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区别与贡献论文(共7篇)
发布时间:2024-04-01 08:40  

  

第1篇:治国理政新思想是中国式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南针


  马克思、恩格斯创造了科学社会主义,经过一百多年的社会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必然的历史进程,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因而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广泛欢迎。曾几何时,从苏联到中国,从北欧到南非,全世界竞相标榜社会主义,连美国也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风行一时,显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后来,社会主义遇到挫折,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了,许多党和国家改旗易帜。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谬误,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谬误,而是新生社会主义遭到资本主义疯狂镇压的结果,也是新生的社会主义者强调普遍性而忽视特殊性的结果,更是社会主义被资本主义腐蚀的结果。治国理政新思想正是根据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而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其要点就是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三个坚持既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果。因而,治国理政新思想是建设中国式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南。


  一、治国理政新思想就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坚持社会主义,而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和理论基石,丢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向我们揭示了人类社会前进的规律,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而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劳动者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劳动者推动了社会前进。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所以形成阶级社会,是因为劳动者是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所有者,而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变成了统治阶级使用劳动者在统治阶级掌握的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在封建社会中,是封建地主使用农民在封建地主掌握的土地和农具进行生产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资本家使用工人在资本家掌握的工厂和机器进行生产劳动。在阶级社会中劳动者被当作成了一种会说话的活工具。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成为了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所有者,劳动者不再是活工具而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会强调:“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2]马克思、恩格斯才会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论断。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在发展中前进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正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实践。


  总书记强调:“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也是领导干部必须普遍掌握的工作制胜的看家本领。”[3]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首先就得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入学习《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矛盾论》、《实践论》、《为人民服务》等原著,弄明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马克思主义真懂了,就会认清楚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而不会让自己陷入盲目状态甚至误入歧途,就能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自觉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理想信念坚定了,精神上就不会“缺钙”,就不会得“软骨病”。


  学习理论不是最终的目的,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于‘客里空’。”[4]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中,不断倾听人民的呼声,了解人民的需要,满足人民的要求。同时,又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治国理政新思想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期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


  有了正确的思想,还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引导人民前进,中国共产党就是领导中国人民前进的政党。治国理政新思想就是在新时期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指路明灯。


  二、治国理政新思想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政党,是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共产主义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革命的胜利,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为了国家进步,为了人民幸福,我们更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党的领导。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國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5]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同中国人民的利益冲突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内没有任何不受制约的权力,没有任何不受监督的党员。中国共产党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执政党,一切权力为了中国人民,一切权利都归中国人民。


  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宪政民主、司法独立等错误思潮,这些错误思潮的最终目的就是想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面对西方敌对势力的侵蚀,面对错误思潮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要敢于亮剑,坚决抵制。


  任何政党都是具有阶级性的,党是阶级的先锋队。只有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与其他一切政党不同之处是,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着占人口最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而其他政党只代表着少数特定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占人口最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但我们要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6]只有人民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广大中国人民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参与者和检验者,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代言人和带头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放到人民群众中去实践和检验。


  新形势下,面对党内出现的各种问题,总书记向全党提出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总要求,提出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总方针,掀起了一股又一股“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风暴。要做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首先,每个党员就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是共产党的根本。理想信念动摇了,就容易导致贪污腐败、堕落变质。其次,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增强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大是大非面前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重大政治原则面前绝不搞自己的独立王国。再次,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7]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只要抓好了“为公”和“为民”,作风就会公正严明,腐败也会收敛。最后,要编好制度的笼子,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严明党的纪律,筑牢纪律防线,强化党内监督。


  总书记指出:“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坚守‘三严三实’,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8]党心就是民心,只有无数个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心连心,人民才会与党心连心,才会更加拥护党,治国理政新思想就是全心全意为了人民。


  三、治国理政新思想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正是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才得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的结论,认识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国家的主人,是理论的检验者和实践者,才有群众路线,才有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作风,才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是理论,人民是实践的主体,理论来自于人民的实践,又用来指导人民的实践,同时又在人民的实践中得到检验。


  总书记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是治国理政新思想的本质要求。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夯实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反腐败、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全面拥护和大力支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都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所以,总书记才会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个“初心”就是中国人民。总书记告诫全党,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过去走过的路,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中国人民。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忘记人民同样意味着背叛。在新的历史时期,总书记不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我们记住历史、记住人民!


