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发展模式形成的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4-04-25 09:58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特别是近十余年来,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质量稳步提升。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各类学校有13093所,在校生人数达2205.3万人,校均学生人数为1684人;高职(专科)院校1280所,在校生人数958.85万人,校均学生人数为7491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处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端,对中职教育起引领作用。研究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的模式建构与选择,对促进职业教育的和谐、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模式形成的因素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虽然隶属不同的层次,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但都属于职业教育范畴,都具有职业教育属性,这就使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存在许多共性和一致性。这些共性和一致性,使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之间的对接和引领成为可能。此外,我国高职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尤其是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实施,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多理论和实践探索,这些探索和成果不仅可以为其他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范例,同时也为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高职引领中职教育要真正形成架构,并成为一种模式,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高职院校办学实力要比中职学校强。办学层次高不等于办学水平高和办学实力强。如有的区域,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一般,而其中某区县的中职学校则已经是省级甚至是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其学校发展的速度和教育理念的先进性已经超过高职院校。二是区域内的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学校与学校之间,要“自我攀亲”,短期或者某个单项工作可以,但形成引领发展的关系并固化为模式难度很大。因为其中牵涉很多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不想额外增加任务,不愿意引领;另一方面,中职学校担心高职的引领会影响其办学的独立性而不愿意被引领。这就需要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的协调和主导。三是要逐步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高职院校引领中职学校,会形成一定的组织(联盟、集团或者其他),这个组织是由不同法人单位组成的共同体,要使这个共同体长期存在,并且有所发展,必须以利益为纽带,形成利益共同体,才能保证良性发展。四是中职学校自身要有发展的愿望。中职学校自身有强烈的发展需求,才会去思考发展的方法和路径,在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提出高职引领中职教育要求时,就会主动加入,借力发展。


二、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模式建构的理论依据


“共生”(symbiosis)一词原本是生物学的概念,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1879年提出,原意是指“不同种属按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或者抑制的关系”。共生理论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是在20世纪中叶才开始的。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随着人际交往的日益密切,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自然结成了一个互相依赖的共同体,并进而形成互相依赖与协同发展的共生系统。这种共生系统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三大要素。


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系统的基本能量单位,如果把高职引领中职教育所形成的系统看成一个共生系统,其中的共生单元就是指作为引领主体的高职院校和引领客体的中职学校,它们是该共生系统内部的利益相关者。


共生模式是决定共生系统效率的核心要素,在共生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从高职引领中职教育所形成的共生系统来看,其共生模式就是高职引领中职教育所形成的共生系统的成员单位之间组织与能量的联系方式,体现在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之间、或者中职学校彼此之间的交换关系上。良好的共生模式是将共生系统内各成员学校连接在一起的纽带,能够保证该共生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使各学校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从而使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取得最好的成效。


所谓共生环境则是指共生系统中除共生单元以外的一切影响因素的总和。从高职引领中职教育所形成的共生系统来说,教育的、经济的、社会的、自然的、人文的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对这个系统产生影响,只是或大或小而已。


从共生理论看,不断优化高职引领中职教育所形成的共生系统,包括共生单元的选择、共生模式的构建与共生环境的营造三个部分。在共生系统形成中,共生单元(伙伴)的选择需要一定条件。如作为引领主体的高职院校是否具有引领的能力,作为引领客体的中职学校是否具有一定的基础和发展的意愿等,都是选择时要考虑的因素。高职引领中职教育所形成的共生模式的构建需要从共生能量模式和共生组织模式两方面同时考虑。共生能量模式演进过程一般是由寄生模式到偏利共生模式再到互惠共生模式。高职引领中职教育首先是寄生模式,即各中职学校依附于高职院校发展。但这种寄生模式由于不会产生新能量,并且能量是单方向流动,所以不可能长期存在。在偏利共生模式中,虽然能够产生新能量,但能量的分配只惠及共生单元的某一方,即作为引领客体的中职学校这一方,作为引领主体的高职院校,是不会永远做这种对自己没有成效的工作的,因此,难以产生持续的共生效应,当然也难以持续发展。而互惠共生模式,则不仅能够产生新能量,并且新能量能够既惠及引领的主体高职院校,也能够惠及引领的客体中职学校,从而形成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的持续动力。高职引领中职教育所形成的共生组织模式的演进过程一般是由点共生模式到间歇共生模式再到一体化共生模式。这一过程是共生程度不断加深的过程,即随着共生组织模式从点共生到一体化共生,高职引领中职教育之间的协调逐渐趋于均衡,相互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相互依存和共生程度也日益加深,最终达到高度融合,完美合作。因此,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共生模式构建的目标就是形成互惠一体化的共生模式。这种互惠一体化的共生模式的形成需要良好的、和谐的共生环境的营造。如,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促进高职引领中职教育所形成的共生系统发展的政策、舆论和社会环境,行业和企业通过发挥其依托、导向、载体和服务功能等,对改善高职引领中职教育所形成的共生环境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的模式建构与选择


