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理与方法》的出版标志着哲学解释学正式登上当代思想论坛,同时,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为伽达默尔带来很大的声誉,从而使他成为一位世界著名的哲学家。伽达默尔坚持海德格尔的真理观,认为真理是去蔽,是事物向人的展示和对人的诉说,或者说真理就是人认识把握到的事物的特征。真理是艺术和历史的经验,但经验不是依靠方法获得,因为任何方法都不能等同真理。因此追求真理必须深入到方法论背后的本体论,即一切只是经验,经验就是一切。
关键词:真理;方法;去蔽;经验;语言。
在此对海德格尔真理观的哲学思考并非是本文的主旨,然而,作为对伽达默尔真理观的有效解读的根本要求,对海德格尔真理观的阐释便很有必要了。从现象学的脉络关系上,海德格尔的思想常以一种权威的方式被伽达默尔援引,可以说,海德格尔的真理观深深地影响着伽达默尔。据伽达默尔晚年回忆,他们期待着一种全新的哲学方向,这种哲学方向尤其是与现象学这充满魅力的词连在一起的,但是胡尔塞仍停留在具有新康德主义印记的先验的唯心主义上,正是海德格尔给他们带来了哲学思维的新帮助。
西方哲学中涉及的真理概念一般认为是源于希腊文的"aletheia"。德谟克里特对该词的解释是:"真理就是现象与显示感官的东西毫无区别,凡是对每个人都显现,并且每个人都觉得存在的东西就是真的。"①此后,这个词经过海德格尔等人的考释与阐述之后,现已成为西方哲学中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其基本的意思是去掉遮掩,显现真理。海德格尔认为"真理是存在者之为存在的无蔽的状态。真理是存在之真理。"②所谓"存在的无蔽的状态"其实就是事物呈现于人的感官或意识之中,被人"看见"或者说就是人对事物或现象的经验或认识,融存在与认识于一体。海德格尔提出的所谓"存在真理"是什么意思呢?我以为其含义极其模糊含混。如果指的关于存在的真理,即对存在的正确的反映或科学的认识,那么它就与认识论意义上的真或真的理论没有区别;如果指的是"存在的存在",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确"存在的存在"的意思,我的理解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不依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实在性,这样"存在的真理"就只是一个矛盾的说法,因为存在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真理是真或真的理论,是观念的某种性质或具有某种性质的观念,那么"存在真理"就是相对立的两个概念的组合。
伽达默尔既停留在海德格尔真理观的思想上,又努力地保持与海德格尔的距离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就真理观而言,其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真理是无蔽的;寻求超科学的方法表现真理;真理是经验。
伽达默尔在为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所写的《导言》中说,要是真理就像存在物一样摆在那里,处于无蔽状态,那希腊人十分愿意把真理明白道出的。希腊人知道,迷误和欺瞒是怎样威胁着一个认识,所以问题在于消除迷误,获得关于存在物的原本的正确的观念。如果认识取决于消除迷误,那么真理就是存在物的纯粹无遮蔽性,这就是希腊思想的洞见。可见,海德格尔强调真理就是去蔽,从而让事物清楚地呈现于感知或意识之中,就是让看见或意识到,简单地说就是对事物或现象的如实认识。因此,伽达默尔坚持海德格尔的看法,确信真理就是存在的敞亮,即质疑自身随之揭示他者的澄明过程。真理就是去蔽,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本真的阐明,真理就是事物向人们呈现的东西,尤其指语言、艺术、历史等文本向人诉说的东西,向你向我向不同时代地域的人诉说相同相近的东西。所以伽达默尔认为一切物理的存在物只有物性,没有真性,或者说真理不是指物的物性或客观实在性,而是物向人们展示所呈现的东西,也可以说是人通过物而感受或体验到的东西。
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得到了应有的尊重,"那种超出科学方法论无控制范围的对真理的经验,"主要通过艺术、历史、语言等非方法论大道获得的,因而是"不能用科学方法论手段加以证实的",③所以他反对科学方法,寻求超科学的方法表现真理,尤其反对狄尔泰的方法论解释学。狄尔泰倾向于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中认识论,并将其进一步推进到方法论层次。他从自己的"历史理性批判"纲领出发,建立人文科学的方法论,把恢复原意的客观性提到了首位,避免解释的主观性和相对性,企图超越认识者本身的生活环境,从而把握文本或历史事件的真实的意义。所以狄尔泰理论基本是一种作为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客观主义的解释学。伽达默尔反对狄尔泰所谓客观方法论和客观的阐释,真理与方法实质上是两难的选择,要真理,就不能要方法;要方法,就不能要真理。同时伽达默尔反对传统认识论中以命题形式出现的判断与对象的符合,认为运用实践的方法去寻找真理,则可能导致人存在的隔膜,真理同人会丧失了本体论意义。总之,一切客观的方法是对真理的异化。但按我的理解,伽达默尔本人的确是把他的主观真理与传统科学真理相对立,他讨论的仍然是经验与科学命题或理论的不同,以及艺术的方法与科学实证的方法的不同,而不是真的不同。在伽达默尔看来,实证的自然科学方法是建立在主客的二元分裂对峙的思维模式的基础上的,主要通过反思艺术来批判主客对峙的思维模式,并指出实证科学的实证方法的不足。伽达默尔站在哲学解释学的基本立场对社会、文化、政治、教育问题进行哲学反思,排斥一切方法,最终完成方法论向本体论解释学的转变。但他的理论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过度强调审美理解的重要性,夸大主体的理解和解释作用,把读者体验和感受视为存在的真理,而客观的文本乃至客观的世界却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使他的真理观带有极浓的主观色彩。
