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艺术培养中的作用与改革论文(共3篇)
发布时间:2024-04-30 09:46  

 

 第1篇:插花艺术在农林类高校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全面提高农林类高校人才的综合素质是未来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在此类院校的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艺术素养不高的现象。那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使其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级农业科技人才是目前农林类高校教育中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融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及民族性于一体的插花艺术深受人们的广泛喜爱,在农林类高校大学生中开设插花艺术课程,或开展相关的插花艺术活动,既适应时代的要求,又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及审美素养,还对弘扬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中将分析农林类高校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讨论如何通过插花艺术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


  一、农林类高校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既可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可以促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启迪人们的智慧,对培养高科技人才有很大的作用[1]。然而,目前在我国诸多农林类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着艺术素养的培养不足的现象。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来自于学校、教师及学生本身三个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1.我国农林类高校大学生的生源大多来自于农村,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使得他们从小没有接受比较完善的艺术培养与教育,导致学生本身的艺术素质相对不高。加之,毕业后他们所从事的也多为农林类学科相关工作岗位,造成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偏向性,过分强调专业课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2]。


  2.目前,在农林类高校的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艺术教育师资包括艺术教育管理人员和艺术教育实施人员。然而,当今的农林类高校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中,没有艺术教育管理人员,只有一些从事艺术教育教师,无法保障艺术教育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3]。大多数农林类高校教师从事着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其自身艺术素养不高;对人才的培养也仅仅停留在技能培养的认知层面上,未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更未意识到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农林类高校的艺术类课程一般被设置为专业选修课或者公共选修课。教师对该类课程不够重视,造成授课方式和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授课方式比较单一,不注重课堂的教学设计,或者只注重课本上内容的讲授,不注重实践教学或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难以真正地体验到艺术的魅力和美妙之处。而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的目的性不强,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一些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仅仅为了凑学分。


  4.校园文化体现着一所高等院校在校师生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精神面貌。健康向上、高雅活泼的校园文化可以在无形中熏陶感悟着每一位同学,可以逐步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因此,高雅的校园文化的塑造是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相比其他综合类高校,农林类高校的人文气息相对薄弱,人文艺术社团活动较少,缺乏丰富多彩、健康向上且高雅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很多情况下,农林类高校的相关管理部门在组织开展艺术活动时,并未考虑学生对美的向往及艺术的追求,没有形成良好的艺术文化氛围,不能真正满足学生对艺术的需求。


  二、学插花艺术对提高农林类院校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钱学森教授说:“从思维科学角度看,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论证;换言之,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后才是科学。[4]”由此可见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艺术教育能启迪人们的智慧,对培养高科技人才有很大的作用。插花是一项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既可以陶冶性情,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又可以美化生活环境。尤其,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是中国花文化的集中体现和代表。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已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我们炎黄子孙有责任继承和发展它[5],正如袁宏道所说“此虽小道,实为艺术之一种,有学问在焉”。那么,对农林类专业(例如农学、园艺、园林及林学等)的学生而言,普及插花艺术是非常适宜的。首先,因为他们具备着一定的与插花相关的专业基础,学起来容易[6];其次,农林类高校的园艺、园林等专业学习时,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如对园林植物配置及景观规划设计时,需要学生掌握构图、色彩及线条等艺术相关知识),学习插花艺术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对于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三、具体的方法及对策