笔者以为,融合式、区域式、行业式、托管式和航母式五种引领模式是我国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的比较可行的模式建构与选择。


1.融合式引领模式。这是包括贵州省在内的部分省市仍在实践探索中的独特的模式。一方面,由于中职教育资源不足,省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各高职院校在举办高职的同时招收中职学生;另一方面,大多数局职院校起步较晚,基本上都是由原有的中专学校合并组建升格而成,高职生源比较欠缺,学校出于自身保持规模考虑,也有招收中职学生的需求。这种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因为校区条件的限制,高职学生与中职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同一个环境中学习和生活,相互交融,自然就形成了融合式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的模式。显然,这种模式没有组织架构和机制体制方面的障碍,也没有人力资源方面的矛盾和利益的纠葛,有利于高职对中职教育的引领。但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由于各高职院校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高职学生,对中职学生有所忽视,尤其是对中职学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缺乏思考和系统设计,甚至出现不考虑中职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用高职学生的活动代替中职学生活动的情况。总的来说,这是中职教育资源不足的省市在发展过程中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模式,主观上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客观上难以保证中职学生的培养质量。不过,这种引领模式形成后,如果高职院校能够从中职学生的分类教学和管理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去思考、培育师资队伍和管理团队,为中职学生量身定做“培养菜单”,让中职学生不被高职院校“遮掩”和“遗忘”,那该模式比较可行。虽然这样做会增加办学成本,但是从学校的可持续、良性发展的角度思考,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2.区域式引领模式。就一般情况而言,每一个既有高职院校,也有中职学校的特定区域,应该说都存在高职引领中职教育发展的空间。因为在职业教育领域中,高职院校由于其办学层次相对较高,无论是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还是社会服务能力,都比—般中职学校强,其所形成的职业教育场域和释放的各种信息都会对其所处区域的中职学校产生影响。而处于同一区域的中职学校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向同一区域的高职院校看齐,学习其办学理念,效仿其工作措施和方法。贵州省铜仁市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就是区域引领模式的典型,该集团学校是铜仁市政府主导,以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一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各区县中职学校为成员,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积极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于2012年6月组建。组建后,作为龙头单位的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举办中职师资培训班、选聘各分校发展顾问、安排专人到分校讲学、召开分校校长联席会等,对各分校的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诸多方面进行引领,提升了各分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引领效应越来越明显。区域式引领模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共生单元的选择非常重要,作为引领主体的高职院校的引领能力和作为引领客体的中职学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影响引领成效的主要因素。因此,区域式引领模式的前提条件就是作为引领主体的高职院校要有真正的示范作用,具有引领的能力。


3.行业式引领模式。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于2007年牵头成立的宁波卫生职业教育集团,是全国较早的行业式集团。该集团通过搭建实习实训、教育培训、技术开发与服务、交流合作、职业发展服务、教学团队合作六大平台,对参与集团的中职学校进行全方位引领,收到较好的效果。湖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是2008年通过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一永州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引领和带动的,发展势头也比较好。其他诸如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的衡阳现代服务业(财贸金融)职业教育集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成立的广州工业交通职业教育集团等,都属于行业式引领模式,都较好地发挥了高职引领中职教育的作用。行业式引领模式由于专业相同或相近,高职引领中职教育所形成的共生系统中的共生环境比较一致,尤其是其中的行业、企业、实习实训基地等因素都属于同一大类,便于高职院校对相应中职学校的引领,如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技术研发及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因为其专业的相同或相近更便于对接和沟通。同时,就一般情况而言,在相同或相近专业领域内,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要强于中职学校的办学实力,中职学校就容易主动接受高职院校的带动和指导。但是,这种引领模式也有不足之处,从教育的空间布局来讲,一般不会在较小的区域内布局多所相同专业或类型的学校,因此,学校与学校之间往往空间距离较远,会给引领工作增加一定的难度。如果仅顾及学校和学校之间的空间距离,那么该共生系统内符合条件的共生单元数量会非常有限,难以形成规模引领效应。因此,如何在区域范围和学校数量之间找到一个怡当的点,是这种引领模式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这种行业式引领模式的形成,不仅会对引领主体高职院校和引领客体中职学校发生作用,同时对行业的跨越发展也会起到很大的创新推动作用。这种引领模式能否形成并良性发展,其前提条件有两个:一是作为引领主体的高职院校,其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较强的办学实力要得到所在行业和行业内中职学校的公认;二是这种引领模式要得到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倡导,并主动从机制上推动引领模式的形成。


