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师范教育存在许多问题,面临新的挑战。师范生的生源质量及培养质量堪忧,师范生在校期间的职业技能训练未受得应有的重视。从理论让探讨职业训练的原则体系,提出解决现存问题的对策,成为目前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师范教育;问题;职业技能;对策
【中图号】G650【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1-0085-02
师范学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教师的劳动关系到民族的未来。然而,在师范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小视的问题,需及时的进行剖析,提出干预措施。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当前教师这一职业的职前教育及职业技能训练面临新的挑战,有被弱化的倾向随着三级师范的教育体制向二级师范的教育体制的转变,原有的中等师范学校纷纷分崩离析。有的全力以赴成功升为了专科学校;有的因生源的紧缩而闲置;有的与未升本的师范专科学校联合办学,招五年制大专班,勉强维持生计;有的干脆掉头办普通中等教育。原有的师范专科学校大部分在不惜一切代价,花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忙于升本。升本不成功的垂头丧气,失去了过去鼎盛时期的拼搏进取精神。升上去的又在为摆脱“师范性”而跃跃欲试,不顾师资力量、设备条件,盲目增设非师范类的新专业,想奋斗成一所综合型的地方院校。许多老牌师范大学早成已是一所,或合并成一所综合性大学了。主要任务是科研工作、学科建设、培养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的教学工作,而师资培训沦为了附带任务。
1.2师范生的生源质量及教师资源质量堪忧在考生中,尤其是成绩比较好的考生中,志向是将来做教师的越来越少,很多学生在填高考志愿时,往往还避开“师范”二字。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差的,或其父母认为毕业后在县、乡一级找工作相对容易的学生不得已选择了师范类学校,或者是一些成绩差的,因招生录取时降分,被那些新升本的地方录取。现在一些综合性大学毕业生毕业后通过参加培训取得教师资格证后,也可进入教师行列。这扩大了教育行业的入口,丰富了教师资源,这本应是件好事。但现实中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难的情况下,是在“转而求其次”的心态下做出的选择而已,不是首选。加之培训时间短,把关不严,一些毕业生临时抱佛脚也能混得合格证,这部分来源的师资质量大打折扣。而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想法是尽量不从教,首选的是考公务员进机关,或到企、事业单位,或通过考研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这大大影响了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化发展。而社会乃至教育界本身对这样现象熟视无睹。
1.3用人单位的选人机制和观念也存在很多问题除了部分学校在进人上有“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外,主要的问题有:没有人事上的自主权,学校所在地的人事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干预太多,常常是由这些部门组织一些纯知识性的教育理论方面的考试来选拔新教师。这往往会迫使一些师范大学投其所好,加强教育学、心理学课程的应试教育,而忽视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另外,有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是不是师范类的、有没有职业兴趣、基本的师范专业的常识掌握得如何?往往不太在乎,甚至还倾向于综合院校的毕业生,常持“能在为师”的观点,而这里的“能”仅指专业知识。这一方面说明人们对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要性认识还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师范教育还不尽人意。若作一个逆向思维,试想一个师范毕业生去应聘一个乡村医生的职位,别人会要吗?
1.4种种现实问题,使许多专门培养师资的学校慢慢守不住自己的阵地了,对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也失去的热情,不太愿在这上面多花精力了师范类学校开设的教育学、心理学这些师范专业课程被一些学生视为如同中学时代的那些“豆芽课”,持应付的态度。教师教学不能联系实际,教学质量下降。而各专业的教材教法或者学科教学论的课程又缺乏专任教师,很多教师不愿上这门课,所以只好采取“轮流制”。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更为薄弱。表现在:没有制度保证,训练时间不够,缺乏监督、检查机制;培训者自身理论水平和职业技能有待提高;学生的自我练习放任自流、流于形式;学生毕业前的教育实习缺少管理,几乎是“放敞式”,实习后的评价也流于形式,大多是高分,没有区分度。
以上这些问题若不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必将对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2提高职业技能训练绩效的前提
2.1只有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要性,认识到教师在学校发展、社会发展中的特殊价值,认识到现有师资现存的问题,我们来探讨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才有意义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目前是师范教育一个薄弱环节,主要是对职前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对今后从教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认识不够。也难以看到技能训练这一活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特殊价值,错误地认为,学生又没什么职业,职业技能提高是以后工作中的事,教多了、时间长了技能自然也提高了,现在没有必要训练,殊不知,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很少有机会接受系统地、有计划、有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了。
2.2只有从理论上准确地分清教育理论知识、教学技能、教学能力三者的关系及获得它们的条件与过程,才能正确指导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现实中一些教师自身这方面的理论知识欠缺,工作后也不太注意弥补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制约了他们自身教学技能的提高,对如何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也缺乏理论研究,这大大影响了对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质量。知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经验的概括,它使人理解“事物是什么”,专业化的教师离不开在学生时代打下坚实的教育理论方面的知识。但这些知识要能“活化”,必须在教学技能的训练活动中充分运用,加以巩固。这要求及时,不能等到今后找到工作后再来联系实际。技能是对操作方式概括,使上学会“如何去做”,技能是练出来的,靠背书是背不出来的。影响技能获得的因素很多,其中及时知道自己的练习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这就离不开教师的监控与及时提供反馈信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而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是在掌握知识,获得技能的过程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制约着知识与技能的进一步发展,成为条件。能力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锤炼,得以提升。在校期间,我们只能通过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真正把握、通过技能的训练,为今后教学能的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创造条件。基础教育理论知识和基本教学技能可视为师范生今后从教的“双基”。师范教育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向社会输送“双基”夯实的合格人才,目标若定位于“培养教学能力”,那肯定是不现实的,是做不到的。
