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医疗保险体制需求调查分析研究论文(共5篇)
发布时间:2024-04-01 08:42  

 

 第1篇:农村居民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浅析


  2013年5月,按照山东淄博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归人社部门管理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归卫生部门管理的新农要合进行整合,同年8月,沂源县新农合办公室从卫生部门划入人社部门,原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两项制度并轨运行至年底,2014年是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整合后的过渡期,在这期间居民的参保缴费、住院统筹、门诊慢性病业务的开展都非常顺利,唯独覆盖人员最广的门诊统筹业务遭遇了瓶颈,工作推进速度缓慢。大部分村卫生室都在持观望态度。是什么原因让这项惠民政策的执行充满阻力?下面是笔者针对农村居民门诊统筹业务进行的研究分析。


  一、门诊统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对制度理解存在偏差


  门诊统筹开展的目的是解决参保居民日常在门诊、社区的就诊问题,积极引导参保人员“小病进社区”,最终达到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的目的。但是,目前农村参保居民对门诊统筹政策存在很大的误解,他们认为在村卫生室可以享受的40元钱医疗待遇,是他们个人的真实存在的现金,甚至有的村民认为个人一年不生病不吃药,到年底村医必须退给他40元,完全不理解门诊系统。


  (二)村级卫生室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结构不合理,承担门诊统筹业务有困难


  一是村卫生室的分布不合理。沂源县是农业县,以农业人口为主,山区面积大,人口居住分散。据相关部门的业务数字统计,沂源县行政村633个,大大小小的自然村加在一起超过1000个,联网村卫生室有883家。这些村卫生室并不是平均分布在村落中,在村民人数1000人以上的大村,村卫生室的数量普遍在3个左右,多的甚至达5个;但是在人口稀少、坐落偏远的小村庄却没有村卫生室。二是村医的年龄结构偏大。据统计,沂源县共有村医1000余人,年龄最小的村医27岁,年龄最大的村医74岁,50岁以上的村医有500人。这其中受过专业医学教育的人寥寥无几,大多数村医由以前的赤脚医生转变而来,他们年龄大、学历低,对政策的理解较差;相对年轻的村医,就是年龄在40岁以下的,基本是老村医的子女,属于子承父业,也没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即使有学历,也是后期函授或者自学取得的。因此,门诊统筹业务的推进困难重重。


  (三)制度设计不合理


  制度设计过于烦琐。分为一次报销和二次报销,并且在报销时对药品规定了不同的自负比例,政策设计颇高深,村民难以理解,相较新农合一目了然的报销政策,村民在理解上存在很大的困难。


  联网消费程序复杂,不符合村医和老百姓的就诊习惯。村级卫生室都是个体经营,一般是村医自己包办所有一切,包括就诊、开手工处方、联网费用的录入。现实情况是,村医年龄大,电脑操作基本不会。另外,对于发生的小额门诊费用,例如买个创可贴、PPA之类的不足1元钱的药费,如果按照即时结算的要求,村医能够挣到的利润都不够网费、电脑、打印机和打印纸的成本开支。还有,村级卫生室结算系统中的病名,更是不切实际,不能满足村医的需求,系统中现有200个病名,大多是医院手术类的病种以及肿瘤名称,但是对于村医开药而言能用的、常用的有多少?另外村医在这次的门诊报销结算中,需要联网、购置电脑、打印机、打印纸等,成本非常高。


  实行门诊定点签约不合理。在村民的就医习惯中,对于本村中有多个卫生室,村民就医选择相对自由,因为村医的技术有限,这次找王二看肚子疼,如果治不好下次就找李三再看;但是对于没有村医的空白村,就诊会十分困难,村民需要跑出几里之外到邻村看病,如果周围的邻村有好几个,村民在就医选择时会根据地理位置、水平高低、亲属关系等种种因素来决定。因此,将门诊统筹实行定点签约,在村民中引起了强烈不满。一方面限制了就医,村民不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就医;另一方面对于一村多室的村民,定点签约的选择无形中给村民制造了矛盾,同村的居民大多是庄亲,在签谁与不签谁的问题上都不愿得罪人,因此签约工作特别不利于本村的团结安定;最后一方面是不利于村医的发展,特别是医疗水平相对较高的村医,门诊统筹定点签约,造成了不公平竞争,政策硬性规定了村民必须去本村卫生室就医,而不是根据医疗水平来自由选择。


  (四)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一是根据政策设计,现在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完全依靠镇卫生院,具体内容包括签约管理、待遇结算和日常监督。但是,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是何种关系?他们同属于卫生部门管理,在工作中不是单纯的业务上下级关系,是相互依靠、相互支持的关系,卫生院不承担村医的工资,但是卫生院却完全依靠村医进行公共卫生管理,可以说在某些方面有求于村医。两者在这种微妙的关系下,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管?


