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学前教育音乐论文(共5篇)
发布时间:2024-03-28 16:21  


第1篇:职高学前教育音乐课程设置的改善探讨


当前,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度的加深,全国各地掀起了学前教育办学高潮,学前教育呈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可在这看似繁荣的背后,学前教育的很多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学校定位不准确,部门管理不到位,课程设置不科学等等,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制约或影响学校的发展。


众所周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对儿童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和促进孩子的情感发展等有着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对小朋友来说,是否能接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需要幼儿老师在读书期间获得相应的音乐教育才能在将来的教学中得以实施,配套的、科学的音乐课程设置是保证幼儿老师能否获得有效的音乐教育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作为培养幼儿老师的学校,必须重视要音乐课程的设置,这是教学是否取得好效果的关键所在。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板块之一的音乐课程设置入手,对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课程设置的不科学现状进行探讨,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应该如何对其进行科学设置,目的是为了培养真正合格的幼儿园老师。


一、当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


课程单一:有的学校仅仅为学生开设钢琴和简单的舞蹈课程就算了。原因一是认识问题,觉得学前教育的学生应以文化理论学习为主,音乐技能等课程只是辅助课程;二是现实问题,近几年幼师生源猛增,导致有些音乐老师数量不够,所以大量削减音乐课程数量。单一的音乐课程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显然是不利的,以后的教学工作当然也会受到影响。


分科较多:有的学校非常重视音乐课程的开设,照搬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开设了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欣赏、音乐教法等多门音乐课程,把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和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几乎等同,学前教育专业还有那么多的其它课程需要学习,时间不允许,同时,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太专业的课程设置学生接受起来也有很大难度。


二、学前教育专业设置应具有以下要求


要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课程进行科学设置应做到:要突出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根据学前教育学生多、基础差、课时受限等实际情况,应加强综合性教学,优化音乐知识技能结构,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是客观科学的,学生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要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才能知道宄竟如何;要将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要体现出其职业性,突出学科性,在设置课程时,我们不仅应充分了解学前教育对音乐学科知识技能的专业性要求,还应明确这是建立在在师范性上的专业,不能要求太高,不能与专业音乐学院的学生去比较设置课程。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注意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统一,学习不仅仅限于课堂之内,而应把它们扩大化,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也能学习音乐知识技能,为学生提供最大范围学习提高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机会。


三、如何科学设置音乐课程在探讨


如何设置音乐课程的问题上,我们首先应该做大量的调查研宄,了解怎样的课程才是当今幼儿园教学中需要的,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科学的课程设置标准来。通多我们对重庆市二十多所不同类型的幼儿园调查研宄和走访其他办学历史悠久的同专业学校,我们认为目前的音乐课程设置应以下内容。


音乐基础综合课程:音乐基础课程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学好其它音乐技能学科的理论支撑,学校应对大一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具体的教学内容就是音乐理论和视唱练耳以及音乐赏析等学科的综合课程的设置。考虑到幼师学生的实际,所以在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深度方面需要考虑周全,要以实用为主,重视内容的宽度,减少内容的深度。比如对于乐理知识的学习,对于和弦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识别常见的三和弦及转位,知道属七和弦的定义就可以了。在调式学习中,让学生学到对于常见调式的判断就可以了,不需要过深的研宄。对于视唱练耳教学,让学生会唱常见的2\4、3\4、4\4、3\8等几种拍子就行了,十六分音符以上的、节奏太复杂的视唱就不需要唱了,而且应把五线谱和简谱都纳入学习之中,侧重点应放在简谱视唱上;练耳上能听听单音和常见的节奏就可以了。音乐赏析课能让学生很快了解到有大量的和音乐相关的知识,能增加学生的音乐常识视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但在音乐赏析课中不需深层次分析作品,只需多了解一些音乐家及世界名曲、演唱演奏的种类等音乐常识即可。


声乐课程:声乐课程对幼教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声音是人类最原始的音乐来源,是最方便表现音乐的手段,不管是在将来的教学中,还是在活动中,小朋友们在表演音乐节目时,多数孩子选择的都是唱歌。所以,幼儿老师必须要开设声乐教学,但是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不要往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的标准上靠,而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技巧上不要要求太多,而应多从演唱的情感表达上作要求。也可以让学生多听一些着名歌唱家的演唱录音录像,增加学生的声乐见识和辨析能力。同时应多学习儿歌的演唱,特别是表演唱,教会学生大量的儿歌,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器乐课程:器乐学习应以钢琴学习为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最好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与自己能力相当的学习内容。在大一应主要以钢琴的基础弹奏训练为主,大二上学期任然以基础弹奏为主,但可以慢慢加入儿歌弹奏学习,大二下学期则应把重心转移到儿歌的弹唱上,让学生弹奏各种类型的儿歌伴奏,掌握弹奏的基本的、常用的音型伴奏类型的伴奏技巧,大三上学期则应教会学生自己为儿歌配伴奏,教会学生为儿歌配伴奏的基本步骤与方法,教会学生选择合适的和弦和伴奏音型为儿歌配伴奏,为将来工作做准备;同时,在三年上学期,还应为学生开设一门选修乐器课程,如口琴、葫芦丝等简单易学的乐器,即可弥补有些学生因为各种原因在钢琴学习上的不足,又可以在将来的教学中为小朋友吹奏,增加小朋友对音乐的兴趣,对即将找工作的她们也有一定帮助的。


