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4-04-18 10:43  

  

  第1篇:历史学研究者的情操


  上海三联书店于2007年出版了《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一书。该书是李剑鸣先生在多年从事研究生授课的基础上,将原来的讲义经过认真总结而撰写定稿的。编撰此书的目的,正如李剑鸣先生所述:主要是出于指导历史学研究生更好地学习与研究。作为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的李剑鸣先生有着丰富的教学和指导研究生的经验,故可以说本书是作者治学与教学的结晶,对初入历史学的研究者有莫大的帮助与指导作用。因此,该书甫一问世,就深受专家、学者及众多学生的广泛好评,是历史学专业刚入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首读教材之一。从学习与研究方面而言,此书可以作为历史学研究生入学初的一部必读书来推广。


  纵览全书篇幅,可看出此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此书体系完整、内容宏富、材料详实、论证充足。


  此书共分为十二章,分别对历史学的特征,历史知识的性质,研究中的立场,研究者的学养,治学的路径,继承与创新,史料与史学,解释的建构,叙事与分析,选题与研究,体例与规范,写作与表达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阐明了历史学家应具备的修养和技艺的主旨思想。


  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是对历史学专业的特性和知识特点进行了阐述,使读者明了史学的特征,以及它在现代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对初学者选择适当的研究路径,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规范而言,这些内容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准备。同时,作者在此部分内容中还对历史知识的性质作了阐述,阐明了历史知识是在一代又一代学者的不懈努力下大致朝着更丰富、更准确、更真实的方向发展的。


  在第三、四章中,李剑鸣先生主要对历史学者的立场和学养展开论述。作者指出,历史学家在历史研究时必须保持一种特殊的立场,力求历史研究的独立和中性;历史学者要站在第三者的位置、站在过去和现在的交汇点上来看待历史。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历史研究者,他应具备相当的历史学学养。学养是学者的知识、修养和技能的综合体。因此,历史研究者应具备渊博的知识积累,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应经过专业训练,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自第五章到第九章,作者运用大量的篇幅论述历史学者在历史研究中对历史治学的路径、史学的继承与创新、史料与史学的运用、史学解释的构建、历史的叙事与分析等内容进行阐述。在作者看来,个人治学的目的是因人而异的,故其追求的境界也各不相同,而治史者应从一开始就确立较高的学术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治学路径,坚持砥砺磨炼,“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力争成为“良史之才”。在继承与创新上,作者阐明了继承与创新的重要性,提出了治学贵在创新,并且对学术创新及如何创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史料对于治史者是非常重要的,书言史家如果不在史料方面下苦功,就断然不会取得很大的成绩。作者在此部分着重探讨了史料的地位、解读及运用。在他看来,史料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是历史研究者认识历史、解读历史的中介,因此,没有史料的历史就不能称其为真正的历史。而在对历史的解释中,作者认为史家只是过去的诠释者,而不是裁判官或辩护人。同时作者也对历史的解释与评价进行了分析与说明。一般而言,在历史研究中,叙事和分析是用得较多的两类方法。但在作者看来,叙事与分析并不能截然分开,分析中可能包含叙事,叙事也需要借助分析,这两种方法各具功能、相互补充,是治史不可或缺的工具。


  最后三章对初入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最具直接指导作用。在研究生的学习研究中,选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研究生如何准确恰当地选择研究方向,直接关系到自己今后的研究与写作。在第十章中,作者向读者介绍了在研究生阶段学生如何选择一个比较恰当的选题,选题后应如何作进一步的研究,如何收集和梳理资料,以及在资料梳理之后该如何进入论文的正式写作。第十一章中,作者对写作的体例与规范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认为研究者在写作时要严格按照其体例与规范撰写。但是,体例与规范的意义并不仅仅限于技术的层面,也关系到论著的质量和价值。因此,这有利于学生在写作中更好地规范文体,写出更符合史学范式的文章。在第十二章,作者对如何写作与表述作了详细的论述。作者认为,从形式上看,史学写作就是按照一定的思维逻辑,运用准确而清楚的文字,对确认过的史实作出表述,以形成自成系统的历史解释。同时,史学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文字不仅仅是表述研究结果的工具,还是传达思想和美感的符号,因而文章的优美可读同样是史学论著应当追求的品质。


