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企业活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趋增强,企业责任会计体系的推广逐渐成为政府和公众关注的重点,建立适合国情的责任会计制度,成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企业对责任会计认识程度不够、责任中心设置不合理、信息披露不完善等问题不加以解决,企业发展就会受到限制,进而抑制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的企业责任会计体系,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任重而道远。
企业责任会计结合现代科学管理理论,运用会计方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研究,建立会计体系,从而明确公司内部各责任人和责任部门的责任、权利,提高经营效率。企业责任会计的推广在促使企业树立良好形象、提升企业文化的同时,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市场经济有序发展,推动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不断适应市场,成为市场竞争主体。要处理好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必须明确企业的总体目标,并对其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的分析,企业责任会计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效益、责任的统一,将总目标结合企业的生产、管理,分配到每个员工,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研究企业责任会计的相关理论,分析责任会计体系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优化企业责任会计的发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企业责任会计体系刻不容缓。
企业责任会计最初是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而提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责任会计的理论成了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随着生产的全球化,其理论发展不断深化。
二、责任会计的内涵及其意义
(一)责任会计的内涵
责任会计是以分权管理为前提,划分责任中心,利用会计信息反馈经济责任,编制责任预算、控制、核算和考核,将企业预算合理分解,确定责任目标,反馈和评价责任业绩,进行有效奖惩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企业责任会计是综合管理学、会计学、经济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理论基础传承了传统管理学、会计学以及经济学的一般规律、特征。同时因其学科内容的综合性、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企业责任会计在原有学科理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在会计学的基础上,结合市场经济的需求,提出责任会计的理论,要求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管理学基础上,结合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在内部管理方面,要求企业不仅要在物质上提高职工的劳动生产率,更要从思想上、精神上对职工进行管理,结合企业总目标,科学合理地划分各职工的责任和权力,做到责、权、利相匹配;在经济学基础上,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宏观、微观两方面效益着手,承担起企业自身的经济责任,逐步适应生产的社会化。
(二)责任会计的意义
责任会计改变了传统会计思维方式,完善企业会计现代化制度,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抑制企业行为的短期化,助推企业管理向纵深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加快企业现代化治理步伐,促使企业管理制度系统化、目标单一化、手段科学化和方式群体化。明确其责任与权限,其中重點明确企业权、责、利的划分,促进权、责、利落到实处,增强组织竞争力和活力,充分调动各责任单位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增强责任单位的责任心,防止各部门各自为政。同时,责任会计强化了会计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有效控制成本支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社会净效益最大化,推行企业责任会计是大势所趋和必然要求。
责任会计增加了会计信息适用范围,将责任数据化和控制具体化,优化企业会计行为,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提高披露社会责任信息自主性,倡导社会责任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企业责任会计加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有利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及时传递、控制、考核、报告准确可靠的经济环境信息,预测市场营销情况和动态,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效率,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优配置,保证经营目标的一致性,助推企业内部改革的深化。企业责任会计扩展会计理论研究空间,协调各责任单位利益分配关系,促进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加快经营管理机制的完善和转变,增强企业资金配置能力,有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构建企业绿色经营系统,强调企业的整体价值链,改善生态环境会计的贡献,激发企业经营活力。
三、责任会计发展演进
(一)西方责任会计的发展演进
20世纪初,国外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竞争激烈,为提高企业利润,提升企业竞争力,西方国家制定企业责任会计机制来加强企业内部各管理层的控制,责任会计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以下阶段。
1.科学管理体制下的企业责任会计
西方企业责任会计根源于泰罗制。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泰罗创建了“泰罗制”,即科学管理理论,其目的是提高职工的生产效率,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泰罗将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系统运用于管理实践,运用科学的方法挑选、培训工人,结合工人的生产过程和工作环境,制定出科学的生产规范和管理定额,采用差别计件法来激励员工提高生产率。泰罗制的建立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缓解劳资关系起到很大作用,美国会计学者进一步将泰罗制与会计相结合,提出了“供管理上用的会计”理念,并将标准成本和预算控制纳入会计系统,要求人们对由成本表示出来的行动负责,并将成本管理作为责任中心,侧重于成本管理实施控制、核算和考察;至此,会计职能进一步深化,企业责任会计的雏形产生。
