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体解剖学这一教学内容由来已久,在医学科技的发展下,学科之间开始细分,人体解剖生理学正是在人体解剖学内容中划分而来,与药学专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是药学专业学生从事相关工作的基础。本文分析了“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理论的难点及问题,剖析了具体的教学改革方法。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课程生理学药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在藥学专业中,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必修课程,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与医学之间密切相连,学生要想更好的胜任后续工作,需要以扎实的人体解剖生理学内容作为基础。人体解剖生理学这一教学内容是从人体器官功能出发,阐述人体发育规律以及生理功能的一门内容,研究的主要为机体活动原理和规律。在药学专业教学中,人体解剖生理学面临存在任务繁重、教学课时少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中完成进度,是我们在教育活动中需要关注的重点。
1“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体系实践面临的问题
在药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中,是应用的大班制教学方式,实验课的内容不多,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知识点多、内容广泛。这一课程体系是在大一进行教学,学生大多缺乏计划意识,意识不到“人体解剖生理学”对药学学习的意义。在授课内容上,脱节现象也经常存在,各个板块之间缺乏科学的融合、衔接,影响了教学质量。
2基于问题背景下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初探
2.1重构教材内容体系
鉴于药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中任务繁重的问题,我们基于我院药物专业学生就业方向、社会需求,制定了“宽口径”、“夯基础”、“养能力”的育人标准,对知识内容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删除了与时代需求不契合的内容,保留枝干内容,明确“生理”、“解剖”内容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掌握人体器官的空间位置、形体结构,对“血液”、“消化”、“泌尿”、“循环”、“内分泌”、“神经”等章节进行详细论述。在授课时,侧重“药物代谢途径”、“药物循环途径”等内容的讲解。
2.2与药学专业内容密切结合
学生只有在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内容的基础下,才能够对药物的治病原理了然于胸,在第一节课上,就要让学生知道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了解人体解剖结构在机体功能变化、形态结构异常中的地位。在授课环节中,多结合临床药物内容来激发学习动力。
如,可以要求学生对常见给药途径、用药方式来进行对比,分析各种用药途径的优点和不足。再引导学生结合不同疾病类型患者的用药方式来例证、分析。
要胜任日后的药学工作,不管是从事“销售”、“药剂师”,还是其他药学职业,都要对用药途径、药物作用机制、常见副作用等了然于胸,在人体解剖生理学、药物内容的密切结合下,能让学生深入理解上述内容。
2.3改进传统专业教学方法
人体解剖生理学中有大量的名词,教学内容多且繁杂,要改革课程教学,还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利用视频模拟、图片动画的形式将授课内容展现出来。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可以推广3Dbody解剖系统。3Dbody解剖系统是一种新型多媒体教学平台,其中有全套人体结构,并有“断层解剖”、“骨骼标志”、“针灸穴位”、“神经血管”等内容,有非常强大的操作功能。这款软件功能强大,各个部位都可以任意调节,清晰度高,方便截取屏幕,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能有效刺激学生感官。
2.4利用真实案例强化教学实效
人体解剖生理学涉及人类生理功能、器官形态结构,其实,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但是却没有在头脑中形成系统认识。在教学方法上,可以用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主动学习,在小组讨论、师生互动中强化教学实效。如,在关于“静脉回流”问题时,我让学生结合“为什么久蹲后突然站立头会发晕甚至晕倒”,学习“动脉血压”问题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高血压患者需要终身服药,服药时如果不遵医嘱,可能出现什么后果?”上述问题,学生或多或少见过,通过思考和讨论,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巩固目的。
2.5发挥微课的辅助作用
微课短小精悍,是针对一个个教学环节、重难点知识设置的视频教学课程,是学生在课后开展自主学习的利器。在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中,也可以尝试采用微课来预习、巩固、复习,如,在“能量代谢”、“体温”的教学内容中,由学生在课前完成微课学习,预习“人体能量来源”、“人体发热时怎样退热”等问题,在课堂上,以此为切入点来答疑解惑,并设置情景剧,学生自愿上台表演,师生一起总结、分析、讨论。对于不明确的学习内容和重难点,学生可以在课后将问题发送至班级微信群,教师根据问题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提问答疑解惑。
3结语
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整合、重构,让药学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不再是学生的学习包袱,师生的共同努力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活跃生动,学生的发言、回答、思考积极性均有所提升。所谓“教无定法”,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教育从业者还要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方法、提高学生兴趣,找到人体解剖生理学、药学专业的最佳契合点,提高案例教学、问题教学、微课教学法的应用比重,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这门课程。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