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语言暴力治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2024-03-11 08:49  

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生成,既与大学生失常的心态和迷失的心智有关,又与网络平台经营者异化的义利观有关;既与旁观者缺乏同理心相关,又与受害者不会正确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相关;既与大学生不能正确行使网络话语权有关,又与高校、家庭能否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有关。同时,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缺失和后知后觉也是网络语言暴力生成的重要外资因素。网络空间内外多重因素导致了网络语言暴力这种非理性的表达冲动,给大学生和社会造成了潜在和现实的危害。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当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帮助大学生重塑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培育健康的网络心理、适时拓展思政教育的现存模式,让大学生更有获得感。与此同时,仅靠高校方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还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因素,从法律整改、网络监管、社会监督等各方面对网络语言暴力做出强有力的规制,最后,育人的本质在于“慎独”,只有让大学生真正实现了自我教育,其言论责任感等必要素质才能被积极调动。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国内研究现状
        1.3.2国外研究现状
        1.3.3简要述评
    1.4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研究方法
        1.4.2创新之处
第二章网络语言暴力的理论分析
    2.1概念界定
        2.1.1网络暴力与网络语言暴力
        2.1.2虚拟暴力与现实暴力
    2.2网络语言暴力的结构性特征
    2.3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危害
        2.3.1“沉默螺旋效应”——引发心理障碍
        2.3.2“蝴蝶效应”——诱发现实暴力
第三章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的实证分析
    3.1样本选择与方法
        3.1.1问卷设计
        3.1.2样本情况分析
    3.2大学生对网络语言暴力的态度和行为倾向
        3.2.1认知分析
        3.2.2情绪分析
        3.2.3行为倾向分析
    3.3大学生网络语言暴力归因分析
        3.3.1大学生不同角色心理的驱动
        3.3.2大学生网络价值观的模糊认识
        3.3.3童年时期的暴力记忆的影响
        3.3.4社会流瀑效应的加剧
        3.3.5学校教育课程设置的不完善
        3.3.6网络法律监管、平台建设的缺失
        3.3.7自媒体平台商业利益的驱动
    3.4案例分析
        3.4.1受害者案例分析——以“杭州师大女研究生”事件为例
        3.4.2施暴者案例分析——“洁洁良”事件
第四章网络语言暴力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应对策略
    4.1大学生正确网络价值观的形塑
        4.1.1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4.1.2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
        4.1.3完善大学生网络文化认同教育
    4.2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
        4.2.1加强大学生网络情绪管理教育
        4.2.2提高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教育
        4.2.3预防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教育
        4.2.4融合网络心理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4.3大学生思政教育模式的拓展
        4.3.1形成师生一体的思政教育模式
        4.3.2形成家校联合思政教育模式
        4.3.3形成思政融入多学科的教育模式
        4.3.4借助新兴媒介创新思政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