  二是镇医保经办机构位置尴尬。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整合后,对于原乡镇新农合工作人员的去留与任用没有政策文件进行统一要求,目前各区县在这部分人员的安排中自成一套,形成了名不正言不顺的局面。随着省人社部门业务下沉的推进,医疗保险方面对各镇经办人员只是下沉了保费征缴、慢性病信息录入和药费录入工作,相应的监管权力却没有,最有效地监管抓手是费用结算,但这项权限在镇卫生院手中,并且最基本的各镇管辖的参保人员医疗待遇情况都无法查询,此种情况下,镇医保经办人员的协助监管工作形同虚设。


  二、建议及对策


  (一)加强宣传,确保人尽皆知


  思想是行动的先行者,只有在思想上转变了,具体工作的推进才能畅通无阻。工作中,继续加大宣传的力度,多方位多角度、无缝隙地对农村居民进行政策宣传,其中特别要加强对镇卫生院工作人员和乡村医生的政策培训,因为乡医是门诊统筹业务推进最有利的执行者,确保这部分人搞懂、领会政策内容,此项工作的推进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合理布局村卫生室,优化村医队伍


  目前,沂源县仍有近百个空白村,一是村落偏远、人口稀少,自始至终就没有过村卫生室;二是曾经有过村卫生室,由于村医年事已高无法再行医或者由于收益过低中途改行等。根据统计数字显示,近三年沂源县没有一个受过专业医学教育的年轻人增加到乡村医生的行列,久而久之,乡医队伍将会逐渐减少,空白村将会越来越多。因此,要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通过政府调节扶持,逐步落实乡村医生的各项待遇,慢慢建立起一支有经验、有知识、高素质的乡医队伍,确保政府各项惠民政策的有效推进。


  (三)优化制度设计,改变定点签约模式


  在政策设计上,根据区县实际情况,分层次、有区别地对待,对于农村人口占多数的沂源县、高青县要考虑广大农民的实际,制定的政策要简单易懂,让参保居民一看就明白,逐步放宽药品的报销比例,减少10%、20%自负费用的数量;对于门诊定点的签约,二档缴费居民只签约户籍所属的镇卫生院即可,在本镇辖区内的所有联网村卫生室都可自由结算,类似于住院报销,仅规定村卫生室的最高报销比例即可,这样仍旧可以满足二次补偿费用次年在镇卫生院的领取,同时也避免了村民和村医直接的矛盾,给村医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四)简化操作程序,贴合村医实际


  特别是改进村级医疗结算系统中病名的设置,不用太细化分类,仅设置基本的大类即可,否则一个参保人员既闹肚子又有高血压病,该如何开处方?另外,在手写处方与电子处方相对应的要求中,应当进行简化,村医在日常工作中,还承担着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每天需要填写服务台账,现在医疗保险方面既要求开手写处方又要求录入电子信息,按照目前村医的知识水平,确实很难做好,并且就算村医在就诊时能够认真履行各项手续,村民也没有耐心去等待。因此适当简化操作流程,放权给村医,事后通过有效地监管来提高医保服务质量。


  (五)完善监管机制,预留相关权限给乡镇经办机构


  迫切希望相关技术部门抓紧完善各项监管和查询功能,尤其需要对镇经办人员的协助监管进行重新设计,要在村卫生室业务对账方面增加审批环节,镇经办人员认为费用不合理或者有疑问,可拒付费用,得完全审核后再付款,以此增加镇经办人员的威慑力。


  作者:吴忠霞


  第2篇:农村医疗保险存在问题及对策


  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是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使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到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障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国社会保障仅仅在城市开展是远远不够的。同时,我国正提倡构建和谐社会,而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之一正是:改变农村落后的经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减少贫困;其中农村医疗保险又是改变农村落后状况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对农村医疗保险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


