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本科的再思考与优化毕业论文(共3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09:58  

  

第1篇: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再思考


  物流管理专业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学科。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开始了对现代物流的研究与探索。然而,在这一时期,对现代物流的认识与理解处于朦胧阶段,是一种自发的、无序的状态。


  2001年教育部批准增设了物流管理专业,这标志着我国对现代物流的研究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据统计:截至到2006年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219所,接受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学生数在各层次教育的学生总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本科阶段人才培养在在人才培养体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培养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物流人才的素质。


  从2001年我国第一所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至今,应该说已有大量的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在不同的岗位上从事着相关的物流活动,物流人才紧缺的现状应该有所缓解。然而,从不同渠道反馈的信息来看,高校培养的大量的物流人才并没有很好的解决物流市场上的人才紧缺现象,却出现了一种相背饽的现象。即:大量的物流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物流人才依然紧缺。根本原因在于:承担物流人才培养的各高等院校与物流人才的需求方即企业,二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这给高等院校物流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敲起了警钟。即如何才能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物流人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该如何建设已成为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准确的定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从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到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超过15%。根据国际比较通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临界指标(毛入学率达到15%以上),我国的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也就是说,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的快速发展正是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


  同时,物流的概念很宽泛,几乎涵盖了所有经济活动领域,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因此物流管理并不能简单的将其理解为所属于某一单一的学科,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技术与经济、管理与工程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其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这就对物流管理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根据物流市场人才需求状况,将物流人才分为两大类:理论研究型与管理型。理论研究型人才在理论功底、科研能力等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主要从事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就目前我国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情况来看,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还不能达到这样的要求。而在管理型人才中又根据个人的能力及实践经验、阅历等不同分为:物流管理高级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中级管理人才、物流管理操作人才。


  根据美国供应链管理研究小组2003年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一般来说,在物流领域有13年、21年和20年从业经验的人才可能升迁至物流经理、物流总监和物流副总。可以看出,物流管理高级管理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也就是说刚刚踏出学校大门的大学生们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才有可能升迁至高级管理人员。因此,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及学科发展的角度考虑,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在专业理论、能力培养等方面与研究生、高职高专等层次有所不同,应有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还应注意与其他办学层次进行较好的衔接,即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应要求学生一般性地掌握物流业务中的基本操作技能,以便熟悉和了解初级物流管理岗位的要求;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在基础理论学习、新知识获得等方面的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以便未来通过自身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进入更高级的管理岗位。


  因此,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要从过去的培养物流管理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转向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进行准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物流管理专业市场生命力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各类企业培养物流管理中级管理人才。这类人才需要熟悉物流企业或企业的物流部门的运作流程,能够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协调管理能力和一定的战略决策能力。并在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为未来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兼顾初级物流管理人才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


  二、科学的构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根据一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由相关学科知识及实践环节按一定比例及逻辑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知识系统。课程体系设置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实施方案,专业的教学思想集中体现,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


  物流管理专业涉及的知识面广,其发展与整个时代的经济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著名的学者Lancionietal.(2001)认为,大多数物流课程未准确地反映国际背景和供应链管理的多学科性质;VanHoek(2001)指出,实践的快速变化和物流研究的深入发展,要求教育者进一步更新其课程。


  世界最负盛名的物流专家之一马丁·克里斯托弗(2006)则更深刻地指出:物流教育者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建立一套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课程体系,从而培养出具有“T"型技能结构的物流管理人才。所谓的“T”型人才是指既有宽广知识面(用“一”表示),又有精深专业知识(用“1”表示)的人才。


  目前国外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一般都是基于物流核心要素展开的,典型课程包括物流战略、配送系统、供应链管理、运输与仓储规划和操作系统设计等,尤其注重现代信息技术、规划工具的开发与应用。


  由于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的设置时间较晚,相对于其他的一些成熟的专业而言,其课程体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重复性高、理论课程偏多、课程设置过于宽泛、针对性较差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根据市场和物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并要随着我国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做动态的调整。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与岗位要求相吻合,既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又要得到社会广大用人单位的认可,毕业生能够找到相应的专业岗位,并充分发挥专业特长。


  基于此,本文提出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完善课程体系时,适当减少必修课比例,增加选修课比例,,设置采购、运输、仓储、配送、货代、行业物流等更具专业性的模块化课程,并让企业参与到具体的课程设置过程中,这样既可增强教学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又能很好的为学生提供就业的平台。


