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疾病临床治疗的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4-04-05 09:25  


第1篇:浅析灸法在中医儿科疾病临床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灸法作为外治疗法的一种,在中医儿科临床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多种儿科疾病都有其应用价值。小儿脏腑娇嫩,肌肤薄弱,易受药物毒副作用的伤害,而且内服中药困难。灸法无毒副作用,可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增强体质、防病保健,且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随着灸法仪器和材料的不断改进,更便于应用推广。深入全面地研究灸法对小儿疾病的作用,能更好地指导灸法在儿科中的运用,为更多的儿科疾病提供安全有效、低廉绿色的治疗方法。现将近5年来灸法在儿科疾病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腹泻


唐英等1用艾灸法治疗小儿慢性腹泻20例。治疗组选取关元、神阙、足三里(双)穴,采用艾条灸法,艾条点燃后距穴位皮肤约5cm左右,以温热不痛为宜,每穴灸20min,宁颗粒,有效率为85%。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武志2通过艾灸仆参穴佐治婴幼儿腹泻98例,施以悬灸,将已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约0.5~1寸,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患者感到舒适无灼痛感,以皮肤潮红为度,每穴灸10min左右,每天1~2次,有效率为83%。林绍琼等3采用改良艾灸法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100例,结果显示,改良艾灸法止泻起效时间快,更能缩短腹泻时间、改善中医证候,同时该法操作简单,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避免了小儿服药困难、内服药物毒副作用大等不足,发挥了中医外治法优势,值得推广。徐秋菊4通过艾灸神阙、足三里穴治疗小儿虚寒性腹泻50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8%。灸神阙穴可促进阳气升发,激发经络之气,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主逆气而泄。因此,神阙、足三里穴共灸治疗虚寒性小儿腹泻显效更快。闫冬梅等5通过采用四步艾灸法治疗小儿慢性泄泻发现,四步艾灸法联合应用可以加强艾灸透热及传热作用,使所灸腧穴联络的脏腑及经络得到更有效的调节及疏通,加强治疗效果。回旋灸有利于温热局部气血;雀啄灸有利于加强施灸部位的热敏化程度,疏通局部的经络,从而为局部的经气激发,甚至产生灸性感传作进一步地准备;循经往返灸有利于疏导经络、激发经气;温和灸则有利于激发施灸部位的经气活动,发动灸性感传,开通经络。张现豪6对比温和灸与丁桂儿脐贴治疗脾虚型小儿泄泻的疗效,结果提示温和灸、丁桂儿脐贴都能减少患者的大便次数、改善大便性状,但温和灸较丁桂儿脐贴改善更为显着(P<0.05)。高伟民7通过附子理中汤加减配合灸法治疗小儿慢性腹泻26例,结果显示中药内服合足三里隔姜灸治疗小儿腹泻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隔姜灸足三里可以通过温通经脉、祛除寒湿治疗腹泻。刘琳等8观察灸法配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脾胃虚弱型泄泻疗效,对照组给予口服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础上加用灸脾俞(双)、神阙穴,每天1次,6d为1个疗程,结果有效率观察组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76.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有隔盐灸、点灸法及背部十二胸椎灸法等治疗小儿腹泻均取得了较好效果。以上资料充分说明了无论是单纯的灸法,还是灸药联合应用,都能在小儿腹泻的治疗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2遗尿