  (1)资金筹集难度大、医疗保险资金不足


  社会各项政策不能离开经济资源而独立有效地执行,因此,医疗保险资金的筹集和管理是实行农村医疗保险的一项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尤其是合作医疗的筹资是坚持以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尤其是合作医疗的资金筹集上依然存在很大问题。首先,中央政府对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财政支持严重不足。我国的卫生总费用及其GDP的比重近年来虽然有所增长,但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其次,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地方政府财政困难,根本无力承担相应的医疗费用进而导致农村卫生资源不足。最后,不少农民由于经济原因和认识不足,对医疗保险仍然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不利于农村合作医疗经费的筹集。


  (2)城乡间医疗保险资源分配不均等的状况加剧


  多年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沿袭的是向城市倾斜的路线。因此,我国城乡的卫生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占全国总人口多数的农村人口却只占有不到30%的医疗卫生资源。医术较高的医务人员大多数都集中在城市中的大医院,而农村绝大多数人经常利用的卫生资源是私人诊所或者村卫生室甚至是个体乡村医生,并且那些村里的卫生人员有些甚至还没有参加过正规的医护培训就在工作,更有部分村的卫生室没有合格有效的的卫生消毒设备。农村人口目前居前三位的疾病分别是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患诸如此类病者基本上都会导致家庭的实际收入下降,甚至还可能因为医护费用而陷入贫困,而原本这些疾病的发生可以通过有效的医护保健知识传播和普及而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由于政府在农村地区的医疗设备不完善和疾病预防工作方面等投资不足而难以开展有效的宣传活动。县级的医疗卫生机构,除县医院外,还有卫生防疫站、计划生育指导站、妇幼保健站、中医院,以及地方病和传染病的防治机构等,这些医疗机构大多数都是都自成体系,各自相对独立地进行全面的医疗建设,这不仅造成了医疗卫生设备重复的低水平建设和卫生医护技术人员的浪费,而且还增加了大量的非专业化人员,大大地提高了各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因此要想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就必须打破部门之间的体制限制,有效促进城乡之间的医疗卫生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重新组合。


  (3)监督机制不完善以及法律制度不完善


  多年以来,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省份的农村,农民的法律意识相当淡薄,相对缺乏民主监督的意识和权利。农村居民难以有效参与对制度的监督,使得农村的医疗保险体系就更加混乱,难以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监管模式。此外,在当前农村合作医疗举办层次主要局限于以村为基础的,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管理制度也很不完全,报账的手续不全或者过于繁琐,部分地区甚至于还存在着挪用医疗保险费用的现象,以及医疗机构看人治病、看级别治病,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打击了农村居民参加医疗保险的积极性,使农村居民对医疗保险制度的信赖大打折扣,①进而直接影响“新农合”的覆盖率。


  其次,没有专门性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因而农村医疗迟迟不能走上正轨。没有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使合作医疗的性质久久不能准确地确定下来,其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也难以确定,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容易产生混乱。农村医疗保险的立法必须要符合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需要,若不能切实地减轻农民医疗保险负担,以强制为原则,则必然会引起广大农民的反感。②


  二、改进和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具体对策


  (1)加大资金投入,合理布局农村医疗卫生资源


  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不断提高了医疗保险资金的支出,建立健全的农村医疗卫生预防网络,加强农村医保建设。但是,由于中国二元经济格局的存在,政府的资金都主要集中于城镇地区,而农村地区的保险资金相对较少。相对城市而言,农村的基础医疗设施和公共卫生的投入明显不足。因此,要促进农村医疗保险的健康发展,解决好资金问题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农村医疗保险之所以发展缓慢、农村居民之所以“因病致死、因病返贫”主要是农村地区资金不足,无法承受高昂的医疗卫生费用。


  农村医疗保险的资金应采取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支持的筹集办法。③这样就可以大量减少农村地区居民的医疗保险费用的负担,各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支持农村医保建设,积极引导农民自身医疗保险投资,制定出广大农村地区的相适应的医疗保险。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集体与政府都应该相应提高医疗保险资金的投入。


  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规划农村医疗保险服务的体系,在实践中形成于发展起来的医疗预防卫生保健、公共卫生、妇幼保健和医疗救助体系相结合,合理布局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运用。


