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变革定位思考影响和应对措施论文(共4篇)
发布时间:2024-04-20 09:16  

  

第1篇:实施政府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在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标准体系下,事业单位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医院、学校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仅与政府部门的核算口径不一致,而且各行业事业单位之间的核算口径也不尽相同。由于多项制度并存,使得不同部门、单位的会计信息可比性不高,通过汇总、调整编制的政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也较低。


  为了积极贯彻落实新《预算法》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要求,构建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财政部于2015年10月发布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16年又陆续发布了存货等四项具体准则,2017年已经进入实施试点阶段。政府会计准则是政府会计体系的一次重大变革,事业单位只有充分认识到实施政府会计准则的重大意义和即将面临的挑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才能确保政府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


  一、实施政府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的重大意义


  (一)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1.政府會计准则引入了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采用“8要素”会计核算方式,对会计信息质量在真实性、完整性、相关性、及时性和可理解性方面均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通过确认折旧费用、摊销费用等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通过增加政府储备资产、文物文化资产等核算内容,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通过调整优化会计报表项目和格式等,提升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等。


  2.按照政府会计基本准则的要求,事业单位既要编制决算报告又要编制部门财务报告。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只需要编制决算报告,主要提供与预算执行情况有关的信息,只能反映预算收支的年度执行结果,无法准确、完整反映单位资产负债和运行成本情况。而部门财务报告可以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信息,反映单位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不仅为单位加强资产负债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等提供信息支撑,也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决策或者进行监督和管理,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3.实施政府会计准则后,一是要求不同政府会计主体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确保政府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这意味着包括事业单位在内的所有政府会计主体有了统一的会计核算口径,还将编制统一格式和要求的政府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大大增强了不同部门、单位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二是要求同一政府会计主体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大大增强了事业单位在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有利于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已经有一段时间,在强化预算支出责任和效率,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下不能客观反映单位运行成本,无法科学评价项目和单位整体的运营绩效;二是部分绩效目标设置与业务实际脱节和无法量化等。


  政府会计准则要求事业单位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各项耗费,如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无形资产摊销费用等,并要求编制收入费用表,合理归集、反映单位的运行费用和履职成本,从而有助于提升单位绩效评价的科学性。事业单位可以借助政府会计准则改革的契机,进一步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和评价制度,在维持预算绩效管理已有良好成效的基础上解决现存问题,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能更真实准确的反映资产负债情况


  1.政府会计准则和制度一方面细化了资产和负债要素的核算内容,增设收入费用表,要求“实提”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引入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等减值概念、确认预计负债、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等,另一方面又与现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则、制度和国有资产管理规定保持协调,有助于事业单位严格落实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全面、真实反映增量和存量资产的状况,夯实单位资产管理的基础,完善各项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


  2.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在非流动资产中增加了“政府储备资产”、“文物文化资产”科目并与“固定资产”分开,这意味着事业单位应对公共资产单独列示、重点管理,并且通过核算反映公共资产的使用效益情况,有利于加强对资产的分类管理和绩效考核。


  3.政府会计基本准则要求事业单位对资产和负债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既强调了历史成本这一计量属性,同时也规定在保证金额能够持续、可靠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公允价值、现值等其他计量属性,能更真实准确的反映单位资产负债的价值。


  二、事业单位面临的挑战


  (一)账务处理方式更加复杂


  政府会计准则创新性地引入了“8要素”会计核算的思路,以满足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核算的双重功能。政府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平行记账”的概念,即对于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也需进行预算会计核算;对于其他业务,仅需要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目前,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对预算会计比较熟悉,对财务会计的核算要求相对陌生,要将同一业务按照不同的核算原则记录到相应会计科目中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具体哪些经济业务属于“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也需要进行合理界定,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此外,如果将基本建设项目直接纳入事业大账核算,而不是每月将基建账并入大账,也增加了会计核算的复杂性,还需要做好新旧制度衔接。


