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略论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贡献
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转折关头,结合国际形势的重大发展变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通过改革开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这是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一、邓小平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
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这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根本原则和方向,坚持社会主义的目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就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邓小平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任务。他说:“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他还根据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還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通过改革,选择好的体制和政策,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巨大成就。邓小平更加坚信决不能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谈论社会主义。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语”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邓小平围绕在中国条件下如何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对范畴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
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邓小平根据世界现状,强调科学技术在当今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提出判断各项改革的成败得失要以“三个有利于”标准来衡量。他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从所有制形式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三资”企业、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应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格局。从经济体制看,过去实行的一套是苏联式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此,邓小平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最后,从发展方式上看,邓小平针认为传统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制度必须打破,应当鼓励和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
三、邓小平理论通过改革开放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标志着我们党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思想。后来,他在介绍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时,强调、重申这一原则。
邓小平基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解与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选择的现实出发点。第二,社会主义是不断改革的社会,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推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强大动力,是一场新的革命。第三,社会主义必须通过对外开放,自觉学习和借鉴当今世界的一切文明成果。第四,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五,党的领导是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根本保证。应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
作者:郝万喜
第2篇: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理论的传承分析
前言
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依据,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邓小平理论等成功的治国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新一代的领导团体在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之后,总结出了其理论的核心观点与思想内涵,并将其加以创新发展,继而应用于当前社会注意的建设当中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构建,就是建立在对邓小平理论体系进行探究与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却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1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1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首先,发展是第一要义。发展问题一直都是我国历代领导人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当中最重视的核心内容,這主要是因为发展问题对于我国建设小康社会、追求经济快速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科学发展观就将发展问题当作第一要义。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中,反复强调了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搞建设的目的也是为了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就成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再次,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并不是只针对于当前社会主义的发展实际而制定的理论体系,其实际上具有更长远的发展目标。最后,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五个统筹”的思想内容,强调社会主义的建设要拥有纵观全局的眼光,统筹兼顾,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1]。
1.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改革是推动发展的主要动力。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其目的是从经济改革入手,逐步推进到其他各个领域,想要获得发展,就需要摒弃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不断深化改革,为社会主义建设注入新的内容。第二,坚持“三步走”的发展战略。邓小平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落实“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是稳定发展的基本要求,按照解决温饱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实现扎实基础,稳定发展的目的[2]。第三,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始终认为生产力是决定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而大力发展生产力并不是盲目追求生产总值的提升,而是要实现效益的最大化。第四,将人民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标准与尺度。邓小平强调政府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取信于民,“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才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态度。
2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的研究,我们会发现科学发展观的许多内容与邓小平理论是相通的,这实际就是科学发展观所保留的邓小平理论中的思想内涵。
2.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
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都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所强调的发展问题和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内涵。邓小平理论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但是其包含的“对人民负责”理念实际上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而科学发展观则将这一思想直接确定为理论的核心内容。
2.2保持发展的重要地位
邓小平理论中包含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评价性内容,这就是对发展问题的重要性加以肯定,而在科学发展观中,发展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要义。由此可见,从邓小平理论到科学发展观,发展的重要地位始终不曾动摇,发展成为了解决我国各类社会问题的决定性因素,这也就决定了科学发展观主要的思想指导就是全心全意求发展。
2.3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从邓小平理论中对于人民群众地位的高度重视,到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的以人为本,人民群众始终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性因素,而人民群众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进一步肯定人的价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才能够切实提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水平,从而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3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3.1树立新理念
在传统的发展观念中,普遍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画上了等号,但事实上,经济建设只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其中一个方面的内容,经济的发展水平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对此,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理念,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加入到了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提出在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其他领域的同步推进,这是对邓小平理论中没有明确的内容所进行的创新性发展。