  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具体实践,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参与的实践,中国人民是改革的实践者、推动者、检验者。因此,改革要体现人民的共同呼声,要满足人民的共同诉求,实现人民的共同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反之,得不到人民群众支持的改革,只能成为一张美好的蓝图,而不可能在改革实践中获得成功。


  改革不是放弃党的领导,开放不是背离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不能牺牲广大人民群众的福祉,违背这些,必将导致亡党亡国!归结到一点,治国理政新思想是中国式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南针,它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作者:雍容波

  第2篇:以时代发展的目光聚焦科学社会主义


  一、以时代发展的目光聚焦自我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研读文本,立足实际;关注国内,放眼世界。任何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成果,随着时代的变迁、时代的发展,都会不断更正与深入,这不仅是社科工作者自身思想的蜕变与丰富,也是时代大环境所要求的求新求变。一个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这个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1]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高放教授,对于自身研究世界社会主义,有过极为经典的总结与评判。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不仅来源于书籍和媒介,更为重要与更为直接的是自身的经历与自我感受。感受不同,经历不同,在历史的发展洪流中自我革新与自我蜕变。理论的深入、系统、全面的研究,形成综合、立体、点面结合的成果,恰如高放教授所言,需要宽广的眼光,纵览世界,也需要深邃的目光,看透本质。[2]无论是深邃地透析本质,还是纵览世界,都需要与时代发展相接轨,用发展的目光,用时代的眼光,评析、考证你的理论与成果。


  二、以时代发展的目光聚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516年,托马斯·莫尔所著的《乌托邦》问世,并提出社会主义这一学说,无论是之后的闵采尔、康帕内拉、摩莱里,还是圣西门、傅里叶、欧文,在16-19世纪这个时代发展节点,生成不同于资本主义时代的思想结晶。但是,思想如果仅是停留在思想家的脑海,停留在想象,甚至有些幻想的色彩,与实际脱节,偏离群众的真实所想所愿,那么这样的乌托邦的理想社会只能成为乌托邦,因而后世定义他们为空想社会主义家。无论是先行者,还是集大成者,都逃不脱“空想”二字。然而理论的沿革与变迁,理论的自我革新与自我飞跃,固然需要伟大思想家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新变革的时代,新变化的现实语境,一切的时代推进,使得思想理论也有了焕然一新的机会。


  2016年,恰好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了500年。因而,需要全新聚焦世界社会主义,尤其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果随着时代的不断检验,成为经典指南。回归到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时代,回看最原始的手稿集,我们可以发现,其实科学社会主义的最初阐述,不是“社会主义”,而是“共产主义”,正如《共产党宣言》1890年德文版序言所表述的那样“在1847年,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意味着工人的运动”,[3]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领导工人阶级开展革命,组织第一国际,统一思想与路线。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最初学说的创立,扛着“共产主义”的旗帜,但19世纪60年代各种新的社会主义思潮的涌现与冲击,时代的发展给身处当时的思想家以最为真实的感受与考验。为了革命的开展与斗争的需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马克思与恩格斯也高举“社会主义”的大旗。尽管如此,遵循时代的发展,作出合乎时代的选择,但共产主义一直是马克思、恩格斯高举的精神旗帜。1875年,马克思在《哥大纲领批判》指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谈及中间的过渡时期,也不曾提及“社会主义”,因而当下,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程中,一直所强调与所宣扬的“社会主义是共產主义的初级阶段、第一阶段”那不是马克思的观点,而是列宁的看法,是列宁在1917年《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指出“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4]不过,据高放先生考证,在他的研究中,发现:社会主义最早被说成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的,是德国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根据她的学生威·皮克的课堂笔记,可以看到,卢森堡在授课时,提及了“资本主义之后,将要到来的时代是社会主义,然后终极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三、以时代发展的目光聚焦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发展