  (二)编制政府部门财务报告有一定难度


  按照政府会计基本准则的要求,事业单位除了要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决算报告外,还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政府部门财务报告。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的编制技术性较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账簿相关数据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应当提取数据后按照相关报告标准进行调整,数据调整应当符合重要性原则,并编制调整分录。二是需要编制当期盈余与预算结余差异表来重点反映政府部门权责发生制基础当期盈余与现行会计制度下当期预算结余之间的差异。三是事业单位不仅应当以经核对无误的会计账簿数据为基础编制本单位财务报表,有下属单位的事业单位还应当按规定合并抵消所有内部交易事项,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全面反映单位整体财务状况。合并财务报表是政府部门财务报表编制中的重要问题和阻碍,合并抵消是其中不太容易处理的事项。尤其对下属单位数量较多或级次较多的事业单位来说,确定合并抵消事项范围和编制抵消分录更为复杂。


  (三)对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政府会计准则对事业单位资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是事业单位要全面清理核查资产情况,合理界定资产范围,确保符合准则要求的资产全部纳入核算范围,并加强日常管理,定期盘点,确保账实相符。二是每月要及时对各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尚未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事业单位需要全面核查现有固定资产的原价、已使用年限、尚可使用年限等,补提折旧,以真实准确反映现有资产的价值,促进资产合理配置。三是对达到报废年限且没有使用价值的资产、长期闲置不用的资产等及时进行处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四是要加强对债权债务等往来款项的管理,对长期挂账的往来款分析原因,及时清理。


  (四)财务信息系统不能适应新准则的要求


  目前事业单位使用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只能用于预算会计核算或者财务会计核算,而不能将二者有机融合,不能满足本次政府会计改革对“平行记账”方式的要求。实施“平行记账”方法应该基于强大的信息技术手段,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信息系统支持,财务人员工作量会大大增加,尤其对于一些规模较大、业务复杂的事业单位可以说是极大的挑战。此外,很多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未实现有机整合,各个系统相对独立,比如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和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实现数据共享和对接,已经不能满足政府会计准则对资产核算的要求。


  三、事业单位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做好财务基础工作


  政府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熟悉预算会计的核算方法,还需要准确掌握财务会计的核算要求。事业单位要重视高级复合型会计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利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交流培训、实践锻炼等途径和方式培养一批熟悉本单位业务情况,深谙本单位内外部环境,能熟练掌握政府会计准则和制度,推进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的会计人才。二是积极引进外部高端会计人才,给单位注入新鲜血液,壮大人才队伍。


  (二)合理界定经济业务范围,确保平行记账顺利实行


  为确保政府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即将发布的政府会计制度,对具体的业务范围进行界定,明确哪些经济业务应当使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哪些经济业务需要同时进行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事业单位还应当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对于收入、费用等具体会计科目的使用进行明确界定和列举,以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和准确性。有下属单位的事业单位,还应当全面梳理内部单位之间发生的交易,合理确定合并抵消事项的范围,为准确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做好准备。


  (三)全面清理核查单位资产,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通过2016年开展的全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事业单位按照规定进行了账务清理、财产清查、损溢认定等,更加真实的反映了国有资产占有使用状况,为编制政府部门财务报告奠定了基础。但是,很多单位在资产清查中还留下了不少遗留问题,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政府会计准则的要求,进一步清理核查单位资产,解决遗留问题,并合理界定应纳入核算范围的资产。目前,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的编制。比如资产配置随意性较大,部分资产疏于日常管理,不注重资产的使用效益,不按规定及时进行资产处置,基本建设项目不及时办理竣工决算等,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等进一步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四)加快推进财务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化是政府会计改革当中的必需配套,这是因为信息化有利于提高会计记账和数据分析、应用的效率。事业单位有必要尽快开展业务培训,联系软件供应商开发财务信息系统,一方面要根据即将发布的政府会计制度和若干具体准则及时建立本单位会计科目体系,明确处理經济业务的两种核算方法,并将其嵌入至信息系统,从而同时生成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信息;另一方面要加快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和资产等其他财务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对接和整合。