艺术综合课程:其实对幼儿来说,对真正有助于小朋友的发展来看,并不是在幼儿园学到多少文化知识,而应把开发孩子智力,快乐成长放在首位,艺术综合课程就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点。艺术综合课程就是把音乐、美术、舞蹈、语言等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同时利用一些现代教学设备,如计算机等工具,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其实要开设好艺术综合课程,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理念就是以节奏教学为核心,把各种能带动孩子快乐学习的一切因素融入活动之中,同时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让孩子们快乐成长。所以对学前教育的学生开设了奥尔夫教学法这门课程,对将来从事幼儿工作的学生来说有着极大的帮助。


有个性的选修课:为了为学校、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也为了满足部分喜爱音乐的学生的需要,学校除了开设必修课来满足幼儿老师的基本教学需要外,还应开设一些音乐课程的选修课,来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提升学校的音乐氛围。


选修课程包括葫芦丝、巴乌等民族乐器,也可以是手风琴、电子琴、幼儿打击乐、幼儿音乐活动设计等,选修课程的开设能为学校的音乐课程起到较好补充作用。


必要的实践课程: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是否实用,需要在实践中去检验,音乐课程也一样,应给学生一定的实践机会。哪些音乐课程有用,哪些技能还需提高,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去体验以后才明白,可能这样还更加能引起学生的对学习音乐课程的重视。


四、结语


音乐课程的设置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否为社会所欢迎,关系到小孩子们能否接受到优质的音乐素质教育。


作为学前教育的工作者,应关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设置,在教学和实践中去了解怎样的音乐课程才是科学的、实用的,并努力推进科学的课程设置改革,为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何怀兵(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第2篇:职高学前教育音乐的培养方案


根据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是幼儿教育五大领域之一;而音乐又是艺术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音乐基础理论》是学生获得音乐表现力、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语言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通常说的《乐理》就是《音乐基础理论》,是学习音乐的入门课程,也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必修课。基础乐理主要包含了音的性质、节奏和节拍、音程、和弦及转位、调式调性等等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础理论》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钢琴、声乐、儿童歌曲创作和儿童歌曲伴奏等音乐学科的共同基础课。《乐理》学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相关音乐学科学习的进度和质量。乐理作为音乐的基础学科,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在学习其他相关音乐学科时,就能体会到乐理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没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就不可能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学习其他相关的音乐学科也是很吃力的。作为专业音乐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乐理的重要性,还要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音乐理论基础,为进一步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学习《音乐基础理论》是提高音乐技能技巧综合能力的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我国培养幼儿园教师的纲领性文件;目前我们从事高职高专学前教育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对幼儿园教师培养的目标缺乏全面的了解,仍然以培养所谓的“演奏家”、“歌唱家”为教学目标,这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总体目标是相悖的,应该培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实用型、技能型音乐人才”。因此,高职高专学前教育应该培养具有音乐技能技巧综合能力的幼儿园教师。


而作为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它和其他音乐学科是一个整体,就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对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如果基础乐理学不好,那么《钢琴基础》和《儿童歌曲伴奏》等课程的学习将带来非常大的困难,甚至导致你无法继续学习下去。虽然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基础理论是普修课;但学生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觉得乐理理论性强、枯燥难懂,注重音乐专业技术,忽视音乐基础理论的学习,这对今后学习音乐和提高音乐综合能力是十分不利的。现在学生的音乐基础理论普遍较差,是不争的事实。不少学生反映音乐基础理论难学;作为教师要正确引导,不能说难学、枯燥就不好好学;相反要严格要求每个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都要认真学习、理解透彻。如果演唱(奏)一首歌(乐)曲,连音乐术语、基本曲式是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去表现歌(乐)曲的内容呢?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在教授《钢琴基础》课时就遇到学生识谱能力差,乐谱看不懂,基本的练习曲和乐曲都难以进行弹奏;这就说明学生对五线谱记谱法这一节内容没有掌握。特别是学习《儿童歌曲伴奏》,好多学生连和弦及和弦的转位,还有各种调都搞不清楚,教学根本无法进行;只有把和弦及和弦的转位,还有各种调都讲了,才能进行儿歌伴奏的学习。所以,乐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学习《音乐基础理论》是音乐审美的需要


音乐是听觉艺术,同时又是时间艺术,是声音在时间中的艺术展现。音乐审美包括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审美能力是在积累音乐审美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作为幼儿教师,不但要感受、欣赏音乐美,而且要把音乐的美带给学生。我们在欣赏音乐时,一般分为官能、感情和理智欣赏三个阶段。官能欣赏主要满足于悦耳,是比较肤浅的艺术享受,只有感情和理智的欣赏,才能真正感受音乐的魅力和内涵。我们每个学生不但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而且要懂得作曲家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特征、曲式结构、风格和体裁。这些都是建立在音乐基础理论之上的,只有学好了乐理,再在乐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曲式分析、和声、复调等课程;那么我们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不仅仅是听旋律好不好听了,就懂得乐曲是什么曲式、所要表现的内容等;就可以上升到情感和理智的欣赏。


