兔子非常开心,它要开始吃胡萝卜了。”接着,教师擦掉一个胡萝卜,再提出问题:“你们发现什么问题了吗?小兔子还剩下几个胡萝卜呢?请用数字表示。”学生回答:“小兔子还剩下两个胡萝卜,可以用数字2表示。”教师又将剩下的两个胡萝卜擦掉,提问:“小兔子又吃了两个胡萝卜,还剩下几个呢?用什么数字表示?”学生回答:“小兔子已经没有胡萝卜了,可以用数字0表示。”在这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学习的趣味,同时还学到了与“0”相关的知识。


  3.结束语


  小学一年级数学有效教学,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对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有直接的帮助。因此,学校及教师需要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热情、加强学生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性探究,并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不断提升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有效性,从而实现提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效率的整体目标。


  作者:连标线

  第3篇: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语言的培养研究


  思维是无形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外在体现,为了促进少年儿童发展思维,需要从语言的角度入手,通过训练儿童的语言能力,大幅度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经过笔者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发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喜欢说话但是不懂得怎样表达自己,能够进行一定的写字和算数但是很难将其说出来。所以,我们就需要加强语言训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


  一、进行语言训练必须结合算式的意义和方法


  一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加减法算式,极大的影响了课堂教学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激发学生兴趣,对其思维能力进行培养。例如,进行“9加几”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使用了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进行演示,使学生充分理解“9加几”的实际意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教会学生将“9加几”的具体算法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举例来说,“9+4=13”这个算式,首先教会学生看大数,其次是将小数分成两个部分,因为9和1凑成10,所以把4分成1和3,9和1凑成10,再加3等于13。让多个学生说,变换算式说。学生学会了9加几的具体算法,再让学生思考8加几、7加几、6加几、5加几的算法,学生很快就算出得数来了,算出得数再让学生说计算方法。这样反复训练,既巩固了算理,又加强了思维能力,强化了语言能力的表达。


  二、儿童数学语言的理解和积累


  刚开始对儿童进行数学语言的培养时,可以采用实物演示、图画演示、摆弄学具等直观形式,将数学语言中的常用词语展现在学生面前,完成儿童数学语言的理解和积累。例如,在进行课程准备的过程中,可以对着课本的实物图,引导学生说出图中人和物的数量,分类,方位,同样多,多些、少些,了解他们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打好儿童进行知识学习的良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认数、读数、写数的结合,以及不大于的加减法运算,并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的使用“先”、“再”、“又”、“原来”、“一共”、“剩下”、“游来”、“游去”、“送给”、“第一次”等常用词语,进而引导学生区别这些词语的意思。接着懂得用同样意思的词语来代换,如“第一次”、“第二次”可换成“先……再……”,“剩下”换成“还有”、“余下”,“一共”换成“合起来”,“两次”、“两天”等,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丰富语汇,积累词语,并学会正确使用。


  三、在儿童回答问题过程中鼓励使用完整的话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知识范围、识字数、词汇量、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等情况,尤其是数学语言更难以准确表述。我在教学中针对学生这一弱点,从用完整的话回答问题开始加强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举例来说,笔者在进行“比多少”的教学过程中,将3个桔子、4个香蕉、6个苹果画在黑板上,然后向学生进行询问:“老师刚才画了哪些水果?各有几个?谁和谁同样多?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能用完整的话回答。”略加思考后,很多学生的小手举了起来,其中一名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画了4个桃子、4个苹果、6个梨,桃子和苹果同样多,梨比桃子多,梨也比苹果多,桃子比梨少,苹果也比梨少。”学生表现得很积极,兴趣很浓,教学效果良好,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数学思维的发展。


  四、在表述图意中进行语言训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一年级教材图文并茂的特征进行充分的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含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理解图意的积极引导,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和训练。举例来说,教师在进行“3+1”的加法教学时,教会学生看图说话:在投影仪上可以看到,3个小朋友在做游戏,(画面上有3个小朋友在跳绳。)这时候,来了另外一个小朋友想要加入,(再出现一个小朋友并画上圆圈。)一共有几个小朋友?要求一共是几个小朋友,就要把两个圈里的小朋友合在一起(在两个小圈外面再画一个大圆圈),也就是把3和1加起来。要求学生看图说出意思来,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表述一遍。这样既形象地说明了加法的意义,又渗透了集合思想,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图意,又进行了语言训练。


  五、通过对解题思路的灵活解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当前,我们使用的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通常采取直观的画面使学生容易理解。通常来说,笔者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对学生看图进行引导,让同学们对图画的含义进行讨论,再结合文字进行信息分析,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一步一步将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说完整。遇到缺条件、少问题的题型,让学生自己去补条件、提问题,并且根据所补的条件和所提的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遇到能用多种方法解决相同问题的题型,就让学生说方法,能说几种是几种。例如,一年级下册第72~73页《买衣服》一课,学生提的问题是:“买一条围巾可以怎么付钱?”(一条围巾31元)我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付钱,例如,付3张10元1张1元,付6张5元1张1元,付31张1元,付5张5元3张2元,付2张10元5张2元1张1元,等等。