  (2)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地区医疗保险多年以来长期滞后的原因之一就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低下,除了平时的日常花费,农村居民就基本上所剩无几,因此,即使农民生病,也可能由于经济上的困难而没有得到及时的医疗,最终陷入医疗、贫困的恶性循环。所以,加快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是解决好农村医疗保险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村地区的物资基础不强,导致农村地区的基本医疗服务设施和服务水平不完善,进而使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险陷入恶性循环。


  (3)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制度


  我国现阶段农村医疗保险之所以发展缓慢,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缺陷也是原因之一,制度缺陷造成农村居民不能正常享有应有的基本医疗服务,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现阶段看来,我国的新农合制度实行是正确可靠的,但是,新农合在很多方面仍然有需要改进,比如:进一步降低参保线、简化参保手续、提高医疗补偿金额等。合理地确定医疗报销比例,对农民进行有效补偿,尽量做到大病大补、小病小补,真正做到农民看得起病,有钱看病,使农村医疗保险服务真正便民、利民,促进农村医疗保险的顺利健康进行。


  作者:柘波

  第3篇:农村医疗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一、文献综述


  已有的有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研究众多,周晓媛,王禄生,毛正中等(2006)从补偿标准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对广西合浦县按病种付费试点效果分析进行了分析,韩流富(2004)从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变迁的分析提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改革路径,顾海,唐艳(2005)从强制性制度变迁角度分析了农户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理性不及的反应。也有许多学者从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与主体入手,分析利益各方在这一制度的博弈,如汤少梁,肖增敏(2007)用监管博弈模型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政府与医疗机构的监管博弈、农户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动态博弈以及存在社会监督情况下的监督博弈,并提出构建完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政府监管体系的策略。


  许多学者从调查分析的角度来分析影响农作医疗保险参与意愿的因素。彭现美,周静静(2007)以安徽省的调查结果为例,分析农村医疗保险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认为造成农户未参与合作医疗的原因既有医疗机构的问题,也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部门的问题,既有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不足的问题,也有农民对合作医疗认可的问题。顾海(2011)利用对江苏省海门市、安徽省金寨县、陕西省户县参合农户调研获得的数据,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参加农村医疗服务需求因素的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得出了应当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的补偿标准,多渠道提高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并控制医疗服务费用的过快上涨的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上述看出,国内关于农村医疗保险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众多,但上述研究仍留下了广阔的后续研究空间:样本数据较早,由于国家对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农村条件日新月异,早期样本对经济的解释力有待进一步验证;多数研究侧重理论分析,较少利用实证数据进行预测。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构成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对象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已有学者的研究,初步选取农村居民的家庭人数、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家庭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作为解释变量,选取农村居民是否参加医疗保险作为被解释变量来探究影响农村医疗保险需求的影响因素。


  除特别的说明外,本文的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均来源于CHNS2009年的数据。


  (二)模型的设定


  本文构造了一个二值模型:农村居民对于医疗保险的选择不外乎有两个,参加(y=1)


  或不参加(y=0)。于是构造以下模型:


  yi=β0+β1numberi+β2agei+β3genderi+β4healthi+


  β5incomei+β6edui+εi(1)


  其中,number表示家庭人口数量;ege表示该居民法定年龄;gender也是一个二值变量,gender=1表示男性,gender=2表示女性;health表示该人的健康状况,用该用户在过去一个月之内是否生病或受伤来表示,故它也是个二值变量,health=1表示是,表示身体状态欠佳,health=0表示否,表示身体状态良好;income表示收入水平;edu表示教育水平,调查问卷将其分为下面几档:文盲半文盲=0,小学=1,中学=2,高中=3,专科=4,本科=5,硕博=6。


  三、计量结果分析


  首先进行probit估计,各个因素的结果如下:


  上表显示,准R^2为0.0068。为了与OLS估计的回归系数进行比较,分别作OLS估计以及计算probit模型的边际效应:


  OLS估计:


  边际效应:


  简单比较可知,probit模型在样本均值处的边际效应与OLS回归系数基本一致。计算probit模型准确预测的比率:94.40%。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CHNS(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2009年的数据,测度了农村居民家庭人口数量、