  如何通过插花艺术来提高农林类高校大学生的艺术修养那,笔者在此提出了几项具体的方法和策略。


  1.农林类高校学科比较单一,艺术教育相对薄弱。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学校的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应修订现有的教学方案,适当地增加艺术课程,把艺术教育列入现有的培养方案中。插花艺术相对于美术、摄影等其他类艺术课程而言,农林类高校的学生具备着特有的专业优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因而简单易学。《插花艺术》课程最早由黎佩霞教授在华南农业大学园艺系开设,并在1993年编著出版了《插花艺术》教材。后来,北京林业大学王莲英教授在园林专业开设了《插花艺术》课程,并面向北京十余所高校开设了《插花艺术》校级公选课,将《插花艺术》课程作为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各大高校推广。那么,各大农林高校可以借鉴成功的先例,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插花艺术》公共选修课,其一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及修养,其二可进一步弘扬和普及我国传统的插花艺术,对传承我国民族文化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学校要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农林类高校可选聘具有一定艺术功底的教师从事艺术教育管理,学校应从管理层面加强艺术的教育;学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自身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可选送有一定艺术素养和插花功底的老师到专业的插花培训机构进行深造学习,同时,教师本人也应加强自身艺术修养的提升,在教学中,凭借自己丰富的知识、厚实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在插花艺术课程学习中受到艺术的陶冶和启迪,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教师应该丰富现有《插花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走近插花艺术、了解插花艺术,进而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教师可在现有的课程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体系、结构和课时数量的调整,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的加强,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操作技能及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老师一人讲,学生下边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采用理论课、示范课、实践插作课、鉴赏评比课1∶1∶1∶1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插花艺术理论知识认知水平、审美意识、艺术素质、实际动手能力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教师可进一步优化插花艺术课程的授课方式,例如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普及插花知识、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建设《插花艺术》网络课程,丰富和完善多媒体课件及视频教学,将美观的界面、精美的图片、悠扬的音乐配合精辟的讲解,可使学生获得多种感官的刺激,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采用在线鉴赏大师作品及学生自主创作的作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利用插花艺术活动丰富农林类高校的校园文化生活。农林类高校的团委、学生会要广开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插花艺术活动。首先,学校可以利用宣传栏、校园网等文化阵地来宣传插花艺术,培养同学们的兴趣并吸引他们参与;可邀请全国知名的插花大师或花艺师到学校举办高质量的插花艺术系列讲座;同时,可成立一些插花艺术团体和协会,经常组织一些插花知识讲座、插花技巧学习班;此外,在全校师生范围内举办插花艺术大赛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真真切切体会精彩的花艺世界。这些举措均可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以陶冶大学生艺术情操,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


  艺术的熏陶决定着个人素质。艺术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健全学生的人格。插花艺术作为一门自然美和造型美结合的艺术,具有通俗有趣的特点,可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在创作中感悟插花艺术,在插花艺术的鉴赏中取得心灵上的收获。总之,通过在农林类高校进行插花艺术教学及活动,可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大大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作者:胡灵娟等

  第2篇:林业院校插花艺术公选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改革


  插花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按照广义的范畴理解,插花艺术起源于民间习俗。早在公元前11世纪民间已有原始的插花形式出现,这在《诗经》和《楚辞》中可以得到证实。经过隋唐、五代的快速发展,宋朝进入鼎盛期,我国传统插花艺术的风格基本形成,明朝进入成熟期,清代开始曾一度没落[1]。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插花艺术也开始再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我国传统插花艺术于2007年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插花艺术是民众寄情花木、以花传情、借花明志、装点生活的重要载体。在综合性大学当中开设插花艺术课程非常必要,对弘扬我国传统插花技艺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南京林业大学作为一所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的多科性大学,对园林、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等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盆景与插花艺术、插花艺术理论的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同时,于2009年面对全校本科生开设了插花艺术公选课程,每年选修学生都在200名以上。针对选修学生专业背景差异较大的情况,笔者在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考虑选课学生的兴趣,在林业院校的大林学学科特色的背景下,分析插花艺术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提出了今后的教学改革方案,以期提高插花艺术课程的教学效果,进一步弘扬我国的插花艺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


  1插花艺术课程的教学定位


  1.1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教学思路


  在综合性高等院校开设插花艺术课程,其目的主要在于弘扬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2-4],有利于启发思维激发想象力[5]。但插花艺术作为一门公选课程,选课人数众多,学生专业背景差异大,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学校有很大差异。职业技能高等院校插花艺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插花技艺[5]。将插花艺术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设定为插花基础技能、插花作品制作能力和花店营销能力3大能力模块,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笔者对2015年选课学生(193人)的选课目的做了调查,结果表明,21.2%的学生希望通过插花艺术课程的学习,能够自己动手插花;233%学生认为选修插花艺术可以提高个人素质,但没想过动手插花;44.6%的学生表示对插花感兴趣,就是想听一听;57%的学生表示纯粹为了学分;其他个别学生表示出于对植物的喜爱,对插花并不了解。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对选修该课程抱有明确的目的。


