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人性化护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内科是医院重要的组成科室,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心血管内科,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物质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产生不断改变,对于高血脂、高血糖物质的摄入过量,内科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对患者及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临床上应给予重视[1]。本文结合常规护理与人性化护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内科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内科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并依据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6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2例,女14例,年龄38-68岁,平均年龄(52.35±2.36)岁,病程0.52-8.23年,平均病程(4.85±1.18)年;观察组患者男24例,女12例,年龄38-69岁,平均年龄(52.48±1.23)岁,病程0.66-8.15年,平均病程(4.88±1.55)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的基本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确诊为内科疾病患者;②均属自愿参与,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患者;②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给予健康知识宣教,病情监护等。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措施为[2]: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面带微笑引导患者及家属办理入院手续,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与患者及家属建立互信度,评估结果发现患者拥有负面情绪时,应及时对负面情绪进行疏解,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②健康宣教:为患者定期讲解疾病和护理措施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和治疗的认知度,从而达到提升患者的治疗配合度;③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补充人体所需营养和元素,控制脂肪的摄入,提高纤维膳食;④环境护理:病房干净、卫生、通风良好,给予患者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治疗环境;⑤安全护理:实施责任制,责任到人,提高患者的安全感。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症状评分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评估,总分为5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的症状越严重,反之,表示患者的症状改善越好。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自评量表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述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反之,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差。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各项指标均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干预前,两组患者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干预前,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数据间进行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内科疾病是一种常见的高危疾病,护理质量对患者的影响极大,其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发病及,病情变化快,患者身体机能损伤较为严重,部分患者甚至威胁生命,因此,临床护理质量对于患者而言至关重要[3]。
人性化护理服务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其中心思想为“以患者为中心”,所有的护理措施均为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服务,其主要内容为建立完善的人性化护理服务管理制度,确保各项护理实施到位,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护理质量,实施责任制,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实施奖罚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治疗效果[4]。本文中,通过对比常规护理与人性化护理服务对内科患者的应用效果,发现,人性化服务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更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更好,康复速度更快,人性化服务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非常高。
综上所述,人性化服务在内科护理中的效果非常好,患者的各项症状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加快了患者得恢复速度,缩短了治愈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董江华
第2篇:浅谈循证护理在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神经内科是独立的二级学科,所收录的患者多为癫痫患者、不明原因引起的头痛患者、神经痛患者和面部痉挛、面部瘫痪等患者。临床在治疗该类患者中,对根据临床流程诊断并采取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策略。目前的研究表明,患者多因疾病困扰,而产生系列心理问题,给远期治疗带来了不利影响[1]。在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实现对患者有针对性的循证护理策略,取得了治疗的可喜进展。本研究为探讨神经内科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价值,特选取我院118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对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8例患者进行护理,所有患者均符合《实用医学》的诊断标准,不同疾病类型的患者伴有疾病的临床表现。118例患者中癫痫28、偏头痛24例、三叉神经痛11例、面瘫5例、面部痉挛7例、面肌痉挛4例、面瘫后遗症3例、神经性头痛30例、血管性头痛6例。按照护理路径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59例,男39例女20例,年龄39-66,平均年龄(52±0.25)岁;观察组59例,男40例女19例,年龄40-65,平均年龄(52±0.75)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不明显,不具可比性。
1.2治疗方法按照护理路径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59例患者行常规一般药物的对症支持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循证护理干预支持,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
常规一般药物的对症支持护理:对入院患者的院前指导和宣教活动,对重症患者的稳定生命体征护理观察,必要的出院指导和入院药物的配备和服药以及输液的常规护理。
循证护理:针对性的针对患者的基础病症原因进行探究,并进行必要的全面的健康教育指导和疾病知识的宣教护理等工作,对病情急重和危险患者必要的需求和沟通护理;心理疏导患者,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日常的护患沟通和关系进展以及出院后的随访和防止并发症指导工作。依据个性化护理条例,建立患者个性化护理档案。