例:欣赏法国作曲家圣一桑的作品《大象》,让学生通过音乐感受大象行走时的力度和速度;欣赏江苏民歌《太湖美》来感受装饰音带来的美感;还可以选择不同调式的音乐作品来欣赏,通过欣赏《义勇军进行曲》来感受大调式的明亮,欣赏俄罗斯民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感受小调式的暗淡柔和等等。


通过音乐体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枯操、乏味的理论融入到音乐欣赏里,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带来的愉悦。


三、学习《音乐基础理论》是音乐实践的需要


基本乐理知识作为学习音乐艺术的基本知识,其系统性的规律皆源于对音乐艺术表现规律的把握。音乐理论来源于音乐实践并应用于实践,则是乐理知识实践性的最直接体现。很多学生不重视乐理知识的学习,就在于对乐理知识的实践性认识不足。音乐实践活动包括音乐认识、音乐表演及音乐创作等几类活动。目前,对于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大多数音乐学习者来说,音乐实践的学习包括声乐、器乐技能的学习,而乐理知识的基础性也恰恰表现在对这些音乐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中;特别是在幼儿园,用鼓或手鼓等打击乐器来感受节奏、节拍及力度的变化;还可以采用音乐律动来表现音乐的情感和内容。


作者:安伟


第3篇:职学前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分析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高速发展,高职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虽然发展迅速,高职教育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就是其中一例,尤其是非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从非专业学生动机与心理出发,对高职院校非专业学生音乐学习的动机与心理进行分析,有利于非专业学生的音乐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完善教学方法和模式,推动教育的进步。


一、音乐学习动机与心理的研究背景


(一)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音乐教育的现状目前高职院校发展迅速,但其音乐教育却严重滞后。由于音乐等艺术类课程不是高考科目,在中小学教育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音乐课的课时被压缩之后,课程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结合生源结构、入学成绩和城乡分布等因素来看,高职院校非音乐类专业非专业学生普遍缺乏有关于音乐的基本知识,大部分非专业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局限于流行音乐。另一方面,非专业学生之间音乐素质的差异较大。这表现为女生比男生更喜欢音乐,而文科类非专业学生较之理工类非专业学生则掌握着更多的音乐知识。


(二)学习动机与心理分析的必要性高职院校非专业学生这一群体对待音乐学习的态度和兴趣是大不相同的。一部分非专业学生有着良好的音乐学习动机,他们在保持着良好求知欲的同时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而缺乏学习动机的非专业学生则往往拒绝学习。正是同的学习动机和心理状态,导致了高职非专业学生复杂的音乐学习状况。


因此,对高职非专业学生的音乐学习动机与心理进行分析,有助于非专业学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培养非专业学生的兴趣,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学习动机与心理分析


结合心理学中学习动机的概念,可将高职院校非专业学生音乐学习的动机分成两种主要的类型,并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比较和辨析。


(一)学习动机基本概念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是指促使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通过激发和鼓励,人们会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从而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而所谓学习动机,就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能激发个体产生某种学习行为,对学习行为起着始动作用。在音乐学习中,学习动机是非专业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是学习音乐的动力因素,它包括学习音乐的社会需要、应用需要、精神享受的需要等。


(二)非专业学生音乐学习动机的两种主要类型学习动机主要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的满足在学习内部,它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或者性格所引起的动机,因而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等推动因素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内部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个体原本的特质影响,如性格和学习能力等。相反,外部动机的满足不在学习之内,而在学习之外,这时非专业学生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学习可以带来的收获感兴趣。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非专业学生们在学习上的持续性。


1.由内部动机为主导的音乐学习内部动机是是一种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以内部动机为主导的非专业学生往往对音乐学习有着浓烈的兴趣。他们积极独立,喜欢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很好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并且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在实现目标时会得到满足感。他们享受学习音乐的乐趣,在快乐的引导下,自然地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因为没有强烈的外部因素的干扰,作者: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段白羽(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齐齐哈尔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也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众所周知,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设置将影响和决定着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素质水平,课程结构影响和决定着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的素质结构。通过大量的对用人单位调查发现用人单位需要的动手能力强的学前教师。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体系呈现出重学术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使得学生的知识面窄,职业教育技能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由于长期以来,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幼儿师范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师、幼儿教育管理人员,课程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类学科课时比例较高,因此音乐课程只停留在粗略接触和了解一般的音乐知识的阶段。加之现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又缺少音乐术科考试,大多学苗音乐知识及音乐技能的基础为零。因此,提高音乐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重尤为重要。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掌握音乐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位置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用人单位对学龄前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具体,未来的学前教育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学前教育学与学前心理学理论基础,以及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其中,音乐能力的发展在学前教育人才整体能力结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的任务是从人的整体发展出发,使人的整体人格与自然、社会协调一致,与当代社会文明相对应,相同步发展。通过音乐教育,不仅可培养儿童感受、理解、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陶冶儿童情操、发展智力、促进其自身各种因素的平衡和协调,从而提高儿童素质,实现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作为塑造完美人格的基础教育亦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的课程之中,音乐教育主要指音乐知识教育、技能教育与音乐审美教育。学前阶段是人生的起步时期,儿童的认知、情感的发展水平较低,还不具有接受系统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基础,儿童阶段的音乐教育应该是以感受美、表现美为核心的音乐启蒙教育。为此,教师应在音乐活动的实践中加强对美的感受,自身形成对音乐教育的正确认识,具有音乐教育的知识和教育技能。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组成部分,也是美育的核心和主要渠道之一。良好的音乐技能与音乐表现是教师带给幼儿最好的审美教育。幼儿在音乐教育中所获得的音乐艺术审美经验对提高其对现实美特征的敏感性和识别能力起着重要导向作用。经常接受音乐熏陶、音乐欣赏指导的个体,常常会不自觉地将音乐审美经验迀移到其他领域的审美对象中去,能够敏锐地发现客体符合美的规律的因素,对现实美的状态及其结构特征获得直觉敏感。


