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的发展分析—兼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青年志愿服务的创新
发布时间:2024-04-08 10:48  

中国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的发展分析

—兼论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青年志愿服务的创新

谭建光

[摘要]党中央明确提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志愿服务工作运行和保障体系是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经历党团支持、社会探索,党政支持、共青团推动,党的领导、文明委统筹协调,党的领导、社工部统筹协调等四个阶段。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征程中,中国志愿服务形成“123+N”的工作体系,即在党的领导下,由中央社会工作部统筹,以民政行政管理和共青团协助推动为机制,大力发展党政机关志愿服务、工商企业志愿服务、社区农村志愿服务等三方面力量,推动社会化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体系。在这种工作体系推动下,青年志愿服务呈现主流化、社会化、法治化、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有效推动了志愿服务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方面作用的有效发挥。
[关键词]志愿服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中国志愿服务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从 20 世纪 80 年代北京、广州、天津、深圳等地率先诞生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到 20 世纪 90 年代共青团中央率先探索推动全国性青年志愿者行动,并构建组织体系,再到 21 世纪初期建立“文明委统筹、文明办协调”的发展体系,进入 21 世纪20 年代创新建立中央社会工作部统筹协调的发展体系。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变化,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的发展任务,即要求从一般性、广泛性的体系要素,进展为完善志愿服务运行保障的工作体系。因此,本文将围绕“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的探索和建立、发展和完善进行分析研究。

一、研究问题
  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有两条推进路径:一条路径是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和支持,从鼓励部分地区率先探索创新,到支持共青团进行实践创新,再到由文明委统筹协调,进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征程,提出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统筹推进,力度逐渐加大、机制逐渐健全;另一条路径是社会公众参与的不断扩大、志愿服务的不断普及,从大中城市、沿海地区的先行先试、探索发展,到内陆地区、边疆地区的广泛参与、全面普及,志愿服务成为公众参与社会、奉献爱心的主要方式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党中央和国家逐步提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
  从“建立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到“完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可以看到其中不断发展变化的目标要求:一方面是从综合性的体系要素逐渐聚焦到工作运行的体系,另一方面是从基本要求的“建立”,到较高要求的“健全”,再到更高要求的“完善”。可见,党中央和国家非常注重如何建设和完善统筹有力和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让志愿服务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推动社会关爱互助、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1]37,202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组建中央社会工作部,其中包括“划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的全国志愿服务工作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督促检查等职责”[2]。这样,就将志愿服务的发展纳入中央工作部署,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于志愿服务体系与工作体系的研究,是不断深入和丰富的。根据《辞海》,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关于“志愿服务体系”这一概念,虽然《中国志愿服务大辞典》没有专门解释,但是有分类的“志愿服务项目管理体系”“志愿者管理体系”“志愿者组织管理体系”等专门词条的解释[3]。陆士桢在《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概论》中分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目标功能体系”“动力体系”“文化价值体系”“内容与方法体系”“制度运行体系”等章节[4]。谭建光等提出,“志愿服务体系需要精神文化、组织机制、行为规则、社会支持等多因素的结合”[5]。近年来,围绕志愿服务体系各个要素的研究著作和论文逐渐增多,涉及面越来越广。然而,党的二十大提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更多着眼于工作运行和保障体系,而非宽泛的多元化体系要素,因此,如何完善志愿服务工作运行和保障体系值得特别关注和深入研究。
  我们认为,党中央提出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建设和完善,最关键是要围绕“统筹有力”和“充满活力”两个维度。“统筹有力”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就是根据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加快各级党组织对志愿服务统筹协调机制、各级政府对志愿服务管理支持机制等建设进度,从而促进全国志愿服务有序、有力的发展壮大,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力量。“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提供最广泛的参与渠道,组建最多样的组织类型,推出最丰富的服务项目,从而有效满足人民群众解决生活困难、改善生活状况,以及追求共同富裕和美好生活的需求。为此,本文所研究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不是泛泛而谈的志愿文化、志愿组织、志愿项目、志愿资源等体系要素集合,而是围绕党领导、政府推动、社会促进志愿服务发展的工作体系展开。

