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的理论逻辑是遵循人类经济活动的“四环节理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设置教学内容,其内容编排思路则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消费讲起,然后逐步过渡到生产、分配,最后落脚到我国的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即交换,是以生活逻辑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的。
一、以“消费”为主题,把握第一单元的内在联系
消费贯穿人的一生。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以消费为生活逻辑起点,主要讲述四个方面的内容:消费对象——商品;消费手段——货币;消费数量——价格;消费:影响因素、消费类型、消费结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等。
1.消费对象——商品。(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两大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及其相互关系。
2.消费手段——货币。(1)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2)本质:一般等价物。(3)职能:①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②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4)纸币。(5)信用工具:信用卡与支票。(6)外汇和汇率。
3.消费数量——价格。(1)影响价格的因素:供求影响价格(直接因素、间接因素);价值决定价格(根本因素)。(2)价格变动的影响:①对生活的影响:需求法则,需求弹性,需求交叉弹性。②对生产的影响: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4.消费。(1)影响消费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主要包括当前可支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人们收入差距。(2)消费类型:①按交易方式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②按消费目的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3)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消费结构与生活水平的内在联系。(4)消费心理:从众、求异、攀比、求实等四种消费心理。(5)消费行为: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二、以“生产”为主题,把握第二单元的内在联系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以生产为主线,主要讲述三个方面的内容:生产的条件——基本经济制度;生产的组织形式——企业、公司;生产的资金——投(融)资。
1.生产的条件——基本经济制度。(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①重要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②客观必然性: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③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政策措施。(2)公有制经济:①地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②主要体现: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及其控制力。③内容: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④措施: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改革。(3)国有经济:①地位: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是国民经济的支柱。②作用: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对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作用。(4)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5)非公有制经济:①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②作用: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6)混合所有制经济:①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②重要作用。③重要地位。
2.生产的组织形式——企业、公司。(1)企业的含义、分类及经营要求。(2)公司的含义及分类: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3)公司的组织机构:“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结构。(4)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经营战略、竞争优势、信誉形象等。(5)企业的兼并与破产。(6)劳动者:①就业的重要作用:就业是民生之本,对社会的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②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③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④劳动者依法维权的原因、法律依据和正确途径。
3.生产的资金——投(融)资。(1)投资理财的方式:储蓄存款、股票、债券、商业保险。(2)投资理财方式的特点:从各自的收益与风险、流动性与流通性等方面具体分析。
三、以“分配”为主题,把握第三单元的内在联系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以分配为主线,主要讲述两个方面的内容:个人的收入与分配;国家的收入与分配。
1.个人的收入与分配。(1)我国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掌握它的基本内容、要求、客观必然性、重要意义与地位。②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具体形式、重要作用。(2)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①表现与要求。②重要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③我国实现社会公平的政策措施:重要的制度保证;“两个比重、两个同步”是重要举措;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3)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及政策措施。
2.国家的收入与分配。(1)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①重要作用:促进社会公平;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②财政收入:四种形式。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③财政支出:五大方面。④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2)税收:①三大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②两个重要税种:增值税、个人所得税。③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税收的性质与原因。④四种违反税法的行为。
四、以“交换”为主题,把握第四单元的内在联系
市场是交换的场所。交换的范围走出国内市场,便来到了国际市场。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交换为主线,主要讲述三个方面的内容: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与特殊理论;市场经济的国内环境;市场经济的国际环境。
1.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与特殊理论:(1)一般理论。①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②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③运用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④市场失灵: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三大弊端。(2)特殊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①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基本标志;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内在要求。②优越性: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条宝贵经验。③科学的宏观调控:原因、主要目标、调控体系(三大手段)。
2.市场经济的国内环境:(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①宏伟蓝图。②经济、社会民生、生态文明方面的新要求。(2)科学发展观。①重要原因: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指导思想,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②基本内涵: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市场经济的国际环境:(1)经济全球化。①三大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②载体:跨国公司。③重要作用: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风险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2)我国的对外开放。①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②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③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名师简介
王为民,安徽省特级教师,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全国优秀思想政治教师,江淮好学科名师,芜湖市中学政治学科校际教研大组组长,芜湖市中小学市级学科带头人,芜湖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承担了10项课题研究并均已结题;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个人专著两部,参加教材编写三部;曾参加安徽省高考、中考命题工作。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