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将艺术、人文与技术作为当代中国影视教育的三维坐标,分别阐述了各自在影视教育不同发展阶段所显示的作用与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艺术—人文—技术“三维合一”这一影视教育的特殊规律。
关键词:影视教育;艺术;人文;技术;“三维合一”;
作者:李兴国等
在当今的中国大众文化中,影视媒介一方面以其强大的媒介功能对社会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影视媒介也正遭受着来自网络等新媒体的强烈冲击。经历了中国电视五十年的发展变迁,今天的中国影视媒介急待重新寻找定位。与此情况相对应,影视教育,伴随着影视行业的蓬勃兴盛,也拥有了五十年的积累与沉淀。如何对影视教育的既往规律进行总结,如何对影视教育的发展特性进行认识,如何以影视教育为发端激荡中国影视新一轮的腾飞,成为影视媒介亟待厘清的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艺术、人文与技术,可以看作是影视教育发展的三个支点。它们构建起了中国影视教育发展的三维空间,使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侧重,却又不断丰富完善。中国影视教育走过的五十年,正是在这一三维空间中的螺旋攀升之旅;中国影视教育未来的发展,也可借此三维坐标进行概括与归纳。
一、艺术:影视教育的奠基之路
在影视教育最初的成长阶段,其发展的重点在艺术教育。通过强调影视创作的艺术规律,强调影视作品的美学特征,强调电视作为一门新兴“艺术”所具有的审美价值,使影视教育逐渐确立其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
此时的影视教育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影视教育与影视行业紧密联系、同步摸索前进。影视教育促进了影视行业的发展完善,影视行业的创新又成为影视教育的研究与教学资源。通过影视行业与教育的互动发展,电视艺术在中国逐渐成熟完善,而影视教育也随之确立为艺术教育。
遥想1958年5月1日,新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验广播,新中国的电视事业由此发端。在新中国电视的发展初期,有限的电视频道限制了电视的社会影响力,电视的社会文化功能单一、贫乏;与此相对应,其时的影视教育尚无法对电视这一新兴而“陌生”的媒介进行系统和理性的认识。影视教育与影视行业几乎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始了此后数年互动式的发展。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的飞速发展,迎来了电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电视台由最初的几家增加到几百家,电视频道由原来的几个扩展到几十个上百个。电视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它对于人们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对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对于良好的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的传播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然而在这一时期,影视人才的匮乏却是最主要的困难。因为当时高校所培养的相关专业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于是,普遍的做法就是让以前从事广播、报纸、杂志的记者、编辑还有电台播音员、主持人等大量地转向电视行业。他们凭借着以往的经验和探索创新精神努力工作,使得电视业在20世纪末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这些转行而来的从业者,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电视理论学习,主要依靠的是实践的磨练。他们在推动中国电视发展、使电视成为表达时代话语最强有力的“艺术”的同时,也使电视成为一门“低门槛”或“零门槛”的尴尬艺术。此时,影视行业飞速发展的现实情况对影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由此,影视教育开始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培养体系和计划。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的广播影视专业院校在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机制中,不仅设有专业划分非常细致的四年制本科,还有两年制的大专和三年制的专升本、时长从一个月到一年不等的各种专业进修班和培训班,以及夜大、函授等多种形式。在理论型人才的培养机制中,有硕士和博士等高级人才研修课程。高素质影视人才的培养对于提高影视教育的理论水平、进一步指导实践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教育模式不仅提高了很多在职电视人员的专业素质,也培养了更多的影视专门人才。