洪嘉蜻等9将99例小儿遗尿症患儿随机分为艾段灸组、针刺组和药物组,艾段灸组与针刺组选取百会、命门、肾俞、膀胱俞、关元俞穴,每天1次;药物组予中成药缩泉丸口服,每次2g,每天2次;各组均连续治疗14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d,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显示:总有效率艾段灸组为90.90%,针刺组为93.93%,药物组为69.6%。艾灸组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及针刺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艾灸组及针刺组疗效优于药物组。结果表明,针灸疗法治疗小儿遗尿疗效确切,且无不良反应,尤其是艾段灸法具有操作简便、无病无创、易于被患儿接受等优势。卢华锋等10通过对68例小儿遗尿症患者对比治疗观察发现,总有效率方面灸法配合耳穴贴压治疗的34例与针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者的治疗依从性更好,更适于临床推广。任莉赟[11]将附子切细研末,以调黄酒,作成2~3mm厚的药饼,交替放置于关元及命门穴,上置艾柱,并在药饼下衬垫纱布,以防烫伤,每穴灸3壮。上述针刺配合灸法均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3d后继续下1个疗程。结果:治愈(经治疗后未再遗尿,1年内无复发)36例,占72%;好转(遗尿次数减少,睡眠中能叫醒排尿)10例,占20%;无效(遗尿无改变)4例,占8%,总有效率为92%。该研究表明,针灸并用可奏补肾益气、固摄止遗之功,临床疗效较好。曹淑华等[12将67例患儿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中药组,各治疗10次,结果显示,热敏灸组34例中,痊愈26例,好转8例,无效0例;中药组33例中,痊愈15例,好转18例,无效0例。研究表明,热敏灸组治愈率高于中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刘辉[13]治疗58例遗尿患儿,取双侧三阴交及关元穴针刺加艾灸,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显示,痊愈(治疗后遗尿症消失半年未复发)50例,占86.2%;好转(经治疗后遗尿次数明显减少,睡眠中能叫醒排尿计)8例,占13.8%,总有效率为100%。姚慧芸[14]治疗33例遗尿患儿,主穴选取关元、膀胱俞、气海、三阴交、中极,并加以辨证取穴,针刺得气后给予艾灸,每天1次,连刺3d后,改为隔天治疗1次,10次1个疗程,疗程间隔3d。患儿经过3~5个疗程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9%。王学军[15]结合针刺及艾灸方法治疗60例患儿3个疗程。结果治愈45例,占75%;好转11例,占18.3%;无效4例,占6.7。总有效率为93.3%,且年龄越小疗效越好。在上述针刺和灸法的对比研究中可以看到,针法与灸法在小儿遗尿的疗效中,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二者均可获得较好效果,但因患者对艾灸法依从性更好,因而有着更好的推广优势。


3呼吸系统疾病


陈小波等[16通过白芥子冷灸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研究显示,白芥子冷灸对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药物,而且安全性高,患儿依从性好,适宜于对小儿进行治疗操作。祁鹏等[17给予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糖皮质激素吸入疗法及药物治疗,且在哮喘发作时均使用常规平喘和抗炎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灯火灸治疗取穴:实喘取肺俞(双)、定喘(双)、天突、膻中;虚喘取肺俞(双)、定喘(双)、天突、脾俞(双)、膻中、肾俞(双)、命门、气海、足三里(双)等穴,同时辨证配穴。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5%,对照组为6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临床观察表明,灯火灸疗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取材方便、辨证灵活、见效快、疗程短和治愈率高等特点。灯火灸疗法联合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小儿哮喘疗效肯定,而单用灯火灸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杨维荣等[18]用灸法配合中药治疗婴幼儿肺炎后期(包括迁延性肺炎)咳嗽啰音久不消失的患儿57例,疗效满意。方法:取背部肩胛下区或腋下啰音最明显处以及百劳、膏肓、定喘、肺俞等为主穴,同时辨证配穴,用艾条灸每次灸5min,每天2次。结果表明,灸药合用可使婴幼儿肺炎后期炎症迅速消失。彭娜等[19]将90例患儿按病情分层抽样的实验设计原则分为艾灸组、灸药结合组和中药组各30例,艾灸组采用单纯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min,每天1次,中药组以口服平喘方为主,每天1剂,分2~3次温服,灸药结合组的艾灸方法及穴位同艾灸组,中药处方及服用方法与中药组相同,3组疗程均为2个月。结果显示,单纯艾条温和灸及口服中药治疗虚性小儿哮喘非急性发作期均有较好的疗效,而灸药结合临床效果更突出,对轻度病例则可以采用单纯艾条温和灸治疗。田新发等20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在内服自制中药调元玉屏汤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新型艾灸按摩器滚动艾灸疗法,对照组采用艾条悬灸法,取风门、肺俞、膈俞、脾俞、巨阙、中脘穴为主,治疗3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显示,显控率、总有效率观察组为66.7%(20/30)、0.0%(27/30),优于对照组的40%(12/30)、3.3%(25/30),两组治疗后当年哮喘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且治疗过程中,观察组较对照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皮肤感染等不良反应。可见,新型艾灸按摩器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小儿哮喘缓解期疗效显着,可减轻症状,减少哮喘发作次数,效果优于艾条悬灸。


