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环境具有高效性、开放性和全球性的特征,因此,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经济影响深远,其最重要的则是发展模式的变化,交易模式,沟通模式,物流模式等都进行了革新,但是我国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和观念陈旧的困境,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要注重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软实力,打破传统观念,抓住发展机遇,对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更新。
近几年,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因特网不断的走进千家万户,这使得电子商务模式开始走向国际贸易板块,其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也为经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现在电子商务技术已经逐步成熟,并且为国际贸易带来了更加便捷和高速的资源流动,我国需要对其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才能把握电子商务环境的发展方向,并在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当中取得主动地位,基于此,本篇文章从电子商务发展的特性出发,分析其所带来的挑战和发展,并且针对着现存的困境,提出战略发展建议。
一、电子商务环境的特征
(一)高效性
电子商务在近几年有了突飞猛进的成长,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电子商务将会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电子商务有着其他发展模式不可比拟的高效性,其将交易的成本降至了最低,并且使得交易能够迅速完成,资金能够速度的流转,比传统的商务模式效率更高,这种高效性也是其能够大范围进行推广的原因之一。电子商务环境之下,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更为迅速,对于企业而言,产品的更新迭代速度更快,必须要紧跟随时代的发展脚步。
(二)开放性
在电子商务发展还没有成熟时,国际贸易经济主要依靠于线下活动,由于其具备着跨地区的特征,使得线下活动受到了限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但是现在的电子商务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这让更多的地区和国家能够参与到国际贸易当中来,增强了地区和地区之间的联系纽带。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纽带从传统的“有形”变成了现代的“无形”,通过无形的网络技术发展,将更大范围内的国际贸易地区链接在一起,使得其具备了空前的开放性。开放性则是其具备着高度包容性,对于任何人和事只要是有网络就可以参与的国际贸易经济发展当中来。
(三)全球性
在后疫情时代,电子商务的大环境又发生了改变,我们逐步地意识到世界是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人类命运是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在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要以更加全球化的视野去看待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使得全球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换和配置,体现出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是面向全球的,我們不仅仅要立足于本国的视角,更应该在电子商务的环境之下树立全球视野。
二、电子商务对我国国际贸易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一)交易模式改变
电子商务环境之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模式发生了变化,其首先体现在交易模式的改变。交易模式的改变分为两类,一类是交易手段改变,另一类是交易成本改变。交易手段更加丰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让买卖双方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自由的选择买家与卖家,并且可选择的交易模式也随着增多。随着交易手段的改变,交易成本也随着变化。有数据显示,自电子商务普及以来,交易成本再不断下降,原有的通过办公室才能实现的交易工作,现在都可以线上进行,场地的费用以及人工费用极大程度上得到了缩减。
(二)沟通模式改变
原有的卖家与买家之间的联系往往是通过单一渠道实现的,电子商务环境之下,卖家和买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和交流,自由的寻找适合自己的供货渠道与销售渠道,沟通模式不再仅仅的依赖于线下的订单签约和商业洽谈,而是可以不用在实际的场所当中进行的线上签约。沟通模式的改变让交易在最大范围之内实现流动,以前单一的资源变成了流动资源,使得我国,国际贸易经济各种要素和资源进一步丰富,沟通模式的改变赋予了国际贸易的新的时代特征,让各种要素以新的模式在交易过程中进行互联互通。
(三)物流模式改变
传统的仓储物流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行了革新,仓库和库存管理的有关成本一直以来都限制着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现在的电子商务逐步成为了我国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更新了物流模式,订单信息化和物流信息化的发展之下,极大地提高了物流的运作效率,减少了仓储成本。
三、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基础设施落后
现阶段我国国际贸易当中的外贸企业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基础设施的缺乏导致了其在电子商务竞争当中并不占优势。外贸企业可以在国际竞争当中取得优势的前提是具备一定的硬件基础,现在许多的外贸企业由于信息化水平不高,导致其电子商务的技术难以更新,仍然在传统领域停滞不前。并且在一些小型的外贸企业当中,与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并不重视,也没有相配套的专业人员,即使引进了专业的设备,也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操作,导致其信息化水平较低,并没有掌握真正的领先技术,会导致在国际贸易的竞争当中处于劣势地位。
(二)管理观念老旧
