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只雌蜂与一只雄蜂交配产生F1代,F1代雌雄交配产生的F2代中,雄蜂的基因型共有AB、Ab、aB、ab4种,雌蜂的基因形共有AaBb、aaBb、Aabb、aabb4种,则亲本的基因型是( )
A、aabb×AB B、AaBb×Ab C、AAbb×aB D、AABB×ab
解题思路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是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和单倍体概念。此题是由子代基因型推出亲代基因型,与一般题目不同之处是雄蜂是单倍体,他的体细胞中有亲代卵细胞的染色体数,它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整个做题过程可分二步进行:第一步由F2代推出F1代亲本的基因型。已知F2的雌蜂基因型为AaBb;F2代雌蜂基因型是AaBb、aaBb、Aabb、aabb,去掉四种卵细胞的基因组成,剩下的即为精子的基因组成,即F1代的雄蜂基因型为ab。第二步由F1代推出亲本的基因型。F1代雄蜂的基因型为ab,推知亲本雌蜂的基因型是aabb;F1雌蜂的基因型为AaBb,除去卵细胞的基因组成,剩下的为AB,即为亲本雄蜂的基因型。答案选A。
2、豌豆的黄色子叶、有色种皮和硬荚对绿色子叶、无色种皮和软荚的显性。用纯合的黄色子叶、有色种皮和硬荚的豌豆作父本,与绿色子叶、无色种皮和软荚豌豆作母本进行杂交,所结种子连续播种和自交,得到各代种子,问:
⑴当年母本植株上所结豆荚的性状是( ),豌豆种皮的颜色是( ),子叶的颜色是( )。
⑵第二年将上述杂交的种子播下,长出的植株所结豆荚的性状是( ),豌豆的种皮的颜色是( ),子叶的颜色及比例是( )。
解题思路分析:本题涉及植物个体发育知识。设黄色子叶、绿色子叶由基因A、a控制,有色种皮对无色种皮分别用B、b表示,硬荚对软荚分别用 C、c表示,因此两亲本基因型为AABBCC(♂)×aabbcc(♀)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Cc,而作为果实的表现型有其特殊性。此时应向学生强调说明:珠被发育成种皮,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即豆荚。因此种皮颜色和豆荚特性受母本的基因型控制,故当年母本植株所结豆荚性状是软荚,豌豆种皮颜色是无色。子叶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因此表现型为黄色。第二年种子种下去,自交得到的种子子叶基因型为1BB:2Bb:1bb,表现型为黄色:绿色=3:1。而豆荚性状、种皮颜色则与母本相同,即硬荚、有色种皮。答案为:⑴软荚无色 黄色⑵硬荚有色黄色:绿色=3:1
3、豚鼠的黑毛(C)是显性,毛粗糙(R)对毛光滑(r)是显性。下表三种不同的杂交组合以及各种杂交组合所产生的子代数。请在表格内填写亲代的基因型。
解题思路分析:
[解法一]:隐性纯合突破法
根据显隐性遗传原理,由表现型写出可能的基因型。黑光×白光→C___rr×ccrr;黑粗×白光→C___R___×ccrr;黑粗×白粗 →C___R___×ccR____。从子代中出现的隐性个体,可逆推亲本的基因型。上述三个组合的后代有双隐性个体其基因型为ccrr,它是由基因型均为cr的精子和卵细胞受精后发育而成的。因此两亲本均提供了cr的配子,故上述三个组合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Ccrr×ccrr;CcRr×ccrr;CcRr×ccRr。
[解法二]:根据后代的分离比解题
两对(或多对)相对性状自由组合的同时,每对性状还会分离。因此对于多对性状的题目,先研究每一对性状,然后再把它们组合起来。
如上述例题杂交组合三,后代中黑色:白色=(11+4):(10+3)=1:1。属杂交类型,故两亲本基因型为Cc×cc;粗糙:光滑= (11+10):(4+3)=3:1,为杂合体自交类型,故两亲本的基因型为Rr×Rr;再根据两亲本表现型和综合分析,可知两亲本的基因型为 CcRr×ccRr。
4 某种雌雄异株的植物有宽叶和狭叶两种类型,宽叶由显性基因B控制,狭叶由隐性基因b控制,B和b均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请回答:
⑴若后代全为宽叶雄株个体,则其亲本基因型为( )。
⑵若后代全为宽叶,雌雄植株各半时,则其亲本基因型为( )。
⑶若后代全为雄株,宽叶和狭叶个体各半时,则其亲本基因型为( )。
⑷若后代性比为1:1,宽叶个体占3/4,则其亲本基因型为( )。
解题思路分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为伴X遗传,能力水平为给与1个新情景: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能否在题中准确运用。⑴根据后代全为雄株个体,则没有含X雄配子产生,推出副本为XbY ,根据全为宽叶,推出母本为XBXB;⑵根据后代雌、雄植株各半,则有X雄配子产生,推出父本为XBY,根据全为宽叶,推出母本为XBXB;⑶根据后代全为雄株个体,推出父本为XbY,根据宽叶和狭叶个体各半,推出母本为XBXb;⑷根据后代性比为1:1,推出父本为XBY,根据宽叶个体各3/4,推出母本为XBXb。答案为:⑴XbY×XBXB⑵XBY×XBXB⑶XbY×XBXb⑷XBY×XBXb
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均以不断更新的内容和形式,愈加鲜明地体现了“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因而在复习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知道迁移能力。
作者:张 雪 来源:中外教学研究 2007年3期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