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视阈下小型古镇发展探究
发布时间:2024-04-30 09:22  

  [摘要]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小型古城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面临新型城镇化发展冲击。兴城古城作为夹在“新”、“旧”发展的冲击中,面临传统风貌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开发定位模糊等问题。基于田园城市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平衡理论提出措施:调整产业与用地结构,改善居住条件,完善管理宣传,加强文化建设和生态古城建设。


  [关键词]城镇化;古村镇发展;生态环境


  作为一个拥有璀璨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古城、古镇遍及全国。我国的古城更以名胜古迹众多、地域特色显著、民族文化差异大、与自然风光融合强等著称于世,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呈现出日新月异的迅猛态势,古城则面临着快速城镇化的冲击,新城、旧城用地矛盾日益加剧,一些小城镇的古城由于缺乏有效保护即将被破坏殆尽,这将导致我国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和民俗特色古城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破坏,古城所代表的传统文明和生态文化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走到了历史的边缘。


  目前对于古镇的保护与开发研究成果较多,多针对古城初期开发与保护为主,以当前新型城镇化为背景发展兼具地方特色古城开发保护研究较少。基于生态平衡和可持续理论对兴城古城的保护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兴城古城概况


  兴城古城,位于辽宁省兴城市老城区中心,是中国十佳古城,与西安古城、荆州古城(今江陵县城)和山西平遥古城同被列为我国迄今保留完整的四座古代城池。兴城古城背倚辽西丘陵,南临渤海,雄踞辽西走廊中部咽喉之地。是辽东地区通往中原的交通要道。兴城古城区是原城市中心老城区。含盖古城街道、宁远街道、城东街道的部分地区,周边为兴城海滨、兴城温泉。兴城古城和兴城海滨均为国家级4A级景区。其中兴城古城古迹繁多,古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兴城古城区发展现状


  兴城古城以人文景观为主,以古城为中心向周围辐射,主要包括古街巷、名人居、特色小吃、民间工艺、表演、艺术等。然而,随着城镇规模日渐扩大,建设用地需求量也逐渐扩大,由于建设用地指标较少,因此在应对人口变迁、环境变化、经济调整等问题时,兴城古城周边用地和现代化建设用地演变成了难以调节的矛盾,这导致现代建设逼近古城墙下,导致“新”、“古”混杂的特殊情况。从而导致如下问题产生:


  2.1缺乏保护意识


  兴城古城因保护意识不够,随着时间推移非重点保护建筑设施破旧不堪,从而加剧周边地带破败步伐,形成“破窗效应”,从而导致城市功能不健全,跟不上现代居民生活节奏。城中人口外流,拆古楼盖洋楼的情况时有发生,形成一种不伦不类的建筑景观。使得虽然名为“历史文化古城”实则“名存实亡”。


  2.2管理措施不完善


  我国古城历史文化保护主要局限在对城镇历史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处理不到位,对于文化保存造成很大阻碍[1]。兴城古城管理理念及体系相对较为落后,加之盲目引入商业旅游,导致管理理念跟不上发展进度,在外来流动人口及新型潮流的冲击下,兴城古城发展方向在“新”和“古”之间摇摆不定,导致城镇化进程与古城发展冲突进一步加剧。


  2.3缺乏持续发展理念


  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为加快城镇化进程脚步,使城镇尽快摆脱“旧面貌”往往发生很多大拆大建、毁城毁镇的现象[2],现今兴城古城存在着“建设性破坏”问题,往往忽视些珍贵的历史遗产,在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筑上,追求“新”、“时尚”,将古城及周边改造成大型商厦和游乐性场所。这些乱改乱造导致古城很难再直观的展示出自己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性,且更存在着拆真建假的现象,盲目保护使古城成为不伦不类的建筑区。


  3多角度分兴城古城发展方向


  3.1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的古城发展方向


  3.1.1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兴城古城作为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旅游经济的引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且具备易起步,辐射广,提供就业资源等等的特殊优势,可为各个群体间带来巨大利益。因此,鼓励以旅游服务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发展有助于改善地区经济条件,同时为城镇带来知名度,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有充足资金对古城进行维修和保护,一举多得。


  3.1.2调整用地结构,明确城市职能。古城保护通常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保护旧城风貌,另开辟新城,在新城进行现代化建设;另一种为保护古城主要格局和重点文物,并对旧城进行一定的改造和建设,同时向周边辐射,进行建设。兴城古城因古迹与居住区混杂分布,因此更倾向于第二种模式。并且,兴城古城以居住为主要的功能特点,城市用地零散混雜的穿插其中,对现有脆弱的古城道路造成过大压力,同时严重影响古城中居民生活质量。因此,应从调整古城内用地结构方向出发,明确古城发展方向[3]。以旅游观光、休闲购物、生活居住等综合服务型功能为方向,同时结合历史城区保护,增设旅游服务设施。


