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经济和政治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外交手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作为发展中大国,为了分享经济全球化的收益,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区域财政金融合作,特别是东亚财政金融合作。本文从讨论开展区域财政金融合作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当前东亚财政金融合作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东亚财政金融合作的发展路径。
东亚财政金融合作的最新进展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东南亚和亚洲其它国家普遍认识到加强地区经济和财政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997年12月东盟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中、日、韩领导人首次应邀参加了会议,东盟加中日韩(“10+3”)合作框架初步形成。此后,在1998年12月举行的第二次东盟加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当时胡锦涛副主席提出在10+3框架内建立财政和央行对话机制,获得各方赞同。此后,首次10+3财政和央行副手会议和首次10+3财政部长会议分别在1999年3月和4月举行,标志着10+3财政金融合作机制初步形成。
10+3财政金融合作机制建立至今已举行了八次财长会。除了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国际和地区经济金融形势之外,10+3成员还在建立区域资金救援机制、区域债券市场发展、短期资本流动监控、建立早期预警机制、财政金融培训、加强经济评估与政策对话等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其中,在2000年5月提出的“清迈倡议”框架下建立的区域资金救援机制是10+3财政金融合作的标志性成果,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推动东亚财政金融合作进程,温总理在2003年10+3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了推动区域财政金融合作的三项倡议,即推动清迈倡议多边化、推动建立区域投资实体和发展亚洲债券市场。
温总理提出的上述三个倡议,成为指导东亚财政金融合作未来前进的方向。其中,建立区域投资实体,为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提供信用担保、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培育投资机构、壮大市场的参与者,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因此,就其实质,东亚财政金融合作的核心内容是清迈倡议(CMI)和亚洲债券市场倡议(ABMI)。
CMI和ABMI的最新发展清迈倡议(CMI)多边化
“清迈倡议”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协议(BSA),当签约方国际收支平衡表出现流动性问题时启动互换协议,防止出现金融动荡,维护地区经济金融的稳定。截止2005年10月底,在10+3框架下,中日韩之间及其与东盟之间共签署17份双边互换协议(BSA),协议总规模为555亿美元。近来一些BSA相继到期,从而开始BSA续签工作。从目前各方续签的情况看,续签的BSA基本遵循下述一些原则:货币互换规模适度增加(不超过100%);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贷款条件脱钩比例上升到最多20%;单向货币互换改成双向互换;增加本币互换的灵活性等。
毋庸置疑,BSA只是一种过渡性的安排,其结构比较松散、制约力弱,在金融危机面前不能形成足以影响市场的合力。将由双边互换安排多边化,通过多边化,降低各国为获得救助资金的交易成本;提高互换机制启动的时效性;自动扩大了资金的额度;实现多边化有助于使互换机制演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性的多边机制,从而强化CMI的危机救助功能。2005年5月4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10+3财长会上,财长们同意,CMI近期合作以完善双边互换机制为主,作为多边化的第一步,将先探讨建立和完善双边基础上的集体决策机制和货币互换启动程序。此次财长会还通过了加强双边互换机制的具体措施,以反映东亚经济的不断变化,并逐步推动CMI向多边化的方向发展。
目前,CMI多边化工作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健全BSA启动集体决策机制、修改CMI主要框架和BSA基本原则,以完善清迈倡议在启动、实施、监督等各个方面的机制性和机构性建设,加快多边化的步伐。另一方面,加快清迈倡议多边化的可选路径的研究,为清迈倡议多边化的未来发展道路提出可行的政策选择,为维护地区金融稳定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融合创造一个机制性的保障方式。其中,CMI多边化路径选择将是一个中长期工作。
亚洲债券市场倡议(ABMI)