1.3疗效评定将临床疗效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等级。很满意:护理合乎患者心意,并依从性高。基本满意:护理基本合乎患者心意,依从性尚可。不满意:护理工作没有满足患者需求,偶有护患纠纷,但能及时解决。总满意率为非常满意率加基本满意率。
1.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20.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满意率对比以%表示,用检验,其他参考指标以(±s)表示,以P<0.05作为统计学研究指征。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应用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总满意率93.22%(56/5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总满意率66.10%(39/59),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其他指标情况
从其他指标来看,观察组患者整体健康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神经内科患者的疾病,多受疼痛困扰,容易在心理生理上给患者带来严重伤害。循证护理从患者的基本情况出发,探寻出治疗的突出成就,在临床实践中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成果。护理实施后,护理效果明显提高、并发症明显减少、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2-3]。随访期间,予患者躯体功能、心理状况、情感功能、认知功能评分明显改善,循证护理对解决护理难题,提高治愈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病率以及缩短住院开支,具有提升生活质量的总体效果[4]。对术后插管患者而言,不仅提高了置管成功率,同时也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制定争取的护理方案,是循证患者疾病治疗本身的有针对性的护理策略,在实践中实现了对患者满意度的整体提升。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名曲而,对提高患者整体健康生活質量,实现患者的有效治疗,提供了临床护理支持,值得临床实施。
作者:张艳
第3篇:血液内科护理存在的风险及应对策略分析
护理风险是指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因不确定因素导致患者受伤或死亡的情况。血液内科涉及的疾病种类多,病症产生的症状相对复杂,这就对与患者进行直接接触的护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血液内科护理中面临的风险,找出应对策略,以期规避护理风险造成的损失,确保为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护理服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院内100位血液内科患者和20位医护人员为数据样本,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为20—70岁。医护人员中医生6名,护士14名,男性8名,女性12名。患者中血液性疾病占86.5%,非血液性疾病占13.5%。以上临床资料完整,输注过程均在本院内完成。
1.2方法。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本院2015年3月~2017年2月护理风险事件展开调查,调查对象为本院医护人员及患者,问卷包括护理人员专业及实践能力、医护人员对医院制度认知、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等内容。其中向患者发放100份,医护人员发放问卷2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100%。
2.结果
本次调查,有2例为因血液内科护理人员失误造成护理风险发生,有2例为医院管理层面造成护理风险发生,有1例为患者自身原因造成护理风险发生。患者及家属对血液内科护理人员满意度调查显示28例(%)为非常满意,46例(%)为非常满意,20例(%)为一般,6例(%)为不满意。患者对医院医疗环境满意度调查显示21例(%)为非常满意,53例(%)为满意,19例(%)为一般,7例(%)为不满意。
3.讨论
3.1血液内科护理存在的风险原因分析
3.1.1护理人员问题。护理人员是参与血液内科患者救治的直接人员,护理人员自身出现的问题是造成护理风险的关键原因。由于部分护理人员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足,实践操作经验匮乏,本院出现了护理人员在突然情况出现时无法有效处理,进而延缓了患者的救治时间的情况。护理人员的业务素养不够,对先进抢救仪器设备的使用流程不熟悉,造成操作失误现象出现,进而提高了护理风险。由于工作疏忽、沟通不畅等问题,护理人员没有及时提醒化疗后的患者易出现眩晕情况,导致患者在无人看管的时候眩晕摔倒,造成严重伤害。
3.1.2医院层面问题。医院管理中应急措施采取不及时是造成护理风险的原因之一,出现停水停电等问题没有及时解决,当血液内科在进行护理任务时,存在仪器设备断电后无法使用,而缺乏备用仪器可使用等问题,这将严重影响护理质量。医院层面还存在地板防滑程度不够、病房物品摆放不合理等造成血液内科护理风险的问题。
3.1.3患者自身问题。医患问题是当前收到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血液内科的患者多存在情绪焦虑、心理负担重等消极意识,这是造成护理风险的关键因素,此时医患之间发生信任危机将造成患者不配合护理人员工作,产生护理风险。血液性疾病需要治疗的时间较长,产生的费用高,当低收入患者的病情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时,将面临医疗纠纷。
3.2血液内科护理的风险应对策略分析
3.2.1提升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从护理人员角度出发,应对护理风险需要提升其风险防范意识。通过专业知识讲座、邀请专家来院授课等方式提高血液内科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有针对性的进行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要求每位护理人员掌握血液内科专业的护理技术,例如:化疗血管选择、药物反应、静脉置管护理等知识,进行定期的考核,检查护理人员的掌握情况,考核通过人员才可进行临床护理[1]。提高血液内科护理人员的应变能力,在面对日常护理中出现的风险事故可以从容的运用所学知识应对。选择优秀的护理人员进行经验分享。强化护理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在实际岗位中勇于面对血液内科护理存在的风险。学习风险管理知识,明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对患者风险的预见能力。
3.2.2健全医院的风险管理制度。基于医院角度,建立健全的医院风险管理制度对防范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在风险管理制度的指导下,医院需要加强对血液内科护理人员的监管,从源头上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针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认真负责情况,给予相对的惩罚和教育,端正血液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态度。由医院组织管理培训,并进行月度、季度和年度考核,以达到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的目的。建立血液内科护理风险应急预案,发生停电停水和备用设备无法使用情况是,及时补救,使得护理工作顺利进行。减少资源浪费现象,避免血液内科護理的交叉感染。提高病房管理的重视程度,严格控制家属的探病和陪护时间,及时进行清扫和消毒,设置防滑标志,合理摆放病房中的物品,保证血液内科患者在良好的环境中康复。
3.2.3增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血液内科护理人员增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是有效避免医疗纠纷的一大措施。了解血液内科患者的内心思想活动,在进行护理工作过程中明确患者的主体地位,及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普及血液内科相关病症的护理知识,讲述相关病症的成功案例,共同为患者康复制定计划通过必要的人文关怀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提升患者康复的自信心,并促使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以此提升患者满意度。保护血液内科患者隐私,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由于治疗中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确保其享有知情权[2]。耐心且及时告知患者病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进而有效缓解血液内科护理风险造成的损失。人文关怀还体现在关心患者病症相关收费检查,为患者提供消费清单,解释其中患者不明白的项目,有效避免医疗纠纷出现。