  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对农村居民参与医疗保险的影响。Probit估计结果表明,家庭人口数量对居民参与医疗保险具有一定的负向效应,但影响程度很小;年龄和性别因素对居民参与医疗保险决策的影响也很小;健康状况对农村居民的决策的影响稍微大一些,在健康状况不好的时候,居民更倾向于参保;居民的收入水平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较大,但没有通过检验,并不显著;教育水平越高,反而参与农村医疗保险的概率降低了,这可能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导致一大批高学历的人,在城市上学或者工作,购买了城市的医疗保险,但户口却在农村,在农村里没有购买医疗保险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了。结合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大力宣传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居民防范意外灾害的意识。并不是在生过病或遭遇了意外之后才意识到要参保,而是要防患于未然,在健康的时候为自己的身体做一点投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这项制度的优越性。


  第二,多渠道提高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并控制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家庭收入水平是农户医疗服务需求的主要制约因素,医疗消费支出仍然是农户的一项负担。为此,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切实提高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只有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其对医疗保险的需求才能得到有效地释放。另一方面,也要控制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至少保证上涨速度低于农村收入水平增长速度,不然,就算农村居民收入增加了,但医疗费用的上涨却使农民望而却步。


  作者:孙婷婷

  第4篇:对农村医疗保险满意度的调查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逐渐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政府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政府实施的“三农”政策中,农村医疗保险是促进农村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部分。[1]发展农村医疗保险,需要完善医疗制度,改善供给制度。然而,完善制度、确保政府制定有效政策,就需要政府对目前的农村医疗保险实施状况进行了解,了解农户对医疗保险的认知、满意程度,在此基础上,改进工作制度。


  1.农村医疗制度的供需


  在农村医疗制度中,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是主要的供给方,其中政策制定者的角色由政府扮演,而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是主要的管理者。[2]而参加合作医疗保险的农户则为需求方。农村医疗制度的供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医疗结构、合作医疗体制等都对医疗制度的供给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农户人口、收入水平、农户对医疗保险的认可度等影响着农村医疗保险需求。


  在不同农村地区,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决定了政府的资金支出额,对政府对医疗卫生的财政支出水平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政府对医疗的投入不同。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政府对医疗的财政投资力度大,医疗设备较为完备,医疗制度完善,农户参与医疗保险的积极性较高。而药品价格的虚高与农户收入的矛盾将会对农民的需求产生抑制,造成农民健康投入的不足。


  2.农村医疗保险满意度调查


  2.1调查样本情况


  为了对农村医疗保险的实施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云南省宣威市的农民为调查对象,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其进行实地问卷调查,以此获得830份有效样本,其中参合农民为794人,参合率为95.7%。表1为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概述:


  2.2调查结果分析


  在这次调查中,由于采取的是分层随机抽样,对调查对象参与农村医疗保险状况并不了解。[3]根据调查,可知没有参与农村医疗保险的人口占有4.3%,这些人不参与医保主要是受供给方面因素的影响。药费报销的片面性、报销比例低等都是其主要原因。同时,在农村医保中,采用的是患者垫付医疗费,然后凭收据报销的方式,这样,由于一些农民没有钱支付治疗费,将影响治疗,其医保并没有发挥其实质性作用,没有改善人们的看病问题。此外,报销程序的复杂性、农户对医疗机构的不信任也影响农民参与医保的积极性。


  3.影响农村医疗保险的因素分析


  3.1农户的收入水平


  在目前的农村医疗保险的实施中,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将直接影响参与医保的状况。近几年,农村经济稳步增长,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疗保健的支出额也不断增加。对于高收入人群而言,生活水平较高,更有能力支付医疗保险费用。而对于低收入人群而言,多数人认为可以节省全家每年的医疗保险费,以此将这些花费用户日常生活开销,参与医疗保险的比例较低。


  3.2农户的受教育水平


  根据调查可知,参合意愿与受教育水平呈正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参与农村医疗保险的意识越高,其参保意愿越大。但是,受教育程度与农村医疗保险的满意度成负相关。人们的学历越高,对农村医疗保险的认识越全面,对其他医疗保险形式也有较多的了解,更能发现农村医保体制的缺陷,其满意度较低。