  当前全球化,新科技革命的发展,世界思潮日益丰富与增多。面对不同的思潮冲击,面对资本主义新的和平演变,更应高举科学社会主义的大旗,推进科学与民主。


  根据高放教授的研究,当今世界的社会主义分为九家,即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社会党的民主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政党的民族社会主义、绿党的生态社会主义、托派的社会主义和极左派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无政府社会主义、西方学者的社会主义和当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可以不同,主张可以有所分歧,但面对挑战,面对冲击,更应以宽广的胸怀,睿智的目光,深远的眼光,与不同思潮求同存异,力求合作,壮大自我。当下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冲击,面对民主社会主义的挑战,更应善于吸取民主社会主义的合理思想,寻求合作。


  当前,社会主义之花仍然在中国、古巴、朝鲜等五国开花、结果。新科技革命时代,更应以极大的战略目光,更应以深邃睿智的眼光,把握时代的脉搏。我国正在不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的重托与重任,更需要在高举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下,统览全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不是一无是处,合理的文明思想,可以为我国所用。民主社会主义的议会民主、改良主义、多党竞争制本来就不符合我国国情,水土不服的思想理应剔除,更应以战略思维,合作进步。


  作者:郭杰斌

  第3篇: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果宣布结束了国家集团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单一模式,为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的多样性指引了方向,并示范了一个成功的例子。中国有句老话:“淮南为橘淮北为枳。”这是说同样的橘子树种在不同的地方,结出的果实也是不一样的。社会主义也是如此,它在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表现和特性。尽管社会主义是一种国际现象,但是如果想要在本国家实行,为了发展的长久性,必须根植于本国家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传统和经济的发展,由于每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都不平衡,也就是说,每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决定了社会主义都会有不同的民族特色。可以说,多元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的巨大胜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解决的历史任务是科学社会主义取代旧理论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作为一个起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时期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于15世纪,它不难发现,从“共产党宣言”到目前为止,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殊矛盾和不同的历史任务。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发展的需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不仅成功地解决了新階段的历史使命,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理论。这是第一次提供基本的解决方案。解答如何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基础薄弱加上其他一些原因决定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还需要跨越磨合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当前,我们制定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路线,政策法规必须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实际考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考虑的。在制定经济发展路线时要考虑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实际的发展情况。当今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大环境下,中国要以知识和人才为基础,运用科学技术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要想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实现中国梦需要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和物质资源的主要矛盾的存在,所以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解决主要矛盾,发展生产力。因此,我们为了建设科学、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原则,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思想基础和坚实的物质基础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一)和平赎买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特点。1956年4月,毛泽东就关于“十大关系”的演讲的时候,提出将主要矛盾写进党的政治决议。次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演讲,正确解析了当时国内存在的矛盾。虽然晚年毛泽东对中国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解逐渐脱离实际,阶级斗争的范围被主观扩大导致了十年文化大革命。但是毛泽东创造性的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的特点,顺利地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在吸取苏联解体教训之后,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为新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发展的要求。在当时“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仅是中国需要明白一件事,也是最基本的问题,在进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妥善解决。邓小平认为虽然世界上偶有战乱发生,但总体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要特征,提出了在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以发展经济并在现代化建设发展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个科学的社会主义建设体系。


  (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理论。“三个代表”的核心和本质是如何能够一直保持党的先进性,在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确保党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新时期党建设的正确方向是科学理解马克思理论,创造性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理论,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不懈斗争,为了国家和人民生活安定富足,而努力奋斗。


  (四)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和时代融合的表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探索。第一,科学发展观必须紧抓发展这一主题,以发展为核心,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次,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再次,在充分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的基础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科学发展观指出,中国的基本国情不允许我们继续遵循一般的发展路径,必须努力避免和克服传统工业化的缺点,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三、结语