4其他疾病


杨俊等21将90例手足口病患儿分为3组,分别采用点灸结合常规西药疗法(灸药结合组)、常规西医疗法(西药组)、点灸疗法(点灸组)。灸治:主穴选取大椎、肺俞、曲池、尺泽、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穴,辨证配穴。3组均治疗7d后比较疗效差异。结果:在皮疹、口腔疱疹消退、便秘或便溏消退、消化不良和厌食消退时间以及有效率方面比较,灸药结合组优于西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点灸法能够较理想地改善小儿手足口病的消化道等症状,缩短病程,减少患儿痛苦,较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更为明显。点灸结合西约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是提局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康文杰22通过临床研究发现,肾敷灵择时敷贴加灸法治疗脾肾两虚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显着提升治愈率,改善临床症状,降低p2-MG水平,安全可靠,值得大力推广。中国民间疗法还记载了督脉铺灸法23治疗小儿咳喘、遗尿、泄泻等疾病,以及用火柴火灸法与三棱针点刺法24治疗儿童痄腮,灸法[25]治疗复感儿“三虚”证等。近年来,抽动-秽语综合征、青少年近视、过敏性鼻炎、小儿脑瘫康复等也用到了灸法。


5总结


上述研究充分证实了小儿灸法在儿科疾病治疗中的良好效果,尤其是在腹泻、遗尿、咳喘中的应用比较广泛。随着艾灸方法和仪器的不断改进,以及艾灸机制的深入研究,艾灸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中也应当发挥更加广泛的作用。但目前对小儿灸法的应用研究主要基于某一个病种或是某一种方法,或是依附于成人灸法研究一隅,这就对我们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研究提出了要求,以为灸法在儿科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更充分的依据和指导。


作者:李明月(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第2篇:推拿治疗儿科疾病的临床研究


推拿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推拿疗法已广泛用于治疗儿科疾病。为探讨推拿疗法在现代儿科疾病中的适应症,笔者对近30年期刊文献中关于推拿治疗儿科疾病的临床研究类文章进行总结,初步归纳儿科推拿病谱。


1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文献数据库来源于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81-2011年)、万方数据库(1995-2011年)、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1989-2011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2011年)。检索截止日期为2011年12月。


1.2检索策略以主题或关键词“推拿按摩手法”and“小儿”进行文献检索。


1.3纳入文献的制定


1.3.1文献纳入标准①推拿治疗小儿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病例数为10例);②不区分医学类别,包括中医、西医、苗医、蒙医、藏医、壮医等全部纳入。


1.3.2文献排除标准推拿疗法运用于儿科疾病治疗的实验研究、理论探讨、经验总结、综述、个案报道(病例数<10例);②各数据库中重复的文献、重复发表的以及重复使用数据的文献1;③推拿疗法作为次要治疗方法的文献。


1.4分析方法根据某一种疾病文献出现的频次及病例数的高低筛选高频系统和高频病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对疾病进行分类2。以原文提及的病名进行分类,同时具有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的以西医病名分类,未收入ICD10的疾病归属于其他。病症种类超过10个,总病例数大于9000的属于高频系统,报道频次超过10次,病例数大于600的为高频病种。


2研究结果


2.1文献检索情况用以上检索条件,将四个数据库合并、删除重复整理得到有效文献1383篇。


2.2疾病分布情况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得出推拿疗法治疗儿科疾病共涉及15大类系统,100个病种。在15大类系统中消化系统为高频病症系统,100个病种中腹泻、肌性斜颈、脑性瘫痪、小儿厌食症、肱骨髁上骨折、遗尿、哮喘、咳嗽、高热、营养不良、便秘、反复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消化不良、髋关节半脱位节病、先天性畸形足、腹痛、尺桡骨远端双骨骨折、桡骨小头半脱位、小儿夜啼、积滞、小儿惊证为高频病种。为客观反映推拿疗法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考虑各系统病症的均衡性,兼顾临床治疗频次,总病例数由高到低排列,每个系统后括号内为该病症系统的病种总数、文献篇数/总病例数,每种疾病后括号内为该种疾病的文献篇数/总病例数。