3.2寻找新思路
虽然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都强调了发展的重要地位,但与邓小平理论有所不同的是,科学发展观探究的重点并不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着重讨论如何发展的问题[3]。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囊括了生活的各方各面,要想取得一定的建设成绩,就要改变单一发展经济的建设模式,转而采取统筹兼顾的新思路来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
3.3开辟新境界
纵观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史,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目标,这其实是一种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念,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地位是不被重视的[4]。虽然邓小平理论提出了“对人民负责”的理论,但是并没有直接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人民的实际地位依然没有十分明确。科学发展观突破了以物为本的传统观念,直接将人的地位放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位置,肯定了人的价值,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境界。
4结论
综上所述,邓小平理论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而科学发展观则是邓小平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创新与发展,二者实际上存在着传承的关系。虽然邓小平理论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有所不同,但是二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并且都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我们应进一步探索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之间的传承关系,体会其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与内涵,明确科学发展观对于社会发展的指导性作用,这有利于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作者:梁萌
第3篇: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的杰出典范
一、基于科学社会主义视阈下邓小平理论的研究综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国内外学者对邓小平理论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热度不减,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了将该领域的研究向纵深推进,我们有必要对这三十多年来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关于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浩瀚论著进行简要梳理。
三十多年来,以科学社会主义,或者说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为视角研究邓小平理论相关问题的论著,学界探讨的视角可以一般性地概括为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注重从整体上进行内容的把握,其中既有着重就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继承和发展创新等进行的研究,也有突出就邓小平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进行的研究;二是在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下选择某一独特角度,或是以一些具体的视角进行深入剖析,或是就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某个具体内容为对象进行深入研究。
在整体的内容把握上,许多知名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比如,在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研究方面,较早研究邓小平理论的石仲泉在《论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一文中,从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层面进行了新理论观点的建构,将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概括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解放生产力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等几大基本方面;冷溶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就邓小平理论怎样继承以及在哪些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改革发展与生产力、对外开放、和平和发展的两大问题、一国两制等几个基本论域。邓小平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中,学界普遍将邓小平理论视作科学社会主义新的发
展阶段。比如,高放的《邓小平理论的世界历史意义》一文就指出邓小平理论是继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实践之后使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第三次飞跃,并强调了邓小平理论对推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意义;赵智奎的《邓小平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新的理论形态》一文则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形态的衍生与发展历史脉络为线索,认为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一个全新的理论形态。
在科学社会主义视阈下着力于邓小平理论某个具体的专项论析,既有宏观的专项研究,也有与之相对更加具体到内容的研究。比如,在宏观的专项研究上,李崇富的《邓小平理论是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一文,就着力于以国际比较和历史视野,从理论传承的角度就邓小平理论的“一脉相承”进行了深入的理论阐述;辛向阳的《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更加具体的视角展开,分析了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意义。以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某个具体内容为研究对象进行具体剖析,也是学界比较热衷的一个角度。比如,庄福龄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观从(共产党宣言>到邓小平南方谈话》一文就以《共产党宣言》和邓小平南方谈话这两个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为比较研究的对象,通过比较分析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魏礼群的《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及重大贡献》一文则以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专题探讨内容,通过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深入分析,揭示了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传承、发展和贡献。
这些已有成果为我们继续深入开展对邓小平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借鉴和宝贵的参考思路。沿着这一探讨视角的脉络,笔者发现,专以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为视角进行邓小平理论研究,目前仍鲜有文著,而以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的具体认识视角对此进行分析和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论阈意义和理论价值,有助于人们更加全面、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主要体现在:一是关于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化传承方面,以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为研究切入点,有着巨大的继续探究邓小平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历史逻辑和时代传承的空间;二是关于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的贡献方面,以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为探讨的着力点不失为一个全新的探究邓小平理论的理论气质、理论本质、理论核心、理论标识、理论品格等更具理论内核和主义特质的诸方面重大贡献的角度;三是关于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的价值意义方面,以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为选题,在学界以其他角度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以更深人地剖析邓小平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下全方位、多层次的现实意义。
二、邓小平理论符合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的历史逻辑
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有其本然的客观前提,那就是它并非凌驾于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之上,而恰恰相反,它是具体在整个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之下的,因而区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在具体时代的具体主题就成为一般的逻辑前提。我们认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实践的发展和现实需求下,不断得到推动和发展的。这种发展有其基本原理的发展性继承,有其具体实践的时代性运用,能够也必然形成一个本质同一而表现多样的统一理论体系。以历史的、发展的、系统的眼光去分析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各种理论以及这些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逻辑,辩证地区分和把握这些理论不同层面的内在构成,必将有助于从大历史的时代格局层面和哲学的深度层面区分作为理论的认识论内核和作为实践的方法论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时代,世界经济政治还未迈向普遍的全球一体化,资本主义还局限在欧洲范围内,殖民与反殖民是时代的映画,野蛮血腥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在各项条件准备上都还不具备进行普遍而系统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正是在这种时代局限下,马克思、恩格斯等无产阶级先驱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基础上,在创立并领导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等历史实践中,在同各种伪社会主义分子的历史斗争中所开创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只能说为后世奠定了一般框架和基本准则。他们不仅预见到了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意识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必然要面临具体实践中的时代化、国别化、具体化的问题。马克思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恩格斯也强调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概而言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上述言论的深刻哲理,就是要将科学社会主义一般世界观与方法论,即一般原理和普遍真理同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相结合而加以具体的把握,并不断发展和丰富。这就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奠定了基本的认识论前提。
