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的“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初期开放战略的转型和升级,其目标是开发和培育沿线欠发达国家或经济体的市场,加深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经济互联程度,形成共同市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可以归结为从经济互联到经济互通,而经济互通就是在经济互联的基础之上,降低产品、资本的流动成本,实现稳定的一体化市场。
同时,经济政策和相关市场规则等也要协调统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最终将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学并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
“一带一路”战略:时代背景与研究现状
2013年9月7日,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发表演讲时表示,各国应采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同年10月,习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又提出中国同东盟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不仅向沿线各国展示了中国打造互利共赢、共同命运体经济圈的发展决心,也反映了我国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战略决策能力。
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均受到波及,危机向纵深发展。而2009年欧洲部分国家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使得欧盟各国受到拖累,欧元区面临长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乃至产业政策的调整,全球经济复苏的希望再次受到重创。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美国2008年和2009年的GDP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3%和-2.8%,进入2010年以来稳定在2%左右,与危机前3%~4%的增长相比乏善可陈;欧元区的主要国家,如法国,近三年的GDP年均增长率不到1%;日本今年经济也是增长乏力,2012、2013年的增长率分别为1.8%、1.6%,2008、2009、2011和2014年的增长率为负值。
①中国的出口也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来自中国统计局的数据表明,我国自2010年起GDP增速放缓,即从两位数降至个位数,我国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近年来也不断波动,在某些年份甚至是负增长。2012年美国出台振兴制造业应对投资和消费放缓,2008年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我国通胀压力巨大,创新能力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使得我国产业调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迫在眉睫。②
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动因、实现路径等,他们的观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需要。张文木(2014)认为新疆连接中亚一带在历史上有被分裂势力规律性地多次重复过的地缘战略取向,所以中国必须未雨绸缪确保新疆和中亚地区的安全。赵华胜(2012)在解读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时认为这是对中国主导的“上合组织”的挑战,中国应该不反对、不主动,从中国的需求出发。我们可以认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是对美国“新丝绸之路”战略的反击。
二是经济发展的需要。董锁成等(2014)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贯通欧亚大陆,经济发展两边高中间低,产业发展分工互补性强。并且中亚地区可以为我国提供石油等能源,我国也可以利用公路、铁路、海路等多种运输方式构建跨大陆板块的交通经济带。高新才(2014)认为,依托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发展通道经济,可以对域内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也是激发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的必然选择。
三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升级和区域一体化的需要。白永秀和王颂吉(2014)认为,建设丝绸之路有助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经济重心西移,并且有助于构建新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在区域内推进经济一体化。丁晓星(2014)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具有多重战略意义:可以深化中国与大欧亚地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可以深层次推动西部大开发;可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推动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等。
总的来看,学界对“一带一路”的分析主要从政治、地缘、军事、外交和经济等方面,对于我国经济的作用也多与“区域一体化”“上合组织的延伸”“西部大开发的深化”相联系,并没有认识到“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型和升级。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外汇匮乏,外贸规模极小,外资尚未进入,使得我国外贸主要依靠低端产品,甚至原材料出口和初期加工贸易。
在进一步的经济开放中,我们只能选择向外国部分开放国内市场,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资金以及丰富的市场运作和企业管理经验来发展我国的经济,增加经济产能,以满足国内和国外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我国的产能部分地满足了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曾一度在发达国家市场中出现“中国制造”一词。然而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萎缩,我国经济产能过剩问题凸现出来,因此当前我国需要进一步的国际性开放战略——不仅需要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以及稳定和满足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还需要开发欠发达国家经济体市场,通过经济的互联互通,向欠发达经济体直接投资,开发这些国家的市场,使我国的经济产能进行转型和升级,并进一步扩大产能规模。
本文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开发战略的梳理,旨在分析“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经济内涵和实质,以说明该发展战略的经济影响。文章结构如下:前言部分介绍“一带一路”战略提出的背景及学者的主要研究认识,第二部分介绍我国初期开放战略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经济的特点,解析“一带一路”战略的内涵;第四部分主要说明如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第五部分是对“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经济影响的展望。
初期开放战略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梳理。1978年进行的改革开放是中国近现代史最伟大的变革之一,中国告别了计划经济束缚的内向型经济体制,彻底结束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发展道路。我国选择何种开放战略、何种开放政策和形式,都是在仔细考量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后做出的战略选择。
