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的国际系统层次分析
张 起 铭1 任 者 春2
摘要:国际系统层次分析分为国家、区域和全球三个层面,战略思维定位模式分为功能、性质和目标三个方面,两相结合,构成了对总书记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的分析框架。在国家层面上,总书记基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论述优秀传统文化,其功能即优秀传统文化的六大时代价值,性质是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目标是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区域层面上,总书记基于造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论述优秀传统文化,其功能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深厚基础,性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脉,目标是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全球层面上,习近
平总书记基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论述优秀传统文化,其功能是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性质是中华文明拥有文化主体性,目标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关键词:文化思想;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国际系统层次分析
2023 年下半年,总书记的三项重要活动,包括 6 月 2 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发表讲话、6月 7日给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发去贺信、10月 7-8日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促成了学界对文化思想的研究呈现井喷态势。陈志刚认为,总书记的“新定位”是“第一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摆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视为民族发展的‘根和魂’,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源泉”①。笔者认为,文化思想在 2023 年 10 月正式提出,必须将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纳入到作为一个完整科学体系的文化思想中进行研究,提升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清晰呈现总书记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从而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贡献学术力量。
一、已有研究的特点与本文的分析框架
在文化思想研究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研究举足轻重,但“聚焦”研究较为薄弱。新时代以来,在知网的期刊数据库里,截至 2024 年 1 月 30 日,篇名含“”和“文化思想”的 CSSCI期刊论文共 141 篇,首次出现的论文是在 2015 年,但最近一个月(2024 年 1 月)里就发表了 73 篇,超出过去的总和(参见图 1)。同样的时段里,聚焦于“”与“传统文化”的 CSSCI 期刊论文共有107 篇,数量也较为可观,首次出现的论文是在 2014 年,早于文化思想的研究。然而,与习近
平文化思想研究的发展趋势不同,对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的研究早在 2020 年就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趋势(参见图 2)。由此可见,在文化思想研究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聚焦”研究亟须加强。
同时,关于文化思想以及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的学术研究均需提升研究质量。这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研究视角需要进一步拓展。以 2023 年 6月 2日以来篇名含“”和“传统文化”的 6 篇 C 刊论文为例,有 3 篇是从文化思想的角度展开研究①,还有 2 篇分别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党人的视角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意蕴②,另 1 篇宏观概括了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及其创新贡献③。其次,研究问题需要进一步凝练与深挖。以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定位研究为例,篇名含“定位”“习 近 平”“传 统 文 化”的 文 章 只 有 2 篇④,均 发 表 在 2020 年,且 与 论 文 主 题 相 符 的 实 际 上 只 有1 篇。最后,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需要进一步加强。上述论文极少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论方法或者有自我构建的逻辑严密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展开科学的分析。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指出,“拒绝一个范式而不同时用另一个去取而代之,也就等于据斥了科学本身”⑤。“实际上,正是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性出场,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阶级意识、意识形态与科学的一致性”,成为“真正的实证科学”。⑥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尝试用国际系统层次分析方法来研究总书记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
国际系统层次分析方法是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早期国际系统的层次划分主要是经典现实主义理论家华尔兹的国际系统、国家、决策者个人⑦;后来主要是超国家、国家、次国家,强调“互动层次不同于宏观结构层次和单位层次,有其自身的研究意义和价值”①;近期主要是全球、区域、国家,这是本文分析框架的纵向结构。横向结构则是总书记的战略定位思维模式。总书记“在分析重大战略问题和进行重大战略决策时,十分善于通过战略定位来设定问题解决的基本原则、路径和方法”,即以功能定位构建完整体系、以性质定位确立核心职能与作用、以目标定位指明发展方向。②据此,本文的横向分析框架为功能、性质和目标。
国际系统层次分析于文化思想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意义。国际系统层次分析是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能够从“斑杂破碎的世界”中找到“普遍规律”③,符合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的“必须坚持系统观念”④作为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二是实践意义。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进一步要求:“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体系构建任务同样如此。鉴于“西方国际关系领域的重大理论突破无不借助于方法论的创新与发展,且主要是应用国际系统层次分析的结果”⑥,可以确信,国际系统层次分析的方法能够契合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的构建要求,亦能够使文化思想的理论体系更加科学,更加清晰,更加可感可行。
二、国家层面:总书记基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论述优秀传统文化
总书记创新性地挖掘和阐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六大价值功能,指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五种特性,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发展目标。整体而言,在国家层面上,总书记基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论述优秀传统文化。
(一)功能:优秀传统文化的六大时代价值
2013 年,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 经 成 为 中 华 民 族 的 基 因,植 根 在 中 国 人 内 心,潜 移 默 化 影 响 着 中 国 人 的 思 想 方 式 和 行 为 方式。”⑦2014 年,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了优秀传统文化于国家层面的重要性:“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⑧同年,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明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六大时代价值,指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①。这六大时代价值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六大功能,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六大功能有三个方面的集中体现。一是体现为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确立的“生生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等价值,二是体现为中华民族面对各种天灾人祸的严峻危机时,每每焕发出“风雨同舟”“守望相助”“协和万邦”的民族精神,三是体现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②。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六大功能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二)性质:优秀传统文化五个“突出特性”所代表的国家文化软实力
2013 年,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③2016 年,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用。”④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范畴,标志着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2023 年 6 月,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⑤9 月 14 日,总书记在向“2023 北京文化论坛”致的贺信中指出,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⑥在五种特性中,总书记特别强调“创新性”。2014 年,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讲话,要求“努力实现传统
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⑦。后来,他在 2019 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明确说“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⑧。2022 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指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⑨。2023 年,总书记在北京文化传承座谈会上总结道:“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①