二、中国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建设历程
  从发展的历史视角,回顾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的形成发展变化过程,对于新时代完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有志愿服务的元素,新中国成立以来也具有“义务劳动”“青年志愿垦荒队”“学雷锋、做好事”等志愿服务的萌芽[6]。但是,真正产生现代社会形态的志愿服务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是将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中华慈善互助传统、“学雷锋”活动与借鉴西方国家志愿服务理念相结合,催生的新事物、新趋势。因此,党对志愿服务的领导和支持,也在志愿服务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完善,逐渐形成富有特色、富有成效的工作体系,总体来看,中国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建设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党团支持,社会探索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现代志愿服务的发展,从 1983年北京诞生第一个志愿服务项目,“1987年广州诞生第一条志愿者热线电话,1989 年天津诞生第一个社区志愿组织,1990 年深圳诞生第一个注册志愿者社团”[7]开始不断探索前行。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实践尝试具有两个典型特征:一是社区居民、青年群体的率先探索,根据社会变迁需要、群众生活需求发展志愿服务事业;二是党团组织支持,对群众性志愿服务的探索予以肯定,提供制度措施和社会资源的支持保障。如北京市 1983 年诞生“综合包户”志愿服务项目时,是街道社区和辖区单位的青年志愿者率先探索,并获得党团组织、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1983 年 2 月 27 日举行“综合包户”签字仪式时,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王兆国、民政部副部长杨琛等负责同志参加了仪式[8];又如 1990 年深圳市青年志愿者自发成立“义工联(志愿者联合会)”之后,在1994 年和 1996 年,时任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两次带队到深圳义工联调研,肯定志愿服务对于经济特区发展和社会关爱互助的贡献,并且现场办公批给义工联秘书处专门编制、专项经费[9]。这些发展历程中的事实表明,中国现代志愿服务诞生伊始,就是党团组织支持和社会公众探索相结合,是一种有主导、有支持、有自主、有创新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二)党政支持,共青团推动
  在北京、广州、天津、深圳等地区探索实践的基础上,志愿服务引起全国的关注和重视。共青团中央率先调查了解不同省市探索的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并向党中央汇报。与此同时,团中央也率先探索开展全国性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全国性志愿组织。1993 年 12 月,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1994 年,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北京成立。截至 1998 年 3 月底,全国共成立省级青年志愿者协会 31 个。北京、天津、吉林、山东还组建了一些行业性、专业性的青年志愿者组织”[10]。共青团建立青年志愿组织,推动青年志愿者行动,获得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1994 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向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大会致贺信,指出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动员和带领广大青年投身两个文明建设的可贵尝试和新的创造”[11]。1997 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欣然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亲笔题名[10]。正是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中国青年志愿服务事业获得长足的发展,并且探索出组织化、规范化、社会化、项目化、法治化等工作体系,也为全国其他行业、其他领域的志愿服务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三)党的领导,文明委统筹协调
  进入 21 世纪,面对全国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志愿服务发展的新趋势,党中央及时调整工作体系,构建“文明委统筹、文明办牵头”的新机制,以更大力度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壮大。2008 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提出,“要在中央文明委领导下,成立由中央文明办牵头,民政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科协、中国残联、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全国老龄办共同参加的全国志愿服务活动协调小组”[12]。在中央文明委的推动下,我国分别于 2014 年、2016 年先后出台《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并于2017 年 6 月 7 日国务院第 175 次常务会议通过《志愿服务条例》。在这一发展阶段,一方面是推动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建设,通过出台系列政策制度,保障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是成立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建立中宣部志愿服务促进中心。前者作为全国志愿服务的行业组织,积极发挥联合、服务、促进的职责,支持各地区志愿服务振兴发展、志愿组织发展壮大;后者作为促进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工作机构,为规划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协调志愿服务组织发展、提供专业支持帮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尤其是 2018 年启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并且明确以志愿者为主体力量,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活动形式,推动基层县区、镇街、村居的志愿服务快速发展、全面覆盖。在文明委统筹、文明办具体协调、各部门协同发展、全社会参与发展的工作机制中,志愿服务获得较快的发展,产生可喜的成效。
  (四)党的领导,社工部统筹协调
  党的二十大以后,为了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发展大局中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关心群众、帮助群众、凝聚群众、引导群众的作用,党中央再一次调整工作体系,将统筹协调志愿服务的职能从中央文明委划入中央社会工作部。中央社会工作部调研组在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调研时指出,“志愿服务工作纳入党的社会工作体系,充分表明党中央对志愿服务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加强党对志愿服务的领导、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的有力举措,对促进志愿服务事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3]。可见,设立中央社会工作部,就是将党的群众工作放在新的高度,将党对社会的凝聚和引领放在新的重要位置。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毛泽东同志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14]。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总书记指出,要“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14]82。中央社会工作部的职责,就是从基层党建、基层政权、信访工作、志愿服务等多维度、多领域创新工作方法、构建工作体系,真正做好党联系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工作。因此,以中央社会
工作部统筹协调志愿服务发展,就有利于将党的领导落到实处、发挥作用,既能够推动各部门、各机构协同发展志愿服务事业,也能够围绕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愿望期盼做好志愿服务。这是完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的新探索、新格局,还需要不断推进和完善各项制度措施。