3、注重音乐教育在学前专业的内涵


建设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一方面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另一方面教学过程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活动的有机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它通过学生身心的自我发展和变化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强调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达到“主导激活”又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形成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等能力,以求“主体发展39;在学前专业的音乐教学中,要打破培养艺术家的英才教学模式,在正确教育思想和科学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培养未来学前教师的音乐教学能力素质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注重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应把握好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1目的性:培养合格学前教师的音乐教学能力,具体来讲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教学能力,而不是培养艺术家;2示范性:注重教师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影响,而不是仅仅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3全面性: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面素质而不是片面注重技能训练;4主动性:应注重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因为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决不能依靠硬性灌输,应在根本上依赖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应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音乐教育最大的特点是“综合性”这种“综合”不是多种音乐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拼盘式堆砌,各项内容既有各自的目标和任务,又为着一个共同目的,即培养音乐教学的综合能力。因此,音乐教学要以视唱为主线,以提高学生全面音乐素质和综合音乐能力为基础,以“三会”(会弹、会唱、会跳)为基本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教学能力,以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为最终目标。


要搞好音乐基础课(如乐理、视唱练耳)和音乐基本要素教学。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调式、调性等都是音乐的表现要素。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是音乐的生命,音高是音乐的关键,和声是音乐的难关。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是通过各种要素才能表达,只有理解掌握音乐的表现要素,才能使学生更全面地把握作品、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更准确地演唱(奏)作品、更顺利地欣赏作品,将来也才能更好地搞好音乐教学。


三、改革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设置结构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其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水平影响和决定着高职高专学生的素质水平,课程结构影响和决定着高职高专学生的素质结构.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高专类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中师教师,课程体系呈现重学术理论轻师范性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使学生的知识面窄,职业教育技能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存在定位不准、功能模糊和课程设置杂乱等问题,导致了该专业音乐课程理论研宄与教学实践滞后。音乐课程目标上受到音乐教育专业和专业音乐学院的影响,过分重视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培养的学生根本不适应学前音乐教学工作;音乐课程设置单一或分科过多,缺乏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缺乏音乐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观念,仅仅为音乐而音乐,造成与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脱节的现状,在音乐课程设置上难以体现学前教育的特色;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材严重缺乏,音乐教学脱离实际,缺乏实用性,教学中追求技艺精深,忽视了幼儿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更全面的能力,学生的音乐实践机会也太少,未将音乐教育实践与课外活动纳入整体课程之中,“学生的学”得不到巩固;音乐课程评价不能全面反映教与学的情况,“教”方面采用学生对老师教学情况进行打分的形式,不利于老师教学水平的改善,“学”方面通过考试的分数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对学生下一段的学习起到积极引导作用。现代课程论认为:课程是教育目标借以落实到教育对象身上的中介。课程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从而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由此可见,建构富有学前教育专业特点的音乐课程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前教育专科音乐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过去对幼儿音乐教育研宄较多,而对于幼儿教师音乐教育方面的研宄较少,大多也仅仅是对幼儿师范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研宄上,对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研宄极少。虽然,近年来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得到了重视,有些关于该专业培养和课程改革的研宄,但对该专业音乐课程的研宄极少。近年来,有极少数的小块文章对该专业音乐课的教学、音乐课程设置进行了一些研宄,均未能系统全面的阐述该专业音乐课程的改革。


通过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音乐课程的重新建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才能真正取得成效,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也才能稳步向前发展,并适应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作者:胡薇


第4篇:高职高专学前教育音乐的课程设置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师范教育改革的步步推进;,原来的中等师范和职业幼师多升格为高职高专院校,这有助于提髙我国幼儿教师的学历层次,同时也对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更深人地思考和研究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实施。


就艺术课程来说,目前普遍存在三个不良倾向:一是简单累加。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将大专艺术课程看成是中专和本科艺术课程的样合,在课程设置上简单拼凑,门类繁多,课程之间却又孤立、割裂,重复较多。二是“洋”味、经院味过浓。多数高职髙专院校艺术课程内容和教材都来自大学艺术专业,沿袭经院派的做法,“洋”成分重,课程内容更新慢,脱离幼儿园艺术教学实际。三是教师和学生对艺术课程目标认识不到位,艺术教学和学习的目的不明确。教师虽然比较重视艺术教育,但仅强调学生要达到的艺术技能,忽视对学生个人艺术基本素质和艺术教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则为学而学,虽然投入时间多,但学习效果差。这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对艺术学科的整体把握,造成学生艺术课业负担沉重和艺术学习的失落感,也不利于帮助学生积累幼儿园艺术教学经验,形成幼儿艺术执教能力,从而使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难成特色。