对外开放战略,不仅仅是市场化战略、体制改革战略,也是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国际化战略。很多学者对这一开发战略的发展过程有诸多研究,本文主要结合江小涓(2008)和谭肖肖(2010)的研究,介绍我国开放战略的发展历程,并将我国的开放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改革开放启动与探索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阶段、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阶段和开放战略转型升级阶段。前三个阶段为初期开放战略阶段,下面对每个阶段的经济形势和开放政策等作简单描述。
改革开放启动与探索阶段。本阶段时间跨度为1978~1992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局面后,我国人民当时的迫切要求是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1984年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正式把对外开放确定为长期“基本国策”。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试验阶段,我国历经“价格改革”“财政改革”“外汇改革”和国企放权让利等多种改革,为建立市场经济打下了基础,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
由于对外开放没有经验可循,我国在对外开放战略中选择了“试点”的方法,1979年中央下达文件,首先设立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为经济特区。中央对特区采取特殊的财政、税收政策,对外商投资的企业尤为照顾。在经济特区的成功实验下,对外开放的区域不断扩大。1984年,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
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初,中央又决定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全部对外开放。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建立也加快了沿海各省的发展。外贸出口行业不仅成为沿海各省资金的重要来源,也推动了对外开放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产能得到大幅提高。以广东省为例,日用电器、塑料、精细化工、服装、玩具、制鞋等当时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从1980年到1989年,出口额猛增21倍。这种试验性、逐步探索的对外开放模式增强了进一步改革的信心,也为扩大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阶段。本阶段时间跨度为1992~2003年。1992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进入新时期。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1992年至2003年期间,除了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的GDP增长率低于8%,其他年份GDP增长率均高于8%,在90年代初期一度超过10%。
经济体制改革释放的政策红利在这一阶段为经济助力不少,外汇、外贸政策的改革也继续有条不紊地进行。1994年起,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双汇率制并轨,开始实施外汇收入结汇制。90年代中后期,为了配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并规范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在金融、会计等领域的规则制定全面与国际接轨。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尤其是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对我国出口产品冲击很大,但是也为我国提供了一个优化部分产业结构的机会,“出口替代”的贸易模式逐渐被“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贸易模式代替。
这一阶段对外开放从有选择的政策性开放到全面政策开放过渡。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定下了继续开放的基调,党中央对于深化开放的问题达到了共识。1992年6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和重庆5个城市。后来又批准了合肥、南昌、长沙、成都等共17个省会为内陆开放城市。1993年1月,成立上海浦东新区。到90年代中期,全面外向型经济体系基本建立,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和内陆开放城市多形式、多层次,由点及面的开放格局。在2001年,中国经过多年谈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战略出现新的格局。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阶段。本阶段时间跨度为2003~2012年。加入新世纪后,我国GDP继续保持高增速,外贸依存度进一步提高,2007年达到66.6%,出口占全国总额的57.1%。出口产业劳动密集程度较高,吸收就业能力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同时也成为大进口国,2006年,中国是美国和欧盟第五大出口目的地,是日本第二大出口目的地,也成为吸收海外投资的大国。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平均年增长率8%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变化对世界经济亦有较大影响。
这一阶段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和区域经济组织,在东亚、东南亚影响力日益增加,积极参与“东盟”的合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以解决边界争议。在国内加强自贸区的建设,在对外政策方面逐渐取消对外资企业的优惠,并逐步建立起适合国际竞争的一整套制度框架。
开放战略转型升级阶段。本阶段时间跨度为2012年至今。经历“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形势总体虽有所回升,作为经济体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性合作也取得突破性进展:2014年,与韩国结束自贸区谈判,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指日可待。
但由于发达国家经济萎缩,使得我国经济的出口市场减小,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出口市场缩小,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政策增多,我国需要在国内国外同时寻找新的产品市场,这种全球经济“后危机”时代发展模式转型及经济结构调整,使我国经济面临很多前所未有的压力;加之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不仅给我国带来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还使得加工贸易难以为继;我国逐渐从能源出口国转变为能源消费国;部分产业产能过剩,资源消耗型产业需要进行产业转移和调整;城镇化率与世界主要国家相比仍然偏低。逐步开放的过程也使得我国区域性发展不平等现象严重,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明显优于中部、西部地区。针对这些多年积累的问题,我国政府适时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这是对初期开放战略的根本转型和升级。