  3.1.3改善居住条件,调整人口密度。兴城古城区的破败,基础生活设施的落后,通常是导致人口大量外流的重要因素,因此改善城区居住条件是重中之重。而作为具有历史风貌的兴城古城应遵循“原真”这一原则,参照西方古镇保护,做到“修旧如旧,外旧内新“这一原则,同时避免“千城一貌”这一现象发生,在保留历史“原真”的基础上,还原城镇特色,建设现代化生活措施,改善居住条件。同时,严控人口密度,避免因改造后的“新貌”所吸引的大量回迁现象发生,将人口密度控制在古城可容纳范围内,避免因人口密度过大给古城带来二次伤害,加剧城市负担。


  3.2基于科学管理理念出发的保护措施


  3.2.1完善管理方法,深化保护措施。兴城古城作为一个非常容易受到现代文明和强势文化冲击的历史遗产,有其本身的脆弱性和易损性等特质。因此,在现今的新时期形式下保护古城应有新思路、新办法和新的管理模式。以激发内部活力为主体同时增强外来动力。对建设改造后的周边及城内经营户实行总量控制,取缔与古城风貌不一致的经营项目,加强对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店铺的保护力度。同时要求从业人员中本地居民占比,并对在古城中的经营、从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历史、遗产、风土人情职业道德培训。


  3.2.2加强领导组织,建立合理管理体系。古城保护工作面相对较广,且任务繁重复杂,难度较大。同时,随着商业旅游模式的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设立专门的管理组织机构必不可少。因此在大环境下更应明确特设管理机构、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责任,理顺其三方的责、利、权关系,形成多级联动、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管理体系。达到多方监督,明确管理的目的。使小城管理者改掉“等、靠、拖”的管理习惯,在新的管理环境下促使其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以适应新环境下的管理需求。


  3.2.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意识。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增强公众意识,在多层面、多方位、多角度、多形式下进行宣传。使小城居民及游客进一步认识城市的历史及文化,激发小城群众的责任和自豪感,形成自觉意识,做到人人关系,人人参与,人人保护的效果。在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对破坏、违反规定的人进行严厉处罚,做到宣传、监督、管理相结合。


  3.3基于田园城市理论角度出发的保护措施


  田园城市理论指出田园城市是为了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所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4],兴城古城发展应结合田园城镇理念创造生态宜居型古城。


  3.3.1加强兴城古城文化建设,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我国已经于2005年12月22日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于2008年4月22日公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制定“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在政策支持的基础想,兴城古城应广泛挖潜与整理,以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兴城古城整体发展。兴城古城物质文化遗产通常不是显而易见的,往往分布或隐藏在某种物质载体之后。古城发展需要加强文化建设的同时做到系统的收集与整理,并形成小城镇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在建立周密的保护计划和法律条文的同时广泛宣传,促进其发展壮大,做到动态保护。


  3.3.2加大兴城古城建设力度,还原“本、真”城市氛围。兴城古城多因参照大城市发展规划,忽略其自身特有价值,同时多因其旧、破、窄等不利因素导致城中环境较差,其本身优势及价值被严重忽略。兴城古城生态价值体现在其尺度小,城外为海滨乡村,有其特有的海滨风光,能耗低等特点。因此推动兴城古城与海滨构建成生态古城体系,做到和谐可持续发展,采用生态工程理念,减少古城对不可再生的物质能源的依赖和消耗,并将土地资源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建设和古城保护结合为一体做到前瞻规划,立体发展。


  4结束语


  兴城古城的保护是包括修复、规划和生态发展的一系列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性的长久问题。在新型城镇化发展大踏步而来的背景下,保住文化遗产,守住兴城古城风貌,是一个漫长的历程。其中应与时俱进,但更要做到“即新又古”,符合历史原真,有着历史特色。保护兴城古城,不应只是单纯使其作为经济发展的筹码,而是为了留下城市特有的传统,是为了留存历史的建筑精华,更是为了保护我国的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黄震亚.对中国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思考[J].黑龙江史志,2010(24):58—59.


  [2]王丽娟,孙萍.中国古镇发展中存在的文化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8(3):73—P74.


  [3]类淑霞,郝晋珉,双文元[J].基于适宜性评价的资源型城市用地空间布局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4):21186—21190.


  [4]刘录艺,夏雨,张茜.浅谈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及其对现代城市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1).


  [5]林鸽.黑龙江省小城镇景观特色塑造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4.


  作者簡介:


  刘仕佳,1991—,男,辽宁葫芦岛人,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土地生态。


  刘立恒,1978—,男,辽宁建昌人,沈阳师范大学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研究、艺术人类学研究。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