20世纪上半叶,帝国战争与民族革命是帝国资本主义阶段时代的主题。被殖民和被压迫民族在战火和苦难的洗礼中普遍觉醒,热切需要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深受压迫和欺凌的第三世界国家大都历史性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那么,如何通过革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建构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政权,又如何在这个基础上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则是这一时期开辟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主题。列宁将科学社会主义普遍真理创造性地与俄国实际相结合,领导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构想到具体实践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不仅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全面实践,而且还在第三国际的框架内突破民族国家的狭隘局限,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向前发展。这两个层面的实践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资本主义时代的大背景下的实践主流,由此而形成的列宁主义正是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俄国化的创新型理论成果。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党、建军、立国和奠定基业,胜利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推翻三座大山的伟大历史任务,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性地进行了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对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刻的探索,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经验,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既有实践基础又有理论创新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在这一宏伟壮阔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继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之后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又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经验总结。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这一论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命题,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思想,这无疑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一般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深刻阐发。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金融资本的发展等诸多原因对经济社会的巨大推动和变革,二战以后的数十年以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普遍生发出许多社会主义的因素,经济全球化使得国对国的剥削和压迫日益深入,这些矛盾的量变积累正是普遍的、更深刻的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的前奏。相应地,如何在这个难得的和平时期实现跨越发展是当下科学社会主义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时代课题。时代主题发生的深刻变化,迫切地、内在地需要将科学社会主义历史性地再一次时代化,科学社会主义百余年的曲折实践和理论硕果也已经为这一现实的时代化提供了基础理论和丰富经验准备,因而实现这一突破和飞跃,既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必然,也是历史必然。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数十年的革命、建设、改革经验,不论是历史的复杂性还是现实的广泛性都具有了实现这一飞跃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历史命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意义的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意义的论断,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三、邓小平理论拓新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的理论诉求
以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史的宏观视阈审视邓小平理论,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贯彻于对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的认识,我们得出一条基本结论,那就是邓小平理论不仅真正地、具体地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历史性地、具有中国气派地汲取了中华文明的智慧,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生命活力,是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的杰出典范。邓小平理论的一系列观点和理念主要散见在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的治国理政中,这些理论或是内化为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理的组成部分,或是凝练为时代性、阶段性的价值共识,终而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代化的创新成果,奠定了邓小平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中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意蕴。
(一)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时代主题论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以历史和现实两个脉络为根基,用政治经济等多维度的综合科学思路,分析和总结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史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和总结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最终得出了新的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他曾说:“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和平是有希望的,发展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人们都在讲南北问题很突出,我看这个问题就是发展问题。”这些科学判断为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继续深入,为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的历史命题,为发展中国家的进步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前进,奠定了基础的时代课题认知和历史角色定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实事求是的、富有豪迈气魄的运用。在科学社会主义大旗上鲜明地书写出“解放思想”,不断解放思想,以正确的认识思路得出正确的现实判断,打破条条框框,突破思想的固化和狭隘,在纵横复杂的交织网中找到立足点、着力点,邓小平理论以开辟性的历史时代主题论为我们提供了典范,而这种解放思想的理论气质,不仅是当下,更是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必须的理论气质。
(二)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客体范畴,不仅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概念范畴,更是普遍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概念范畴。社会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是资本主义高级阶段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并且认为社会主义有过渡初期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如何迈过这一漫长的历史自行演变,以科学社会主义普遍真理为思想理论武器,在资本主义统治世界的重围中实现跨越式发展,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不断变化发展着的时代具体结合,在正确的时代认知的前提下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建设进行准确的历史定位。邓小平理论以宏大的实践为我们阐明了这一本质论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牢牢把握这一本质要求,以共同富裕为基本目标,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为具体任务,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核心手段,才能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拨正航向。
(三)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阶段论
