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千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后,我们县委、县人大、县政府,把教育工作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定期讨论研究,形成制度,切实加强了领导。两年来,县委、县政府召开两次教育工作会议,县人大第五次常委会作出了《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个班子”的领导同志,还深人城乡学校,调查研究,及时解决问题。在深入贯彻中央《决定》的过程中,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采取“国家拨点、地方自筹点、社会支援点、学校勤工俭学积累点”的办法,解决办学经费一千万元;修缮了危房,扩建了校舍,增添了课桌凳,购置了各种教学设备,改善了办学条件,取消了二部制,做到了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保证了教学计划的完成。在抓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县委、县政府还分别召开了“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提高教学质量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全面贯彻中央《决定》的经验,研究解决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给教育带来的新问题,推动了教育工作的发展。今年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97.6%,在校生流动率控制在3%以内,读完小学修业年限的学生占62.6%。全县经过验收,已有85所学校基本达到普及,小学教育的标准,占总校数的23%。
由于县委等“四个班子”对教育高度重视,作出榜样,因而全县呈现出各级党组织重视教育,广大群众关心教育,企事业单位支持教育,教育工作者热爱教育的大好局面。
一、全面规划,分类指导
我县是个有28个人民公社,357个生产大队的农业县。农村人口69万多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5.8%,去年人均收入158.8元。全县有小学校点638处,3,419个班,在校学生12.8万余名。中央《决定》下达后,我们立即组织28名中心校校长,深人丰山公社开展普及教育调查和规划的试点工作。1981年4月在各中心校逐班逐校規划的基础上,综合制定了全县的普及小学教育规划。
我县文化、经济基础不同,有收人较少的贫社,有村屯分散,学生上学要穿林过坡的山区,教育事业发展很不平衡。我们把普及初等教育的重点放在农村。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入学率达95%、巩固率达80%、合格率达70%的普及教育标准,要求普及的时间有先有后;允许“三率”指标有高有低;提倡各种办学形式并存;允许少数学生只达到扫盲程度。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们根据师资条件、经济基础、普及小学教育现状,把全县普及小学教育工作分为三类。领导、师资力量较强,经济基础好,各年级学额巩固率高的6个公社定为一类,占公社总数的21.4%;师资力量和社员生活水平一般,普及小学教育有一定基础的17个公社,定为二类,占公社总数的60、7%;山区、贫社等5个公社定为三类,占公社总数的17.8%。我们根据三类公社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确定不同的工作重点。要求一类公社和28处中心小学到1984年普及串达到80%,合格率达到70%,1985年“两串”各提高5%,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争取全面达到普及标准。要求二类公社于1985年普及率达到80%,合格率达到70%,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二、三年级,提高关键年级的“两率”,确保1985年达到普及标准。要求三类公社从实际出发,稳步提高巩固率和含格率,打好扎实的基础,争取1986年基本普及。为了实现这一普及教育规划,我们采取抓三类、促二类、适当照顾一类的工作方法,重点抓好三类公社普及小学教育的工作。深人贫社山区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摸索适应当地情况办学的路子。如海南公社,是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贫社,社员生活困滩,直接影响学龄儿童入学和学习。我们就从抓勤工俭学人手,在全公社15所大队小学种校田380亩,发展了养猪、养免等饲养业,办起了小工厂等。一年纯收益可达三万元,解决了办公费和大部分学生的书本费,增添了教学设备,有的学校还给生活困难的学生买帽子、头巾,做棉衣等,从而巩固了学额,提高了教育质量。半山区的双录公社有草原资源,社员大多放牛放羊,需人放牧,造成部分学龄儿童失学,影响普及小学教育。我们从这个公社的实际出发,办学形式不“一刀切”,实行多种形式办学,有效地解决了问题,提高了学龄儿童入学串和在校生巩固率、合格率。
为使规划真正落实和不断完善,我们加强了普及教育的基本建设,建立了必要的表册和普及教育档案,加强“三率"情况的统计和管理。对规划落实情况,坚持学校每年度检查四次,全县每年检查两次的制度,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确保规划指标的实现。去年12月,通过检查发现全县学额流动率竟高达3.1%,超过了全学年控制的比例。我们便集中力量抓流动生的复学工作,动员1,183名学生插班复学,使流动率降到2%。1982年6月我们进行第二次检查,核实了各年级学生数,查清了各年级巩固率,广泛听取了对规划的意见。我们根据检查发现的问题,进一步修订了规划,提交县政府批转,促进普及小学教育工作。