初期开放战略需要转型升级。通过上文的梳理,简要说明了初期开放战略的意义。初期开放战略主要指的是我国自改革开放到2012年向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采取的自主但被动的经济开放战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可以划分为经济形成外向型经济和开放型经济两个阶段。综合不同学者的定义,外向型经济主要是指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其理论基础为比较优势理论,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扩大出口为目的;实现途径为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多为初期加工品;多利用税收等政策吸引外资,对出口企业退税增加其出口,对国外市场和资本的依赖性较重;这一时期,我国经济承接了发达国家经济体劳动密集的产业和生产技术,出口商品主要是满足发达国市场的需求。
但经历了1997年金融危机后,这种需要大量资源消耗和劳动力成本低下的对外加工贸易面临巨大挑战。2000年后我国首次提出“走出去”战略,提出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这种格局需要国内市场经济体制与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即国际市场规则)接轨。从国内开放制度试验区看,经历了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到现在的经济自由贸易区的试验过程。但在欧美国际市场疲软的当今,这种对外开放的格局也受到了挑战。
通过近30年的自主但被动的开放发展,第一阶段主要依赖向发达国家市场出口商品,同时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用资源和环境的恶化换来了初步发展;后一阶段优化了部分产业结构,也努力向国外市场出口,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发达国家市场,同时培育了国内市场,但这些都是被动式地适应发达国家市场需求而采取的对外开放政策。
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经济出现大幅度下滑,对中国产品的需求自然也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进而致使中国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初期开放战略已经难以维系,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培育市场,主动地开发国内和国外市场,特别是欠发达国家的市场,并建立起一套适合新兴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性规则。这些是现阶段我国必须并且有能力做到的,“一带一路”的对外发展战略就是应这一要求而提出。因此,“一带一路”不仅是初期国家开放发展战略的转型与升级,也是应新时代和新的世界经济环境要求而提出的新的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它的实施必将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较为深远的重大影响。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发现,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亟须对初期发展战略进行转型和升级。我国不仅需要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稳定发展发达国家的市场,同时还迫切需要开发欠发达国家的新兴市场。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正是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基础上对初期发展战略的转型和升级。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经济特点。“一带一路”东起东亚经济圈,途经东南亚、中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区,横贯亚欧非大陆,直通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处于“一带一路”腹地的广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却拥有强劲的经济发展潜力。
东南亚地区包括文莱、柬埔寨、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东帝汶和越南等11个国家。东南亚地区人口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第四大进出口贸易地区,是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之一。东南亚地区主要出口产品为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具体而言,东南亚国家普遍在石油、天然气、橡胶、木制品、农产品、水资源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中,印尼油气资源位列地区之首,为欧佩克成员国之一。由于东南亚地区工业化时间较短,工业基础薄弱,主要依靠外国直接投资推进工业化进程,基础技术、高新技术发展能力较弱,因此,该地区生产能力相对较弱。
中亚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土库曼斯坦等5个国家。中亚地区地处亚欧大陆中部,为战略要地,具有特殊的地缘特征,是大国势力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中亚地区是内陆地区,距海较远,对外贸易发展水平较弱。中亚地区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干燥,自然条件恶劣,荒漠、半荒漠、草原占据了地区绝大部分面积,水利发展滞后,农业发展水平较弱。中亚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具体而言,石油、天然气、煤炭、铀矿、铁矿、锰矿、铜矿、钨矿、钼矿、铬矿、铅锌矿等自然资源储量丰富,位居世界前列。
南亚地区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不丹、阿富汗等8个国家。南亚大部分地区河网密布,降水丰富,水利设施众多,农业发达,人口密度极高。南亚地区基本上均为欠发达地区,工业基础薄弱,城市化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由于喜马拉雅山脉、苏莱曼山脉等高大山体的隔绝,南亚地区与亚洲其他地区之间在地理空间上相对独立。南亚地区南临印度洋,港口较多,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额占GDP的比重普遍较高。
西亚地区包括伊朗、伊拉克、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土耳其、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也门、阿曼、阿联酋、科威特、黎巴嫩、塞浦路斯等19个国家。西亚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地形以高原为主,农业发展不足,但中部地区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西亚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结合部,是东西方贸易交往的交通要道,是联系三大洲、沟通两洋五海的现代化陆海空交通枢纽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西亚地区石油资源异常丰富,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分布不均,因此,西亚国家分为石油出口国和非石油出口国。
石油是各个石油出口国的经济命脉,石油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都占绝对优势,其他产业如建筑业、运输业、商业等均以石油产业为基础。非石油出口国经济主要以农牧业为主,采矿业、加工业发展不足,但由于具有地理优势,通过收取高额的过境费用而获得石油之利。
非洲地区包括埃及、苏丹、南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亚速尔群岛、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喀麦隆、南非等共60个国家或地区,其中53个为主权独立国家。非洲大陆以热带气候为主,气候带以赤道为中心呈南北对称性分布。非洲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自然资源密集国家和欧洲及中东等发达国家经济联系紧密,位于非洲最富国家之列。除这些国家之外,非洲大部分地区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不适合耕种,农业发展水平极低,是全球最贫穷的地区。非洲地区对外贸易、吸收投资、居民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发展都比其他地区缓慢,使得非洲长期受贫穷困扰,人均预期寿命极低,暴力事件时有发生。