2.分权管理制度下的企业责任会计
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国际经济发展不断深化、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经营越发繁杂,管理层次众多,部分职能部门为保全自身利益,可能会牺牲整个企业的利益。为解决这一问题、增加自身竞争力,企业在加强内部管控、提高职工积极性、减少成本的同时,必须对市场进行科学预测,准确、及时地掌握市场动态,进而作出决策,使公司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因此,单纯依靠泰罗理论管控成本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分权管理制度应运而生,侧重点逐渐由成本管控向成本、利润方向转变。企业内部管控以目标利润为基础,目标利润的设定则以内部经济责任管理为依据,将成本管理和利润管理划分为责任中心,明确责任范围,两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建立一整套责任单位的绩效考核制度。至此,责任会计体系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3.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下的企业责任会计
20世纪50年代后,跨国公司大量涌现,经济不断发展,企业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与此同时,职工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深化,仅着眼于企业内部控制、单纯依靠物质激励提高员工生产积极性的方式,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随着企业追求目标的不断提高,仅注重公司内部的管理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管理必须从内、外两方面出发,充分考虑企业的宏观、微观效益,尽量减少行为的盲目性。为使企业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现代管理科学完善了责任会计体系的构建。责任会计体系从物质、精神两方面出发,不断激发职工生產动力、责任心和合作精神;侧重成本、利润的同时,借助运筹学,预测最优成果,作出科学决策,保证企业获得最大利润。
(二)我国企业责任会计的发展演进
20世纪50年代,班组经济核算是我国最初企业责任会计形式,60年代班组经济核算发展为岗位责任制,70年代进一步发展为内部核算制,80年代初“责任会计”概念被引入国内后,会计界学者开始对责任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问题、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等进行研究。
针对责任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关系问题,有学者认为,责任会计和财务会计可以相互融合,统一核算;有学者认为应该以责任会计为基础,经过调整可以称为财务会计;还有学者认为二者是不同概念,属于并列关系。
关于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部分,有学者认为,分工合作与产品经济发展是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考核标准是利益,经济责任制也属于分工合作;部分观点认为,行为科学是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划分责任部门、落实任务、核算过程、实施监督是行为科学的要求。还有一些观点将信息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作为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
四、责任会计面临的挑战
(一)责任会计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
目前企业对责任会计的认识程度不够,应用较少,仅有少数大中型企业借助责任会计进行成本管理、考察责任部门业绩、进行内部结算等活动。而众多中小微企业由于企业规模等原因,没有了解责任会计的效用,没有借助责任会计方法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更多的是管理者凭借自身经验进行管理。
社会公众对责任会计的认识也仅限于对西方责任会计的理论研究,对责任会计的作用和职能等没有全面认识。限于大众和企业对责任会计缺乏认识,责任会计在我国的应用也比较少。
学者对责任会计重视程度不高,对其学术研究较少且浮于表面。会计学及管理学学者没有从理论上,对企业责任会计的应用进行研究,仅是对国内开展的车间、内部银行、班组核算、模拟市场核算等案例进行总结,并且这些经验总结没有系统、广泛地应用到实务界,仅在一些企业少量应用。
(二)责任中心设置不合理,指标体系不明确
企业对于责任部门的划分不合理,更多的是照抄国外责任会计形式,将企业各职能部门划分成不同责任中心,并将成本中心、投资中心和利润中心作为责任主体。责任中心的设定不符合企业的特点,虽能突出重点控制目标,但存在很多缺陷:不能体现企业的经营宗旨和业绩,将费用指标设定为责任主体,仅能考察出生产部门的生产情况,不能体现成本和效益的内在联系,也不能体现工作业绩的高低;设定容易导致各责任中心仅追求责任主体的高低,忽略了全面考核;对于某些任务,企业各职能部门都会发生费用,都应对资金使用情况负责,造成一个利润中心。
由于性质不同,针对同一指标完成率,不同职能部门的贡献并不相同,各部门之间贡献程度缺乏统一的划分标准,导致部门间产生矛盾,降低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使得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不能迅速作出反应。由于中西方在社会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国外责任会计制度的设定和我国各方面情况不相符,若只是照抄西方的模式不加以变革,企业责任会计的发展将会受到很大限制。
(三)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不完善、不及时
企业发展不断深化,其对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强,为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要求企业不仅要注重自身利润的增长,还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及时向社会公众进行信息披露。目前我国企业责任会计信息在披露方面有很多不足。
首先,缺乏信息披露意识;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企业责任会计的巨大效用,缺乏信息披露意识,仅是被动进行信息披露。其次,信息披露不真实;部分企业为提升社会影响,并没有全方位披露企业责任会计信息,仅披露一些有利自身发展的信息,这些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导致社会公众和企业管理部门不能对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再次,公布责任会计信息的形式比较单调;目前企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以财务报告、报表的形式进行,财务报告形式运用了会计学,却没有结合管理学,专门针对社会责任的报告则没有结合会计学,这两种方式都不能全面地反映企业责任会计信息。最后,企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法规不完善,监管不足,致使部分企业采用不真实信息进行责任会计信息披露。