2.3全面理解当代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明确各项训练的目的有的教师把教师职业技能简单地理解为“三书一话”,认为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写得好,普通话说得好就是好教师了。忽略了教师职业技的核心部分,即教学技能。也忽略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职业技能训练提出的新的要求。完整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书写规范字和书面表达技能训练;教学工作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
3对训练的原则的理论初探
3.1研究训练的原则,以便为具体的训练方法提供理论指导及宏观要求原则是主观的,不同于客观的规律,比规律具体,但依附规律。因此训练原则的拟定与选择应充分考虑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掌握学习、练习的本质及规律。另外,训练原则体系应体现训练目的、任务,具相对的全面性。原则对方法起指导作用,但不是方法本身,方法很具体也很灵活,不同的训练内容,不同的训练对象有不同的训练方法。因此原则体系的确立应注意其简约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内涵付予了新的要求,所以原则的确立理应考虑时代性。
3.2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原则供研究者和实践者参考。
3.2.1主体性与制度化相结合的原则技能的训练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有充分表现的机会,让他们真正明白训练对今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产生主动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并在练习中能主动思维、自我激励、自觉调控练习的全过程。同时训练必须有制度作保证,根据不同的训练项目明确训练的时间、目标、检查、评价方式。
3.1.2行与知相结合的原则职业技能训练应以练习为主,但在练习中应主动接受理论知识的指导,并同时注重对理论的提升。有两类知识影响到技能的掌握,直接影响的是师范专业的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间接影响的是所学学科的专业知识。这两类知识都不是技能本身,更多的是陈述性知识,前者影响到练习的形式,后者影响到练习的内容,具同等的重要地位。
3.1.3练习形式多样性原则不同内容需不同的练习形式,同一内容也应采纳丰富的练习方式。这不仅是可提高练习时学生的兴趣,本身也符合练习迁移规律,提高职业技能获取的效率。教师职业技能是项综合性的技能,可模拟其它相近行业专业人员技能训练,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进行多种形式的分解训练。如可像相声演员那样通过绕口令来来训练语言的流畅性;可像演员那样练习表演、学会感染对方;也可像律师、法官那样来训练演讲、论辩的技能;还可多参加多种活动来锻炼交往、沟通和管理的技能。这些都属于从外围作为突破口,运用迁移的规律来提高职业技能。
3.1.4教师主导、及时强化的原则在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全过程中,教师始终起主导作用,学生练习的大多内容都包含在教师制定的训练方案之中。教师通过身体力行或介绍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技能的概括性的印象。教师的主体作用不仅表现在对那些有关“如何教”的程序性知识的课堂传授上,而且应体现在对学生练习有效的组织上,尤其更应体现在对练习结果评估,并给予及时的强化、提高练习的成效之上。
4建议及师范类学校的作为
4.1在执行好国家对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同时,各级政府应考虑让免费的教育政策惠及更多的师范生免费政策更多的是吸引了贫困地区家庭条件差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培养质量如何保证,这是师范学校面临的新课题。另外,为保证师范生的生源质量,可考虑重新执行毕业生包分配的政策,让师范生解出就业的后顾之忧。对能在贫困地区乡、镇一级学校就业的师范生,政府对其工资等方面的待遇应有切实的保证措施。只有师范生真正有了优越感,让人羡慕,“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才不会是句空话,更多优秀学子才会心甘情愿地投入到受尊重的事业中去。
4.2师范学校更多地应在培养质量上下功夫就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一项任务而言,有如下思路与学校决策层共同探讨。
4.2.1学校可以组织校内外的有关专家,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当作一门活动课程来开发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新要求,从该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设计。该活动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这些学科的教师,但要真正做好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需班主任、校学生会、团委会以及教务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相互协作,形成教育合力;还可外聘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中学教师一起组建教学团队。学校应督促该团队的建设,对团队的成员应与其他专业教师一视同仁:有激励措施,有对其教研活动的要求,有对其教学活动的督导与评估办法。
4.2.2抓重点,分层实施教师职业技能的内容十分丰富,受影响的外部因素也很复杂。因为我们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可能所有的内容都学科课程化,都走进课堂。“三书一话”这些传统的教师基本功应以学生的自我练习为主,学校定期测评,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短期培训及可,没有必要占据大量的课时资源。学校应有重点的分层级地抓学生的课堂教学这一综合性职业技能的训练,具体的策略有:学生小组试讲,指导教师及时评课;学生之间相互观摩,或相互“说课”;对教学设计方案及教学过程进行互评;利用微格教学技术手段分解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小步子”指导。若从训练的形式来看,学校重点要抓学生的教育实习工作,绝不能“放敞”。要有实习时间的保证,有力的领导组织,经费的保证,详细可操作的实习方案,要争取到实习学校的积极配合,争取到实习学校所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政府的支持。为了抓好这些重点,班级、院(系)、学校应各司其职,有层级地开展工作。班级应组织试讲小组,重点关注小组成员的训练过程,可采用试讲情况登记、写训练日志、组织相互说课、观摩等办法。院(系)一级重点抓好学生训练结果的评估工作。校一级重点是制订好总体的训练方案,提出总的目标要求,对院(系)一级的训练方案实施过程,以及教师的训练绩效进行定期的评估。
4.2.3学校应加强教学管理,促进全校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不仅仅是与训练水平有关,也不仅仅是与这一活动课程的个别教师良好的示范作用有关,而是与全校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密不可分。学生对学校教师整个群体良好的教学水平的印象,是促使自己教学技能发展的无形的动力,也是无意识效仿的对象。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