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
发布时间:2024-03-05 09:02  

生活在新的大环境下的“90”后大学生,由于其生长环境、教育背景等的差异,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也都直接或者间接被影响着,具有鲜明的、独特的时代特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了解“90”后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教育者面临的新课题。

 

本文论述了“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并在全面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对进一步加强“90”后理工科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并明确了社会、学校和老师的定位,以促进“90”后大学生在心理上更好发展。

 

大学生作为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代表着最先进的流行文化,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的、重要的群体,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90”后大学生,是被当今社会各界热议的新一代群体,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时尚、青春、非主流俨然已成为他们的代名词,他们个性特征鲜明、热情豪放、思维活跃,但是他们也同时表现出依赖性强、抗挫能力差、团队意识淡薄和人际交往能力差等特点。这些特点引发“90”后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出现学习方面、生活方面和人际交往方面等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紧密结合“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注重开发其自身潜能和积极因素,采用积极的、科学的评价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内在激情,从理论到实践提升他们的个人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最终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

 

  1“90”后理工科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1.1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

 

  “90”后大学生生活在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接触和了解信息的渠道广泛,信息内容全面多样,看待事物拥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独立性特征鲜明。 “90”后大学生是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的素质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对信息的获取迅速,遇到问题敢于独立判断并发表自己的观点,相对于过去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和个性泯灭,这种主题意识的强化是一大进步;但是,过分强调个体意识的多样性也易演化成极端个人主义。另一方面,“90”后大学生是在两代人的呵护、宠爱下长大的,集千般宠爱于一身,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父母替他们安排好了一切。由于从小缺乏磨练,缺乏独立生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摆脱对家庭和他人的依赖,依赖性强,当遇到挫折时,就会表现出想通过他们去解决,独立抗挫能力弱的特点。

 

  1.2敢于接受挑战与抗挫抗压能力差并存

 

  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挑战是生活中必须的游戏,他们喜欢面对挑战、追寻挑战,他们的生活激情更多地来源于各种挑战。然而,“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中,一旦出现任何不顺利或挫折,父母长辈等都会出面帮助孩子排忧解难,导致他们普遍缺乏自立和自控能力。“90”后大学生在踏出家门进入学校后,在独自面对一点的不顺心或是挫折失败时,无法冷静应对并合理处理,不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容易不知所措甚至是自暴自弃,乃至借用睡觉、游戏或者小说来逃避,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或做出其他极端行为。

 

  1.3自信张扬、热情开放与沉默孤独并存

 

  “90”后的大学生大都热情、开放、充满活力,善于言谈,但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热情、开放、能言善辩是在熟悉的人、朋友面前。当和陌生人面对面地接触时,他们就表现得比较沉默,不善言辞,让人感觉比较清高。尤其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QQ、微信、网络游戏等虚拟平台已成为他们与人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他们也能够在各种虚拟平台中畅所欲言,没有界限,没有背景,比现实的交流更容易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过分地依靠网络工具和使用网络语言,会导致在现实生活中,再面对周边同学、朋友和亲人时,思维和交流方法不能和网络中区分,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导致交往失败。通过部分学生我们了解到,喜欢沉溺于网络等虚拟世界的大学生与同学交流并不多,他们的交往范围仅限于网络朋友或者同宿舍同学。由于生活习惯,爱好等差异,有的学生甚至在宿舍也很少说话,同学们会反映他比较孤僻,遇到事情也从来不和周围同学说,时间长了,别的同学也会觉得他们不合群,不好交往,渐渐地大家会习惯于他们的沉默,遇到事情也很少与其交流。这样,他们自己就会觉得孤独,这部分同学最后大多会直观表现为学习困难和人际交往困难。

 

  1.4认知水平提高、 思维活跃与自以为是并存

 

  在当今信息大爆炸时代,“90”后的大学生们获得新知识的途径更加多样,范围更广,在认识的过程中不轻易接受某些结论,不满足现象的罗列和陈旧乏味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依据自己的思考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他们开始由接受型学习为主向接受型和创造型相结合的学习转变,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活动,在实践中尽可能地了解所学专业的实际需要和发展前景,不少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有重大发明,在理论上有所建树。但由于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不丰富,基础知识不广博,加上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以及思维的复杂性,在认识与分析问题时,容易向消极方面转化,觉得自己知识面广,思考问题能力强,见识高人一等,总把较新鲜或者符合自己意愿的观点作为真理,导致自以为是,目空一切,听不进别人的观点或建议,陷入片面性的境地。

 

  2“ 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成因分析

 