  作者:李玲

  第2篇:在新会计准则下对我国会计目标定位的思考


  《会计目标》课题组(2008)认为,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是会计目标,会计目标也是建立和完善会计理论体系的基础。一般来讲,会计目标是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中,人们期望通过会计活动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最开始研究会计目标的是美国会计理论界,他们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会计信息系统论观念后,会计目标的研究开始引起会计学术界的重视。根据会计信息系统论的观点,会计有自己目标,会计目标受会计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受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征的影响较大。发展到今天,不同的学者对会计的目标有不同的观点。本文就是结合当前主要的会计目标观点,对我国在新的会计准则下会计目标的定位进行思考。


  一、会计目标概述


  当前,对会计目标的研究较多,也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双重目标观和经济效益观等观点。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有两个: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一)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的产生是以财产的委托—受托关系为基本前提的,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受托关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受托责任观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YujiIjiri)和厄里斯特·J.帕罗科(k),井尻雄士的主要代表文献是其所著的《会计计量理论》。


  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目标是反映受托者的受托经济责任及其完成情况,注重委托者与受托者的关系,认为受托者还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并认为会计人员是受托者与委托者之间的角色,强调财务报表的编制依据是否合理合法合规和会计系统的整体有效性。


  (二)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大约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在证券市场日益扩大化和规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为标志。罗伯特·N.安东尼(y)、罗伯特·T.斯普罗斯()等是決策有用观的主要代表人物。


  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股东、银行等)提供有利于做出决策的会计信息,注重会计本身与信息决策者之间的关系;强调提供的财务报表本身对决策的有用性,要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评估企业的经济利益和未来经济利益。


  (三)两种观点的比较


  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都是建立在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基础之上。“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原则不同。受托责任观对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均强调采用历史成本和稳健原则。决策有用观采取历史成本原则和其他多种计量方法对会计业务进行处理,如重置成本法、可变现净值法等,以反映企业经济利益和价值。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不同。在受托责任观下,注重提供信息的可靠性,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中立性及可验证性的特点。而决策有用观,则注重会计信息与信息决策者的相关性。


  3.财务报告采用的形式和数量有所不同。在受托责任观下,受托者提供的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受托者对委托目标的完成情况。而在决策有用观下,财务报表是为了对信息需求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4.会计人员的地位不同。受托责任观认为,会计人员对委托人提供经营状况的信息并负责,会计人员和委托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人员提供信息的内容和形式要受信息使用者的影响,从某种角度说,会计人员在信息提供中处于“仆人”地位。


  二、我国新旧会计准则下会计目标的比较


  我国在现代会计方面的发展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发展比较晚,我国在1992年12月和2006年2月分别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这两个“准则”都提到我国会计的目标。由此也可以看出,在目前世界流行的会计目标观点影响下,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的会计目标在发生着变化。


  (一)新旧会计准则下会计目标的内容


  1992年12月,我国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旧准则)在第11条中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要求。”


  2006年,我国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新准则)第4条中规定:“企业应当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结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二)二者的比较分析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与旧的相比理所当然会有很大的进步。有学者认为,我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的规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相当的粗糙,但是我国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目标与旧会计准则下的会计目标相比,突出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思想。旧的会计准则中,对会计目标的描述过于概括和笼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理论指导作用,也无法对实践进行指导。而对新的会计准则中会计目标的理解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者认为主要是反映受托责任观,有的学者认为反映的是决策有用观,还有学者认为是双目标观。本文认为,到底反映的是会计目标中什么观点并不重要,关键是要能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与经济环境。


  三、对我国会计目标定位的思考


  (一)当前的经济环境分析


  《会计目标》课题组认为,会计目标取决于相关的会计环境,故研究会计目标应该从政治、文化、法律、教育和经济等会计环境具体因素着手。会计目标受会计环境的影响,但不同的环境因素对会计目标的影响层次和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政治、法律和文化等因素是影响会计目标的存在因素,它们基本上可以解释一个国家是否存在会计目标以及会计目标是否能发挥实质性的作用。经济因素和教育因素是影响会计目标的定位因素,其中经济因素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我国的会计目标应依据我国相关经济环境来定位,本文认为,我国的经济环境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1.随着经济发展的进程加快,我国的所有制结构转变成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形态,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国家仍然是企业主要的投资者。因此,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是会计信息主要的需求者。