伽达默尔真理观的核心内容在于他提倡一切经验即真理,经验主要指艺术经验与历史经验。他认为艺术经验或真理来自艺术作品。作品模仿存在,通过模仿,模仿对象就被显示出来。所以伽达默尔说:"每一幅画都是一种存在的扩充",在这样意义上所理解的模仿显然与表现说的观念极为相近。"语词和绘画并不是单纯的模仿性的说明,而是让它们从艺术作品中获得的经验视为艺术作品的本质,把艺术作品所显现出来的东西视为真理,甚至是存在本身,艺术经验之外无物存在。"④艺术是精神之花,不是物理的实在,与其他意识形式一样,都是观念,都是主观,都是虚而非实。艺术是彰显,呈现就是艺术经验对客观现实的模仿或审美的反映以及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或体验,与客观现实本身是完全不同的。这些思想与海德格尔基本一致,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经验论。他将客观现实本身放弃,只讲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或体验,并且进一步将这个艺术经验放大,认为历史本身是什么,是否存在是不知道的,能知道的或言说的就是对艺术的经验,世界本身是什么,是否存在是不知道的,能知道的或言说的同样只是对世界的经验,具体说就是语言,这样,艺术经验就成了一个无所不在的东西了,就是一切,一切出之艺术经验。
伽达默尔的历史经验或真理仅仅是他的艺术观的应用或引申。艺术真理就是我们通过艺术作品而获得的艺术经验,历史很自然的就仅仅是所谓的效果,就是历史文本引起的历史经验,即解读历史文本而获得的历史。效果历史就是历史经验的流传史。比如荷马写海伦的美,就是用美的效果来显示美,相应地,历史效果就是历史文本在它所遭遇到的读者那里引起的反应、效果或经验,历代的不同读者的经验或效果构成一个不断的流程,这就是效果历史。在伽达默尔看来,真正的历史研究应当"放弃追求历史客体的幻影",真正的历史是思维不应当去追求"某个历史对象的幽灵……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统一体,或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实在以及理解历史的实在。"⑤总之,伽达默尔历史就是历史文本的理解或解释之流,自己和他者的问答之流,经验之流,理解之流或经验之流中常流常新的东西,流而不逝、逝而复返的东西,那就是历史的真理。
伽达默尔在论述艺术、历史经验皆真理时,特别旨在强调语言对存在,对真理显现的作用。艺术、历史甚至整个世界,以及对艺术的经验对历史的解释,对整个世界的言说,从根本上,都要通过语言来表述,甚至通过语言而存在,因此,语言之外的人、人的活动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都是人所不能理解的,它对人来说,就是没有意义的,就是不存在的。所以说,语言使存在显现,使真理得到存在。伽达默尔与海德格尔一样,把语言看成是诗,或对语言作了诗的理解,认为自然符号不是符号,不是工具,而是对物,对存在的模仿,使存在得到呈现,使语言获得存在的意义,语言对存在的模仿也使人和事物获得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存在就在语言中存在并在语言之中持续存在,语言就是存在的家园,语词之外无物存在,反过来谁拥有语言,谁就拥有世界,人只有借助语言来理解存在。因此,人的本质是语言性的,语言不只是工具或表意符号系统,而是我们遭际世界的方式,它揭示着我们的世界。能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只有语言才能表达人与世界的内存关系,永远是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语言给予人一种对于世界特有态度或世界观。⑥
伽达默尔克服了海德格尔存在真理主客体关系上的矛盾论,通过抛弃客体同时也抛弃了主体,艺术就是艺术在时间之中的呈现出来的东西,既不是作为物而存在的作品,并且不是作品中所已包含的东西,也不是某个人在某个时刻欣赏艺术作品获得的感受或体验,而是不同地感觉或体验融合而成的感觉流、体验流、经验流,真理就是经验流中相对稳定的东西。主体客体都隐而不见了,甚至是否有客体都是不必追问的问题,惟一彰显出来的东西或存在的东西就是经验之流,伽达默尔把这样的经验观扩大为本体论,整个世界及其历史等都是这样经验之流,一切经验是真理,真理就是经验。因此,伽达默尔的哲学与他批判的各种科学的实证主义哲学一样,是一种彻底的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哲学,不同的仅仅是逻辑经验主义讲的主要是指可重复的自然科学经验,实用主义讲的经验侧重于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实用经验,伽达默尔的经验则是几分新颖浪漫的艺术经验,对历史解释的经验,伽达默尔自称要寻找真理的家园,但他找到的却是不断流逝,漂泊无依的经验和语言,而将经验和语言得以产生和流传的现实大地以及在大地上劳作的人抛弃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伽达默尔把逆旅当成了家园,把漂泊流浪当成了安居乐业。所以,伽达默尔就成了他自己所说的那种"永不回家的流浪者"。他的哲学也是一种漂泊哲学,无根哲学。
参考文献:
[1]《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50-51页。
[2]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65页。
[3]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4]、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193页。
[5]、严平:《走向解释这的真理》,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384-385页。
[6]、参见《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王岳川,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3页。
作者:顾颉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