  总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使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了方式。事实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沿着这条道路,在短几年,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仍不明白,未跳出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框架,但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下,也先后开始采取措施进行体制改革。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中国在全世界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广泛。


  作者:林雪梅

  第4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党的18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结合当前形势任务,要求我们始终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聚集点、着力点、落脚点,只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自觉,才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途中谱写新的篇章。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队科学社会主义重要表现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就在于它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上世纪初,列宁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总书记在总结这一奋斗历程时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也是建立在我们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是由我们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接力探索取得的。以毛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功之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映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它的“中国特色”。邓小平同志曾经讲道:“中国搞社会主义,强调要有中国的特色。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正是根据这样的思想,力求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正是这种中国特色,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坚持,又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一条道路正不正确,有没有巨大优势和强大生命力,实践最有说服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南、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的根本总结,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最根本的梦想,也体现着近代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课题,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丰富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事实雄辩证明,我们一定要坚持走这条正确道路,因为它是一条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三、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征途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的清泉,绝不是一潭静止的死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30多年来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继续坚持和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在深化改革开放新的伟大征途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十八大对全党提出的根本政治要求。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决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我们过去取得的实践和理论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但不能成为我们继续前进的包袱,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途中谱写出新的篇章。


  作者:刘欢

  第5篇: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五大原则区别


  近年来,在“指导思想应该多元化”,“各种理论思潮应该相互借鉴”等蛊惑人心的口号下,民主社会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民主社会主义”等论调在某些党员学者中曾经一度甚嚣尘上。我们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必须厘清它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原则区别,必须彻底肃清其不良影响。


  区别一:主张革命还是改良


  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主张改良还是革命,这是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原则区别之一。


  民主社会主义主张用资产阶级议会民主的方法,主张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框架内通过社会改良的办法“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它把通过普选权取得议会多数作为取得政权的唯一方法,认为只要有了选举权,人民就可以获得有效的决定权,从而以平等权利参与国家和政府决策。因此,人们可以利用“现存的”国家,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进行渐进改良,进而实现民主社会主义所提倡的民主。同时,民主社会主义反对革命尤其是暴力革命,反对所谓“暴力社会主义道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反对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德国社会民主党议会党团主席维纳曾经公开宣称:“不久前,有人问我:‘社会民主党是不是真的不打算推翻资本主义?’我说:‘社会民主党的确不打算。因为资本主义是不可能被推翻的。需要的只是关心它的变化’”。法国社会党甚至认为,那种使用暴力“一下子”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的,“急速的、粗暴的,甚至是流血的道路”,“在道德上应该受到谴责”。


  科学社会主义则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虽然是历史的必然,但这种历史的必然性不会自动实现,需要通过阶级斗争尤其是作为阶级斗争最高表现的无产阶级革命为它开辟道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在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领导下,用革命的方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正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指出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不间断地进行革命,直到把一切大大小小的有产阶级的统治全都消灭,直到无产阶级夺得国家政权,直到无产者的联合不仅在一个国家内,而且在世界一切举足轻重的国家内都发展到使这些国家的无产者之间的竞争停止,至少是发展到使那些有决定意义的生产力集中到了无产者手中。”正是基于革命在实现社会主义方面的极其重大的作用,列宁旗帜鲜明地指出:“工人阶级要实现自己的目的,除了革命就别无出路……无论从理论上或从政治实践上来看,无产阶级放弃用革命的方法夺取政权,就是轻率的行为,就是对资产阶级和一切有产阶级的可耻让步。”在他看来,虽然工人阶级希望和平地取得政权,但资产阶级不会对无产阶级实行和平的让步,一到紧要关头,“反动阶级通常都是自己首先使用暴力,‘把刺刀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毛泽东也深刻指出,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过渡的战略问题,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决不能丝毫放松对于暴力革命的准备,“不要散布幻想,不要在精神上解除自己的武装。不作精神准备,就无法教育人民,无产阶级自己也就没有革命干劲。用和平手段也是要斗争的。”