(三)目标: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发展目标源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017 年,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强调“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②。2023 年 6 月 2 日,总书记在北京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③。这三大发展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④“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⑤这三大发展目标指明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发展目标明确了发展路径,即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2014 年,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了“文化自信”,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⑥。2015 年,总书记在北京会见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时进一步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 5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⑦“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⑧2023 年6 月,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⑨“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⑩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路径是以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缔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区域层面:总书记基于造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论述优秀传统文化
总书记创新性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道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双轮驱动,发展目标是“铸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整体而言,在区域层面上,总书记基于造就“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论述优秀传统文化。
(一)功能: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深厚基础
2013 年 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制度化地确立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维系和发展整个文化共同体出发而进行的文化再造,这其中既有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换,更有支撑现代制度体系的价值、意识形态与文化传统的融合和再生。”①
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二是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三是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016 年,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②这表明,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将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溯源至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2019 年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③
(二)性质: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脉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两制关系比较,是考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维度。
2018 年,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④其中显然包括吸收中华传统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
2022 年,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重要讲话单行本(2022 年合订本)》,第 89 页)2023 年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中轴’作用看作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领域”⑤,他进一步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坚定地明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⑥
(三)目标: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2022 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详细指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重要讲话单行本(2022 年合订本)》,第 115 页)可以看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五个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23 年 6 月 7 日,总书记给在深圳举行的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发去贺信,简短而明确地指出:“我们党致力于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①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目标源于总书记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制关系的认识和判定。2017年,他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 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②2021年,他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周年的专文中指出:“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③同年,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 164页)2022年他进一步撰文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二十一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④。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路径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搞好“第二个结合”,这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方面,将“宣传思想工作”拓展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因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⑤。2013 年,总书记在新时代第一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⑥他还强调,“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讲党性”,“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⑦2018年,在新时代第二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了“九个坚持”,作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2023年,在新时代第三次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⑧;“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⑨,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
另一方面,在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基础上,搞好“第二个结合”。2021 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总书记首次提出“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 10 页)2023 年,在新时代第三次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指出“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①“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构成了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理论精髓。
四、全球层面:总书记基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论述优秀传统文化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总书记创新性地指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秉承的中国式现代化之本质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重要讲话单行本(2022 年合订本)》,第 95 页)。整体而言,在全球层面上,总书记基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论述优秀传统文化。
(一)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早在 2014年访问法国时,总书记就向国际社会呼吁:“我们要共同坚持文明多样性,引领文明互容、文明互鉴、文明互通的世界潮流,为人类文明共同进步作出贡献。”②2017 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总书记再次强调:“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③
基于国际层面的思考,在国内,总书记在 2013年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做出指示:“我国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④2016年,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⑤,承担人类文明发展的责任与担当,弘扬与践行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全人类“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⑥。
在国际场合,2014 年在中法建交 50 周年纪念大会上,总书记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中国“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⑦。2015 年,他在出席联合国成立 70 周年系列峰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把共赢的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⑧。2018 年,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欢迎宴会上,总书记阐释了中华文明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一致性,他说,中华民族“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强调求同存异、合作共赢”⑨,2023 年他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进一步表示,中华民族始终“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不断增进各国人民以及不同文化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①。