可见,如何主动迎接时代挑战,准确把握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提髙学前教师教育质量,走出适合国情的学前教育大专师资培养道路,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本文试以我校三年制学前教育大专为例,对高职髙专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目标定位、课程结构与内容、实施方法与途径,以及课程评价等问题进行思考,以期对推进我国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改革稍有裨益。


一、明确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目标定位


(一)目标定位的前提


1.根据世界艺术教育发展趋势及《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精神,确立艺术课程的价值取向受多元文化、后现代艺术以及现代媒体的影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艺术在促进人类幸福和加强人类沟通方面的重要作用。


以人文精神统领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世界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关于“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描述也确立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取向,并明确了我国学校艺术课程肩负的“取得艺术学科、学生的发展以及艺术对社会贡献这二者之间的平衡与和谐,通过学校艺术教育架起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相互连接的桥梁”的重任。同理,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也应当以审美为基本价值取向,强调“通过艺术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使学校成为公共艺术教育基地。


2.结合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认识艺术课程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国内同类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如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向县以上幼儿园输送全面发展、有较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特长的骨干教师。幼儿园艺术教学是将孩子引进艺术殿堂的起点,教师全面的文化修养是提高艺术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就不仅要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还要掌握在幼儿和艺术之间架设桥梁的高超技巧,具有从事幼儿园艺术教学的能力。可见,艺术课程必然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


3.从课程对象、性质与目标出发,找准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的特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与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一样都是面向全体学生,以满足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力与表现力的艺术基本素质教育,因此具有公共性;同时,作为一种师范教育课程,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强调为幼儿园艺术教学服务,重视引导学生学习、积累幼儿园艺术教学经验,提高儿童艺术教育执教能力,因此又具有师范性。此外,由于艺术活动在幼儿园活动中占有较大比重,且形式多样、强调综合,幼儿园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技能,才能顺利开展艺术活动,这就使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还应具有一定的技能性。当然不会像高师艺术教育专业那样强调技能的精深,只要求学生在了解儿童艺术能力发展的基础上,掌握引导儿童进行艺术活动的基本技能。


(二)目标定位依前面的分析,可将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目标定位于:在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激励学生想像、创造,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将艺术教育与学前师范教育相结合,指导学生了解幼儿艺术能力发展和艺术学习的特点,在艺术学习与实践中形成从事幼儿艺术教学的基本能力,即以实现学生艺术能力、幼儿艺术教学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为根本目标。


二、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从艺术课程目标定位出发,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应不断完善艺术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增强课程设置的弹性和适应性。


(一)完善艺术课程结构,增强课程弹性我校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艺术必修课和选修课分别为:必修课——音乐基本原理、视唱练耳、唱歌、琴法、音乐欣赏、幼儿歌曲创编、舞蹈、美术;选修课——奥尔夫音乐教育、小学艺术教学法、舞蹈创编、钢琴伴奏艺术、电脑美术、手风琴、电子琴。其他兄弟院校开设的艺术课程门类大同小异。从中可见,这样的课程设置基本上由艺术理论课和实践型技巧课组成,虽然考虑了公共性和一定的技能性,但显然较少考虑师范性,缺乏指向儿童艺术学习的儿童艺术课程,其中指向幼儿园艺术教学的“教学法”课程也缺乏具体支持策略,不利于学生获得艺术教学能力。同时,在课程实施中多以必修课为主,许多选修课基本没开,难以照顾学生艺术学习的个体性,从而使课程设置缺乏弹性。


我们认为,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应该由艺术学科教育课程、艺术综合教育课程、艺术实践课程、潜在艺术课程四个模块构成。其中,艺术学科教育课程是为学生打艺术基础的课程,应强调内容的宽泛与主要艺术知识的整合,大致包括基本乐理、音乐欣赏、美术欣赏、唱歌、琴法、美术、幼儿园器乐演奏、舞蹈、幼儿音乐教育、幼儿美术教育、美育概论等;艺术综合教育课程是将相邻的艺术学科进行结合,以培养学生综合不同艺术形式与内容的能力的课程,大致包括幼儿音乐(含幼儿音乐欣赏、幼儿歌曲创编、幼儿音乐游戏创编、幼儿打击乐、幼儿合唱)、幼儿美术(含儿童画赏析、儿童简笔画、幼儿手工)、幼儿舞蹈(含幼儿舞蹈欣赏、幼儿舞蹈创编)、电脑美术、奥尔夫音乐教育、中外影视与戏剧鉴赏(含儿童动画欣赏)等课程;艺术实践课程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艺术技能和职业实践的课程,既包括学生在幼儿园进行的艺术教学实践活动,又包括学生和教师面向学校和社区内外的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大致包括幼儿园环境设计与布置、幼儿园艺术团建设等课程,以及“送文艺下幼儿园(乡)”、艺术采风、大学生艺术节等活动;潜在艺术课程则指校园文化、广播、文艺演出、展览等。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应加强艺术学科课程,精选艺术综合课程,扩大艺术选修课;,强化艺术实践课,重视发挥潜在艺术课程的作用,以使艺术课程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


