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卢梭性善论的哲学观及其对于教育的影响
卢梭认为人天生是善良的,这是《爱弥尔》这部巨作中的最重要的哲学命题。人在出生的时候是一无所有的,而在长大成人之后却能够拥有健康的体魄,理性的思维和高尚的道德观念。教育是使人向善的途径,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达到个人善和公共善。由此,也是由他系统地说明了公共教育的思想,传至今日就是我们当今社会国家所创制实行的正规教育。而个人善的培养需要的是培养自然人,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而公共善需要的是公民,即强调与社会的关系。《爱弥尔》的写作目的就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对自己和别人都有用的人,是一个公民,他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价值,以便他能够承担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他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是具有共同体利益的一部分。《爱弥尔》在开篇写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在这里,体现了卢梭的性善论的哲学观点,反映出现代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价值扭曲,反映的是人的本性中的善良已被严重浸染和腐蚀而造成的一种结果。但是他同样又反过来提到“我们生来就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早在启蒙时期,卢梭就天才地预见并揭示了社会及科学的发展对人性的摧残,同时提出了他的人性复归的教育主张。对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对人性美丽的塑造是教育的功能,教育天然地担当着对人的教化的责任。除却教育的手段,任何强制性地改善人性的措施都是非人性的,或者说是反人性的,所以教育是使人向善的唯一途径。
教育在培养人的善的方法途径上,卢梭所主张的是遵从人之天性和顺应自然法则的思想。这种思想重要的是培养人的个人善。其实善在卢梭认为就是实行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上,只有一条路适合孩子而且对于各种年龄的人都是很重要的,这条路就是“绝不损害别人”。如何教人为善,他认为最高的道德是消极的,所以他的性善论的思想体现在其消极的教育主张之中。他主张教师“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不在于教孩子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他的思想产生谬见”。卢梭认为,“自然法则”是使人成长的基础,“自然”本身即能发挥教育的功能。他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对于老师的要求,要首先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去做出各种评价,消极的对待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要让大自然先教导很长时间之后才能去接替他的工作,以免与自然的冲突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卢梭的认识论及其对于教育的影响
卢梭对于洛克的感觉经验论还是持赞成的态度的,并且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展,提出了他的认识论思想。他认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唯一对象,说明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其次,他也强调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出发的,人的感觉是联系主体和客观世界的枢纽,他认为外界事物都是由感觉产生的,对我的感官发生作用的东西都称为物质并且它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引起的感觉是人的一切精神活动的出发点。所以卢梭作为一个唯物主义感觉论者,始终强调教育中要回归实践,回归自然。例如,卢梭用孩子撒谎的例子说明不能为了惩罚他们而惩罚,应当使他们觉得这些惩罚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要使他们明白如果撒谎,谎言的种种不良后果就会落到他们身上。他们就会懂得这不是人为的原因,不是人的恶意报复,从而他们的想法会更加单纯。在自然教育下,孩子是没有必要去撒谎的。只要我们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要求,不采取溺爱和超越于他们心智的方式就能教好孩子。“因为大自然从来没有欺骗过我们;欺骗我们的,始终是我们自己。”所以,卢梭在道德教育中力主坚持唯物主义的认识方法,强调要根据儿童的认识发展程度,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主张教育的过程要与认识的过程相适应,倡导顺应自然,按照自然本来的面目去认识事物,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会中,培养善良的情感、正确的判断和坚强的意志。
三、卢梭的教育思想存在的局限性
(一)乌托邦式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将人的天性和人的社会性分离了,将人的生物成长的价值提到了很高的位置,却没有更加深层次的挖掘出人处于社会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所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这也是卢梭代表小资产积极的局限性导致的结果。现实的社会并不是真空存在的,各种社会习俗和人为的传统会使得人的天性并不光朝着理想的状态发展,因为社会中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会使得人的天性变得浮躁并成为一种习惯而难以改变。因而他培养的“自然人”带有浓重的生物主义色彩,同时也是小资产者的化身。
(二)缺乏系统知识的学习
卢梭过度强调儿童在生活中学习,在经验中成长,对于课本中的系统知识的学习就会欠缺,忽视了人类文化传统在教育中的作用,从而导致自然科学知识的相对缺乏。其次把认识过程和教学的过程等同起来会是不科学的。而且这种教学过程需要花费的人力和师资力量的投入会很大,实践性不强。而且,卢梭又是极端的直观教学的倡说者。拒绝使用仪器、模型势必会缩小学习空间,影响学习效果,使得学习效率不高,对于质量无法形成一种考察制度,不能保证每个儿童都能得到平等的教育效果。而且对于课程的安排和孩子成长阶段的划分具有机械性,并且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
参考文献
[1][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M].李常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吴芬.寻找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背后的“思想”[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3).
[4]邹娟,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9)
[5]曾建平,欧阳子龙.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第l期.
[6]李娜,陈刚,王德法.浅论卢梭从培养“自然人”到培养“公民”的观点转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月第24卷第5期
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12期
作者:陈宜康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