  3.3报销补偿政策


  对于农民而言,相比于城市人口,他们的经济水平较低,更注重实际,更关注自己的受惠状况。在农村医保制度中,参合农民的满意度直接受新农合为其带来实惠度的影响。在政府制定农村医保政策的时,需要结合农民的医疗卫生资金支出水平,合理划定报销补偿比例。[4]同时,报销手续的复杂性,也将影响农户对医保的满意度。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其文化程度不高,且年龄较大的人较多,在看病的过程中,对一些手续办理程序不明白,不能很好的进行手续办理,同时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将影响其询问状况,在整个住院、医疗费用报销的过程中,手续的复杂性,使农民对医疗报销的满意度下降。


  3.4农村医疗结构


  在农村地区,人们看病选择的医疗机构不同,其实施状况也不同。近几年,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县级医疗机构增多,而乡镇卫生机构多年来一直没有变化。在调查的云南省宣威市,当农民发生大病时,基于就医的便利性,一般会选择村卫生所。尤其对于老年人而言,其行动不方便,村卫生所是其主要选择。但是,对于一些子女在城市工作的老人,当发生较大的疾病时,便会去子女所在的城市就医、住院,在当地看病的几率较少。此外,对于收入水平较高、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市级医院,而收入水平较低的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乡级、县级医院。


  4.提高农村医疗保险满意度的对策


  4.1增加乡镇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


  提高农村医疗保险满意度,首先应改善当地的医疗水平。对于政府而言,应增强对当地医疗建设的重视度,积极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健全的医疗卫生机构。首先,政府应完善农村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有步骤、有计划地增加农村公共卫生费用投入,为村级、乡镇卫生机构配备必要的、先进的医疗设备,加强农村预防保健医疗建设。其次,政府应鼓励、引导乡镇卫生机构利用市场手段,通过租赁设备、合资入股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利用民间资本,改变医疗卫生机构的单一运行形式,进而改变其公有制形式,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济收益和服务水平。


  4.2简化报付程序


  在影响农民参加新农合保险的因素中,支付方式和报销程序的繁琐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中,应不断改进审核报付方式,对报销程序进行规范、简化,为参合农民提供便利。第一,为参保农户建立借记卡,参与医疗保险的农户在借记卡账户中存入一定的资金,在看病的过程中,通过就诊医院出具医疗费用单据,医保管理部门通过借记卡转入医院,以此实现医疗报销。第二,实行定点医院联网制度。在医保定点单位,建设内部网络,进行网络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审核一体化。农户在进行医疗报销的过程中,医保单位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电脑审核患者的相关号码,查询就医状况,从而完成报销手续。[6]这样,便简化了报销过程,减少了报销流程时间,为异地就医患者提供方便。第三,设立医疗报销备用金制度。根据当地农民的就业情况,医疗报销点可它通过书面申请的方式,要求建立一定的医疗报销备用金,在经过相关管理部门的审批后,参与医疗保险的农民便可在合作医疗报销点进行医疗报销。


  4.3加强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管


  为了使参保者享受新农合的实惠,提高农民对其的满意度,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确保资金的明确性与透明度,使参保农户享受到最大的利益。管理部门对医保医疗机构实行协议管理,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进行明确,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对医疗服务机构进管理,对医疗服务行为进行规范。同时,还应按照考核细则,完善考核奖励办法,并将考核、奖励与工作人员的工作评估相挂钩,提高考核水平,提高服务水平。此外,加强医疗机构的用药情况监督,控制药品使用,降低自费药品的使用率,确保报销水平得到实际性的提高。


  4.4加强宣传力度


  宣传力度不强导致农民对医疗保险的认识度不足,影响农民的参保意愿。因此,为了提高农民对医保的了解度,提高其参保意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医疗保险、健康卫生知识的宣传力度,使农民全面认识到新农合的益处。在宣传方面,政府及医疗机构应制作易于保存、通俗易懂的宣传册,介绍报销事项及注意问题,并设置报销咨询处。同时,通过电视、广播、专家下乡讲座的方式,向农民普及医疗健康知识、讲解医疗保险的益处,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在基层医院,应积极的向农民提供参保咨询,为其解答疑惑,帮助农民具体理解农村医疗保险情况。


  5.结束语


  在农村医疗保险的具体实施中,新农合为农民提供了一定的医疗帮助,减轻了农民的就医经济负担,推动了农民建设的统一开展。但是,在农村医疗保险的开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农民对医保的满意度不高。因此,政府、医疗机构等有关部门应不断加大医疗资金投入、改善报销形式、加强医疗监督等,提高农村医疗保险的惠民性,使农民参保的意愿性和对医保的满意度得到不断提高,以此促进农村医疗保险的健康发展,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作者:罗萍