4.托管式引领模式。四川省在〈〈四川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探索优质职业学校对农村薄弱职业学校托管、帮扶的多种办学模式”。所谓托管式引领模式,就是指把中职学校完全委托给高职院校进行管理。这种引领模式一旦形成,在组织管理、专业设置、人员调配等方面就会比较顺畅,有利于高职院校对中职学校的引领。不过,这种模式的组建一定要慎重,因为要使一所学校完全诚服于另一所学校形成共生系统,其共生环境中涉及的因素非常多,除了龙头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外,被引领的中职学校教职工的编制、工资、待遇及对未来发展的认同度等都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难度是比较大的。如广东省从化市委市政府在2010年7月将从化市职业技术学校托管给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拟通过托管的方式,利用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在办学理念、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等方面积累的经验带动、引领从化市职业技术学校,使其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健康协调发展,但却因为事先没有征求中职学校教职工的意见,而且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因此减少,引发了从化市职业技术学校教职工的不满。所以,这种托管式引领模式要形成良性发展,有两个基本条件:其一,引领主体高职院校和引领客体中职学校要达成一致意见,形成共识,不能以行政命令简单地“托管”;其二,对公办的中职学校进行托管,其实质是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因此公共财政不应减少投入,政府不能从学校建设的出资者中完全“脱身”,成为“旁观者”。


5.航母式引领模式。高职引领中职教育的航母式引领模式是指由一所高职院校和若干所中职学校集成的一个大的共生系统,每一所中职学校是其中的—个共生单元,平等享受由此平台所带来的各种发展资源。到2010年底,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分院(共生单元)总数达40所,办学点31个,年招生4万人,五年制高职在校生19.3万人,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高职院校。但是,这所学院由于缺少一所起核心引领作用的高职院校,分院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仅仅是大平台所带来的资源供每一所分院共享。如果要说引领与被引领的关系,就是大平台这个“航母”的集成效应对各分院发展的引领。可以想象,如果贵州的铜仁市职业教育集团学校进一步发展,一方面将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铜仁学院加入并朝应用本科方向发展,最终发展成为应用型的综合性大学,不仅举办应用本科,而且举办专业硕士乃至专业博士层次教育,另一方面让各区县的分校进一步朝铜仁学院和铜仁职业技术学院靠拢,逐步发展为铜仁学院和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分院,直至达到人、财、物的统与此同时,各中职学校在向上提升为大专层次的二级分院的过程中,逐步向下延伸,把办学点下移到乡镇甚至村,主要开展短期培训工作,方便农民就近学习,完全发展成为一个新的集团,那么这个集团不仅办学规模巨大,而且办学层次齐全,涵盖中职教育,高职大专教育、高职本科教育,高职硕士、博士生教育,形成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不仅更加有利于高职对中职的引领,而且在高职引领中职的基础上形成了应用本科引领高职、专业硕士教育引领应用本科、专业博士教育引领专业硕士教育的新的引领与被引领的关系,形成新的共生系统。因此,笔者以为,这是高职引领中职教育的最佳的发展模式。但是,从现阶段看,由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没有形成,要形成“航母式”引领模式还只是“空中楼阁”。这就需要类似铜仁市职业教育集团学校这种区域式引领模式中的引领主体和客体都积极主动,从各自的角度向上提升和向下延伸,成为“一条龙”,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就为共生系统中的能量从职业教育顶层的博士生教育流向底层的办学点提供了通道;从另一角度,中职教育的办学点可以为高职硕博士生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实践基地和范例,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互动。当然,要形成“航母”的规模,也要求作为引领客体的中职教育的规模相对较大,否则,以“航母”冠之,难以服众。


作者:罗静,侯长林,王锋(铜仁学院生物科学与化学系副主任、教 授,贵州铜仁554300;铜仁学院院长、教授, 贵州铜仁554300;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组织 人事部部长、副教授,贵州铜仁554300)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