  1.2插花艺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该课程针对全校学生开设,选课学生学科涵盖面广、专业差异大,专业多聚集在园林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除了农林类学生,其余学生大多缺乏树木学、花卉学、植物学及栽培学等学科基础知识,使得任课教师无法控制教学内容深度,增加了教学难度。此外,由于选课人数多、专业差异大,课时少(32学时),很难安排实践环节,作为公选课程,插花艺术课程的教学不同于高等职业技校或园林相关专业学生的教学。因此,在以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为主要目的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课程性质和学生专业差异大等因素,调整教学思路和方向。


  2改革措施


  2.1立足大林业背景,普及常见插花花材的基本知识笔者认为毕业于林业院校的学生应该比其他综合性院校学生多了解一些植物知识。南京林业大学新庄主校区占地1257亩,校园内植物种类丰富,配置形式多样化,是很好的植物认知科普基地,校园内大量种植着海棠、桂花、腊梅、桃树、玉兰、紫荆、菊花、绣球、蝴蝶花、石蒜、蔓长春等观花植物,垂柳、红枫、鸡爪槭、棕榈、散尾葵、八角金盘、黄杨等观叶植物,南天竹、火棘、枇杷、无刺枸骨等观果植物,都是很好的插花材料。另外,学校周边分布数量众多的花店、花卉公司、苗圃基地,普通切花数量多、品种齐全、新品种层出不穷、销量大,为学生参观实习提供了便利。因此,在插花艺术课程中,除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花店常见的切花品种外,还要求学生能够识别校园中常见的优良切花材料,要求学生至少掌握50种以上花材,并了解这些花材分类、花材选购要点和基本保鲜方法等。稍高于部分非农林院校插花艺术公选课程对学生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30种以上的花材,了解常见花材分类、花语及一般花材的选购和保养方法[6]。


  2.2更新教学多媒体课件,尝试开通网络教学


  插花艺术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艺术美感的领悟能力,优秀作品实例的展示和赏析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5]。因此在教学环节中,应及时更新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古今中外的优秀插花作品、花型的插制步骤和一些名家点评,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围绕插花艺术作为公选课程的教学目标,尝试编写新的教材,在大学生当中普及和弘扬插花艺术。正如袁宏道所说“此虽小道,实为艺术之一种,有学问在焉”。并且插花艺术与多门古典艺术密切相关,涉及的内容相对广泛。在32学时的教学过程中,很难面面俱到。因此应该尝试开通网络课程,将增补内容和插花技艺视频放在网络上,也可以建立插花艺术网络论坛,定期更新有关插花艺术的帖子,并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回帖,同时建立插花艺术微信公共平台,张贴公众账号二维码,让学生随手扫描订阅,并利用微信公共平台可以群发文字、信息及语音等内容的特点,及时向学生发布课程、实践活动的最新动态、花材赏析、作品点评等内容,以供感兴趣的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动手插制。