ABMI的宗旨是发展本地区债券市场,促进亚洲储蓄投资于本地区、服务于本地区经济发展。为了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ABMI现设四个工作组和技援、协调两个小组,分别对区域债券市场发展所涉及到的资产证券化、区域投资与信用担保机制、外汇交易与清算、评级体系、技术援助等专题进行研究。
目前,ABMI的各项工作进展均较顺利,在各方协力推动下,东亚本币债券市场迅速壮大,在改善发行体种类、政府债券收益曲线、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在我国,国际开发机构在华发行人民币债券的管理办法,已获国务院批准。世界银行集团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以及亚洲开发银行已于2005年10月中旬在华成功发行熊猫债券,为推进亚洲债券市场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东亚财政金融合作的路径
欧洲货币合作成为其他区域财政金融合作的成功典范,从欧洲货币合作的发展路径看,东亚财政金融合作的远期目标是亚洲货币单位乃至亚元的诞生。区域财政金融合作的目的是通过合作防范风险,稳定金融市场,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北美自由贸易区,直到欧元的诞生,所有财政金融合作都难以逾越货币因素的影响。货币问题同样是东亚财政金融合作面临的最主要问题。
东亚财金合作中的货币“两难”问题
当前,由于东亚区域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使得该区域外汇储备急剧增加,而增加的外汇储备又以美元资产的形式流转到美国市场,无论是CMI中的双边互换协议,还是亚洲债券市场发行,美元在东亚区域都占主导地位。东亚财政金融合作出现了一个货币“两难”问题:如果东亚区域美元化倾向不彻底改变,就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相对独立的区域合作组织;另一方面,若弱化美元化倾向,就表明要减少美元资产,但由于东亚地区外汇储备大都以大量美元资产存在,若减持美元资产则必然造成东亚区域储备资产大幅缩水,从而造成区域金融动荡。尽管如此,东亚财政金融合作必须要解决美元化问题,逐步弱化美元在区域中的作用,不断发挥本区域货币的作用。
东亚财金合作的货币本区域化过程
随着东亚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货币本区域化过程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货币本区域化过程首先从汇率制度的改革上可见一斑。2005年,中国和马来西亚先后宣布取消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采用钉住一篮子货币。从篮子的结构看,区域货币(如韩元)占有一定的比例。货币本区域化还可以从续签的双边互换协议中体现出来,续签的互换协议中不断凸现区域货币的灵活性。
此外,货币本区域化还体现在区域债券市场发展上。例如,2004年12月韩国发行日元抵押债券以及2005年10月熊猫债券的发行,都是以本区域货币为币种的产品。其中,日元抵押债券的性质与欧洲日元债券类似,是在亚洲发行、由本地区投资者参与投资、以亚洲货币为币种的产品。熊猫债券则是国际开发机构(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首批在华发行人民币债券。随着东亚区域财政金融合作的不断推进,货币本区域化的进程将会不断深入。
从货币篮子到亚洲货币单位
从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路径看,短期内东亚区域尚缺乏足以与美元抗衡的货币,为了避免汇率风险,可采用货币篮子来平抑汇率风险。在CMI的互换协议中,可以本区域货币篮子发行的政府债券为抵押进行回购,获得短期融资,确保区域金融稳定。在亚洲债券市场发展过程中,通过设计特别目的工具(SPV),创建货币篮子证券化产品,有效抵御汇率风险。
从长远看,亚洲货币单位乃至亚元将成为东亚财政金融合作的终点。然而,区域货币合作意味着各国需要部分让渡制定货币政策和其他国内经济政策的自主权,从而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毋庸置疑,亚洲货币单位的设计,必然涉及到区域各国的货币主权,从而存在亚洲货币单位的主导权争夺问题。
由博弈论理论可知,合作性的博弈才会产生最优结果。在亚洲货币单位设计的过程中,也需要东亚区域各国发挥合作性,共同为区域财政金融合作做出贡献。
结论
CMI和ABMI的发展在10+3国家的积极合作下取得了丰硕成果,这对促进本地区金融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东亚财政金融合作要慎重解决货币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构建和崩溃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区域财政金融合作中的货币问题,决定着财政金融合作的成败。东亚财政金融合作的进展,与区域货币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区域各国应从区域财政金融合作大局出发,加强合作,共同推进CMI多边化和区域投资与担保实体建立,促进亚洲债券市场发展,确保本地区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作者:秦月星 熊平安 来源:银行家 2006年6期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