  第5篇:建立中国特色农村医疗保险体制的对策研究


  1中国农村现有的医疗状况和基本特点


  1.1医疗费用高于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农民无力承受


  近几年,医药市场一直处于混沌状态,医院和患者的矛盾也相当突出,一方面,医药不分、以药养医、医药价格一直高居不下,虽经多次下调,但医疗费用仍使很多农民患者望而却步;几年来医疗费用的快速上升(高于同期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一倍以上),成为农民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民得到的医疗服务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但其经济风险却相当于城镇居民的17-30倍。农民住院一次,意味着承担20倍于未住院就医者的经济压力。在缺医少药的短缺时代过后,中国农民出现了新的“看病贵、住院贵”问题。70%的农民认为目前医疗费用增长过快,20%明确表示已看不起病。无钱看病买药、无钱住院治疗的病人增多。越来越多的农民无力承受日益增长医疗费用,成为当前农村医疗卫生保障的突出矛盾。


  1.2“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仍很普遍


  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看医生”成了一件挺让人头疼的事情,首先是去不去看病的问题,由于农民的基本医疗没有保障且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农民生病基本上是“小病躺,大病挺,挺到不行再往医院抬”,这种现象在贫困地区尤其普遍。其次是到哪里看的问题,社区医院还是大医院?二甲医院还是三甲医院,高昂的医药费通常使他们倾其所有,用尽多年来的所有积蓄,这是导致很多农民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


  1.3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普遍较低


  在就医机构的选择上,农民是在得大病或疑难病时不得已才选择大医院,寻求私人诊所一般是在大医院治疗效果不明显或费用较高的情况下,为找到较便宜的服务和寻求特殊治疗效果时的选择,这种选择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即所谓“有病乱投医”。在农村的医疗服务中,个体医生的确为农民的就医、保障农民的身体健康及农村的卫生服务做出很大的贡献,他们也是农村重要的卫生资源。但是农村的实际情况要求这些个体医生是“全能医生”,即集各科,如内科、外科于一身,而在农村的大多数医生往往很难做到;另一方面,农村个体医生缺乏竞争性,且基本处于失控状态,行医完全靠医生的职业道德,其中也就难免会出现道德风险;另外,由于农村本身的条件无法和城市相提并论,无法吸引业务素质较高的医生来农村行医,同时,农村现有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流失,剩下的大多是一些能力较差、业务素质不高的医生,在农村行医的医生大都是所谓的“赤脚医生”,这样整个农村医疗水平肯定无法提高。而且医疗设施便极其有限,如果应付一些常见的小病没太大问题,而一旦出现大病便难以对付,甚至危及生命。


  1.4医疗卫生费用投入、使用及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国卫生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但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另外,多年来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沿袭的是向城市倾斜的思路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中国目前高新技术、优秀卫生人才基本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农村的医疗服务人员待遇低,留不住人才,民众患病在当地医院就难以有效就诊,到外地、到大医院看病,不仅加重了大医院负担,也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


  2建立中国特色农村医疗保险体制应遵循的原则


  2.1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


  从农民的意愿出发,符合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案的立足点和归宿。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客观地面对过去合作医疗解体的现实,总结经验教训,才能理清工作思路,以真心真情唤起农民的信心和信任,打消疑点。以农民身边因病致贫、返贫的真人真事,教育农民深刻认识到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迫切性,支持参与农村合作医疗。因此,在制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中要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怀,把农民的心声反映出来,把农民的利益落到实处,大造社会舆论声势,广泛宣传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宣传政府施行合作医疗的目的和宗旨是为农民健康服务,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2.2坚持国家支持的原则


  及时、足额的筹集资金是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正常运行的前提。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要在资金筹集中担负起组织资金征缴的重任。


  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要坚持“政府资金引导,农民缴费共保”的原则。农民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经济收入相对较低,要本着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精神,在财政收入较为紧张的情况下,挤出资金对参保农民进行适当的财政投入,让农民感受到党和政府带来的温暖,确保农民的参保率达到90%以上。