(二)性质:中华文明拥有文化主体性
2016 年,总书记对文明的交流互鉴做出了精辟的阐释:“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②在此基础上,2019 年总书记明确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③
关于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的特性,2022 年,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④2023年,他明确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正是“有了文化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⑤
(三)目标: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总书记指出,“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⑥。对于“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团结还是分裂?和平还是冲突”等国际性问题,总书记将其归结为三个方面,即“如何解决发展赤字、破解安全困境、加强文明互鉴”⑦。
2022 年,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重要讲话单行本(2022 年合订本)》,第 135 页),中华民族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重要讲话单行本(2022 年合订本)》,第 95 页)。2023 年,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明确,“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⑧。他郑重宣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⑨
中华文明礼敬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路径是:以“一带一路”为依托,通过全球发展、全球安全和全球文明三大倡议,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同时,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一方面,通过“一带一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2017年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传播当代中国蓬勃发展的多彩文化,以德服人,以礼服人,以文服人。”①2018年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凝聚各方共识,规划合作愿景,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同各国的沟通、协商、合作,“凝聚各方共识、规划合作愿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行稳致远,更好造福各国人民”②。
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2022 年,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重要讲话单行本(2022 年合订本)》,第 118 页)为此,“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
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 318 页)2023 年,在新时代第三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明确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作出了“七个着力”的重要指示,从思想、文化、宣传三个层面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即,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结 语
综上可见,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有三个特点。首先,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构建、深入完善的过
程,并非一蹴而就的。它不仅贯穿了整个新时代新征程,而且在每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每一次重要活动中,总是会出现诸多原创性的思想火花,精彩纷呈。具体地说,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的 2013 年,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的 2014 年,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召开的 2016 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和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的 2017 年,纪 念 马 克 思 诞 辰 200 周 年 大 会 和 全 国 宣 传 思 想 工 作 会 议 召 开 的 2018 年,庆 祝 中 华 人
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的 2019 年,科学家座谈会和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召开的2020 年,庆 祝 中 国 共 产 党 成 立 100 周 年 并 提 出 全 球 发 展 倡 议 的 2021 年,中 国 共 产 党 第 二 十 次 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并提出全球安全倡议的 2022 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召开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以及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的 2023 年,总书记都发表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且愈发深入、完备。
其次,总书记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超越了西方国际系统科学研究方法的窠臼,融入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战略文化思维方式。这充分证明,包含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文化思想,不仅“是一个系统化的动态理论,是包含文化问题域、文化主体论、方法论、知识论、功能论等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论体系”,而且“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①,“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系统理论”②。
最后,总书记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跳出了民族国家的单位层次和两制关系的区域层次,上升到了人类社会的全球层次。这表明,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不仅有着深厚的本土情怀,而且有着清醒的国际格局的视野、宏远的人类社会的未来关怀,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整体而言,总书记是这样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其整体功能是民族国家根本的精气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人类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其中,中华民族“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六大时代价值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六大全人类共同价值之间既存在着“仁爱、民本、诚信”和“公平、民主、自由”的差异性,也拥有着“正义、和平、发展”的一致性。价值的差异性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的
性质定位和目标定位迥然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其性质属于民族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拥有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主体性,其目标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而价值的一致性为中华民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奠定了根本基础,有力地证明了文化思想对优秀传统文化之定位的世界性意义。
100 多年前,罗素面对“现代性之痛”,曾满怀期待:“如果中国的改革者在国力足以自卫时,放弃征服异族,用全副精力投入于科学与艺术,开创一种比现在更好的经济制度,那么,中国对世界可谓是尽了最恰当的义务,并且在我们这样一个令人失望的时代里,给人类一个全新的希望。”③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中,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特别是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位思考,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
感可行”的理论方法指导:
一方面,要正确处理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坚持用世界眼光判断国际局势。2016 年,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④2021 年,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⑤。2022 年总书记指示,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历史,增强历史自觉,“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⑥,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重要讲话单行本(2022 年合订本)》,第 93页),这样才能“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①。
另一方面,要以解决时代问题作为根本目的,“谨记人民期盼,勇扛历史重担,把准时代脉搏”②。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理论的“需要”性:“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③“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④“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⑤2018 年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周年大会上强调:“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⑥2020 年总书记在兼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指出,要“掌握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⑦。2022 年他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要求“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⑧。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重要讲话单行本(2022 年合订本)》,第 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