  2.我国证券市场尚不发达,股权集中度较高,多数股份尚不能自由流通;个人投资者比例较大,机构投资者比例小。因此,非流通股的持有者才是会计信息重大需求者。


  3.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时间不长,并且总体发育程度较低,投资品种较少,且结构不平衡,流通性较差,与其他资本市场关联度较低。这样导致企业的外部融资90%以上属于间接融资,而且主要来源于国内各大金融机构的贷款,银行是企业外部融资的供给者。因此,银行也成了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


  (二)新经济环境下会计信息使用者分析


  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总体上可以分为政府各部门、银行、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由于不同投资者在企业所处的地位不同,行使的职能也不同,因此他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1.政府职能部门。主要包括国资委、税务部门等。国资委是依法行使国有股东权利的部门,目前国资委不能完全根据市场行情自由转让股票。因此,国资委作为大部分企业的大股东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存在,不会随意改变。另外,税务机关也是我国企业会计信息最大、最直接的需求者,这些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政府职能部门对真实、准确和完整会计信息的需求。


  2.银行。企业的外部融资主要是来自于银行,银行主要是关注银行的贷款本金及利息能否安全按时收回方面的相关信息,它们关注的会计信息主要是企业经济业绩的好坏和财务状况的优劣,因此对财务报告要求以真实、准确和完整为主。


  3.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有一部分的大众投资者,包括机构和个人,他们在证券市场上不断地买进与卖出企业证券,其目的就是获取投资收益,他们只关心公司未来的现金流,以便做出投资决策。对这些投资者而言,对投资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是他们的第一需求,他们会要求企业发布对他们有用的一切会计信息。


  (三)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


  尽管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要求:“会计目标要求反映企业管理层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其中既有受托责任观的观点,又有决策有用观的思想,并没有一个明晰的观点。本文认为,基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状况,在资本市场还不发达的情势下,考虑到主要会计信息需求群体的需要,我国的会计目标应以“受托责任观”为主、“决策有用观”为辅的二元层次结构论。


  1.我国的会计目标应是满足对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者,这里的主要会计信息需求者是指国家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及其他非流通股的大股东,他们作为委托人,要求受托人报告对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判断他们的财产是否保值或增值,这也就是“受托责任观”的观点。


  2.我国的资本市场不是很发达,但是也在不断的改善之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逐步放开我国的资本市场,这是对资本市场的利好信号。因此,我们在反映“受托责任观”的同时,兼顾“决策有用观”的思想,考虑证券投资的部分信息需求,以满足他们在证券市场上的投资。


  总之,会计目标并非是一成不变,也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加强,我国的会计理论发展逐步与国际接轨,甚至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全面趋同。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会计应有不同的目标,我国当前的会计目标应定位于以“受托责任观”为核心、以“决策有用观”为辅助的二元层次观。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国有政策的改变,我国的会计目标也有可能变为以“决策有用观”为主的会计目标。


  作者:段世霞

  第3篇: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理念与行为影响的多视角分析


  会计准则存在的首要意义就是它能够规范企业市场运作,保证企业的市场运作井然有序进行,从而最终促进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通常会计准则能够确保企业运营合法、公开、透明,它能够促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在一个公正、健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稳步持续发展。会计准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发生一定的变革,这种变革对我国企业的理念与行为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一、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理念的多种影响


  企业的理念由于会计准则的变革,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相关人员应该从多种视角分析这种变化,才能全面掌握、深入了解会计准则变革给企业理念带来的具体变化。会计准则变革的具体表现就是坚守了传统会计准则体中的六项基本要素。而会计准则变革的重要表现就是财务报表内容变革、公允价值计量表变革;职工薪酬变革、金融工具报列变革,这种变革不但可以有效地调节我国越来越朝复杂化方向发展的市场经济,还能够改进企业的总体结构形式,推动企业进一步稳定顺利地发展。