社会主义本质论和社会主义阶段论是邓小平理论的根与干的关系,共同组成了邓小平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核心回答。邓小平讲:“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从经验借鉴的角度而言,这也是为想要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统治压迫下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明确了正确的时代任务。换言之,在没有达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前提下,无产阶级专政的发展中国家首先处在一个初级的社会主义阶段,因为在政治上已经实现了专政,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具备了很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具备了成为一般意义的社会主义的潜质。要将这种潜质变为现实,就要将这种优越性应用于建设和发展中,以比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快更好的速度和质量发展本国的社会生产力,增强本国的社会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具体贯彻,更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认识论上的又一次大突破,使社会主义由原理性的理论和艰苦的探索变为具体而现实的、前景光明的认识和实践。
(四)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发展观
实践的本质就是发展,就是前进,邓小平理论始终围绕着这个基本命题展开,并将之上升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论标识。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无不是对邓小平理论发展观的具体贯彻。以发展检验实践,以实践推动发展,这也就抓住了人类历史前进的命脉。邓小平理论发展观,不仅认为发展是硬道理,而且辩证地认识到发展要有原则和标准的基础坐标托底。邓小平先后提出了发展的前提保障是四项基本原则,提出了发展的检验标准是“三个有利于”等一系列观点,人民群众从他的精辟论断中还凝练出了“十个如果”发展原则作为检验和指导发展的基本衡量。历史潮流不进则退,没有坐标的发展不能带来进步,没有发展的实践也不能带来进步,而没有发展的理论和发展的眼光,没有解放思想的理论气质和理论创新的政治魄力,不能与时俱进,不能科学发展,就当然地谈不上实践的发展。即便是将来实现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也是不变的主题和潮流。邓小平理论发展论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实干精神,实践的需要就是实干的内容。邓小平倡导并身体力行,带头废除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坚决反对、抵制和批驳个人崇拜与个人专权的扭曲现象,坚决反对、抵制和批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与假大空的、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式的党八股等歪风邪气,这些都是邓小平理论实干精神外化的典范体现。
(五)邓小平理论的社会主义改革观
邓小平理论的改革观与发展观,集中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回应。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自我完善和进步,它与资本主义改良有着本质区别。改良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是回避、拖延社会的根本性矛盾和问题,而社会主义自我改革则是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问题,进而实现自我净化和升华式的发展,因为它是在革命基础上的改革,是使革命的成果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中保持存量、盘活增量的革命意义上的改革。在这个层面上,改革的精神就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品格,是实事求是的时代化表述,也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的具体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依靠的就是不断的改革,改革就是动力。只有不断的改革,乃至对已经成为历史的,不再符合现实的进行改革,才会有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改革观是理解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一把钥匙,是邓小平理论各论说的方法论代表。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市场体制的互补关系问题,从而开辟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这既是邓小平理论改革观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贯彻,也是邓小平理论改革观的典范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充满着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唯物的、实事求是的、扬弃的理性光辉。是邓小平理论为我所用的豪迈魄力和强大气场,是对他改革观的最好诠释。
四、邓小平理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理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富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从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的价值意蕴视角来看.邓小平理论是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一把钥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块基石,是第三世界实现发展进步的一盏明灯。
(一)邓小平理论是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一把钥匙
把时代化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中国化、具体化,这就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要像邓小平那样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前进。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探索前进中,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业已成为重大而迫切的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科学回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完成、改革发展不断深化的历史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隐性矛盾开始逐渐显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历史课题迫切需要得到答案,中国共产党求真务实地给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解答。时至今日,建成什么样的小康社会和怎样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这个历史任务已经成为党和人民的首要课题,党和人民正在为解决这一历史课题而奋斗。由邓小平理论而衍生成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这样一个发展着、丰富着、前进着的理论体系,它还将在继续的实践过程中指导中国这一历史阶段的社会主义实践并继续在实践中发展自身,不断凸显出它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二)邓小平理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块基石
江泽民曾经指出:“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同样的,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中国不会有今天的成就;没有以邓小平理论为基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中国也不会有未来的光明。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指日可待。与此同时,改革也已经进入了深水期,国民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不断凸显,改革过程中各种阻力不断增大,一系列重大的现实问题迫切需要应答和解决。越是在发展和改革的关键时期,辨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就越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必须更加自觉地保持清醒的理论定力,坚持用彻底的、科学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和运用邓小平理论,我们才能正确把握真理,辨明航向,驰途而往。只要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没有变,邓小平理论的根本性指导地位就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贯彻,否则便要重蹈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史上一个个付出惨重代价的教训。只有把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理论气质认真继承和创新运用,才能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三)邓小平理论是第三世界实现发展进步的一盏明灯
对于第三世界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邓小平理论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所彰显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时代性与先进性。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发展意识普遍被唤醒,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市场被迫分工的时代背景下,不可避免地要使发展中国家作出符合本国国情和本国人民利益的发展决策。在这个层面上,把科学社会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时代的世界大势相结合、与现时代的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及其中国范式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理论遵循和实践经验。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指点了方向,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我们奠定了路基,那么邓小平理论则是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上为我们照亮了前途。毫无疑问,邓小平理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遗产,同时它也是属于世界的。
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着重指出:“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就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从科学社会主义时代化的历史高度把握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坐标和历史地位,探究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和理论气质,彰显邓小平理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将邓小平理论时代化地应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进程中,无疑是我们对邓小平理论这一弥足珍贵的思想和政治遗产的最好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岳鹏等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