(二)优化艺术教学内容,增强课程适应性


1.考虑高职高专艺术教育的需要,及时补充民族艺术教学内容和幼儿园艺术教学内容目前世界各发达国家艺术教育大都放弃了对西方艺术的盲目推崇或对本民族艺术的固步自封,走向开放与包容。我国艺术教育需要加强民族艺术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以广阔、开放的胸怀接受人类一切优秀艺术文化,造就扎根本土又向世界开放的、有现代文化能力的新人。13高职高专艺术课程应当以挖掘本地区、本民族优秀艺术资源和吸纳世界优秀幼儿艺术教育资源为己任,按学生学习需要,扩展教育内容,融合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构建适宜的地方艺术教材;同时,将幼儿园艺术教育内容纳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学,除了开设幼儿音乐、幼儿舞蹈、幼儿美术等课程外,还广泛体现于各门艺术课程中。


2.根据幼儿艺术教育的实际需要,科学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想像,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髙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必须根据幼儿艺术教育的实际需要,科学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例如,加强艺术欣赏教学,除专门的欣赏课外,要在所有的艺术课程中渗透欣赏和审美内容;在开好钢琴课的基础上;,按幼儿园教学实际需要和幼儿的实际能力开设“幼儿园器乐演奏”课程,指导学生学习演奏一些幼儿喜欢的和本地、本民族的乐器;戏剧和动画片是孩子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中也应该有这些内容。


3.寻找艺术学科的内在联系,分析学生艺术学习心理,合理整合课程内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改革不能以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代价,而要从基础教育、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出发,寻找艺术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学生艺术学习心理,并以此为依据,打破专业课程间的壁垒,推进理论与技术的渗透,根据这些对象被整合的可能性,对学科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与整合,以减少课程门类;,拓宽专业口径,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用性。例如视唱练耳”课一直是单独开的,但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学习的实际情况看,这门课可以整合到琴法和唱歌教学中;音乐欣赏向来被作为理论课来开,而其中很多内容是可以渗透到琴法和唱歌等技能课中的。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实施途径


艺术学科要为其内在价值而教,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艺术课程必须以学生为本,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实施途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一)转变观念;,正确处理技能练习与素质教育的关系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师应正确认识艺术课程目标定位,将学生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视为核心问题,贯穿于艺术教育全过程、体现在艺术教学的各环节中。一方面,关注学生艺术学习心理,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其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文化背景、科学知识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更为宽广的文化背景下接触艺术作品;另一方面,通过实习实训引导学生认识到一定的艺术技能对其将来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其艺术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讲求效益,将课堂学习与课外练习有机结合丝艺术令人身心愉悦,艺术学习的过程也应该25充满快乐。长期以来,一些艺术教师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及过高的专业要求?已经令不少学生对艺术学习信心不足,也降低了艺术教学的效益。


举例来说,唱歌老师通常对学生发声“位置”的要求较多,却忽略了“歌声传情”的问题,致使不少学生因找不到“位置”而不敢开口唱歌,或虽能找到“位置”开口,但歌声无感情,甚至还唱不好幼儿歌曲;虽然经过三年美术训练,一些学生却不能自如创作儿童简笔画的现象也不少见。为提高艺术教学效益,使学生快乐而有效地学习,高职高专艺术教师必须改革课堂,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精彩活力:将幼儿园艺术教学资源纳入艺术课程,组织教师定期下园采风和指导教学;从学生实际能力和幼儿艺术教育需要出发,精选、改编、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适当降低难度;根据各艺术学科的特点选择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作品欣赏等不同的课型,并确定适宜的授课形式和规模,将集体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实行分层教学;加快艺术教室的数字化进程,建设艺术网站,建立电子资料库,开发艺术学习软件,开辟在线互动艺术创作、演奏和学习,扩展教师艺术教学的空间,使教师的工作更加容易,使学生的艺术学习更经常、更主动。


艺术学习离不开练习,高职高专除了要有足够的功能教室外,还要加紧建设实习实训教室,提高其利用率,如建设利于学生实践练习的微格教室、电脑美术室等,定期开放,还可在校园内适宜安放些镜子和把杆供学生练习舞蹈等,为学生练习技能提供方便。艺术教师应完善对学生艺术练习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将教师检査、同学互评和定期艺术汇报等方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寻找技能练习的有效方法,推动学生课后练习的兴趣;,帮助其形成勤学勤练的习惯。另外,学生下园实习、“采风”和校内艺术实践活动等活动也应纳人课外练习,教师应加强对这些活动的指导。