作者:李秋林
第4篇:心内科护理中的风险分析及对策
在心内科,由于患者具有年龄跨度大、治疗依从性差、疾病变化快、病种复杂的特点,护理更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如何对心内科护理安全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和把握,有效提高护理安全的防范对策,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是心内科护理管理者需要探讨的问题。
1.心内科护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1.1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护士在校所受的教育和在职教育中缺乏法律知识教育,长期以来医疗传统习惯使护士工作处于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护士只重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而忽视潜在的法律问题。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护理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法律问题,对护理工作还不能从法律高度上认识,主要表现为对护理文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护理记录单记录不全、不及时或超前记录,重要的病情变化及治疗、用药后的观察没有记载等。这些问题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并导致在处理医疗纠纷中不能提供有利的证据而处于被动地位。
1.2服务观念不到位
护理人员服务观念不到位是护理纠纷的重要原因。社会的进步,在医院体现在患者健康意识、法律意识不断加强,他们对医疗、护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心内科疾病复杂、变化快,多数患者对自己用药情况大致有数,病情变动时很敏感,经常询问,有些护士不能做到耐心解答。有时诊断、治疗较困难,疗效不满意时患者不理解,护士与患者接触时间长、机会多,容易把怨气发泄到护士身上,从而产生医患纠纷。
1.3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医院实行护士聘任制
部分护士临床经验不丰富,只注重护理技术操作,缺乏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不能准确实施整体护理,难以满足患者的心理、健康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新项目的大量引进与开发,护理工作的复杂程度和技术要求相应增高,如不能及时根据技术进步与专业发展的情况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护理技术水平,会给护理人员形成较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护理工作技术方面风险加大,影响护理安全。
2.心内科护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2.1提高护理人员法制观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强化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进行经常性的法律知识教育、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健全和完善各项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加强规范化培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在继续教育中广泛开展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进行经常的规范培训,通过法制教育,引导护士学法、懂法、知法,依法行医,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要利用各种会议、交接班、晨会、查房等时机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隐患,时刻保持一种“如履薄冰”的工作态度。要认真抓好新分配人员和进修、实习护生的岗前教育,把医疗安全教育作为岗前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实施安全护理打好基础。要加强护理病历书写质量,保证护理记录内容真实性和可靠性,坚决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让护士认识到违法的后果,加强责任感,懂得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去做,从而维护患者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2.2加强专业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规范的医疗护理技术是护理安全的基础。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和医疗设备的更新、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护士不断充实、更新知识,对每一次治疗护理、医嘱、操作规程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只有具备扎实的号业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术,才能增加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敏锐的观察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有效避免差错事故,遇到危重患者做到心不慌、气不急、手不抖、腿不软,头脑清醒,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安全保障期。重视专业理论学习和技术操作训练,了解和掌握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并掌握最新的护理质量标准和要求。继续教育要形式多样化。要求心内科护士必须熟悉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治疗及护理,心肌梗死患者的监护,溶栓和严重并发症。如室颤、心源性休克等疾病的抢救配合,熟练掌握心电图、心电监护技术,掌握除颤器的使用方法,利用业余时间反复模拟练习,掌握心律失常知识,达到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过硬的操作技术、快速的反应能力。
2.3管理部門应对医护人员进行合理配置
对医护人员配置的合理与否也会影响到心内科护理工作的质量,要结合患者及护士的实际情况对医护人员进行合理安排,对于一些重症患者要安排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技能的护士来进行护理。抢救物品必须完备,作到四定:定人保管、定量储存、定位存放、定时清点维修。有效利用安全防护措施,地面有防滑设施,创造一个安全有保证的就医环境。
2.4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沟通是减少护患纠纷的前提,尊重是沟通的基础
对患者就医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要理解和支持。将各项告知制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讲解,使他们能自觉遵守,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不必要的纠纷。实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目标。
结语
心内科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护理工作的质量,因此,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才能使护理工作健康稳步的向前发展。随着护理人员自身的不懈努力及监管部门的有效配合,心内科护理工作必然会迈向更高的台阶,从而为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孔琳洁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