  (一)新型的决策有用观念逐步确立


  由于受传统的陈旧会计准则的指导,我国会计信息的实用性普遍较低,会计信息落后陈旧,更新速度极为缓慢,整个信息常常处于过时状态,不具有实用价值。具体来说就是会计信息流于形式化、表面化,会计信息只关注最后的财务结果,不重视其它关联信息。所以会计信息在企业发展中也基本起不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会计准则变革中注意到这项存在已久的问题,同时针对这项存在已久的问题作出了对应的准则改进。现阶段,企业会计在开展工作过程中,指导理念有了一定的变化,会计决策有用化的会计理念已逐渐被许多会计人员接受和认可。


  会计决策有用化从本质上就是把会计信息变得多样化,全方位化,可以满足不同会计信息利用者的工作需求。每个会计信息利用者都能轻易地从多样化的会计信息中提取自己所需的针对性信息,为自己的决策及时提供完备的数据参考。这种会计决策有用化理念的现实意义在于它能够利用会计信息的及时有效更新来增强会计信息的实用性特征。利用更新完善后的会计信息,企业决策者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价格变动关联观念确定


  受原来的传统会计准则影响,为保证会计形式的简洁,会计内容的明了,我国会计行业通常都会把固定成本当作企业的会计基础。这就是说在会计信息中许多账面的成本数值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以及产品成本值的变化而发生一定的调整变化。这样直接导致在此会计信息基础上作出的决策,预想的收益等实用性不强,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也比较低。另外,在这种会计信息前提下,产生的企业资金周转状况分析报告也不精确,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会计信息全面化理念建立


  受原来陈旧的会计准则的极大影响,我国原来所开展的会计方式其实质就是对交易中的具体收益进行记录。这种传统会计方式的运作成果是非常不让人满意的,因为企业决策者无法依据此运作方式下提供的会计结果来进确立企业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同时在这种会计方式运作下,也无法对会计信息的误差部分进行细微调整,无法对误差信息追本溯源,直接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利用率。会计准则变革中,专门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整。新的会计准则要求会计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对整个交易过程进行全盘的信息记录。会计信息的变革发展促使企业会计信息逐步向全面化方向发展,这种全面化的会计信息理念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全程记录了企业的各种资产收益情况,综合整合了企业经营中的盈亏、收支,各项财务数值变动简单明了,方便决策者对会计信息进行数据分析。


  二、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行为的多种影响


  (一)对企业的会计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规范


  新会计准则中的“原则导向”变革,进一步扩大了会计信息中的公允价值。新会计准则为企业的核算行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也是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行为整体管理的具体有效影响。比如就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问题而言,企业会计准则改革中提出了会计元素认可条件的具体建构措施,同时把企业要展示的内容通过列表方式再次明确,企业盈余的管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减。同时新的会计准则极大地限制了企业会计工作中产生的各种随机行为。企业通过会计准则变革的新机遇有效监察了企业自身的会计人员。


  (二)对企业的财务行为从根本上进行完善


  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的融资、投资、分配等各种财务行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对企业融资行为的影响。基于企业决策者传统的受托责任观的轉变,企业的市场变得更加大众化,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由此企业的各种融资方式发生转变,开始具有全国性、世界性的特征。企业的融资行为随着企业管理者本身经营决策观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当今企业融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


  2.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随着会计准则的逐步变革,我国各大企业的各类证券投资类型、比重都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金融风险投资在各大企业的财务报表中被显示得越来越清晰,增加了企业各种证券投资的准确率。并且以收集的正确的同行会计信息为参考依据,企业决策者做出的公司实体投资行为越来越科学合理,减少了企业的各项投资风险,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收益。


  3.对企业分配行为产生的影响。依据变革后的会计准则做出的企业盈余显示表和企业财务报告全面改变了企业的各种分配行为。尤其是在推行新会计准则后,企业会计的各项收益中现金分红所占比重大幅度降低。企业主动缩减少传统的股权激励数值,减少了影响企业未来收益的不利因素。


  (三)对企业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它要求各大企业的会计人员要熟悉了解新会计准则,及时对企业的会计模式进行相应的更新完善。并就会计模式更新完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请示上级加以解决,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增强企业会计信息的实用性。