  由此可见,此书把历史学专业的特性,对历史学家的修养与要求,以及历史学者如何从事研究,如何撰写史学论文,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阐述,这就使读者能对史学、史家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认识与了解。在书中,作者对每一章的论证都大量地引用了古今中外的各方面材料,其引用中文书籍多达120本,翻译书籍40多部,中文文章50多篇,英文书籍40多部,英文文章40多篇,可见论证之充足,真正做到了论从史出。


  二、文章简练通达,文字简洁易懂,文如流水、源饮不断。


  李剑鸣先生提出:“史学表述的理想境界,不外是以优美畅达的文辞,准确而清楚地表达深思熟虑的研究心得。史学表述既是语言与修辞的运用,也是思维、资料和论点的外在体现。换句话说,决定表述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内容,优良的学术素养和精深严谨的研究,是文章言之有物的保证;反过来,高超的文字技巧又有助于准确明了地传达内容,使研究心得更好地为读者所了解。”“史学表述不仅要选择适当的方式,还须讲究逻辑性,要做到文理清晰,晓畅易懂。”“优秀的史学论著,必须在文字上兼具记叙文的生动形象、议论文的雄辩条畅和说明文的清晰准确,这对史家的文笔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概括说来,史家的文笔应以准确、清楚、易懂、可读为基本准则。”“文章要写起来难,读起来易才是真正的高明。”“梁启超谈论文采,首推‘简洁’,要求‘篇无剩句,句无剩字’。”从李剑鸣先生的撰文风格中我们可看出,他既是这样提的,又是这样做的。本书逻辑性强、文理清晰、晓畅易懂、句子简洁、用词准确得体并富于变换。同时,文中偏字难字极少,易于读者阅读理解,使文章承接有序,阅读通畅。如今许多初入学的研究生,他们写出的文章冗长拖拉、拗口难读,不懂得或不知晓如何撰写史学文章,应追求怎样的撰写风格,因而李剑鸣先生的撰写风格正是他们学习写作的范本。


  三、思想丰富,兼具有较高的思想性、指导性及启发性。


  读者若能认真阅读,细心体会,定能从此书中学到许多知识,得到诸多启发,无论是对其今后的学习、研究还是写作都将大有裨益。比如史料的积累在研究生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但“史料数量宏富,种类繁多,一个人不可能也不必要度尽所有史料,因此,掌握一些基本的搜集史料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7]因此,李剑鸣先生在书中特意提到要注重史料的取舍;注重材料的积累,特别是同一类别材料的积累;史家要重视对不同类型史料的鉴别,强调在选取史料时对它的性质和价值要做到心中有数。这就不但能提高读书的效率,而且能积累素材,可为今后的课题研究、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材料基础。同时,李剑鸣先生还指出,要写出一篇合格的历史论文并非易事。它需要作者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拥有丰富的可信史料,严格按照史学论文的基本要求撰写,切不可信马由缰、任其发挥、掺杂个人情感,需忠于事实,秉笔直书。再者,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体会到读史、写史需要达到一个“细”字。历史学者只有做到细心观察、细心思考,才能达到“看人人所能看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8]。在写作中即使一细小之处也会对文章产生影响。如:书中第十二章提到:“李伯重的论文《楚材晋用:中国水转大纺车与阿克莱水力纺纱机》标题很有意味。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中国发明的水转大纺车在中国未产生革命性后果,传到英国后却对水力纺纱机的发明起了促进作用,正与‘楚材晋用’这个成语的含义相合。不过,这个成语带有中国文化的特殊印记,用来说外国的事物,如加上引号则更佳。”[9]这一点正体现出历史学家应具备一个“细”字,虽细小但不疏忽,虽细微但不遗漏,这样才能写出更为漂亮、得体的文章著作。


  简言之,此书可谓是一部指导历史学初入者进行历史学习与研究的经典之作,无论是从书的内容、语言、组织上,还是从其思想性、指导性及启发性上都是我们学习阅读的范本,都是一本优秀的史学著作。好的著作犹如良师亦友,能给你无穷的帮助与力量,此书亦是如此,新入学的研究生若能认真阅读,相信会少走许多弯路,并能更早地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与生活,更快地进入课题的研究与写作。因此,此书是初入历史学的研究者的首读书目之一。


第2篇:浅析如何提高历史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在心理学上,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需要的个体心理特征。科研能力是指个体在各个科学领域中进行真理探索过程中那些有效地作用于实践的活动,帮助科学研究目的顺利实现的个体心理特征。科研能力包括: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从某种程度上讲,科研能力更侧重于创新能力。


