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发布时间:2024-04-01 08:11  

  摘要:“新工科”建设时代的到来,意味着高等教育面临着一场深刻变革。“新兴工业”发展不仅需要工业人才,同样也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人才。因此,《成本会计》作为高校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中与企业工业生产和技术联系最紧密的一门核心课程,必须紧跟“新兴工业”经济的步伐,全面贯彻“新工科”教育理念,以培养出“技管双强”型成本会计人才为课程改革目标,以一系列“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具体措施为实施途径,以期培养出满足企业与社会需求、实践和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会计精英。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学改革;“新工科”


  1“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提出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为配合这些远景规划实施,教育部自2017年开始积极推动“新工科”建设,全力探索世界领先的工程教育“中国模式”,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新工科”倡导重实践、跨学科,在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中都要贯穿创新创业教育;产学合作,在实践课堂中融入理论课程;协同育人,按企业和社会需要持续改进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要求。“新工科”教育理念是在国内工业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提出,它意味着高校各类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单纯“以学科为基础”向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的转变,这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引领社会进步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成本会计》作为国内高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与企业生产、技术联系最紧密的一门课程,其诞生与发展就是企业制造技术与管理理论、方法创新的结果,是一个需求带动制度创新的过程。随着会计行业变革和“新工科”教育理念提出,《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势必要与时俱进,以确保培养出适应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会计人才。


  2以“技管双强”作为《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目标


  “新工科”教育理念强调科学、人文、工程的交叉融合,以培养学生整合能力、实践能力、领导能力和全球视野为目标。可见,“新工科”背景下《成本会计》课程的培养目标要从以往注重培养学生核算能力向复合管理能力转变。另一方面,伴随企业财务外包、人工智能财务时代到来等一系列会计行业环境的深刻变革,成本会计人员的岗位能力需要从以往成本核算转向成本管理,俨然也已成为时代的强烈需求。由此,“新工科”背景下《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成本管理和分析本领,以培养既有扎实理论功底又有较强实践能力、既有持续学习能力又有较强创新能力的“技管双强”型人才为目标。


  3依托“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作为《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途径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成本会计》课程内容都有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缺陷。虽然也有教师倡导建立“成本会计实训实验室”或实施案例教学等方法,但由于实验室建设需投入大量软硬件资源且后续运行和维护成本较高,而企业成本信息又属于商业机密,很难找到源于实际工作的成本教学案例等一系列原因导致这些建议的可操作性较低,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新工科”教育理念强调“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其实已为教学改革指明了路径。针对会计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普遍存在与企业实务接触较少和创新能力薄弱的现状,可考虑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对《成本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加以改革,以实现“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不可能由高校独自完成。《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高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建立校企、校地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可见政府、高校、企业及相关部门要互为依托,协同运作,才能使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有效对接,实现学生所学理论与岗位实际需要有效结合,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為了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充分利用各高校已有的校企合作优势,深入合作企业调查人才培养需求,并依托合作企业提供的各种资源和真实的成本会计实务资料进行人才培养,建立了“资源拿过来,人才送过去”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具体措施包括:


  3.1与新工业企业共建实践基地


  目前各高校虽然都建有企业实践基地,但绝大多数本意仅是为满足各级教学评估的硬性要求,凭借各种人脉关系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各自的责任、权利并未在协议中明确界定。另一方面,企业从这种停留在“纸上”层面的实践基地中难以获得利益,也就没有动力与学校深入合作,最多只能“碍于情面”,提供场地让学生走马观花似的认识实习,无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流程和经营状况,实践难以得到真正落实。


  理想的实践基地需要有一个共同建设的过程,双方都要付出努力,而且必须保证双方都可从中得到切实好处,这样的合作关系才能持久、稳定。从高校角度而言,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解决学生实践问题,推进教师培养和专业课程建设,及时准确掌握最新职业变化和人才需求等。从企业角度而言,通过与高校合作可以获得稳定的人力资本来源和降低招聘成本,因为企业从人才市场上招聘的成本要远高于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成本,而且前者的业务上手速度和精通程度要远低于后者。另外,新工业的飞速发展对实际工作中传统的会计体系不断冲击,企业也需要从高校获得更多员工培训、技术支持、合作科研开发机会。由此可知,以实践基地为纽带,加强校企合作,在产学研结合上取得突破,有利于高校与企业互相支持、互相渗透、资源互用,实现“双赢”。


  3.2选派成本会计教师去新工业企业深入了解会计实务


  教育本身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过程,教师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若要把学生培养成“技管双强”的实践型和创新性型人才,教师自己首先要具备这些素质。因此,“新工科”教育理念对成本会计教师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有渊博的专业理论,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要有精湛的教学水平,又要有灵活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成为胜任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活动的坚强后盾。但目前国内高校的成本会计教师基本上都是本科、硕士、博士一路读过来,从大学校门到大学校门,储备的都是理论知识,没有经过完整的职业技能训练,而且这些理论知识是以传统工业为对象,缺乏对新工业实践知识的及时补充,创新能力也不高。另外,他们还习惯于向学生灌注书本知识的方式,在课堂上扮演着“支配者”角色,忽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


  为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以利用部分教师待岗培训时间、寒暑假或其他无课时间,以挂职锻炼等形式,安排主讲教师深入新工业企业一线学习实务,和基层成本会计人员虚心探讨。这样既可以获得现场教学素材,搜集高质量教学案例,又便于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启发学生思考,还能够为科研工作积累资料,更好地通过科研解决新工业企业成本会计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实现教学与科研相资相长,对教师本人的职业成长大有裨益,也能更有效地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3.3选聘新工业企业中的成本会计实务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高校可以主动选聘合作企业中理论基础扎实、成本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校外兼职教师。校外教师负责指导和监督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实践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要定期来学校开设讲座或与校内教师穿插授课,为学生介绍新工业企业的生产方式、成本核算流程和方法、成本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最新成本管理思路与模式,以及一线工作中对成本会计人员的素养要求等,让学生尽早了解企业的实际状况、岗位职责和用人需求,按此方向去学习和努力,以便未来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


  3.4与企业合作开发真实的成本会计教学案例


  由主讲教师联合新工业企业的财务总监、成本会计人员组建成本会计案例编写团队,搜集典型案例和真实的证账资料编写案例,能够确保“再现”企业生产活动的真实面貌。例如有的高新技术企业对机器人费用的处理,并非照搬书本上的理论方法——和其他机器设备一样计入制造费用,而是参照人工费用处理方法,单独列示为一个成本项目。这样既简便易行又可以达到成本核算与控制的目的。在教学中多采用这些活灵活现的案例,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编写案例时还要注意实现教学案例与教学内容的全面相容,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鉴于各个企业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会有较大差异,成本核算和管理也各具特色,教学案例需要分类收集整理,并尽可能涵盖企业生产全过程。


  除以上措施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采用以启发式教育为主的多种教学方式,如课堂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课堂辩论等,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弱化教师在课堂的中心地位,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考核方式方面,除闭卷考试外,可适当采用讨论、演讲、竞赛、提问等多种方式,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帮助他们在掌握知识基础上实现能力突破。


  4结语


  《成本会计》作为高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专业中与企业工业生产、技术联系最紧密的一门核心课程,必须紧跟新工业经济步伐,全面贯彻“新工科”教育理念,以期培养出满足企业与社会需要,实践和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会计人才。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