我们在面对着全球化,开放性的电子商务大发展阶段,需要适应更快更高效的发展速度。电子商务的大环境之下,我国的外贸企业要将视野放至全球,转变陈旧的管理观念,一些老旧观念,已经不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竞争当中,一方面其可以提高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效率,也带来了竞争压力。在面对竞争压力时,我国一些小型的外贸企业将会面临挑战,如果管理观念仍然没有进行革新,那么就会被时代所淘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整体的国际贸易经济发展。
(三)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国现阶段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电子商务对外贸易,也没有配套的信用体系来统一电子商务企业的信用标准,使得整个发展的大环境并没有形成秩序化,这种无序则会导致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趋于混乱,当多个主体进入到对外贸易活动当中,由于缺失良好的发展环境,没有明确的竞争规范,则会导致各个主体之间不能各司其职,从而其形成的合力则会大大被削弱,导致贸易的效率降低,质量下降。虽然在学术界关于针对电子商务对外贸易活动是否专门单独立法有着争议,但是我们需要明确,一定要制定相对应的法律和法规,来维持其正常的运转活动。并且对于企业信用体制而言,可以用近年新推出的企业信用管理信息平台,利用信息化的技术平台,营造良好的电子商务外部环境。
四、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路径思考
(一)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扎住发展机遇
我国即将进入十四五时期,在此期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要抓住发展机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之下,世界的经济发生了巨大改变,我们要立足于国内大循环,这并不代表着对外闭塞,我们以国内大循环作为发展基础,这更代表的是高度对外开放。要抓住电子商务环境下带给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机遇,着重的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在近三年以来,不断的实现了技术的创新,不断刷新了交易量,已经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发展大环境,外贸企业的机会空前增多,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模式要紧跟随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企业对于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的进行产业升级,才能够实现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
(二)打破傳统观念,注重发展模式创新
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模式应该注重创新,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打破传统观念,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对外贸易活动。现阶段,国际贸易经济的战略目标还有待进一步明晰,电子商务带来的巨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国际循环的速度,速率的变快,则会给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模式带来全新的挑战,陈旧的以单一链条为主交易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电子商务环境。故而要从思想上进行战略创新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实现发展模式创新的必由之路。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面临着复苏,我国的国际贸易在疫情期间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电子商务,此后仍将继续的以电子商务作为主要的发展手段,构建我国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将会迎来新的契机。
(三)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提高软实力
电子商务依托的是信息发展技术,所以要在硬件设施方面进行重点建设,一些小型的外贸企业由于资金的原因,在基础设施方面不完善,导致其在国际贸易经济的竞争当中处于被动地位,政府需要给予小型外贸企业一定的扶持政策,对其进行针对性补贴,帮助其建立信息化的电子商务体系,可以从国家的政策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将电子商务作为外贸企业的主要发展模块。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这就表明我国之前经济发展战略方针是正确的,注重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红利,紧跟时代步伐不仅要体现在基础设备上的更新,更要着重提高自身软实力,明确发展的路径和目标,在不同的情景之下,学会运用多种模式,并作为从理性角度出发,选择最优方案。
五、结语
电子商务环境下,对于我国国际贸易经济发展而言,带来了很多的变化,其既是发展的挑战,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契机。我国在即将进入的十四五期间,立足于国际国内的双循环,用全新的新发展格局,转变固有思维,立足于扩大内需的根本点,更要进行对外开放。我国现在已有很多电子商务巨头公司,但是针对于电子商务运营的外部环境并没有应对策略,其主要体现在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的法律体系去维护电子商务运营的外部环境,还体现在没有建立完整的信用体系,没有统一的信用测度标准。这两大方面的缺失,在家之基础设施不完善和观念老旧,使得我国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的模式受到了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抓住双循环的战略发展机遇,不断的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发展模式的创新,营造出良好的电子商务运营环境,使得在对外贸易当中涉及到的多边主体能够进行顺畅的交易。以上提出的发展战略路径,针对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但实质上的行动仍然依赖于人的行动,所以,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在未来建设中要对人才的选、育、留、用等方面做出战略部署,以期助力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模式创新。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