  一、历史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学生自身缺乏创新性与目的性。首先,很多研究生入学以后,学习上缺少了考研的那股拼劲与干劲。很多人甚至为了考研而考研,看到身边的同学都在考研,自己也盲目的加入进去,入学以后,学习上便失去了目标;只是按照导师布置的任务,按部就班的去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渐渐的就丧失了创新性,只要能顺利完成导师的任务就万事大吉。其次,一部分人考研只是为了缓解工作压力,或者谋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对于读研阶段的科研能力培养不够重视也没有充分的认识,只是追求“写好论文,上好课,找好工作就完事”的理念。最后,一部分人考研时只重视应试科目的难易程度,而忽视了自身的兴趣爱好;研究生考试中,英语科目的考试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相对较难,而历史学的研究生,英语划线相对较低,由此一部分人考研往往选择历史学,等入学以后,便失去了学习的动力,科研活动更是与己无关,更别说培养所谓的科研能力了。


  (二)导师方面问题。导师的指导对于历史学研究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研究生入学以后,老师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科研项目,给学生安排一些工作,让其参与其中,但是由于学生尚不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因此不得不从事一些边缘性地工作,因此便造成科研起点低,能力培养周期长,往往毕业了还不清楚自己究竟干了什么。再者,很多导师在其学术领域很具有权威性,“严师如父”,这就避免不了在研究生的培养活动中存在“家长制”问题,导师搞什么学术研究,学生也得一脉相承;还有些导师不能够容忍学生的科研观点与自己的科研观点相左,最后学生为了能够顺利毕业,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观点去迎合老师,从而失去了学术的独立性,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三)学校方面问题。首先是学校激励机制不健全,很多学校对于学生取得的科研成果缺乏合理的奖励机制,只是片面的通过奖助学金进行物质鼓励,无法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很难调动全员参与;其次,历史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不能“关起门来搞学问”,必须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时的实践调查必不可少,如今存在的问题是,学生想出去实践调查,学校却缺乏专门的经费,而且科研经费的报销也是一大问题,这便导致学生想出去而不敢出去,只能通过其他手段获取二手乃至多手资料,这样的科研效果可想而知,提升科研能力自然事倍功半;最后是学术交流方面,只有知识的碰撞才能产生创新的花火,学校不仅要组织教授专家走进来,更要鼓励学生走出去,不能简单的举行几场讲座、几次学术研讨就完事了,更不能让学术活动流于形式,形成不利的学术氛围。


  二、提高历史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一)明确学习目标,树立科研意识。为了形成坚强的学习团体,我们要从源头上加以控制,首先要完善选拔机制,避免形成高分低能,在入学面试过程中,导师要严格把关,选拔出具备学术能力的人才;其次要加强入学教育,从读研之日起,就要使学生明白,不能为了读研而读研,要树立其科研意识,杜绝消极怠学、应付毕业的行为。


  (二)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明确导师职责。首先,导师要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提供适合学生的科研项目,为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科研领域,形成科研能力提供机会。其次,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杜绝“一言堂”,导师要积极的听取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创新性想法,做到“和而不同”,当然学生也应该积极的配合导师,及时完成导师分配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为提高历史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供条件。


  (三)为科研活动提供稳定的经费支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历史学虽然也属于社科类,但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显然重视程度不够,更缺乏相应的经费支持,要想积极的“走出去”,谈何容易。因此,学校在保障经费支持的同时,更要建立合理的报账机制,不能造成“能用不能报,有钱不敢花”的局面,也只有物质上有了保障,才能够更加容易的创造科研成果。学校还要积极的举办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更多的是要让广大历史学研究生积极的参与进去;同时还要积极的“走出去”,要加强和同类高水平院校的联系,加强学术交流,促进资源共享,从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四)完善评价机制,加强论文管理。论文的写作对于提升历史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来说至关重要,它是衡量学生学术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在论文的创作过程中,导师不仅要严格的把关,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学生也应该积极的配合导师,在论文的选题上充分发挥创造性;除此以外学校还应该完善评价机制,对于成果丰硕的研究生加大其物质和精神奖励,激发他们的学术热情,对于消极怠学的,实行延期毕业,以达到警示作用,实现奖惩结合,真正的为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创造条件。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