(四)责任会计专业知识不足,高端复合型人才紧缺
责任会计相关理论体系的文献和教材较少。国内文献大都将责任会计理论的研究归入管理会计体系,在管理会计资料中,关于责任会计理论的讲解较为表面,没有深入分析;对于责任会计理论的介绍大多照搬西方责任会计理论内容,划分责任中心,不符合我国国情。
企业责任会计缺乏高端复合型人才。企业责任会计是一门结合管理学、会计学的新兴学科,从管理学看,企业管理者掌握现代管理学知识的比较少,从会计学看,理解且从事责任会计的人员比较短缺,同时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分配不合理,多数会计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较管理学发展落后,导致既掌握现代管理学知识,又了解责任会计观念的人才缺乏。所以,亟需培养企业责任会计相关人才。
五、责任会计优化路径
(一)增强企业责任观念,扩大企业责任会计的影响
企业管理者重视、会计人员的积极响应,是企业责任会计制度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多数企业管理者,对责任会计提高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增加经营绩效的巨大作用缺乏了解,不重视责任会计的建立,导致企业会计人员敷衍了事,将企业责任会计的建立流于形式,影响了企业责任会计的推广。
增强企业建立责任会计观念,扩大企业责任会计影响,增加企业责任会计推广力度,不仅是实施会计改革的要求,而且是增强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转变企业管理方式的需要。政府部门要扩大企业责任会计宣传力度,提高企业责任会计影响力;要建立责任会计机制相关研究机构,提高责任会计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让更多的企业了解责任会计机制的作用,扫除认识障碍,打消“企业责任会计无用”观点;有关责任部门要做好企业责任会计制度的组织、建立、监督、协调、检查等相关工作,激励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在责任会计建立过程中推陈出新,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企业责任会计机制。
(二)合理划分责任中心,明确责任会计核心指标体系
目前多数企业机构设置重叠、考核不到位、员工搭便车等问题仍然存在,导致责任会计推广困难,必须对管理机制加以改革,依据责任会计机制,设定责任中心、落实责任目标、完善责任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有很多新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要求促使企业不仅要对成本进行控制,而且要对责任部门实施更加有效的管理,提高员工生产的积极性,进而扩大销售量、提高投资效率、多创利润。首先,企业应确定经营总目标,责任单位依据经营总目标确定责任目标,明确划分每个职能部门的任务,依据“以责定权”原则,科学合理地分配各责任部门的权力;其次,制定奖惩制度,依据各职能部门的任务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最后,明确并建立动态指标体系,注重价值指标的同时,增加非价值指标,保留成本、利润、收入指标的前提下,依据企业情况,适当增加企业信誉、售后服务、自主创新能力等指标。
(三)强化企业责任会计意识,提高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的主动性
责任会计信息披露,能够提升企业地位,提高产品占有率。完善企业责任信息披露,首先,加强企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意识,定期组织员工进行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培训,让员工认识披露责任会计信息的巨大作用;其次,进一步完善责任会计理论的建立,为企业责任会计实务操作提供理论基础,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学习交流,加强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规范信息披露行为;最后,政府应该积极完善与企业责任会计相关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同时制定相关法规,监督信息披露的实施,促使责任会计能够真实反映企业内部责、权、利实施情况,抑制造假行为的产生,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
(四)加强责任会计理论与实务的融合,加大责任会计复合型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责任会计理论研究较为缺乏,随着市场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国际化改革不断深入,责任会计的构建是必然趨势,要求我国必须构建责任会计相关理论及实务体系,进一步推动责任会计体系推广。首先,责任会计体系的建立要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基于我国内部经济核算制的需求;其次,增进中西方交流,结合国外责任会计理论,依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采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建立责任会计理论体系;最后,鼓励管理、会计学界对责任会计理论进行交叉研究,深入开展实务调查研究,结合案例总结责任会计成功经验,形成完整的调研报告,推动责任会计理论的深化。
责任会计是从西方引进,要扩大责任会计在我国的推广,必须提高企业负责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强化管理学、责任会计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而提高责任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程度和运用范围。
参考文献
[1]胡承德,刘正军.论我国建立社会责任会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财会月刊,2008(35):80-81.
[2]郝向荣.环境责任会计:理论基础与优化路径[N].光明日报,2013-11-01.
[3]李连军.会计制度变迁与政府治理结构[J].会计研究,2007(06):33-40.
[4]许叶枚.关于我国企业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05):53-56.
[5]段海洲.论权责发生制在我国政府会计中的运用[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6]李孝林.中外责任会计产生和发展探索[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70-74.
[7]魏薇.责任会计在A公司项目研发管理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5.
[8]刘广生,肖好峰.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综述[J].财会月刊,2006(28):61-63.
来源:新会计 2017年6期
作者:任淑荣 朱广勤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