影视教育在“艺术”的坐标轴线上,逐渐发展出编、导、演、摄、录、美等一套完整的“链式”教学结构。这种链式结构很好地配合着影视艺术创作的实际分工与需求,全方位打造影视艺术人才,使得影视媒介的各个艺术创作元素得到齐头并进的发展。作为“艺术教育”的影视教育,为影视媒介的艺术表达提供了人才与资源、理论与实践等多重保证。影视教育首先以“艺术教育”的身份,获得行业与社会的认可。
但是,当时间推进到新世纪,随着影视行业在中国具有了越来越强大的社会文化影响力,影视教育开始思考,如何根据业界需求再次推陈出新、探索转型。今天的中国电视,正以最广的覆盖面、最大的影响力和最强的渗透性在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在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美育中,担负着其他姊妹艺术难以替代的作用。影视教育,作为影视媒介发挥强大社会影响力的坚强后盾,如何承载起艺术教育之外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教育,成为影视教育在新世纪需要跨越的第一道难关。
二、人文:影视教育的转型方向
随着影视媒介在艺术表达上逐渐拥有充足的表达空间与丰富的创意智慧,电视以其海量的普及正成为大众文化中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强势媒体。今日的电视,已不再是单纯的“电视艺术”,它更是一个社会文化的意义集散地,吸收、辐射着多个维度的文化意义。因为电视具有了更多的社会功能,相应地,影视教育也被寄予了更高的要求。“人文”,作为影视教育发展的第二坐标轴,为新世纪影视教育的转型提供了方向。
当今影视教育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便是由本体教育转向人文教育。这不单是影视教育的个体问题,而是发生在当前中国教育大背景下的整体更替与转型。特别是,影视教育作为一个比较新的学科,它的历史与许多传统学科相比仍然显得很短,它的体系尚不够完善。面对当前急速发展的影视行业,影视本体教育中的许多固有问题开始出现。
而以“人文”作为影视教育宽厚的发展基础,将使影视教育更加适应当前的影视发展趋势,使影视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首先把自己的根基向下扎深扎牢,从“人文”的土壤中汲取丰富的元素与养料,为日后在行业中的厚积薄发做好准备。
于是,在“人文”的发展坐标下,许多拥有雄厚的人文教育基础的综合类大学开始涉足艺术影视教育。2001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相继成立了新闻传播学院。随后,在我国一千多所高校中,近半数以上设有影视专业或者开设了影视类课程。影视教育融入人文教育的巨大外延之中,使影视媒介在文化与传播意义上获得业界的认同。以往影视专业学生“上手快,后劲不足”的普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解决之道。
但是,笔者认为,影视教育不应简单地强调“人文教育”,而应强调在专业的“艺术教育”前提下的“人文教育”。“人文”提供了影视教育在新世纪的转型方向,却无法言说影视教育的全部内容。过于集中在“人文教育”上,将使影视教育偏离“艺术创作”的核心,转而成为“影视文化教育”。以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为例,其影视教育的特色在于各个影视专业的“链式”存在。行业里,影视工种互相依存;教学中,影视专业也相辅相成,进行着资源与优势的互补。完整的“链式”专业体系保证了影视教育的持续更新进步,“人文教育”的引入将使“链式”专业体系如虎添翼,更加纵横捭阖、伸缩自如。而反观一些大学的影视专业设置,独立的导演、表演或播音主持专业,虽然专业特点明显、个性突出,但是由于缺少链式结构的专业体系支撑,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都很小。某些影视专业甚至置身在理工科大学之中,使影视教育更加缺乏适宜的土壤,生存艰难。
把“人文”作为影视教育的转型方向,是基于中国教育整体改革的大背景及影视行业的现实步伐。因此,要界定影视教育中的“人文”元素,需要联系现实,重新审视影视专业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
首先,“人文”作为影视教育构成的第二坐标轴,指向的是“一专多能”的影视人才培养目标。专,是影视专业分工的需求;多,是影视行业生存的基础。具备了“一专多能”教育背景的影视专业学生,将更加适应未来影视行业,既能在某一专长上施展拳脚,又能在宽泛的行业需求中灵活应对。
其次,“人文”作为影视教育的第二发展维度,其发展方向在于拓宽影视专业的专业外延,使专业之间形成互补、交叉,使差异变成长项,以此来将影视创新的潜能激活。许多本科学习摄影、表演或美术的同学,在报考研究生时都成功转型进入导演专业,其原因正在于本科期间宽泛的“人文”教育基础,使他们具备了向周边汲取文化滋养,将学习的触角由本专业延伸至周边专业,获得了宽阔的知识面,为今后的职业规划增加了有分量的筹码。
三、技术:影视教育的新一轮自定义