  三、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就是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团结奋斗。志愿服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组成部分,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此,要完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推动志愿服务发展壮大,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更有作为、更有贡献。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中国新时代志愿服务逐渐形成了“123+N”的工作体系,各种体系要素实现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一)一个统筹:社工部统筹协调
  如前所述,中央社会工作部的设立,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做好党的群众工作,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工作,为党的事业发展汇聚最广大的社会力量。同志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1]123。为有效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对中央社会工作部的职能进行了明确界定,即“负责统筹指导人民信访工作,指导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统筹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统一领导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党的工作,协调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深化改革和转型发展,指导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指导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等”[2],是党中央职能部门。可见,中央社会工作部主要涉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基层政权、人民建议、人民信访、行业协会商会、“两企三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及志愿服务统筹协调等等。这种新背景、新需求下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就要从“统筹有力 + 充满活力”的角度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制定好党中央领导和推动志愿服务的方针政策。从上述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建设历程可以看到由社会探索、团组织探索,到形成党组织领导的全社会志愿服务发展格局,需要更加有力有效的统筹协调。根据“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的目标要求,推动全国人大立法,以及推出一系列指导志愿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就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社会工作部应按照党中央的领导和部署,逐步推动立法进程、政策制订和推广落实。
  二是搭建好党和政府各部门协同发展志愿服务的体制机制。在社会工作部的统筹协调下,充分发挥各部门、各机构的积极性,形成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事业的良好格局。其中涵盖了组织部的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宣传部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政法委的社会治理志愿服务、统战部的新阶层志愿服务以及文旅部的文旅志愿服务、教育部的学校志愿服务、卫健委的健康志愿服务、农业农村部的乡村振兴志愿服务、生态环境部的环保志愿服务、应急管理部的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等各方面各领域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要力求做到各有特色又相互促进,并在社会工作部的协调下汇聚资源、形成合力。
  三是构建激励社会各行各业参与志愿服务的有效渠道。“体制外”的社会行业、社会力量是志愿服务发展的新活力、新资源。社会工作部在统筹协调时,要构建开放性、支持性的机制,促进社会各界志愿服务的发展,凝聚力量共同关爱帮助群众。
  四是完善促进新时代志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社会工作部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的进程,需要吸引各类人才、专业人士参与志愿服务,为志愿服务提质增效、赋能发展提供支持、作出贡献。
  五是畅通志愿服务与其他社会工作相互促进的途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不是单一、分割的,而是与党的社会工作方方面面融合在一起,共同发挥积极作用的。为此,要推动志愿服务融入基层党建、基层治理、基层政权、人民建议、人民信访、行业协会商会、“两企三新”等等工作,发挥辅助性、配合性的作用,促进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二)两方推动:民政行政管理、共青团协助推进