(三)重视发展,将一般要求与专业发展结合总高职高专艺术教学既要让学生达到从事幼儿艺术教学的一般要求,又要重视每个学生艺术学习中的兴趣、经验、感受和可发展性,使每个学生都能从艺术学习中得到成就感。例如,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可以在深人分析幼儿艺术教学26的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建立技能考级制度,既保证其毕业生达到幼儿园艺术教育技能的基本要求,又照顾到学生不同的艺术学习起点;同时,吸纳“课程群选修制”的经验产提供丰富的艺术选修课和专业发展课;,鼓励每个学生量体裁衣选择自己的艺术学习套餐,将学生艺术学习的一般要求与其个人专业发展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四)整体协同,将正规课程与活动课程结合迹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应改变过去以单一化课程讲授为主的师徒传承式教学模式;,视学校环境和社区环境的艺术因素为艺术课程资源,重视发挥潜在艺术课程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正式和非正式课程的融合,一.如利用校园广播站组织“每周一歌”等音乐欣赏活动,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和幼儿园艺术实践活动,组建校园小舞台、学生艺术社团,组织校园文艺演出、艺术展览、幼儿园艺术“采风”等活动,学用结合;挖掘本地、本民族艺术教育资源,选择建设一批民间文化艺术实践基地和幼儿园艺术教学实践基地;请一些专家或艺术名流定期来校作专场讲座等。


四、构建科学的课程考核与评估体系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要重视和加强对艺术教育教学的管理和研究,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能够促进学生和教师素质全面发展的艺术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艺术学习与发展、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校的教学决策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使教师和学生在高职艺术活动中共同成长。


在构建新的评价体系时,高职高专应着眼于提高每个学生艺术能力、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程度差异,把静态的评价教学结果与动态的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分析评价结合起来,不仅评价学生对艺术技能的掌握和认知水平,更重视对学生在情感态度、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等领域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将幼儿园艺术教学能力作为对教师和对学生进行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教师的考核不能仅限于教学,还应包括指导学生艺术实践,以及其自身的艺术实践和创作活动。


艺术师资兼有教学与指导艺术实践任务,是高职高专艺术课程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应有计划地选派部分艺术教师到国内幼儿艺术教育研究权威学校访学、进修;,同时鼓励有志于幼儿艺术教育的年轻教师进修学前教育,以尽快解决高职艺术教学与幼儿园艺术教学脱节的问题。同时;,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要尽快指导艺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学会使用档案袋评价法、电子档案袋评价法等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和自己的教学进行评价。


作者:崔红英(长沙师范专科学校教务处,湖南长沙)


第5篇:职高学前教育音乐的改革探讨


幼师音乐教学属于学前教育专业中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的学习效率高低直接关系着学前教育学习的成功与否。但由于学前教育的特殊性,音乐教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和问题,所以,有必要在专业技能学习定位、强化实践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对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进行改革,推动音乐教学的良性发展。


一、音乐教学的现状和改革意义


问题和现状: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教学的对象的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职高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幼儿师范学校和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职高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大部分学生都没有音乐基础,在入学前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音乐技能测试,相对而言,他们在接受音乐教学相关的课程内容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面向的主要对象是那些普通院校的高中生,他们基本上没有深入接触过音乐,音乐基础基本为零,在这种情形下要想在三年之内全面掌握多门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显得不太现实。因此,不同的教学对象就需要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课程以及教学方式,但培养出来的这些学前教育工作者同样要具备综合的音乐素养,能够顺利承担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的相关活动,此种情况在当前学前教育的教师队伍中占有相当比重,正由于此,音乐教学改革首先要从教学对象的音乐水平入手。


现代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以音乐的基本理论为主,包括音乐欣赏理论和实践技能等基础课程。大的课程又分小的分支课程,比如钢琴下分为钢琴基础和歌曲伴奏,舞蹈又分为幼儿舞、民族舞、舞蹈创编和剧目等,音乐理论又下分为音乐教育、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及乐理与视唱等。所有同学前音乐活动相关的课程都是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需掌握的基本技能,需要从这些彼此独立的课程中学习和构建完善的音乐知识体系。我国现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音乐教学主要采取这种课程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相应的掌握了单一技能,若是达到灵活运用各种技能到实际的幼儿课程之中就显得相对吃力,综合的音乐素质未能得到有效培养和展现。


改革意义: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仍存在诸多弊端,比如单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训练,缺乏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忽视了音乐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课程设置比较独立、专业技能相对单一,缺乏音乐素养和能力的综合培养及训练,等等。学生们通常只是简单地掌握了某一项技术,无法弹出美妙的曲子,跳不出优美的舞蹈。而学前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对音乐作品中蕴含的美的感受,通过丰富的音乐活动以及韵律中的自我表达、情感共鸣,来体验音乐教学的乐趣,塑造幼儿良好人格。这符合;〈幼儿园工作规程》中美育的教学理念,就是“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应该学会感受音乐的美,能够体验到音乐活动所带来的无限乐趣,只有如此,他们才能用音乐熏陶和感染幼儿。


让广大幼儿真正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充分发挥音乐活动在学前教育中的应有作用。所以,要适应学前教育课程整合的发展需求,就必须将音乐知识和技能有计划、有针对地渗透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各学科教学中,整合现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将单一的技术和动作练习以美的形式和感受传授给学生。


