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史哲的目的在于能够探索宇宙中人性的奥妙以及感化人心、提升人的仁慈情感。而文史哲的会通,即是指在文学艺术对世间情怀的表达、史学对时光的延伸探索、哲学对宇宙万态的揭示之间融会贯通,形成知识共享。文史哲的会通是不同学科之间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的一个动态过程,它能引发出思考者对人世间的情感、善恶及各种事物的思考、探究,也能促进人类对人文思想史的再次理解。重写中国哲学史,就应当仔细的琢磨中国文人的细腻思维,感悟出史人的知识智慧,对我国的哲学要充满自信,既要有人文情怀,又要有世界性的眼光来发挥出我国哲学史思维的优势,塑造出文史哲的独特价值及永久不衰的智慧,从而走向世界,引领世界文化潮流。
关键词:文史哲;会通;哲学史的重写
引言:
“文史哲不分家”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学者推崇的文化观点,到了当代也应是如此。文史哲的会通,其意义在于文史哲之间可以互相沟通、表达出各方的意见或者说内心的想法。这种会通并非是说要抛弃各学科的特性,也不是说否定了它们的优势。而是促使了各学科的自我超越、相互借鉴,以新的眼光和心态来看待中国的历史及这个世界,从而促使哲学史的重写。
一、文史哲会通的人性自觉
人性的追问是亘古不变的问题,正因如此,才产生了极具人文思想的文史哲。很明显,文史哲这些学科均是在探究人之间的故事,但由于人的故事太过复杂,范围又广,所以仅依靠某一学科是无法完整描述的,这也就出现了各人文学科的分工合作。
由于过程较为漫长,研究者逐渐忘记了他们探究的目的——人性,以至于要提出分科之道。实际上,人的那种丰富而复杂的故事,只有当文史哲会通起来才能得以完整诠释,因为每个学科都有着各自的特性及侧重点,独自讲述将永远达不到最终目标。
以文学来说,它主要是表述人的内心情感及生活体验,其侧重以形象、生动的方式来加以描述。文学是来源于生活,但又从未超越过生活。在洞察人性的过程中,文学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文学才能触摸到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只有文学的表达方法才最为全面、形象。
而史学的重点在于能够把握住人的实践理性及最高智慧。与文学相比,史学更为务实、严谨,更具有理性特征。史学不只是对历史发展的一个简单记录,它具有解释和引导的功能,它是以现实为基础从而更好的展望未来。
哲学,它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其主要是为了探索人生的真谛及终极关怀。在中国,哲学的侧重点在于人悟性的开启,它以批判的眼光及不断提问的方式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掌握生命的轨迹。
总之,文史哲的会通将是对人性、生命真谛的一种提升,它是人性思想的交流与融合,它对人性内涵、历史过程及思想智慧是更深层次的洞察。
二、中国哲学史的重写
中国哲学史的重写,应当以创新的眼光,突破原来的思维模式,对人文思想进行重新的理解及创写。
第一,抓住传统的思维方式,体现人性感悟的真谛。
我国人文思想的重点在于人性的感化及改善提高,尤其是人性的开启,希望通过人内心的自我觉悟来构建社会的和谐。在中国的哲学中,道德的感悟、历史的实践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重写中国哲学史时,仍应以此为重写的重点。
因此,我们以保持中国哲学原有的自信,摆脱西方世界对中国哲学的偏见,用世界性的眼光及人文情怀来重新定位中国哲学,以凸显我国哲学的优势及特性。曾经,我国历史上也有过对哲学的重写,虽有一定的创新性,但仍停留在西方哲学的标准及模式中。这次的重写,应引以为戒,要有创新性,既要有时代特色,又要保持传统特征,要发挥出中国哲学史的灵性。
第二,揭示中国思想家对世道人心的独特感悟,以展示我国哲学的内在人文。
在过去中国哲学史重写的过程中,它们往往没有顾虑到文史哲的整体性,而是抽离出部分哲学思想,再以西方的述写方式及观点来对其加以编排。这种抽离式的重写,导致了中国哲学系统的分层断裂,丧失了完整性。
实际上,思想家的人文智慧和人文感悟应置于我国哲学发展的历史全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的展示出中国哲学丰富多彩的思想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中国哲学的个性光彩。因为,中国的哲学是集文学、史学及哲学于一体的,它们对宇宙事物、人性奥妙有着完整性的探索,人们不能对其随意的割裂。
综上,重写中国哲学史时应具会通意识,这样才能全面的展示我国人文思想的精神与智慧。
第三,坚持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特性,真实展示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外界的独特文化,从而形成了多元化的中华思想。因此,在重写中国哲学史时要注重中华文化的过去与现实,不要简单的就断定某种思想流派才是正宗的宗派,要对我国哲学史上的各家思想流派进行合理、正当的评价与考量。同时,在对中国哲学史进行重写时,要考虑到我国各民族对哲学思想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只有这样,才是符合历史实情、尊重各方思想的中国哲学史。
第四,兼具历史意识和全球意识,让中国哲学史走向世界
所谓历史意识,即指中国哲学的历史脉络、历史特征。而全球意识是指眼光要放远于世界,而不拘于中国哲学内部,一方面,中国的哲学史写的既要是本土文化,留存的是本土文化,要展示哲学的传统特色;另一方面,又要将我国的哲学史推向世界舞台,发挥它的世界性。中国哲学史的重写,既要保持传统又要超越传统,既要立足民族又要展望世界。以包容的心态、开放的思想来将哲学价值提升到新的高度,从而引领文化潮流及精神。
结语
事物之间总是存在联系的,文史哲亦是如此。分离式的或过分看重某一科都将无法作出完整的诠释。故,中国哲学史的重写,要懂得融会贯通,既要保持传统特色,又应具世界眼光,这样才能让我国的哲学史走出国家,在世界的舞台上站稳脚跟。
作者:刘懿
参考文献
[1] 胡治洪. 中国哲学史学史的建构及其意义[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02)
[2] 周继旨. 有关1957年“中国哲学史座谈会”的回忆与反思[J]. 哲学分析. 2012(03) [3] 谢永鑫. 论建构主义视域下中国哲学史教学的意义建构[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8)
[4] 张彦修. 当代中国哲学史教学改革的思考[J]. 韶关学院学报. 2008(10)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