  为了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使课程的设置具有系统性,同时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可以归纳为“二四四三”,即:2种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4个模块(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分企业物流与物流企业两个方向)、专业拓展模块、实训模块),4条知识链(管理科学知识链、经济学知识链、技术科学知识链、管理工程知识链),3种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协调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研究型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方式,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等。


  三、全面的建设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直接影响着专业建设,特别是对设置的时间较短、学科交叉性强的物流管理专业来说,目前还存在着教师数量严重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为此,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建设师资队伍,使之成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练、适应物流业发展的师资队伍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


  根据笔者多年来从事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综观目前各高校从事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其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高校毕业的应届研究生。这类教师具有非常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完全能够胜任基础学科的本科教学,但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物流管理专业而言,这样的师资结构却略显不足。这是因为他们的知识来源于学校来源于书本,并没有在企业中真正从事过企业的管理与运作,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还存在着众多不足。其结果是,学生对物流的认识只是处于理论的基础层面上,对具体的物流活动缺乏感性的认识,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二是从其他一些相关专业转行过来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必须要改善教师的师资结构,扩大师资队伍的来源渠道。即:要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建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但由于社会上物流师资缺乏,引进成熟的物流教师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还是要立足于学校现有的资源以内涵发展为主,适当的扩展外延。


  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第一,利用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培训教师。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在培养青年教师实践能力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实践性欠缺的这一状况,各高校可以挑选一些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通过以老带新、新老教师之间互相切磋共同提高等方式,开展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训,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水平。第二,利用企业培训教师。学校可与企业合作,有计划的定期将专业教师选送到相关企业,深入生产一线锻炼,让专业教师熟悉和掌握企业生产流程、生产技术、技能操作及经营管理。由于这些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并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知识体系,将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聘请兼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专业实训课程可以请物流相关行业、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来兼课。同时适当引进兄弟院校的专业教师作为兼职教师,也能起到拾遗补缺的用。在提升他们知名度的同时,也解决了高校缺乏专业实践教师的难题。


  作者:张敏

  第2篇: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我国高层次物流教育的迅速发展始于2001年。2001年之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尚未出现以“物流”命名的学科专业。鉴于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物流人才需求的急速增长,2001年教育部批准增设了物流管理专业,2002年又批准增设了物流工程专业。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校的物流教育发展也较为迅速,据统计,截至到2006年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达219所,专科院校达470所。在开办物流管理的本科院校中,既有传统的研究型大学,也有相当数量的应用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应用型大学“错位竞争”的战略定位必然要求其人才培养方案要有应用型特色。笔者拟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诸环节作简单的探讨。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设计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必须重视人才的需求特征,审视毕业生就业岗位职责和应具备的各种知识技能。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同时,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不同行业对物流的理解、不同行业中物流活动的构成要素都有较大差异;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其所包含的职业层次非常丰富,所以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物流行业就业岗位群分布广泛,不同类型的企业设置的岗位不尽相同,物流职业岗位群主要分布在两大块,即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二是物流职业层次带性,即在市场经济时代,某一类型、层次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对应的不再是单一的职位层次,而是对应着一个职位层次带,物流运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具备一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管理人才,任何学校也难以达成对市场所需要的全部类型人才的培养。三是物流职业岗位的复合化、专门化特征,即物流行业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无论是物流企业还是企业物流都具有连锁化、综合化和信息化的特点,它对职业岗位复合化和专门化具有双向驱动作用。


  基于上述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征,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严格界定。如果其培养目标与研究型大学或高职高专院校重合太多,那么其应用型本科特色就无从体现。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更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与高职院校相比,其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更为宽广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同时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专业方向设置


  毫无疑问,物流业现在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行业之一,未来几年将是物流业集中快速发展的时期。为适应物流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旺盛需求,各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但由于学校的客观条件所限,目前大多数高校没有明确物流管理专业下的专业方向,专业方向定位不明,也就难以考虑学生以后的就业趋向、从业特点,学生在求职过程和就业后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