①消化系统(10个病种,447/43802):腹泻(379/38545),消化不良(13/1555),便秘(25/1636),肠套叠(5/339),腹股沟嵌顿疝(9/1039),慢性浅表性胃炎(1/50),术后胃肠功能紊乱(1/30),小儿口疮(12/553),小儿地图舌(1/38),婴儿疱瘆性口炎(1/17)。②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病(7个病种,253/20225):肌性斜颈(176/15526),臀肌挛缩症(4/136),小儿落枕(2/50),小儿腰椎间盘突出症(1/13),小儿骨盆倾斜症(2/1097),肘关节僵硬(3/104),髋关节半脱位(65/3299)。③症状、体征和临床与实验异常所见,不可类与他处者(13个病种,209/17908):腹痛(15/1119),小儿厌食症(101/9598),咳嗽(32/2883),咳喘(7/845),小儿生长痛(3/132),高热(31/2311),小儿脱肛(2/36),小儿夏季热(7/311),功能性呕吐(5/479),小儿吐弄舌(1/35),新生儿吐乳(2/47),滞颐(2/43),小儿膝关节疲劳痛(1/69)。④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15个病种,181/16240):,肱骨髁上骨折(102/9980),尺桡骨远端双骨骨折(12/641),股骨干骨折(9/679),肱骨外髁旋转移位骨折(4/117),孟氏骨折(3/116),尺骨下1/3骨折(1/50),胫骨远端骨垢骨折(1/40),小儿大腿内收肌损伤(3/164),小儿胭肌损伤(1/17),桡骨小头半脱位(35/3992),小儿寰枢关节半脱位(2/58),尺桡关节半脱位(2/85),下尺桡骨关节脱位(1/50),骶髂关节错位(4/238),中毒性肠麻痹(1/13)。⑤神经系统(8个病种,110/11180):脑性瘫痪(89/9519),周围性面瘫(6/518),癫痫(3/467),小儿头痛(1/25),小儿急性偏瘫(1/36),中枢协调障碍(1/43),臂丛神经损伤(7/455),小儿坐骨神经损伤(2/117)。⑥其他(15个病种,145/9531):遗尿(76/3937),小儿夜啼(29/2540),小儿惊证(13/631),积滞(10/1225),小儿癃闭(5/143),小儿尿频(2/135),小儿牵拉肩(2/96),痿症(1/560),肩关节假性脱位(1/30),小儿汗症(1/55),脾虚综合征(1/60),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1/31),踝关节骨错缝(1/48),黄疸(1/30),小儿聋哑(1/10)。⑦呼吸系统(8个病种,88/7496):反复呼吸道感染(23/1703),哮喘(28/2039),感冒(7/1058),支气管炎(14/1579),肺炎(6/459),慢性扁桃体炎(5/452),鼻炎(4/176),小儿疮瘆性咽夹炎(1/30)。⑧先天性畸形、变形和染色体异常疾病(4个病种,30/2075):先天性畸形足(18/1176),先天愚型(1/13),原发性脊柱侧凸(2/132),先天性髋关节半脱位(9/754)。⑨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个病种,25/2062):营养不良(25/2062)。⑩传染病和寄生虫病(4个病种,7/1515):小儿胆道蛔虫(1/10)、小儿麻痹后遗症(4/1350)、百日咳(1/103)、小儿病毒性腮腺炎(1/52)。?血液及造血器官疾病和某些涉及免疫机制的疾患(3个病种,9/536):小儿缺铁性贫血(7/462),小儿营养不良性贫血(1/35),小儿免疫力底下(1/39)。?眼和附器疾病(6个病种,8/324)小儿斜视(3/122),小儿近视(1/60),小儿急性结膜炎(1/40),小儿泪囊炎(1/25),麦粒肿(1/25),小儿弱视(1/52)。精神和行为障碍疾病(2个病种,4/195):儿童多动症(1/39),抽动秽语综合征(3/156)。?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3个病种,4/150):小儿麻瘆(2/46),荨麻瘆(1/42),湿瘆(1/62)。?泌尿生殖系统(1个病种,1/68):小儿急性尿路感染(1/68)。


3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发现,随机对照试验较少,临床试验的论证强度较低,叙述性研究和小样本及个案报道占大多数;科研设计存在缺陷,随机方法、诊断标准、疗效评价标准、随访、复发率等指标的描述不够具体;缺乏统一量化的评定标准指标,操作部位描述不够精确,刺激的频率的强度较少有定量描述。


4展望


今后对推拿疗法治疗小儿疾病应严格进行科研设计,严格控制研究质量,提高文献报道质量,应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和原理,努力遵循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前瞻性科研原则。规范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和部位及操作手法。


本文仅是对儿科疾病推拿病谱的初步探讨,推拿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的防治疾病的方法,可以广泛用于治疗儿科各个系统病症,尤其在消化系统病症方面具有优势。除此之外,推拿疗法还可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为了更好的运用推拿疗法,我们需要对推拿病谱进行深入的研究,推拿病谱的研究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一方面要继续研究推拿基本病谱,即推拿究竟可以治疗哪些疾病;另一方面要研究推拿等级病谱,即哪些疾病可以单独运用推拿治疗,哪些疾病可以以推拿治疗为主,哪些疾病推拿可以作为辅助疗法,以及推拿疗法不确切的疾病,这对于充分了解推拿作用规律、合理的运用推拿疗法、提高推拿临床疗效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蒋龙龙,王红(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