  三、企业应对会计准则变革的针对性发展方法


  (一)企业决策者必须全面加强自己对变革后的会计准则的理解力与掌握力


  新会计准则推行后,企业决策者必须对新会计准则能深入了解,全面掌握,从而有效优化自己的决策行为与管理行为。另外因为会计准则的主要功能是对会计价值进行科学规范、有利指引,所以在新會计准则实施后,企业决策者要把最新的会计准则理念传达给下属,并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灵活依据新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对会计信息做出适当的调整,为企业的未来决策、发展和管理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参考。


  (二)不断对会计准则进行完善革新


  在未来的会计准则变革与企业发展规划中,会计准则的确立人必须科学地监察和汇总企业决策者和企业管理者所作出的企业运作行为。会计准则变革成果最直接最具体的反应就是企来行为,通过监察和汇总企业决策者和企业管理者的企业行为,可以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从而编制出实用性更强的会计准则。


  (三)对新会计准则监察力度加大


  在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过程中,应对企业决策者、企业管理者、新会计准则实施者、税务部门等加大监察力度。在具体的监察过程中,有必要建立监察小组随时对上述人员开展便衣监察活动。在推行新会计准则的过程中还要做好新会计准则的宣传工作,利用政府和企业两方面的领导共同推进各项新会计准则的具体实施,这样可以保证会计准则变革与会计准则利用协调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是各大企业日常运作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会计准则指导着会计开展各种财务活动,它的变革对企业的理念与行为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于这种多方面的影响,相关人员要刻观清醒地认识,以更好地发挥会计准则推动企业稳步发展的作用。


  作者:罗婷

  第4篇:新会计准则下的衍生金融工具及其审计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是一种新兴的合约形式,其主要是为了降低风险与提升利润而产生的,这是企业降低投资风险的重要手段,但是衍生金融工具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风险,合理地对其进行利用,可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但是若操作不当,也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从而对企业的稳定运行造成威胁。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签订具有一定的时间要求,而金融市场的动态变化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风险,因此,对审计风险进行一定的分析与评估对于企业的稳定运行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新会计准则下的衍生金融工具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


  (一)内部因素


  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经济对社会发展与人们的生活来说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国家的经济建设是目前大部分企业需要承担的责任,但是目前企业内部还存在众多的风险因素,首先,由于市场规范与体系的局限性,使得大部分审计人员对自身的工作缺乏系统的认识,甚至从未意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其在很大程度上对相关制度的落实造成困难;其次,由于大部分企业都偏重于生产活动,而忽视了财务的审计,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采购、库存以及经营等活动,其甚至会影响管理人员对市场趋势的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最后,企业内部专业人员的缺乏也是造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部分中小企业甚至还在使用传统的审计模式,这对企业信息的传递与分析会造成很大的不便。


  (二)外部因素


  市场环境是企业需要面临的主要外部因素,在新兴的金融形式下,企业主要通过为人们提供一定的服务,从而获得一定的利益,因此,市场是造成审计风险的主要外部因。金融市场的发展使得企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市场竞争环境也越来越严峻,因此,这要求相关的审计人员能够对市场环境进行正确的判断与预估,合理利用衍生金融工具,为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能够在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赢得一处立足之地,同时,这还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能够根据市场政策的变化,及时对企业经营方案进行一定的调整,从而更好地占领市场,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


  (三)专业因素


  对于审计工作在专业方面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首先,企业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相关工作人员的学习水平不高,使得其无法很好地适应新会计准则下金融市场的快速变化;其次,企业管理人员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了解还不够全面,这使得企业相关的决策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其会在一定程度提升企业的审计风险;最后,在新会计准则下,部分企业内部的审计方式还是沿用传统的模式,这对审计工作的开展会造成一定的不便,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制度的落实,因此,企业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升级与更新,从而更好地适应新会计准则对审计工作的要求。


  二、新会计准则下的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自身风险


  由于功能与本质的要求,使得衍生金融工具自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其主要是在交易合同的基础上,明确交易相关人员的责任与权利,但是交易活动往往是在未来的某一段时间内进行,因此,在该段时间内金融市场的变化以及政策的出台等众多因素都会对企业的审计工作造成一定的风险。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在时间上的具体要求,使得其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與不可预估性,这造成了企业的审计风险,同时使得企业需要承受损失的可能性大大提升,总而言之,衍生金融工具自身的风险是造成审计风险的本质原因。