  六、通过示范和模仿进行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学生数学思维的启蒙过程中,必须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让同学们通过模仿进行数学语言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使用的语言必须规范,才能起到正确的示范作用。例如,在进行“一样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不同颜色的模型进行示范,一边摆放一边说:“老师左边放了4个红球,右边放了4个蓝球,红球和蓝球一样多。”请学生跟老师说一遍。又如教学“比多比少”时,结合练习五第9题,学生看图基本上知道和谁多谁少,但道理还不懂,老师可这样说:“一个对一个有了多余所以多少。”接着让学生边比划、边模仿老师的话说。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在模仿中进行语言训练,又了解比多比少的实质,还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促进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同时这也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为将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李智

  第4篇: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创新策略研究


  新课程的改革带给了教育教学工作者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若想使数学的教学效果更为显著,就必须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发掘和创新科学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喜欢学习数学、主动学习数学和学好数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尤其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刚刚入学、年纪较小,大多还未能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有所适应,在上课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爱做小动作、听不进老师的讲话等情况;但同时,他们也对周围处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喜欢观察和探究。所以,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这些特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创新策略进行探讨。


  一、科学引导课堂气氛


  一堂课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如果课堂气氛不好,教师就需要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听课或者管理纪律,从而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然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因为年纪尚小,所以注意力不集中和纪律不好是在所难免的,教师对他们加以引导也是必须的。但是引导也需要方法,如果教师只一味地按照传统的管教方式进行说教和管理,就很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恐惧情绪和抵触情绪,也就更难令他们将这名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听进去了。因而,对课堂气氛进行有利与科学的引导是新课程教育目标下一名小学教师首先要做好的事情。


  那么,要如何才能正确引导课堂气氛呢?我们不妨利用一些创新的观念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令学生都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比如说,小学一年级学生正是处于渴望被大人夸赞、认可和表扬的年龄,他们的表现欲望一般较强,非常喜欢比赛,教师就可以利用这点经常性地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小比赛,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激情。再者,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喜新厌旧的情绪是很常见的,他们经常对事物只保持三分钟热度,所以教师在组织这些比赛的时候,可以时常变换一下比赛的项目和方式,有时进行数字书写比赛、有时进行加减运算比赛;有时分组形式是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有时分组形式是男女混搭等等,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比赛形式中充满学习热情,同时比赛本身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可谓一箭双雕。


  另外,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即使课堂气氛再活跃,他们也很难在一节课堂上从头到尾都保持着集中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相关儿歌来对课堂纪律进行整肃,以代替传统的说教方式。通过这些既简单又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充满乐趣的方式,便可以很好地对课堂气氛加以引导。


  二、教学方式灵活多变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结果,兴趣是活跃人心理的最佳成份,只有对某项事情有了兴趣,人才会愿意主动去做。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数学这门课程的内容是非常枯燥乏味的,而且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它既没有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又没有精彩多变的故事情节,小学学生是很难对它主动产生兴趣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想方设法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情境的创设


  情境的创设举个例子来说可以是下面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大家都知道小兔子最喜欢吃萝卜,有一天,小兔子到田里拔萝卜,不一会儿它就拔出了2根萝卜,于是它吧唧吧唧吃下一根,你们能说说刚才小兔子吃萝卜的过程吗?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小兔子拔了2根萝卜,吃了1根,还剩1根,所以2-1=1。教师继续说:但是小兔子觉得只吃1根萝卜不够饱,所以它又吃了一根,你们说它现在手里还有几根萝卜?学生就会回答:小兔子本来还剩1根萝卜,但是它又把这根吃了,就没有了,所以1-1=0。再进而,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们解释出“0”这个数字的概念。这样的教学方式设计可以把原本枯燥的数字变成学生们所熟知并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将知识收纳入脑中,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愿意学、容易学。


  2、游戏的利用


  在对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小游戏来辅助教学,使学生们的学习氛围更加轻松愉快。比如在教给学生们认识“7”这个数字时,教师可以利用抢乒乓球的小游戏来进行教学:在7枚乒乓球上分别贴上1-7的编号,并设置6个带有1-6编号的凳子,让7名学生随机抢到一枚乒乓球,并根据编号找到相应的凳子坐好,比赛他们的反应速度;这样等6名学生都坐好之后,却有一名学生没有找到位置,学生们也就会自行明白到“7比6多1,6比7少1”这个概念。


  3、语言的生动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更容易被比较生动有趣的语言所吸引,所以若想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语言的生动是非常必要的。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在教某一项内容时编一首相应的儿歌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教“10的组成”时,可以编这样一首儿歌:19好朋友,28最亲密,37一起走,46小姐妹,55手拉手。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儿歌中牢记10的组成。


  结语:教育教学工作者们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策略进行不断地创新、研究与实践,才能使学生们得到最好的发展,才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作者:郭爱云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