  要切实做好参保农民的基金征缴工作。参保农民缴纳部分费用,体现了社会医疗保险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针对农村人口较多、地域分布较广、基金征缴工作面广量大的特点,由医疗保险部门上门征缴基金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基金征缴网络,充分发挥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农村工作的优势,代为征缴农民参保基金。也可通过其他渠道,如委托乡村医生成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各营业网点信贷员代收基金等等。要建立国家与农户共同投入、风险共担的机制,可以借鉴城镇职工医疗个人账户的形式,建立农户家庭医疗保障账户,促进农户节约资金,提高抵抗疾病风险的能力。同时,要强调多元投入的机制,引导社区经济、企业、慈善机构、外资机构及个人等方面的捐助,充实农民医疗保障基金。


  2.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中国农村社区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它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收入来源、人际交往、寻医问药等方面,有区别于城市的典型特征。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医疗保障是建立在这种乡土特色基础之上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应当允许各地区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医疗保险制度尤其是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2.4坚持处理好住院保险与大额保险关系的原则


  所谓住院保险主要是指参保人员患病住院发生医疗费用后,能享受一定的经济补偿,而门诊费用不属于补偿范围;大额保险是参保人员的医疗费用达到一定数额后就能按比例得到适当的经济补偿,这部分费用额是门诊与住院费用的相加。住院保险在缓解大病患者经济负担的同时,将一些长期患慢性病的参保人员阻挡在费用补偿范围之外;而大额保险在实现参保人员都能享受补偿待遇的同时,可能会刺激部分人群的恶意医疗消费。这就需要在权衡两种模式利弊的同时,根据社会人群住院治疗发生率及农民医疗消费的实际,选择恰当的运作模式,即建立以住院医疗统筹为主与医疗救助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3改进和完善我国农村医疗保险的思路与对策


  3.1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医疗保险基金筹集机制


  当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中存在着筹资额太少、集体与政府补助严重不足的问题,难以解决农民因病“一夜回到解放前”现象的发生。因此,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筹资机制。农村医疗保险资金的筹集应采取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主要支持的办法。集体补助部分要根据当地集体经济发展状况而定,一般应占筹集资金总额的20%-30%;各级政府应承担大部分的财政投入,吸引农民为自身医疗保障踊跃投资,因地制宜建立不同保障水平的农民医疗保险,如果国家财政能力暂时还有困难,那么中央和省财政也应想方设法对贫困县的农民提供贫困医疗救助基金和合作医疗扶助基金;对发达地区则应提出明确的筹资政策,由县和乡等地方财政投入引导资金,建立农民健康保险。当然集体与政府的投入比例都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相应提高。也可以通过一些慈善机构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另外,如果在发展农村医疗卫生的公共资金不足而私人资本又愿意投资的情况下,不妨让私人资本进入从而缓解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当然政府可以通过资格认定和技术标准规范等措施,规范私人医疗机构的服务.


  3.2选择多元化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模式


  社会保险的科学机理是大数法则即大多数人群分摊少数人群的风险,覆盖面越大,每个保障对象在遭遇风险时得到的补偿越充分,利益越能得到保障,这就要求农村社会保障具有普遍性。但是,我国农村幅员广大,区域经济发展又不平衡,不可能在农村实施统一的社会保障,这就要求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项目、资金筹集、管理方式、待遇标准等方面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所侧重和区别。同时,农民对社会保障的要求也不一样,因而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不可搞“一刀切”。为此,在我国应按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分阶段地因地制宜实施不同的医疗保险制度。


  3.3降低医疗费用,平抑药价,提高农民医药购买力


  降低医疗费用,尤其是药品和耗材的虚高定价。药费迟迟降不下来,可能涉及到政府多层面的问题。现在,药品耗材政府层面越招越高,不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老百姓确实承受不起。降低药品耗材的费用是解决当前医疗费用过高最根本的问题。针对我国近几年医药市场的混乱局面,政府应加强对药品的销售环节及医疗机构加以严格监管,减少药品销售环节,畅通销售渠道,尽量避免药品因销售环节过多、层层加价而导致药价过高的现象;同时对大宗医疗机械的购买加强临督,降低医疗成本,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的上升,提高患病农民的医药购买力,减轻农民的负担。我国对农村卫生费用的投入较少,而增加农民的医药购买力,提高成本效率,使有限的医药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益将显得更加重要。


  作者:王俐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