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师德建设是我国教育改革当中的重要内容,技工学校教师的师德水平直接决定了技工学校的教育水平。当代中专学校教师师德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提出了技工师德建设的基本目标,考察了当前技工师资队伍师德现状,从技工学校各主体的角度探索了加强师德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教育 技工学校 师德 和谐校园
技工学校是向社会输送技术人才的排头兵,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技工学校学生素质教育的落实,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技工学生素质水平的高低。国家一直重视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而教师素质的核心问题是师德问题。
“学其为人师,身正为人范”,中华民族优良的师德传统是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现代社会的师德不是停滞不前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师德需要不断发展的完善,顺应科学发展观和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当代技工学校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
学是师之骨,德为师之魂。根据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技工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文明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因此,和谐校园的教师思想品德内涵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具有坚定的思想政治觉悟
技工教师要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教书育人过程中,以培育技工生的民族精神、责任精神为己任。wwW.lw881.com此外,技工教师还要弘扬艰苦朴素的职业精神,遵纪守法,严以律已,在抵制腐朽堕落的拜金主义思想上做出表率。
2.具有热爱学生的真心和忠于教学的恒心
技工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以情育人,平等公正地对待所有的学生,自觉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一切成长问题。
技工教师应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去,树立先进的教育观念,自觉遵守教育规律,认真钻研业务,精心组织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努力将学生培养成具有优良心理素质的人才。
3.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阔的社会视野
技工教师需要不断扩充和深化所教授的专业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技工教师也是如此,只有适应形势要求,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技工教师在扩充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必须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水平。
二、当代技工学校教师师德状况
总体来说,技工学校教师师德的主流是好的,但同时应该看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青年教师思想出现迷惘,职业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责任心和事业心
当前个别新任技工教师受到目前社会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不好的思想的影响,将教师职业仅仅看作一种谋生的工具,没有把教育事业当作一项人生的事业去面对。这种教学态度使青年教师失去了教师最基本的师德要求责任心。
有些技工教师在工作若干年后或对职称和荣誉“不抱希望”后,心态就开始松懈下来,降低了自己的要求,不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类似这种执教过程中的“高原反应”在各个学校教师队伍中屡见不鲜,关键是教师自身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周围的激励监督机制,若无法跨过这道坎,会不可避免地造成教师自身、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社会之间的不和谐。
2.缺乏敬业精神和合作精神
有些技工教师明显缺乏严肃治学的敬业精神,没有充分将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探索与研究浅尝辄止,没有,不但上课没有激情,照本宣科,而且教学方法刻板,毫无创新意识,损害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权利,给教育事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此外,技工教育还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工程,不可能凭个别教师单独完成,有些青年教师个性要强,教学工作中埋头关注自己的课程和课堂教学,极少和同行对话交流,对其他老师的意见建议毫不理会,这种不团结集体的观念不单会影响青年教师个人综合素质水平的成长,也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
3.缺乏育人和师表观念
教师的业务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修养,还包括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能力,然而现在有些青年教师只满足于专业知识的传授,缺乏与学生的认真交流,这样是很难做到启发学生丰富的心灵世界,也很难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更不能发挥教育最大的潜能。
教师不仅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辅导者,还是思想道德的示范者,为人师表是教师的另一个重要的职能。技工教师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然而,现在有些教师在为人师表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有的仪表不整,举止缺乏文明,还有的道德行为堕落,甚至接受贿赂或行贿,严重污染了校园精神文明的净土。
三、增强技工学校教师师德水平的途径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