  2.3理论教学为主,重视实践教学插花艺术是高等农林职业院校园林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非常重视实践教学[7]。实践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提倡在实践教学中点点滴滴地渗透理论知识。该校对园林、园艺2个专业的学生也开设了48学时的盆景与插花艺术,该专业学生有着较好的植物和造型艺术理论知识背景,在深入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详细讲解基本技艺,并相应增加实践环节。但插花艺术作为公选课程,学生专业背景差距大,同时选修学生人数较多,教学实践难度加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教学,详细讲解插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中、西方式古典插花与现代插花的艺术特色,点评作品,让学生充分了解插花艺术,提高学生对插花艺术的鉴赏能力和艺术品位。同时,结合优秀作品,讲解插花艺术造型的三要素(形态、色彩和质感)及造型原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大学的美育教育基本内容都以“赏析”为主。但“插花艺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以理论为主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觉得内容空泛,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可通过带领学生进行校园、花卉市场、花店等教学实习,增强学生对插花花材的认知能力,结合多媒体教学,在讲解花材修剪整理、弯曲造型与固定基本技艺的同时,介绍一些基本花型的插制方法,并安排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自由组合、自购花材,为减少学生上课成本,相应增加小组人数,8~10人一组。以学生插制、教师示范、学生互评,教师总结的形式进行实践和学生作品考核。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选课学生也是学校插花艺术社团的成员,对插花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动手能力也比较强。因此可以考虑把插花实践环节与学校社团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参加插花比赛、考插花员职业资格证书,让学生多一些实践和交流机会,提高他们对插花艺术的兴趣。


  2.4调整教学模块,考核以理论为主


  张虎等[5]把插花技能项目分成插花基础技能、插花作品制作和花店营销三大模块。目前笔者将插花艺术分成插花艺术作品赏析、花材基本知识和选购,插花技艺、日常保鲜技术及花店营销等主要教学模块,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调研,学生可以单选和多选。调研结果表明,52%的学生对花材感兴趣,并且主要对如何选购花材感兴趣;47.2%的学生对插花技艺感兴趣;33.7%的学生想听教师讲解如何赏花,对优秀插花作品赏析感兴趣;32.1%的学生对花材保鲜感兴趣;8.2%的学生想了解花店营销;对花语、干花制作等感兴趣的学生分别有3~5人。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的教学定位,笔者认为插花艺术作为公选课,教学内容应重点放在切花花材(包括基本认知、分类、花材选购和日常保鲜)、优秀作品赏析和插花基本技艺等方面。借鉴吴丽君等[8]对插花艺术课程的考核方式,并考虑插花艺术作为全校公选课程的特殊性,理论考核采用课程报告的形式,为主要考核方式,并参照学生课堂实践作品进行综合考核。


  3改革成效


  公选课成为高校拓宽学生知识面,实现学科渗透、文理兼容的重要教学手段[9]。除插花艺术外,很多高校还开设了环境教育、中国乐理、影视赏析等公选课程。这类课程的选课人数众多。但高校的公选课程存在着教学体系不完善、学生选课目标不明确等问题,这需要进一步地采取有效措施,深化改革[10]。与罗凯华[9]的分析相类似,笔者在多年教学中也发现很多学生在实际选择课程时,关心的往往是如何更快地获取学分,而不是通过公选课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使公选课偏离教学初衷,失去了综合素质教育的根本意义。插花艺术公选课通过上述改革探索,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插花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踊跃参加学校插花社团,在课下自己动手插花,在课堂上积极分享。


  插花艺术看似简单,实际上融合了植物学、绘画、书法、室内装饰、建筑等多种元素,尤其是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尤其重视“意境”,追求诗情画意,对插花艺术教育者有着很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的插花艺术师资明显不足,或理论缺乏,或实践不足,存在实践与理论脱节的现象,应重视插花艺术师资力量的培养,强化师资力量建设,综合提升插花艺术教学环境,有效促进我国插花艺术的有利传承,促进插花艺术文化发展。