  不仅如此,科学社会主义还认为,革命之所以必需,“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建立社会的新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虽然强调革命的不可避免和不可放弃,但同时也认为,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作为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的副产品,社会改良对实现社会主义也有一定的作用,不能一概否认。只是在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无产阶级虽然要改良但不能限于改良,只能按革命方式去争取改良而不能用其他任何方式去争取改良,尤其不能用争取改良的斗争来代替革命斗争。同时还要牢记,不能用其他任何方式去争取改良,只能按革命方式去争取改良,使这种改良确能提高工人阶级的阶级斗争能力,加强劳动群众的革命意识,而不是腐化工人的政治意识。


  区别二:否认还是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民主社会主义从资产阶级的抽象人性论出发,祭起抽象的、超阶级的民主、自由、互助等纯粹观念的旗帜,“用关于正义、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女神的现代神话来代替它的唯物主义基础”,认为民主原则乃是建立社会主义的主要条件,标榜自己追求“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民主,强调自己追求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毫无共同之处。民主社会主义还特别强调民主与专政的对立,以反对一切专政为名来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把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比作专制独裁,并声明“支持旨在通过自由化和民主化来改革共产主义社会的一切努力”。总之,民主社会主义“根本否认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是阶级斗争史,根本否认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根本否认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革命和对资产阶级的专政”。


  科学社会主义则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且凭借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对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剥削者实行专政,同时对工农群众和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并担负起组织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国家、民主这种归根结底具有阶级性质的东西的最终消亡创造条件,以实现向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社会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正是基于无产阶级专政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历史作用,恩格斯指出,对于政治上的最终目的是“消除整个国家因而也消除民主”的党来说,社会民主主义“这个词还是不确切的”。列宁也指出:“谁要是仅仅承认阶级斗争,那他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可能还没有走出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政治的圈子。用阶级斗争学说来限制马克思主义,就是割裂和歪曲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变为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东西。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同庸俗小资产者(以及大资产者)之间的最大区别就在这里。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测验是否真正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


  区别三:反对还是赞成消灭私有制


  民主社会主义否认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与基础,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不是决定社会性质的基本因素和衡量社会性质的主要标准,不需要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通过对各个领域的渐进式改革就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因此,它反对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反对剥夺剥夺者,认为“马克思的‘剥夺剥夺者’的思想已不再适用”。正是基于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的这一原则立场,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私有制不仅是不可缺少和不能触动的,而且应在经济中起主体作用。私有制产权就是在将来也应受到保护,因为它是一种自由的表现,是“民主的最高表现”。


  科学社会主义基于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激烈的和不可克服的矛盾,认为无产阶级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正如《共产党宣言》指出的,“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并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就在于“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


  区别四:反对还是坚持无产阶级的建党原则


  民主社会主义从超阶级的观点出发,否认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先进性,主张建立全民党。比如,社会党国际就认为,现代社会主义事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事业,而且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因此,为社会主义事业而斗争的政党就不应是一个阶级的政党,而应该是人民党或全民党,应该把工人阶级、广大劳动人民和中间等级都包括在党的阶级基础之内。社会党的党纲还规定,“不谋求取得新的特权和偏袒任何特定的社会集团”,即不谋求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和需要,不要求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1959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哥德斯堡纲领》中就公开宣布自己“已经从一个工人阶级的政党变成了一个人民的政党”,并宣称它“欢迎一切承认民主社会主义的根本含义和要求的人们参加到它的队伍中来”。由于德国社会民主党在社会党国际中被认为是西欧社会民主党在理论上的权威,而《哥德斯堡纲领》被认为是西欧社会民主党的楷模,所以自德国社会民主党1959年改变党的性质后,西欧各国社会民主党纷纷效尤,争相自称为人民党或全民党,而不再称为工人阶级政党。