  笼统的物流管理专业,一则因专业面太为宽泛,不精不深,难以务实,学生毕业后难以把握就业方向;二则给大学教学工作带来困难,没有立足点、服务对象,教师不好选用教材,课堂教学也不好组织。这样一来,势必影响教学质量,最终影响物流管理专业的市场生命力。目前,一些应用型大学提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在“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下,如果确定了物流管理的不同专业方向,我们就可以在专业方向下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并可根据物流学科和物流业的发展及时调整,从而使培养应用型特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成为可能。笔者认为,物流作为一个大的产业,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可考虑按行业领域设置专业方向,如工业企业物流管理方向、商业流通企业物流管理方向、电子商务物流方向、物流信息管理方向、物流企业物流管理方向等。事实上,物流管理专业方向的确定,就为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定了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就会明确,至于课程设置问题、教材选用问题、实践环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宽口径、厚基础、细方向的柔性人才培养体系也是应对多样化物流人才需求的有力举措,这样不仅可解决物流管理本科专业面宽而不精的瓶颈问题,而且也可扭转企业找不到合适物流人才的尴尬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将极大地提升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应用型大学可根据自身的教学资源、外部环境集中力量设置2~3个专业方向。如果一味求全,反而难以打造精品专业方向。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地处江苏省南京市,学生就业区位基本在南京市和苏州、无锡、常州地区,这些地区的商业流通业和制造业比较发达,为这两个行业做物流支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也方兴未艾,因此我们就考虑设置商业流通企业和物流企业两个物流管理方向,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设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学生的实习、实践以及今后的就业都得到了保证,专业的应用型特色得到了体现。


  三、课程体系建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根据市场和物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并要随着我国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做动态的调整。笔者认为,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要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同时着眼于夯实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1.构建“平台+模块”体系,注重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和动态灵活性。当前我国的现代物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物流业的人才需求以及物流学科的发展也未趋于稳定和成熟,因此,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注重保持动态稳定。笔者所在学院采取的是“平台+模块”体系,具体地说,构建了“公共基础”(如大学英语、“两课”、体育等课程)、“大类通修”(如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金融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原理等课程)、“学科核心”(如物流学概论、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物流运筹学等课程)、“专业方向”(如配送与运输管理课程等)等四级平台,在平台上再根据专业方向设置不同方向的专业模块,平台课程保持相对稳定,专业模块可根据学科及物流业发展趋势做动态调整。


  以我院设置的商业流通企业物流管理方向为例,根据国内外有关学者的研究结论,此专业方向所需的能力模块如表1左栏所示,相应可开设的课程如右栏所示。


  2.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加强实践环节。最近几年来,在实践环节教学中,各个高校积累了很多经验。可以说,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已经成为应用型大学的共识。未来物流管理人才必须要突出其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就是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从而有利于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就业岗位脱节的矛盾。


  笔者认为,加强实践环节可以通过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结合的方式实现。具体地说,就是首先要在校内建立物流综合实训基地和模拟实验室,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把校内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成为物流管理专业学术交流与合作、开展物流管理专业理论与模拟实训教学、案例分析、实证研究及应用研究的平台。为此要配备第三方物流管理模拟软件以及自动分拣机、条形码识别仪、标准化集配车、射频识别仪等设备,通过仿真企业实务环节,将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融合成一个系统。学生通过实训可以掌握配送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物流企业调度等技能;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本地区知名物流企业或知名企业的物流业务部门进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参观、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完成理论知识到实践的转化,增强感性认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最后还要特别关注毕业实习环节。毕业实习是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毕业前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训练、掌握和应用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它是学生在毕业离校之前的最后一次实践教学机会,因此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毕业实习安排形式,使毕业实习与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会避免出现学生因择业而冲淡毕业实习的倾向。同时,可采取校内外双导师制,即除本校指导教师外,另聘请实习单位工作人员为实习导师,负责具体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践证明效果较好。