  作者:耿兴敏

  第3篇:通识教育理念下插花艺术基础的实践教学与改革


  通识教育起自西方,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在我国,通识教育又称通才教育,已成为大学教育的宗旨和办学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受前苏联教育模式影响,逐渐形成了高度专业化的专才教育,通识教育逐渐被忽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已成为高等教育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识教育问题日益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近几年,国内一些高校针对通识教育都进行着不同程度、不同规模的教学改革。通识教育最根本的理念应是通识思维能力的培养,即想得更深入,看得更宽阔,判断得更正确的能力。换言之,通识思维能力应包括思考力、感受力、理解力、分析力、想象力、创造力、判断力、洞察力等的综合能力的养成,而这种能力的养成又来自将不同知识贯通的训练。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多元化与多样化不可或缺,而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插花艺术基础课程属于我国农业园林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之一,使学生在所学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对植物材料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再造型,不仅仅是装饰艺术课,更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通识美育课[1-2]。当今的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成员,具有活跃的创新思维及较强的新事物接纳能力。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开设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既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又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审美素质的必须,还对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插花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插花,即指将剪切下来的植物的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制完美,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插花艺术的起源最初归于人们对花卉的热爱,通过对花卉的定格,表达一种意境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对中国人而言,插花作品被视为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之融合。以“花”作为主要素材,在瓶、盘、碗、缸、筒、篮、盆七大花器内造化天地无穷奥妙的一种盆景类的花卉艺术,其表现方式颇为雅致,令人爱不释手[3-5]。


  插花既不是单纯的各种花材的组合,也不是简单的造型,而是要求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以情动人,融生活、知识、艺术为一体的一种艺术创作活动[6]。插花最讲究的是作品的意境。插花构图注重立体感和空间感,要留空白,以给人想象的余地。一件具有较高艺术魅力和生命力的插花作品是由于创作者善于捕捉自然界最美的瞬间,对其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既不是自然美的重复,也不是对他人作品的模仿,而是经过精心创作,具有独特个性和表现力的作品[7-8]。审美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它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养成和心智的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9]。然而,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效果欠佳。笔者总结了过去插花艺术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构建,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方法,取得了初步成果,以期今后可以为其他通识教育课程结构安排提供参考与借鉴,切实加强学校教育工作的推进。


  1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有较大困难;同时,传统教学中理论课占整个课程比例的90%以上,授课所沿用的教材和其他学科教材模式相仿,授课方式保守传统,教师仍按照学科系统化课程按部就班地教学,一成不变,不能清楚、形象地表达作品的意境和创作方法,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觉枯燥乏味。传统教学中,教学手段单一,常常是以观看视频或图片的形式认识花材,学习插花创作方法,严重制约了多样化教学的实施。由于教学资源和资金的不足及教学模式单一化,学生在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实践操作机会,理论无从指导实践,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严重挫败了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该课程的授课教师通常是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转型而来,专业水平较薄弱。实践教学不仅需要指导教师有很高的专业素养,而且需要指导教师有很高的专业技能。


  2构建课程教学的新模式


  2.1重视基础教学,构建多元化教学内容及模式


  传统的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教学涉及插花艺术基础、东方传统插花艺术、西方插花艺术及现代插花艺术4部分内容(图1)。通过课程多元化构建及改革,在基础教学的内容上,进一步将教学内容多元化、细化、丰富化、精简化及实用化。插花是一门观赏艺术,是一门视觉艺术,更是一门审美艺术。因此,制作插花的多媒体课件需要采用大量的图片与视频[7-9]。插花艺术作品的鉴赏与评比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需要的图像可以通过软件创造、扫描仪扫描、数码相机拍摄以及从屏幕、动画、视频中捕捉图形图像等途径采集,并从中挑选制作多媒体所需要的最好的图像运用其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改革后,将多媒体教学从原来的2课时提高到6课时,理论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图片及实例讲解,特别是为学生展示一些操作性的技术及优秀作品,并放映与插花艺术相关的VCD、DVD、CD光盘和相关教学软件,为现代教育技术在插花艺术教学中的应用提供硬件保障,扩充学生视野。


  2.2加强实践教学,增加实验所占课时比例


  插花艺术必须讲究意境,要求将作品与命题融为一体,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初步达到寄情于花,融情于花,达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境界[10-11]。为了让学生学习用花来传情达意,插花时注重个性的表露与作品的内涵,所以从开始进入插花教学时,就安排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花店、盆景园及公园等,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解各种实例及其内涵,并让学生对作品命名,通过比较学生的命名和作者的题名,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如何表达作品的意境[12]。插花作品的制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收益,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进行相关的艺术构思。在理论课讲授之后,实际动手之前安排临摹课程,针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临摹手绘插花作品。临摹课程中,学生可以对所学的花卉、花器知识,构图方式及色彩知识等进行大胆运用。安排临摹课程不仅降低了学生在实践插花过程中“手忙脚乱,无从下手”的情形,也启发学生学会思考,逐渐培养创新思维,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插花创作中,为插花创作开始之前的“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做铺垫与预热。临摹课程的设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启发了学生的构思能力。