  完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在社会工作部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的同时,还需要两个部门积极发挥特殊作用,即民政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和共青团组织的协助推进功能。从民政部门的职能来看,《志愿服务条例》明确规定,“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全国志愿服务行政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志愿服务行政管理工作。”民政部门在志愿服务发展中的行政管理职能,一方面是通过制订志愿服务规范化发展的指引和标准,促进志愿者和志愿组织“依法行事”“依规行事”,确保志愿服务合理合法并有效帮助社会人群;另一方面是通过对社会组织发展的监督,促进志愿服务组织的依法发展,提供志愿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并由民政、工商等部门依法查处志愿组织违法违规活动。从共青团组织在志愿服务发展中的协助功能看,既有团组织率先探索和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的历史资源,也有青年作为社会最活跃群体在志愿服务创新发展中的特殊作用。2013 年,同志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指出,“希望你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15]。共青团组织一方面要做好青年志愿服务的推动和发展,为全社会继续率先探索、率先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配合社会工作部等做好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援外志愿服务以及重大志愿服务的机制建设、组织发展。可见,社工部统筹协调以及民政行政管理、团委协助推进,成为志愿服务工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其他部门、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发展志愿服务的主要支撑。
  (三)三大主力:党政部门、工商企业、社区农村
  完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特别要注重“打开门来”发展志愿服务。所谓“打开门来”就是不论是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统筹协调,还是民政部的行政管理,或者是共青团中央的协助推进,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吸引和凝聚各部门、各机构协同推动志愿服务发展的环节之一。因此,要消除有些部门、有些人员的误解,即认为“发展志愿服务是社会工作部(或者民政部、团中央)的工作”。志愿服务是涉及所有部门机构、涉及全社会各行各业的高尚事业,是促进各项工作发展的社会事业,需要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作用。从党政部门的志愿服务发展看,组织部门推动的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具有良好的基础,要进一步调动党员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更加能够发挥党员特长兴趣,更加有利于关爱帮助社会人群的服务项目,在党员志愿服务中弘扬为人民服务宗旨;宣传部门推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发展迅速、覆盖面广,要进一步做实乡村社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做好乡村社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让老百姓在受益受惠的过程中领悟新思想、感受新风尚;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推动大中学校志愿服务的发展,让学生志愿服务实现“助人”与“育人”的双功能;农业部门要进一步扩大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吸引各类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深入山区农村,奉献智慧力量,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每一个部门、每一个机构都在志愿服务中有所作为,也在志愿服务中有所收获。从工商企业的志愿服务发展看,要结合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树立社会形象的需要,鼓励企业员工参与志愿服务,并且为志愿组织建设、志愿服务项目发展提供支持,构建中国特色的企业志愿服务发展体系;从社区农村志愿服务的发展看,广大社区农村既是志愿服务的主要场域,也是志愿服务的新增长点,伴随志愿精神的广泛传播,志愿文化的丰富多样,社区居民、农村群众也愈来愈多了解志愿服务,乐于参与志愿服务。这就需要有效的组织和推动,通过发掘和培育居民、村民中的志愿者积极分子,组建多样化、灵活性的志愿服务队伍,在社区治理、乡村振兴、邻里互助、环境美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生活。因此,我们认为,党政部门、工商企业、社区农村是志愿服务发展中的三大助力,也是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值得高度关注和重视。
  (四)“N”种力量:社会多样化参与
  社会快速转型的时代,不断诞生新的社会群体,不断出现新的社会力量,恰恰是完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要关注的新元素、新资源。因此,社会多样化参与的“N”种力量,特别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吸引、去激励。
  一是社会组织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组织获得较快发展,迄今我国有近 90 万家社会组织,从业人数超过 11 万人[16]。不论是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还是基金会,都成为新的社会就业形式、新的社会发展形态,是志愿服务需要联合的力量。志愿组织通过与其他社会组织合作服务,或者是吸纳社会组织成员为志愿者,有利于实现资源聚合的极大效益。
  二是网络社会的力量。网络是当下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场域,不论是互联网行业的“码农”,还是互联网带动的“快递小哥”等,都是志愿服务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社会工作部以及其他部门如何吸引和凝聚这些网络社会的活跃者,引导他们在奉献友爱的志愿服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值得认真探索。
  三是新就业领域的力量。伴随社会变化和互联网发展,出现非常多的新就业领域、新就业类型,“在家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就业”“候鸟就业”等等,都蕴含着志愿服务潜在的新兴力量,这一领域群体有想法、有活力、有热情、有冲劲,需要志愿组织关注他们、吸引他们,充分发挥其特长和作用。
  四是新兴“偶像群体”的力量。当下互联网发展迅速,自媒体和新媒体众多,“造星运动”此起彼伏,“偶像群体”如雨后春笋,不仅仅他们自身发挥影响力,而且能够带动一大批粉丝参与。因此,这需要重点关注,并激励新兴“偶像群体”及其粉丝群体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获得主流价值和正能量的陶冶,从而引导他们为社会发展、社会文明作出贡献。