总的说来,“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处于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与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之间的腹心地带,地理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是古往今来东西方贸易交往的交通要道。中亚、西亚、北非等地区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但同时伴随着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基础技术、高新技术发展能力极弱等特点。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土地肥沃,水资源富裕,农耕文明发展程度较高,劳动力资源富集。撒哈拉以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产能力低下,居民收入水平极低,消费水平极低,长期遭受贫穷困扰。
因此,”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优势特点可概括为:地理位置极其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劳动力资源富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劣势特点主要有: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吸纳国外投资能力较弱;基础技术、高新技术发展能力很弱。
在中国为“一带一路”地区奠定产业结构平衡发展基础的同时,中国的产品获得更大的需求,产能过剩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这就为中国国内进行产业结构优化赢得战略性空间。中国向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在更广袤的区域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被优化产业得以向外扩散,中国可以更加专注于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提升并完善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是明确的产权制度,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准则是价格。中国进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思想起源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志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及中共十四大的召开。虽然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历经了多年的努力建设,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在很多方面依旧不完善,国有经济占比过大、布局过广、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一直十分明显,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依旧相对混乱,城乡二元结构相对差距不减反增。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可以大幅提升并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逐步发展形成共同市场,然后走向一体化。在如此广袤的市场上,市场竞争自然会非常激烈,生产效率高的企业得以生存,效率低下的企业自然会被淘汰。这一市场竞争的力量足以粉碎任何来自政府的对低效率企业的保护。因此,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所有制结构必然需要经历大幅度的优化升级。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大幅度优化升级,必须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才能保障新型所有制形式的健康发展。这些产权制度的完善将有力地打破农业生产力的束缚,直接推动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善。因此,”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渐深入实施会不断提升和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
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初期形式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级形式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区域内两个及以上国家或地区,在同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的超国家性质的共同机构之下,通过制定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市场规则等,消除区域内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障碍,实现区域内互惠互利、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经济上高度协调统一的有机体的过程。世界上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是欧盟,但是,事实上欧盟尚未真正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这是因为直至目前为止,欧盟依旧未能建成一个可以统一决定所有成员国的经济、财政、货币、关税、贸易和市场等政策的超国家管理结构。因此,世界经济一体化就更遥远了。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可以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但这一过程跨越的时期绝对是非常长的。第一阶段,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与沿线地区的经济互联程度不断加深,不仅有产品的交换,还有资本的直接投资,中国与沿线地区形成零关税的共同市场。第二阶段,在形成共同市场之后,基础设施逐渐实现互通,经济政策与市场规则逐渐协调统一,人民币成为区域内通用货币,中国与沿线地区逐步实现经济一体化。第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区域之间的产品交换、资本的直接投资也会逐步提升,进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同市场,然后在此基础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互通程度不断加深,进而逐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一体化。以上三个阶段中,无论是哪一个阶段都将经历非常长的发展时期,因此,“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将是极其长远视角下的影响。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会不断加深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经济互联程度,形成共同市场。然后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经济政策与市场规则等不断协调统一,经济互通程度不断加深,逐步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最终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因此,“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能持续扩大中国及沿线国家的经济产能,不断优化这些国家的产能结构,促进市场经济的升级发展,还能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
作者:李绍荣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6年5期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