  在插花艺术教学过程中大大增加了实训内容比例(图1),将实际操作课程由原来的0课时增加到8课时,并根据现代花卉行业的发展适时更新实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开设了如下实训项目:花店花材及户外花材识别、东方式基本花型插制、西方式基本花型插制,以及小组自由或固定命题插花等环节来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为保证学生的实训质量,学生按两三人每小组划分,每小组根据所领取的花材,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完成插花作品命题及制作。除此之外,增加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固定命题与自由命题插花设计环节来启发学生,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加强辅导,不断对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和启发;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使学生通过对自己和别人的作品的鉴赏和点评,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实际操作水平。


  2.3重视实践教学质量,采用考试+考核评分制度


  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是以实践性内容为主的课程,应以能力考核为目标,实行过程考核,将灵活复杂的实践操作过程融入实践考核中。学生的插花作品是最终的反映指标,但是考核并不应仅仅看结果。一是应重视形成性评价,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实践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考核依据;二是重视阶段性评价,每次实训课按每个学生掌握程度进行等级测评;三是重视终结性评价,进行临摹测试、中期测试、期末考试等各项实践内容的综合测试评价。插花艺术考核成绩评定标准为:平时3次考核成绩各占20%,期末试卷测试占40%。这种考核方式不仅是对学生制作技巧、设计及构思能力的考核,同时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


  插花作品被视为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的融合,也是融生活情趣、文化知识、艺术修养为一体的艺术创作活动[13]。因此,所有学生进入插花教室的行为均被列入评分范围,如对待花材的态度、作品制作的顺序、是否妨碍其他组员、作品完成后垃圾的处理等细节都被列入考核范围。另外,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在插花艺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消除了学生对以往的考试方式的抵触情绪,极大地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欲望。


  2.4拓展课堂知识,积极举办及参加校内外插花活动


  通过系统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学习后,将所学知识与技能从课堂拓展到课外,在校内开展插花技能大赛,选拔优秀作品参加省市各种大型的插花比赛,以赛促学,学以致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潜能,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校外及社区,积极举办家庭插花、家庭绿植养护等活动,不仅丰富了社区文化,还能使学生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喜好进行插花创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插花艺术基础课程改革的初步成效及展望


  对插花艺术基础课进行教学改革后,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较高,每学年选修学生达400人次,成为学校选课率高,学生最喜爱的公共通识选修课程之一。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及校外开展的各种插花比赛、插花展览、插花讲座、插花表演等社会活动,不仅取得了骄人成绩,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与突破。该课程的延伸方向有:花材保鲜工艺、干燥花制作工艺、花材染色等,吸引了众多兴趣爱好者,不仅成立了丰富多彩的协会,部分学生还获得了学校或省级科研项目立项资助。教师通过积极培训学习,多次在全省及全国授课比赛中获奖。


  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插花教室,可同时容纳70余人进行插花练习与实践。除此之外,学院增加了教学经费,除了每学年购买鲜花供学生实践,还购买了高仿真花数批,各式插花花器近百件,有效地解决了学生插花实践中经费不足,花材、花器配备不齐的困境。


  教育部陈至立部长曾在全国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了美育课在全面推近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今后的通识教育课程插花艺术基础教学过程中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新困难,除了通过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不断把审美教育和能力的培养渗透在各个教学内容和环节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创造能力,拓展思路,从多元角度将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延伸到各个学科中,旁征博引,启迪诱导,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潜力之外,还应与时俱进,与市场和社会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毕业之后还能紧跟时代步伐,在各自工作岗位发挥自身的创造与创新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赵爽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