  四、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否能真正贴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际要求,关键在于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具备“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应用型大学要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适应物流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具体解决的途径有:一是内部培养。要求专任教师在物流管理专业上确立研究方向,同时注重对外交流与培训;二是外部引进。聘任具有丰富的物流业从业经验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客座教授,也可适当聘请兄弟院校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具体而言,第一,要积极引进人才充实专任教师队伍,重点引进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第二,鼓励和支持现有专任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可适当安排部分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密切与企业、行业的关系。第三,要有计划地选送专任教师到国内或国外进行物流技术与教学水平培训,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改革思路和实践教学的方法及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相关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以期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科研水平。第四,聘请兼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实训课程可以聘请物流相关行业、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来兼课。同时,适当引进兄弟院校的专业教师作为兼职教师,也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第五,对身居要职的企业或政府职能部门的专家,由于客观原因无法按部就班地来为学生上课,可采取聘为客座教授的办法,不定期来校为学生作专题讲座。这些客座教授不仅能够带来行业、企业最新的技术信息和用人信息,而且还可在实践环节、毕业实习和毕业生就业中起重要的桥梁作用。


  总之,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到物流管理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超前性。要真正从改善应用型大学校内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高度出发聘任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适应物流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


  综上所述,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依据社会就业岗位群和职业层次,以及物流行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制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要注重应用性,贴近生产、管理实践,同时要高度关注行业发展,努力保持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前瞻性;要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适应物流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应用型大学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应用型”特色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作者:朱长宁

  第3篇: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探讨


  1当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各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在物流类学科专业办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各种各样的。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物流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不清晰导致课程体系不规范


  近年来,随着一股物流热的兴起,一大批院校先后开办了物流类学科专业。但许多院校在没有基本的物流师资、对物流学科专业缺少最基本的认识的情况下,凭着一股热情和对办学前景的盲目乐观,匆匆开设了物流类本科专业。由于对于物流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明确,导致课程体系混乱,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不准确等一系列问题。


  1.2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导致专业区分度不明显


  目前,全国几十所院校在本科层次设有物流工程或物流管理专业。从总体上看,这两个专业的区分度不明显,许多学校的专业名称为物流工程,却没有开设最基本的与物流工程相关的课程;而一些叫做物流管理的专业,却开设了一些与物流工程相关的课程,由此导致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导致两个专业办成了同质的专业。


  1.3不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导致课堂教学不能得到有效组织


  当前,物流类学科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课程名称不规范、不同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十分严重。我们对近年来出版的物流类专业教材的初步统计结果表明,几乎目前物流教学中的所有知识点,在不同的课程中都有重复。


  1.4缺少系统化的教材导致教学组织十分困难


  目前,市场上有关物流方面的书籍很多,但大多数是快餐式的、科普式的,适合做教材的很少。即使一些标明是物流类教材的书籍,也缺少作为教材应有的可读性、系统性和权威性等,导致教学组织十分困难。


  2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建议


  我们以为,规范物流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考虑这样一个基本的思路:从物流学科体系的界定出发,合理规范物流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


  为了科学合理地定出物流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从以上基本的物流学科界定出发,结合市场对物流类本科人才的需求,确定物流学科人才必须掌握的所有知识点。以知识点的划分为基础,将内容紧密联系的知识点,整合为一个整体,叫做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将相关的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根据其功能归属,合并在一起,组成一门相对独立的课程。根据专业办学目标定位的需要,将相关的课程组合到一起,构成物流工程或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这种从知识点→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课程→课程群→专业的思路,可以确保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不重复性。


  根据这一思路来确定课程体系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2.1要全面考虑知识点的系统性和开放性


  知识点的划分,是规划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基础。因此,凡是物流学科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均应全部列出。换句话说,凡是物流实践中可能需要的知识,一定要以知识点的形式列出,凡是物流实践中不需要涉及的知识点,一律不得列出。不得随意扩大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的外延,也不得随意压缩物流学科知识体系的内涵。


  2.2知识点的归并整合要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性


  在知识点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物流学科的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所谓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是指由逻辑关系紧密联系的知识点组合在一起形成的相对独立又相对完整的知识体。为了保证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的唯一性和独立性,每一个知识点只能够归属于一个知识单元,不得在不同的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之间重复组合。


  2.3课程群的构建要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


  将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不同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通过进一步的组合,形成具体的课程。由于知识点的划分是唯一点,由知识点构建的知识单元或者知识模块是唯一的。因此,由此所构建的每一门具体课程的内容体系,不会出现不同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


  3小结


  随着我国物流类学科专业从规模化发展向质量效益提升发展的转变,物流类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的优化问题成为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所提到的“知识点→知识单元或知识模块→课程→课程群→专业”这一课程体系构建思路,有较清晰的思路,是可行的。


  作者:王忠伟等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