  民主社会主义不仅否认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也反对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它极力宣扬民主集中制原则造成党内独裁、“专制”和“极权主义”的观点,同时兜售它所谓的“权力扩散原则”,强调党是“具有不同信仰思想的人组成的共同体”,并认为党必须实行完全的民主和自由,“党不需要严格的纪律”,党内应该实行不受任何限制和规范的自由,应该允许党内存在不同派别和派别活动,以把党变成一个松散的政治议论俱乐部。


  马克思主义则认为,无产阶级要进行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必须有一个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共产党。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还认为,无产阶级的自觉政党首先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和先进性的建党原则与要求,必须坚持以无产阶级为其阶级基础,始终代表不分民族的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并努力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其次,还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本身必须既要是民主的,“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仅这一点就已堵塞了任何要求独裁的密谋狂的道路……”又要是集中的,“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捏在一起,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为使无产阶级政党发展成为一个群众性的、自觉的和创造性的、同时也是战斗的、有纪律的和团结一致的无产阶级的先进政治组织,创造了一切条件。这一原则如果动摇,无产阶级政党就会丧失它固有的不仅相对于资产阶级政党也相对于广大群众的先进性。


  区别五:放弃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民主社会主义是多变的,经历了一个由信奉马克思主义到逐步把世界观中立、指导思想多元化奉为自己思想纲领的过程。它时而把马克思主义同宗教原则等并列为自己的信仰基础,时而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原则,时而强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评精神。但无论怎样变来变去,民主社会主义始终强调社会主义的核心是民主,而民主的首要表现是思想民主、思想自由、思想多元化,因此,它以强调社会主义思想来源的多种途径和思想多元化为名,反对单一的思想理论基础,实质是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1951年社会党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性文件《法兰克福宣言》就宣称,民主社会主义绝对不要求一种僵化的千篇一律的见解,“不论社会党人把他们的信仰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或其他的分析社会的方法上,不论他们是受宗教原则还是受人道主义原则的启示,他们都是为共同的目标,即为一个社会公正、生活美好、自由与世界和平的制度而奋斗。”


  需要指出,虽然民主社会主义也宣称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来源之一,但是它所谓的“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修正”后的“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其真实面貌如同共产国际的文件所说:“在理论领域内……通过修正主义阶段走向不折不扣的自由资产阶级的改良和公开的社会帝国主义。它用资本主义和谐发展的资产阶级学说来代替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矛盾的学说;它把关于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学说束之高阁;它把雷厉风行、如火如荼的阶级斗争理论变成了阶级和平的庸俗说教;它用资本‘民主化’的小市民童话来顶替阶级斗争尖锐化的学说;它把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战争不可避免的理论偷换为资产阶级的和平主义欺骗和‘超帝国主义’的虚伪宣传;它把用革命手段摧毁资本主义的理论兑换成为‘健康的’资本主义和平地转变为社会主义的赝币;它用进化来代替革命;不是摧毁资产阶级国家而是积极建设资产阶级国家;用跟资产阶级联合的学说来代替无阶级专政学说;用保卫帝国主义祖国的学说来代替国际无产阶级团结的学说;用唯心主义哲学和吹捧资产阶级的宗教垃圾来代替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


  代表着革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建筑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石上,是在考察人类社会尤其是阶级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无产阶级的解放及其条件后形成的科学理论,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论精髓,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真义。它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在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可以说,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尤其是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就仍然会因为没有置于现实的基础上而陷于空想,科学社会主义就不会形成,更不会成为世界各国的共产党人努力捍卫的科学理论。


  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及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等重大问题上,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存在上述五大原则区别。这充分表明,它们是基于不同阶级立场维护不同阶级利益的两种本质不同的思想体系:民主社会主义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统治、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潮,它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病床边的医生和护士”,是反无产阶级反马克思主义的,绝非马克思主义的所谓“正统”,也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思想“流派”;科学社会主义则致力于维护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精髓,本质上是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作者:刘志明

  第6篇:论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等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一理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并在许多方面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进入了新的境界,达到了新的高度。