由于影视行业一直处于动态发展和变化之中,如何跟踪业界动态、保证实践与理论有机而迅速地结合、及时让教学升级换代,也是当前影视教育面临的一大问题。影视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极强的时新性,除了前人提出并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基本理论之外,随着行业的进步与发展,还会不断出现新的观点和命题,这就要求学科体系也要不断调整和更新。特别是对原有的一些老牌影视专业院校,如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面临迅速发展的影视行业,如何在教学上既保持传统学科体系特色,又紧跟时代步伐开拓创新真正适应社会需求,是影视教育改革的关键课题之一。
影视教育的发展,在经历了“艺术”、“人文”的发展维度之后,仿佛是一个轮回,又重新走回到了最为基础的“技术”。当然,这里所谓的“技术”,是指由当前数字技术引发的影视革命,以及新媒体出现后新的媒介共存格局。
在当今的影视领域,数字技术引发的影视革命正波及到行业里的每一个角落;新媒体的出现,更在制作模式、文化传播、社会影响等方面对传统的影视行业产生巨大冲击。数字技术是如何介入并改变了影视行业的整体面貌?传统的影视行业将如何在数字时代进行自身定位?新媒体将取代传统媒体抑或成为传统媒体的功能延续?凡此种种,是全球影视业界所共同面对的困境。
笔者认为,影视教育未来的发展,将在“技术”维度的引导下,开始对影视媒介及影视教育自身进行新一轮自定义。通过对“技术”本身的深刻的挖掘与理性分析,重新审视影视媒介,重新定位影视教育。
影视教育中的“技术”维度不单出现在中国,它的产生背景是全世界范围的数字化整合。此时的中国影视教育,理应放眼天下,以开阔的国际视野,瞭望全球的影视教育发展,为中国影视的明天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为此,新千年初始,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影视艺术学院即开始了全球视野下的影视教育比较研究。2000年2月,影视艺术学院立项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美大学影视专业在校生同步在读教材比较研究”,并承担了“双系列教材丛书”的出版任务。经过数十位中外专家、教授和影视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细致的调研、论证、教材挑选,最后翻译并出版了“美国大学影视专业教材系列丛书”。整套教材的翻译工作以影视艺术学院为主力,有近10位教授和教师参加翻译,他们中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又有留学多年的中青年教师,先后还有20余位研究生参与翻译。在历经三年的准确翻译和细致校对之后,最后出版的这套教材共包括了:《图像声音运动——实用媒体美学》、《电视制作手册》、《电视现场制作与编辑》、《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摄像基础》、《电子媒体经营与管理》、《生活中的媒介》、《技术的艺术:影视制作的美学途径》、《影视导演技术与美学》。这套教材一经出版,就在国内业界、院校和出版界产生很大反响,得到众多专家、同行的肯定,受到了广大教师学生的欢迎。
由中美影视专业教材比较为契机,我们得以对中美两国的影视教育在诸多方面展开深入的探讨,以期针对我国的影视教育中存在的桎梏提出对策。通过对海外先进的影视教育的借鉴可以发现,世界范围内的影视行业都在进行着“数字化”的媒介重组。以“技术”作为影视教育的第三坐标轴,将使影视教育不再对行业的现状保持沉默。它以“数字化对未来影视的发展影响”为发展方向,对已然发生的进行归纳总结,对可能发生的进行大胆的预测与辨析。以“技术”为发展维度的影视教育,将走在影视行业发展的前面,为未来新技术的出现、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影视行业发展的新格局提供应对良策。
而与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有着多层次深度合作的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全美排名第一),在2006年接受其大名鼎鼎的校友、《星球大战》导演乔治·卢卡斯个人捐款1.75亿美元(美国大学历史上最高的个人捐款),用以重建电影艺术学院。捐款人乔治·卢卡斯特别强调,他虽然捐出巨资,却并不希望把重建的学院命名为什么“乔治·卢卡斯学院”。他希望学院命名为“SchoolofCinematicArts”,其中的“Cinematic”即意味着以“电影”为基本艺术构成的多元影像艺术。这一命名表明了乔治·卢卡斯及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艺术学院的未来影视观念,即当今的影视教育已不局限于电影或电视,它理应无限伸展外延,包含各种以“电影”为基本艺术构成的(cinematic)影像新媒体。这样的学科定位,使得影视教育,面对数字时代的媒介格局重组,不会感到尴尬或局促,只会充盈着自信与大气。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07年,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申请的国家级研究课题“影像数字化的历史沿革与媒介功能研究”获批并着手开展。这一研究课题在影视传播外延延伸的大背景下,以“影像数字化”为切入口,利用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涉足艺术与技术研究、大众文化研究、影视媒介功能研究、跨国影视文化研究、国家媒介形象研究等多个研究领域,其研究成果将开启中国未来影视研究与教学在内容上新的拓展方向。