  2.1社会因素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多元化,近年来,老百姓的物质生活相较以往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在各种社会场合,都充斥着各种各样好的、不好的具有符合当今经济环境的社会价值标准和文化氛围。“90”后大学生大多一出生,就获得了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完善的医疗保障、较好的基础教育。他们思想前卫、肤浅,在与世界融合的过程中能迅速接受各种各样的思潮,由于他们年龄尚轻,思想并未成熟,还不完全具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理性境界,所以他们爱慕虚荣,追求时尚,甚至价值取向模糊。此外他们从未经受过物质匮乏之苦,这让他们越来越远离艰苦朴素的传统观念。所以,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生活总是一帆风顺,没有困难、没有目标,不思进取,毫无顾忌的享乐;对自己的未来,他们普遍感到很迷茫。但这不应完全是他们的错误,而是社会大环境的结果。

 

  2.2家庭因素

 

  “90”后的大学生多出生于四二一家庭,即四个老人加上两个大人共同抚养一个孩子,他们是家庭的中心,对于他们的要求,父母和家里长辈都尽量满足。这让他们习惯性地在家庭消费、家庭活动等事项中积极发表自己的意愿,而这些意愿也往往会在父母等长辈的迁就下成为了现实。长此以往,就培养了他们性格中独立和自信的一面,同时也伴随有自私和专制的一面。家庭给予他们的总是满足,这让他们形成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的错觉。家人的长期精心呵护,让“90”后大学生们误以为索取是理所应当,从而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关注个人需求,只知索取,不懂感恩和回报,缺乏必要的感恩心理。此外,过分的保护也导致他们的挫折承受能力很弱,小小的失败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2.3个人因素

 

  价值取向多元化,责任意识不强,经过调查,尽管大多数“90”大学生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健康的,但是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人生目的依然较“80”后大学生更加多样化,仍然存在找不到自己正确的人生定位的问题。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实现远大理想和目标已经不是他们人生追求的第一位,而是把眼前的利益和实现较高收入作为人生追求的第一目标。这反映出大部分“90”后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思考不够,存在模糊的认识,导致其急功近利,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不强。很多“90”后把游遍天下山水,吃遍天下美食当成自己生活的目标,于是吃遍天下美食,追求品牌,游览风景名胜,体验浪漫的爱情故事几乎成了这个群体的时尚。相对于老一辈来说,他们没有了自己的信仰、目标,失去了自己的文化根基,抛弃了远大的理想,没有前进的动力,变得越来越现实和功利。于是学习浮躁,静不下心,高分低能,经不起风雨,不懂合作,不关心他人,颓废等批评就全落在了他们身上。

 

  3教育创新相关建议

 

  3.1正确看待“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任何一个年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都是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信息大爆炸时代,“90”后大学生具有种种我们不能理解甚至是看不惯的行为或性格特点。我们不能过多地去批评他们,应该抱着平常的、积极地心态去对待他们凸显出来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并适当地利用这些特点对他们采取适合他们个性特点的教育方法。承认在他们身上存在某些共同的个性特点,并试着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方式,进而产生同理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工作。

 

  3.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抢占网络思政高地

 

  “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舒缓“90”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改善心理弹性,使其适应现实状况并达到心理健康水平,还必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具有实效性、长效性的教育。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大量运用说教的手段,学生难以接受。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辅助手段,通过心理疏导、心理干预等手段来处理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使得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目前,“90”后大学生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就是网络,其中包括论坛、微博、QQ、微信等平台。充分利用这些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用多管齐下的方式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面,探索舆论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快速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地,最终达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3.3整合教育资源,加强教师队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充分利用社会环境资源、以网络为主的现代媒介资源以及以学校教师为主的人力资源等教育资源,将不同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既可以发挥各自之长,又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还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性。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有限的专职心理咨询老师,发挥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辅导员以及其他任课老师的积极作用,通过言传身教等方式,可以对其产生润物无声的积极的心理影响。此外,面对新的学生特性,加强教师队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就业指导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外,还应及时更新和提高自身知识结构和技能,创新工作方法,构建媒介素养教育理论。

 

  3.4加强社会实践锻炼,积极引导大学生人格的自我教育

 

  高校各组织要根据“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长、能力等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锻炼活动,形成以班级、团支部、党支部、社团等组织活动,学生具体操办活动的模式,尽(下转第74)(上接第10)可能使更多的学生都能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高校各级组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考察、培养、教育,有针对地对他们施加压力,在实际工作中自我教育、自我锻炼提高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综上所述,“90”后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新鲜血液,也是当代社会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自己年代的鲜明的特征,有着独特的心理特性。要想做好“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先要全面了解“90”后大学生个性特征以容易出现的问题,然后再结合具体问题提出对策,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作用,整合各种资源,有针对性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王凤 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10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