二、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联教计酬”①
近几年,我们吸取了由于班主任转换频繁,责任不明确,造成学生大量流动的教训,在全县范围普遍实行:中心校领导包片,校主任包学校,班主任包班,教师分工包学区;逐.班、逐校定入学率,定巩固率,定合格率的“四包三定”的岗位责任制。采取了相应的“联教计酬”办法,使教师的奖惩制度化。
在实行“联教计酬”中,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如丰山公社中心校实行的是“标准工分结合奖惩”的办法。根据学龄儿童入学率、巩固串和合格率三个方面,确定不同年级分别达到的等级标准,评定班主任老师的报酬。科任教师由所教学科的及格率评定等级。校主任的等级由学校的等评为一、二等的科任教师和校主任,分等发给不同数量的年终奖,评为三等的不发年终奖。
“联教计酬”不仅涉及民办教师评工分和公办教师的班主任津贴与年终得奖问题,更主要的是“联教计酬”评定的等级,已成为教师工作成绩的标志,成为教师晋级、评模、转正的主要依据,因而教师们十分重视,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大大提高了入学率、巩固率和合格率。同时还促进了教师文化、业务水平的提高。
解决好民办教师的生活待遇,是实行“联教计酬”的重要保证。我县一律不给教师分责任田。民办教师的工资和口粮,由大队统筹解决。除民办补助费发给本人外,评给上等劳力工分,以保证教师集中精力搞好教学工作。
三、研究普及教育的新问题,根据农村生产情况办学
1981年我们于春秋两季对伦河公社学额变化情况进行了调查。这个公社夏锄中的6月10日,学生入学率由五月份平均97.8%,下降到94.6%。全公社共有134名学生缺席,其中病假25名;在家看孩子、看家、做饭和饲养禽畜的94名;本人直接下地干活的15名。这就给巩固学额带来了新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我们采取一些适应农村生产情况的措施。
一是实行多种形式办学。对于承担家务,放牛羊和直接参加生产劳动的学龄儿童,针对他们全日学习的实际困难,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如在半山区和饲养奶牛、奶羊多.的大队,组织耕读班、组。地处半山区的双录公社,草原资源丰富,平均每户养奶牛、羊二头,有29名学龄儿童常年放牧,还有34名在校生春秋参加劳动。这个公社就把这些学生組成班组,抽出教师进行巡回教学,提高了入学率和巩固串。
二是在全日制班中实行“四允许"和“三不允许”。我们发现学生受牵扯的时间,春秋分别为一周左右,时间并不太长。因此采取在全日制班中,实行“允许带弟弟妹妹入学、允许晚来早走、允许农忙只学语文、算术、允许在家学”的“四允许”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凡需要“四允许”的学生必须经过中心校领导审查批准,然后登记造册。在“四允许”期间,“不允许用统考卡学生,不允许教师动员留级,不允许其他学生歧视”。“四允许”学生计算在班级学额以内,在一定时期内,降低标准单独考核,成绩列入班级总分。有了这“四允许”的条件和“三不允许”的保证,使教与学都落到了实处。伦河公社春秋两季实行“四允许”的109名学生,由于有具体措施保证,使105名学生经过考试合格升级,升级率达96.3%。
此外,在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我们进一步加强了网点小学建设。1980年以来下拨12,000元帮助社、队增建、翻建校舍,改善了网点办学条件,方便了学生就近入学。大队小学加强了对网点小学的管理,统一安排教学,统一配备教师,统一实行岗位责任制,建立了网点小学的正常教学秩序。
三是办学前幼儿班。我县现有学生中12周岁以上超龄生有21,175名,占在校生的.16.8%。这些学生大部分是因为成绩不合格留级造成的。这部分学生年龄大,有劳动能力,是在生产责任制中受牵扯的主要对象。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留级生问题,我们采取了办好学前幼儿班的办法,使学前教育与小学一年级衔接起来,打下良好基础,尽力使学生在学龄期内读完小学。
四是开展“百名普及小学教育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在普及小学教育工作中,我们坚持抓典型,以点带面,培养了一批普及小学教育的骨干教师。在农村小学中,刘士华同志所教班的“三率”坚持十年达100%;还有关心后进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华玉香同志;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做到全班学生免费读书的曲林江同志。近两年来,农村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给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些实际问题。为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适应农村新情况,在每年评模奖励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首次“百名普及小学教育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广泛地总结交流了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的新情况下,搞好普及小学教育工作的典型经验。通过每年一次的评选活动,促进老典型有新发展,一批新典型也迅速成长起来,在教师中初步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新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普及小学教育工作的进展。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