  (二)审计报告不规范


  由于在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活动往往是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传统的审计模式已经远远无法适用于当下的金融业务,另外,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缺乏具体的交易对象,且杠杆效应的存在使得交易情况更加复杂,这对审计报告的编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同时交易对象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需要承担更大的审计风险,例如在金融危机中,部分审计报告显示“优秀”的企业却面临破产的危机,这主要就是由于审计报告的编制不规范造成的现象。目前,大部分会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对衍生金融工具从未给予一定的重视,忽视了其对企业财务的重要影响,即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企业在该方面存在的风险,这会对企业将来的稳定运行造成很大的威胁,甚至在投资失败的情况下,其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相关的审计人员也将面临一定的责任追究。


  (三)审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衍生金融业务开始涌入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金融市场的复杂化,甚至部分金融工具是在多次衍生后产生的,这给审计人员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另外,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虚拟性,使得合约的纸面信息与实际的交易内容具有一定的不对称性,因此,审计人员往往无法较好地意识到交易活动可能产生的风险,例如如何使用计算机技术了解衍生金融工具的实际公允价值,这都是当下审计人员在业务处理过程中需要面对的盲区。由于衍生金融业务的复杂性,使得相关的审计人员需要具有更高的专业水平,才能更好地对严峻的市场环境与复杂的交易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审计水平,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三、衍生金融审计风险的主要应对措施


  (一)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了解


  通过对大量的金融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事件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审计人员无法及时发现漏洞,并采取合理的措施提前进行防范,其本质原因应该归结于其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不了解,尤其对新会计准则下的金融业务缺乏必要的认识。相较于传统的衍生金融业务,现在的业务处理一般都是在虚拟的环境下进行交易,同时需要通过支付一定的保证金以对大数额的资金进行运转,其强大的杠杆效应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企业的审计风险,因此,若审计人员对衍生金融工具缺乏必要的了解,往往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企业需要针对以上情况开展相关的技能培训,同时聘用专业的审计人员,加强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认识。


  (二)重视审计报告的编制


  因为衍生金融工具具有较高的风险,因此,在审计报告的编制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将其考虑在内,从而使得报告结果更贴近实际情况。首先,审计人员需要搜集必要的数据进行一定的分析,对其具有的漏洞与问题进行预先的防范与解决;其次,会计人员需要根据审计结果及时为企业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与措施,并出示具体的报告;最后,审计人员需要在报告中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情况、风险水平等措施进行全面的披露,管理人员应该对此给予一定的重视,只有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了解透彻,企业运营具有的风险才会有效降低。


  (三)重視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


  在新会计准则下,我国的金融市场具有更高的风险性与不确定性,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相关的会计人员需要根据市场的实际变化,相应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从而更好地使用业务处理的专业需求,从根本上为企业规避风险。首先,审计人员自身需要重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学习,透彻了解其相关概念与业务内容,只有对其具有全面的认识,才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审计分析,并做出正确的决策;其次,企业应该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管,保证相关的工作人员能够严格按照制度与规范的具体要求开展工作,营造端正、严谨的工作氛围;最后,企业需要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活动,加强对工作人员知识体系的更新,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


  (四)加强对市场的了解


  外部因素是造成企业衍生金融工具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所有的交易活动都需要在市场环境下进行,因此,企业风险的高低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情况的影响,所以,企业需要加强对市场的了解与应用。首先,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口碑与声誉,从而为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其次,企业需要加强对市场数据的分析,提前了解市场的变化趋势,并积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有效降低企业风险;最后,企业需要了解国家政策的最新情况,并对自身的经营方案进行有效的调整,提前占领市场,赢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与机遇,企业需要积极采取合理的措施,降低在新会计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风险。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一项较为繁琐、困难的业务,因此,这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水平,加强对金融市场的了解,挖掘企业的潜在风险,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范,最大程度降低企业风险。


  作者:盖楠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