二、专业技能学习的定位


音乐教学是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始终的一门重要课程,由此体现出了音乐教学在整个学前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幼师职业成长的重要。但幼师音乐教学完全不同于专业的音乐教育,主要在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特殊性。


所以,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课程定位显得极为重要,要具体围绕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深度应用、针对性教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入手。


音乐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应紧紧围绕实用性和针对性两大核心原则进行。在遵循教学大纲中对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的前提下,结合专业特点和现实情况将深度的实用放于首位,最大程度地确保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确保职业技能适应现实需求。比如声乐教学,由于学生的声乐基础普遍较弱,在加上教学课时不多,根本无法实现一对一教学模式。所以,在声乐教学上,教师就可以小组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定期的大密度集体教学来全面提升学生的声乐学习效率和水平。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将发声方法的教学列为重点,争取让学生在集体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和掌握科学正确的发声方法。


在进行基本发声法和基础歌曲教学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有意识地选取一些民美唱法结合的较高水平的曲目。除了那些具有较高声乐天赋和发展前景的学生可以进行针对性培养外,声乐学习的教学重点要放在歌唱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上。此外,作为音乐教学重点之一的幼儿歌曲也要加以重视。它不仅能够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声乐技能,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而且还能熟悉幼儿歌曲,为今后职业成长做好准备。在钢琴教学环节,相比与大曲目的弹奏,那些小歌曲的即兴弹唱显得更为有价值。在教学进程方面,教师也不必刻意追求高难度练习和严格的专业教学步骤,而要具体结合教学特点和职业特点,以小歌曲的演奏和练习作为教学内容的中心,可以将诸如汤普森教程中常用的幼儿曲目作为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全面掌握音乐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特别要熟练掌握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的钢琴技能。与此同时,要将声乐和钢琴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使其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形成学前教育中音乐教学所需的专业技能。


三、强化实践训练


首先,将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打破以往二者之间的隔离,有意识地构建两者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课程设置和学习情况,将教学内容和职业实际特点相结合,让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直接同课堂教学紧密关联起来。比如声乐理论和钢琴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精心的课堂设计,对幼儿园教学进行真实模拟,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歌曲进行课堂教学演绎。在课堂演练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将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有机融为一体,这样一来,学生的课堂学习不仅是理论学习,而且是实践体验,同时,在教师的正面引导下,课堂实践训练在时间和管理上都能取得预期良好效果。


其次,构建“双师型”教学体系,对原有教师进行实践教学培训和职业实践培训的基础上,适当聘请一些实践经验丰富且具有较好教学能力的学前教师兼任课堂教师,参与实际学前教育教学。当前,从事学前教育音乐专业教学的教师大部分是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客观上来讲,非常缺乏对幼师职业工作和要求的具体了解,缺乏实践层面的认识和经验;,影响了学前教育课堂教学的职业性强化。


而通过针对性的职业实践培训和聘请一线教师,能够逐渐改善这一不利局面,帮助学生明确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践在未来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实践训练过程中,有意识、有针对、持续性地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最后,立足于教学和市场的无缝对接,满足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兼顾的发展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全面整合优化教学资源,及时进行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更新,确保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教学质量。在学前教育音乐教学课程中,对基本理论和教学内容进行更新调整显得非常有必要。比如在乐理教学中,要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删减,降低难度,遵循实用性和针对性原则,利用缩短出的学时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可以借助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教授学生音乐动态视像的编辑处理等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此外,要明确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的区别,前者属于学生必修课程,包括乐理、视唱和赏析等。在基础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和掌握,这样不仅能够确保学生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还针对职业特点进行了专门技能培训,有助于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在总的教学比例方面,要加强和提高职业技能课程的实践教学比重,将课外教学和课后练习也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符合幼师职业特点的内容引进,强化实践训练,加强实践训练的教学力度,确保整个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四、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超链接的功能和优势,对教学内容进行形象化和动态化处理,加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比如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相关图文资料的讲授,还可以观赏相关音乐作品的不同风格、年代特色、形式以及动态呈现,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和理解,强化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此外,随着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包括手机、MP3以及MP4等,为数字化教学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和基础。许多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可以让学生在课下独自完成,包括不同歌曲的对比分析、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相关音乐知识的自主探究和资料整理等,这无疑会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完善和巩固学生知识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以及加强未来职业发展的可持续能力都起到了重要的正面影响。


另一方面,学前教育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构建多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综合化教学体系,而这也成为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趋势。学前教育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学生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学习音乐,不仅能够充分彰显出审美教育的本质特征和音乐美育的教学理念,而且还拓展了音乐教学的学习渠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音乐和其他相关学科融合的重要性,并掌握不同学科之间结合的切入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工作能力,充分适应未来幼教职业的发展需求,满足现代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要求。


五、结语


学前教育中的音乐教学具有非常强的职业教育性,在实现学生综合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相信在广大从事学前教育音乐教育的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音乐教学必将开拓新的发展之路。在学前教育迅猛发展的阶段,学前教育中的音乐教学只有严格遵循实用性和针对性原则,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当前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综合型优秀人才。所以,我们要加强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全面整合学前教育音乐教学的课程资源,为培养高素质综合型学前教育音乐人才贡献一己之力。


作者:巩庆华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