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等教育专业的语文课探究式教学
发布时间:2024-02-21 22:27  

  语文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变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变单项吸收为多面交流的语文教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法,越发凸显其积极积极作用。师范院校语文课采用探究式教学,对于人才目标培养更有积极的意义。结合当下师范生语文素养状况,笔者对师范初等教育专业语文课采用探究式教学做如下构想。

  

   一、探究式教学以提高师范生的语文素养为出发点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包括文学、语言、思维、人文以及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素养。探究式教学,以提高师范生语文素养为出发点,能够更好地践行因材施教原则。由于汉语在语音语汇方面有着比其他语种难学的特点,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贯穿基础教育的全过程。其间师生把大多时间精力用在语文知识、语言积累上面,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解。学生在语文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方面等方面明显存在不足。

  

  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既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也是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标志。多年来许多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本质缺乏认识,没有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所研究的应该是怎样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怎样学习语文,所以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要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对此,大教育家叶圣陶说:“语文教师不要做说书先生。讲课文,课前空讲一通之后,接着句句讲,段段讲,越讲得起劲,学生就越不动脑筋,自己不动脑筋怎么会得益呢?所以要尽量少讲,学生领悟不到才给说一说。”‘‘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习惯^“教师教各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究,自求解决。”实施探究式教学,可以使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由‘‘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究、主动发展”活动,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难度有效地调整学习状态,不断提高自主地学、想、问、议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见,有所超越,提高创新能力。

  

  在实际的探究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良好习惯:在阅读方面,可培养学生:1.个性化阅读的习惯;2.知识检索的习惯;3.理解作者思路的习惯;4.揣摩关键语句的习惯;5.圈点批注的习惯。在写作方面,可培养学生:

  

  1.留心观察的习惯;2.写日记的习惯;3.摘抄名言的习惯;4.自改互改的习惯;5.书写讲求格式的习惯;6.练习钢笔书法的习惯。在学习方法方面,可培养学生:1.科学用脑的习惯;2.写教材分析的习惯;3.课内外结合的习惯;4.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习惯;5.读社会这本书的习惯。

  

  二、探究式教学以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人才为目标方向

  

  一直以来师范院校初等教育是以培养适合基础教育发展的合格教师为目标。初等教育的语文课不但要体现人文性、工具性,还要突出师范性特征。

  

  当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的时代。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师范初等教育专业的教学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对初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探究式教学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o《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明确的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个体差异和需求,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激发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创新,提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新课程标准确定了教师的教学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仅要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更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差异,注意长善救失,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地充分主动地发展。

  

  (二)探究式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语文新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提出教学过程要把学生的实践活动放到重要位置,引导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从而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语文课探究式教学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知识技能。教学活动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课内外和校内外的联合。开展积极主动的探究实践,是初等教育语文课落实其人文性、工具性、师范性的有效途径。

  

  三、探究式教学以师生的良好互动为渠道

  

  (-)树立人人平等的思想,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探究式教学能否成功的实施,关键是要以师生建立一种平等互促的关系做保障,师生可共同制定、选择教学目的、内容、方法和过程等。学生在教师面前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意见,可以大胆质疑,教师要以平等合作的态度和学生相处,善于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尽量以鼓励代替批评、责备,不草率、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意见,多给学生—些成功的体验。在这种和谐氛围中,学生才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既可以增强自信,也能够自觉承担责任,其主动性、探究能力才能得到发挥和提高。教师真正做到角色转换,由教学过程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

  

  (二)创设情境化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新课程倡导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探究式教学活动正是这种依据这种理念来进行的。探究式教学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发展,最基本的前提是创设多种情境化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上的良好互动。情境化课堂可以是问题情境,也可以是感人氛围情境,也可能是想象情境,更有利用多媒体创设的生动情境。

  

  四、探究式教学以有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评价标准

  

  (一)情感标准:语文教学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在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方面有着巨大作用。我国文学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渗透着炎黄子孙的丰富情感。努力挖掘语文中的情感因素,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是探究式教学的情感标准。

  

  (二)认知标准: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个性化教学,学生由于在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上存在诸多差异,致使他们思考问题的视角、观察事物的点与面也有所不同,因而对所探究问题的答案或结论也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语文课探究教学的成败,不能以学生是否得出一致的结论为标准,而是以他们能否真正地走进了自己的生活世界,感悟生活,体验社会的实际情况来评价。

  

  (三)过程标准:初教语文探究式教学不但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与掌握,更应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知、情、意、行的熏陶。在师范初等教育语文探究教学中,学生是否掌握学习内容并不是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是要考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探究中不单是找到了自己对某一问题或未知概念、现象的解释,更有意义的是使学生享受了这种探究的过程,也从中得到了乐趣。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发展为标准进行评价才是科学的。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