四、三维合一:当代影视教育的特殊规律
影视教育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侧重在艺术、人文和技术等不同维度,但纵观整个影视教育,“三维合一”,可被看作是对当代影视教育特殊规律的归纳总结之一。
当代影视人才有其特殊规律:他既是传媒人才,需要熟悉传媒艺术创作流程,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洞悉社会接受心理,坚持正确思想导向;又是艺术人才,需要具备实际创作能力,个性创新能力。当代影视人才的最基本特点即是“传媒人才”与“艺术人才”的复合,但传媒人才的培养和艺术人才的培养均有其自身的规律,培养要求并不完全一致。艺术、人文、技术三个发展维度的综合运用,将对新世纪影视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种可行的策略。
首先,影视传播教育观念形态应当更深刻变革。
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在全国数百所院校全面展开,仅从艺术学科的角度来看待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就显得远远不够。一方面,专业性的影视高校在全国仅有几所,这些院校在影视传播教育上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他们特有的专业性;另一方面,社会与时代赋予的高校影视传播教育功能也正在超出一般艺术学科的范畴。就我国目前与影视教育相关的学科来讲,应当以艺术学、新闻传播学、文学三个一级学科门类为主要学科群来构筑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的整体学科架构。这样,不仅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影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使之更符合时代要求,而且可以积聚和动员更多的师资力量从事这一重要的教育工程,使影视教育的人力资源得以更合理的开发与配置,从而作用于学科发展。
其次,影视传播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应有较大拓展与更新。
当今世界的信息化革命,电讯业、电视业、电脑业的互相作用构成了当代大众媒介的大工作“平台”。影像媒介的理论外延,早已溢出了影像本身。因此,在高校影视传播教育内容中,要考虑增加影像媒介的人文社会理论、影视新媒体的特定界定方面内容,使影视教学内容紧跟业界发展动态。并且,由于“数字化”对影视行业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未来的影视教育有必要走回来,站在新的高度,重新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数字化版本的影视创作经验,以实践激活理论思维,使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后劲。
第三,影视教育方法亦应推陈出新。
众多高校在影视教育上的起步发展,基本上是借鉴了我国几所专业院校积累下来的成功经验。这些影视教学方法,对于全面展开我国的影视教育,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推动作用。但总体看,这方面尚无整体的、特别重大的推进。
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传媒艺术行业,为了增强与国内外同行的竞争力,急需大量创新型、复合型、视野宽、后劲足的优秀人才或领军人才。未来的影视教育,将不再局限于课堂讲授的整齐划一,它将更加强调缩小生师比,强调精英教育,强调在教学方法上推陈出新,以导师带学生、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影视行业的未来栋梁。
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举行了国家级“传媒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挂牌仪式。这标志着新一轮的传媒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在中国传媒大学开始启动。创新实验区将力争建成创新型传媒艺术人才成长的催化区,全力探索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法,尽可能多地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事业开拓心和文化创造力的复合型、个性化、高层次传媒艺术人才。
总之,艺术、人文与技术,作为当代中国影视教育的三维坐标,为我们纵向解剖当代影视教育的切面与横向总览影视教育的全貌,提供了一种分析的思路。未来的影视教育,将在艺术、人文与技术这三个坐标轴上都有所突破。三个方向的发展效果相乘,中国影视教育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气贯长虹,厚积薄发。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