  一、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新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质的规定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虽然没有直接用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但他们在很多著作中,都从不同的角度涉及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时,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作过某些科学的预测,并从不同角度论述过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这两段话体现出来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即马恩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有两个基本点:一是消灭私有制,二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由于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俄国具体条件的差异,列宁从俄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认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位。他说:“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列宁还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把土地、工厂等等即全部生产资料变为全部社会财产,取消资本主义生产,代之以按照总的计划进行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的生产。”从以上他们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他们都认为社会主义应该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但他们更多的是用生产关系的特征去区别于旧有的社会形态,导致后来的社会主义者长期以来对现实社会主义的认识,都是根据革命导师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阐述来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甚至把社会主义本质与特征等同起来。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和思想作出了新概括。邓小平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谈话中,将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总的来说,这个概括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功能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它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从生产力角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个要点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社会主义本质,这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经途径,这个要点把社会主义社会同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社会区别开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从根本目的、最终目标上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使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利于我们在理论上深化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在实践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二、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有过强调在社会主义时期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论述,但他们都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一个重要论断。而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明确地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作为科学社会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论断提了出来。邓小平在1985年接见外宾时的一次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邓小平后来又进一步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理解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他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一次谈话中说到:“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进一步全面的理解,突破了我们最开始只重视发展生产力的局面,对深化社会主义改革,促进经济建设有重大意义。


  三、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提出了新认识


  马克思在1875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作了科学的划分,预测了未来社会发展所必然经历的几个关键性阶段,即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也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但是,对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未再划分阶段。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作社会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通常称为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权利’没有完全取消……。”而且,列宁还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多级发展的过程,将经历“最初阶段”、“低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等。这表明列宁已预见到社会主义社会分成若干阶段,但由于缺少经验,他并没有准确判断俄国社会主义究竟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上。毛泽东在1959年12月到1960年2月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对社会主义要经历的不同的发展阶段问题也谈论了自己的观点,“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于要更长的时间。”


  邓小平理论通过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借鉴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在认识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本身也是划分阶段的,并第一次提出和论述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新的科学论断。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也是我国制定路线、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因此,根据这个实际,明确提出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作者:黄珊

  第7篇:浅述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发展阶段


  一、引言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而创立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终结。革命导师研究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给无产阶级指明求得自身解放的道路和目标,也就是为了得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结论。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中,都有一些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勇于探索,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推向更大的胜利。


  三、科学社会主义早期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的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1848年2月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正式诞生,在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指导理论的形势下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带来了新的指导思想,这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诠释。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列宁渐渐意识到:在当时俄国这样的小农国家里要按照共产主义的原则进行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没有从本国国情的历史现实中分析,于是列宁与时俱进地实行“新经济政策”,通过商品货币关系的恢复来发展经济,并取得可喜的效果。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制定了关于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他总结了苏维埃俄国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进到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和推动


  毛泽东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随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中国开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发展。最初,我们年轻的党盲目学习俄国,结果接连遭到失败。毛泽东同志深刻的认识到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开天辟地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毛泽东同志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中国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探索怎样从新民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邓小平理论体系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同志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想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发展,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是中国近一百年来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符合历史逻辑的科学理论,是当今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真理。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飞跃,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发展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推动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它经历了一个积水成渊、聚沙成塔的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又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当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在曲折中前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或者停留在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对这个历史性课题作了准确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同源,它的提出和实践,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建设实践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写下新的篇章。


  科学发展观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创造了发展的“中国奇迹”,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仍然具有决定性意义。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同时,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科学发展观既是关于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也与加强党的建设相关联。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根据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要求、大力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的过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要求,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当前一项主要工作任务,我们一定要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认真落实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把科学社会主义推向更大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科学社会主义是开放的科学,是实践中发展的科学。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历久弥新,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社会形态,是我们党长期艰辛探索而找到的一条正确道路,它体现了现阶段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的发展。在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中,科学社会主义都是在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伴随下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


  作者:李震等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