  此外还有其他类型多样的新兴社会群体,都是志愿服务要主动联系和凝聚的社会力量。在中央社会工作部的统筹协调下,构建凝聚广泛社会力量、充满社会活力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才能够汇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创美好生活的巨大能量。

  四、创新工作体系推动青年志愿服务发展
  中国志愿服务及其工作体系建设,是伴随国家和社会发展进程不断调整和完善的。青年志愿服务是最早发起、最快发展的志愿服务类型。如今,进入党中央领导、中央社会工作部统筹协调、“123+N”协调发展的新阶段,青年志愿服务发展显示出六大新趋势。
  (一)青年志愿服务主流化
  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志愿服务被赋予新的功能,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与原有的关爱扶助群众、推动民生改善、促进社区治理、做好生态环保等功能有机结合。为此,青年志愿服务要在新型工作机制的推动下,提升社会功能,为社会整体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陆士桢认为“志愿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人们在社会发展中总结出的一种积极态度和理念,关系着新时期整个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精神源头和价值基础”[4]。青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在志愿服务发展中更是要将弘扬党的宗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重要的位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二)青年志愿服务社会化
  统筹有力与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就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提出“青年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青年志愿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发展目标[17]。团员青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并且在其中发挥创造热情、创新服务模式,能够为新时代的志愿服务发展带来生机活力。为此,要为青年参与志愿服务创造多样化、灵活性的渠道,在加强组织化参与的同时,探索更多自主性、自由性参与的机制。尤其是要吸引网络社会的青年、自由职业的青年、新兴领域的青年参与志愿服务,发挥爱好特长,创造富有新意的志愿组织形式和志愿服务方式。
  (三)青年志愿服务法治化
  依法发展、依规发展是志愿服务健康长久发展的基础,青年志愿服务作为率先探索、不断创新的类型,要积极建设依法规范发展的新机制。一方面是青年志愿者应在服务中遵纪守法、遵守规范,促进志愿服务有序发展、不断壮大;另一方面是青年志愿者应善于运用法律法规维护权益,包括志愿者依法不受损害的权益,以及服务对象依法不受损害的权益,有力制止侵害志愿服务名誉和权益的行为。中国志愿服务的法治化发展,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的完善,都有利于青年志愿服务走向规范化,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
  (四)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
  要为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作出积极贡献,就需要推动青年志愿服务提高专业化水平。目前,有些人对青年志愿服务的专业化认识不足,甚至认为专业化会阻碍志愿服务社会化发展。其实,专业化与社会化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社会化发展有利于吸引广大青年的参与,包括吸引各种类型、各种特长的青年成为志愿者。在社会化发展的基础上,发挥多样化青年的特长,组建不同类型的专业志愿服务队伍,能够适应城乡群众的多元化需求,提供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服务。从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情况来看,第五届、第六届大赛的参赛项目,志愿服务项目专业化水平、精准化程度都明显高于前几届,这就是一种发展和进步。为此,我们要顺势而为,积极推动青年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发展,并且带动志愿服务整体高质量发展,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效益。
  (五)青年志愿服务信息化
  适应网络时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要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积极拓展网络功能。青年志愿服务要继续率先探索,一方面是不断完善志愿中国、志愿汇、i志愿等信息系统,增强科学合理性、使用便捷性和安全防范功能;另一方面要积极促进与中国志愿系统的兼容共融,实现数据实时对接、服务实时共享。这样,既能够通过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实现全国志愿服务、青年志愿服务的共享,实现志愿者和志愿组织有效“点单”功能;还能够促进志愿者和志愿组织的服务规范,在信息系统的帮助下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更好服务社会要求和群众需求。
  (六)青年志愿服务国际化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志愿服务的国际化面临更多的需求与机遇,也面临更多的困难与问题。欧美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的打压和遏制,也带来青年志愿服务国际交流合作的新困难、新问题。恰恰在这种背景下,青年志愿者和志愿组织要主动积极探索多样化的国际化路径,既做好“一带一路”“金砖国家”等国际志愿服务合作交流,也要主动促进与欧美国家民间志愿服务的合作交流。这样,从青年志愿服务的角度,为中国拓展外交领域、深化国际合作作出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入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等目标,都需要青年志愿者的参与和贡献,都需要青年志愿服务发挥积极作用。为此,中国青年志愿者要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同时,通过青年志愿组织的探索创新,也将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 著作选读: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EB/OL](. 2023-03-16)[2023-11-20].https://www.gov.cn/zhengce/2023-03/16/content_5747072.htm?dzb=true.
[3]中国志愿服务大辞典[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84,93,109.
[4]陆士桢 . 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概论[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169-376.
[5]谭建光,周宏峰 . 社会志愿服务体系——中国志愿服务的“广东经验”[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3.
[6]谭建光 . 中国式青春:从青年突击队到青年志愿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年来青年群体的变化[J]. 中国青年研究,2019(3):36-42.
[7]谭建光 . 志愿服务:理念与行动[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
[8]源泉——大栅栏街道“综合包户”志愿服务 30 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
[9]谭建光,凌冲 . 中国深圳义务工作发展报告[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27.
[10]卢雍政 . 中国青年志愿者 . 扶贫接力计划[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5-9.
[11]共青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 . 中国青年志愿者[M]. 北京:大众文化出版社,1999:118.
[12]袁媛,刘建成 . 志愿服务法规政策概览[M].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9.
[13]中央社会工作部部长吴圣汉调研志愿服务工作[J]. 中国志愿,2023(8):5.
[14]毛泽东 .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
[15] . 论党的青年工作[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51.
[16]优化结构布局 兜底民生保障——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谈推进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EB/OL](. 2023-09-13)[2023-11-20].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309/content_6903646.htm.
[17]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 年)[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2.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