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却没有按照通史体例编写。本文通过合理整合课程资源,打破专题模块,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通史,以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程,培养学科素养。
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后,依据课程标准编订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一改通史体例,采用政治、经济、文化三个专题叙述历史,给学生系统、完整了解人类文明演进历程,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培养学科素养,提高课堂效益带来重大挑战。历史教师是机械地照本宣科,依样画葫芦,还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教材中的主干知识为基础,合理整合课程资源,打破教材章节顺序,适当拓展完善知识结构,形成相宜专题通史框架,以便让学生在宏观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微观专题内容,实现课堂效益和学科素养的双提高?答案无疑是后者。因为在宏观通史框架之下,知识结构更加完整,线索更加明晰,单元章节里的微观专题内容都能找到“娘家”,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实现课堂效益和学科素养的双提高,也是新课改要求的具体践行与体现。下面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为例,介绍一下我们的做法,敬请大方之家批评斧正。
1 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以及向帝国主义的过渡
1.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5世纪晚期)
14、15世纪晚期,欧洲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佛罗伦萨和西北欧的尼德兰等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中,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农村中也开始出现资本主义农场和牧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的兴起后,商品经济逐渐取代自然经济,西欧封建社会渐趋瓦解,
1.2工场手工业时期(16—18世纪)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结束,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16—18世纪,欧洲工业生产进入以手工工场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它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化大生产过渡的准备阶段。重商主义是这一时期盛行的主要经济思想。这种思想有利于早期资本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的发展,适应了欧洲封建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但不利于机器大工业的经营。除了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之外,圈地运动、早期殖民扩张、贩卖黑奴也成为西欧一些国家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在荷、英、美、法等国先后胜利,资本主义制度在少数国家率先确立。亚非拉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在西欧殖民者的早期殖民扩张中逐渐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地,自诩为“日不落帝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和世界体系(包括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开始形成。
工场手工业时期,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并不平衡,荷兰、英国处于领先地位,法国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俄国发展滞后。
1.3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18世纪晚期—19世纪70年代)
西欧各国的早期殖民扩张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拓展,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18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首先开始了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它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蒸汽动力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制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工场;工业生产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和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阵营——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无产阶级辛勤劳动,直接创造财富,却相对日益贫困。他们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一书,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国家不干预资本家的事务,由资本家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形成并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盛行经济指导思想,资本主义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这种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一方面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恶性竞争,导致生产相对过剩,引发经济危机。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19世纪六七十年代,意大利、俄国、美国、德意志、日本纷纷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逐渐确立、巩固起资产阶级统治。
工业革命大大增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为了满足本国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商品输出的要求,英法等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争夺殖民地的斗争。19世纪中后期,随着绝大部分亚非拉国家变成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列强的殖民扩张客观上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冲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封闭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基本形成。殖民地人民掀起了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19世纪上半期,英法美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德俄日等国的工业革命也在进行。英国由于最先完成工业革命而成为“世界工厂”,工业品销往世界各地。
1.4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19世纪后期—20世纪40年代中期)
19世纪7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的确立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以及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人类社会进入到“电气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这种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政府成为新兴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代表,资本主义过渡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基本定型。
为了满足垄断资产阶级资本输出的要求,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抢占殖民地,瓜分世界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的瓜分完毕,几乎全部的亚非拉国家基本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最终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英法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分别由世界第一、第二位退到世界第三、第四位;美德后来居上,赶上并超过英法,分列世界第一、第二;日本开始崛起,俄国也有所发展。帝国主义国家围绕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斗争,欧洲形成了德奥(匈)意同盟国集团和英法俄协约国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大战使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英法经济凋敝、衰退,伦敦不再是世界上唯一的金融中心。意大利因大战对经济的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激化,墨索里尼建立起垄断资产阶级的公开恐怖独裁——法西斯专政。美国大发战争横财,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债权国,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大战后期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资本主义链条最薄弱的一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人类社会开始进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时代。
20世纪20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相对稳定时期,美国出现了“柯立芝繁荣”。但这种繁荣并不稳定。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始终存在,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给各国经济以沉重打击。在克服危机的过程中,美国罗斯福实行新政,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实行一定程度的经济计划,减轻了生产的盲目性,避免了产品的相对过剩。新政虽然不能根除经济危机,但缓解了危机对美国经济的打击程度,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迎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时代。德国、日本建立起法西斯专政,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分别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
2 二战后至今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时代的资本主义
2.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1945年)期间和战后各国对高科技的迫切需求,再加上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以及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应用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生活结构的变化。
2.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削弱了英法两个强国,美国再次大发战争横财,经济实力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由于英国在战争中遭到巨大损失和破坏,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于1945年主导成立并绝对控制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大机构的成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1973年崩溃)的建立,也标志着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鉴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别是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中,各资本主义国家加强贸易保护,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的历史教训,为增进国际贸易的协调与合作,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性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经济的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这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标志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2.3.1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的盛行
二战结束后,在马歇尔计划的援助下,西欧各国经济逐步恢复、发展起来。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和干预,使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黄金时期”。
2.3.2“混合经济”的出现
20世纪70年代初,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2.3.3“福利国家”的建立
二战结束后,为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政策调整,“福利国家”发展起来。“福利国家”制度是“混合经济”下,实现充分就业、收入均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政策目标的总称。覆盖社会多方面的福利项目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有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2.3.4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二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美国等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都迅速上升。
2.3.5美国的“新经济”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当时的美国一家杂志称这一现象为“新经济的胜利”。美国的“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4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2.4.1欧洲的走向联合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欧洲逐渐走向联合,先后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年,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成立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欧盟成立后在经济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2.4.2日本的崛起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再加上美国的扶植,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随着欧洲的走向联合以及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2.5主导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
二战以后,交通运输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原材料、资本、劳力、技术和市场等经济要素日益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的过程叫世界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经济区域集团化(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最大受益者。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作者:雷中文 刘益良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5年12期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