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意义与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16 10:19  

  公众人文社科素养是知行合一的统一体,是指公众所具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能力,包括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公众自然科学素养两个方面。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现在两个方面:哲学、历史、文学等主要体现的是人文知识;政治、法律、经济等主要是体现社会科学知识。

  一、普及社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意义

  (一)普及社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提升,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中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推动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标志着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提升公众人文素养,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和行为素质,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还可以为社会和国家进步提供牢固的精神支持以及充分的智力保障。


  普及社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提升公众人文素养,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构建和发展。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是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经过经济体制的深刻改革,在许多领域中,由于各种文化与技术的相互碰撞,社会迸发出了许多新的矛盾,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日益变革。在这样的情况下,坚定人们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推动社会持续进行改革的信心显得尤为关键。而提升公众人文素养,将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坚定不移地走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成为小康社会奋斗。


  (二)普及社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知识爆炸”时代的需要

  普及社会人文社会科学与公众自然科学、提升公众人文素养,有利于社会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在如今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中,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新的发现源源不断的涌现而出,如果不能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不断加强学习,将容易被社会所淘汰。提升公众人文素养,既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构成的人文知识,也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等组成的社会知识。这些知识,既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高于生活,帮助群众、服务群众、指导群众,使得人们更好地在知识经济新时代下伫立,促进社会科学文化素养的进步。


  (三)普及社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普及社会人文社会科学与公众自然科学、提升公众人文素养,有利于满足个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科学知识是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构成要素,是帮助公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之一。无论是跻身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努力改革完善的工作者,还是新时代下人才资源团队的建设者,都离不开社会科学知识的培养。只有先完善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国家的昌盛贡献力量。

  对比于公众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当今社会的公众人文素养现状是亟待提升的。


  二、当今社会的公众人文素养现状

  (一)文化发展中“重理轻文”现象严重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文化的发展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的不正确现象,该现象造成的后果到现在仍然有影响。从社会的前进和发展历程来看,中国近代以来的许多重大变革都是在理论思维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开展起来的,盲目性是中国早期变革实践所具备的最大特性和弊端。其次,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所取得的成就来看,自然科学无疑有着突出贡献,但这些成就的取得也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和创新密不可分。最为典型的例证,邓小平所引领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原理最为基本的原则,通过这场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对于社会主义中国建设发展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党领导国家发展提供了思想方针。由此可见,人文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加强公众人文素养建设对于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是势在必行的举措。


  (二)公众人文素养呈现不均衡的状态

  社会发展建设至今,全国公众人文素养在一定意义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公众人文素养呈现不均衡的状态。公众人文素养与人们所具备的知识储备和文化能力密切相关。中国现阶段社会的高等教育仍然没有普及。发达沿海城市与偏远地区的人们所接收的文化教育条件有很大差距,在偏远地区远远不能满足普及公众人文素养的要求。除了地域条件的限制之外,个人文化教育程度也深刻影响着公众人文素养的普及和提升。缺乏一定的知识储备,将可能对公众人文素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难以理解,其教育和宣传工作便很难进行下去。


  (三)公众文化底蕴匮乏

  公众普遍存在缺乏文化底蕴的问题。在如今的时代,娱乐休闲的方式与日俱增。闲暇时光阅读文化书籍、接受文化熏陶的人越来越少。缺乏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将难以体会到本民族文化所带来的对于人格和品质的锤炼,这会让公众人文素养在建设的进程中缺少与广大群众的共鸣,也会在公众文化素养的培养和建设中缺少中国特有的色彩与气韵。


  (四)人文素养仍缺乏实践中的应用

  现阶段人文素养还缺乏实践中的应用。人文素养所包含的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思考角度不同其结果会截然不同。因此,应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会在解决一件事情上得到不一样的启发和感悟。而对于大多数工作,人们还是往往习惯单纯运用自然科学的方式解决,没有考虑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的思维重新理解,缺乏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实践和检验。


  三、提升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主要路径

  鉴于上述情况,公众人文素养的提升工作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时代发展方向

  提升公众人文素养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方向。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脉络,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大局,以及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新动态,正视当代矛盾,把握社会热点,引导人们群众重视和宣传最新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科学成果,适时、准确地将公众人文素养传递给公众,并在知识传播体系中留下时代的烙印,并以此凝聚社会共识,努力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与公众人文素养所包含的内容相互作用,相互指导。


  (二)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

  提升公众人文素养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知识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宣传。例如积极开放高校图书馆、免费开放省市级科技馆等等。2014年8月下达的《安徽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资源有序开放的意见》中,图书馆被列为可开放教育科研资源类别的榜首,首批包括安徽大学在内的36所高校图书馆已初步实现了对社会开放。公众可以利用图书馆自身丰富的藏书以及电子资源,而虚实结合的馆藏资源也最大限度地迎合了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身份、不同学历背景的人们的知识需要。挖掘高校图书馆对于社会的潜在责任,拓展它的社会功能,无疑可以拓宽公众获取知识的途径,能更加直观地提升公众人文素养。


  (三)创新传播知识文化的形式

  提升公众人文素养要创新传播知识文化的形式,发动更多的工作人员一同努力,通过网络科学技术以及自身对于人文知识传播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改善经济落后地区信息闭塞状况,打破地域限制,便捷公众获得知识的途径,重视公众人文素养提升的公众范围;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传播人文知识的方式,打破对个人选择方式的限制,利用网络、教学课堂等公众喜闻乐见的人文素养传播形式,做到深入浅出,帮助公众提升人文素养。


  (四)健全培养机制

  提升公众人文素养要强化对于提升普及工作人员的培养,完善健全其培养机制。首先,公众人文素养的宣传和提升,离不开相关部门支持、工作人员的社科普及能力和服务意识水平。要加强工作人员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他们对于工作的热情。要做到明确自身职责所在,赋予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培养机制也要建立健全。层级明确,分工合理,让安徽省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人,每一处角落都能接触到人文素养的宣传和滋养。同时,开立相应的与公众沟通的平台,及时反馈所涉猎的知识,实时掌握公众对于理解人文素养等相关知识的需求状况。


  公众人文素养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要明确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意义和用途,合理利用有效的政策和途径,帮助公众提升人文素养,开拓社会文明建设的新阶段。这些都将对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全面小康的和谐发展以及公众自身道德境界的改善起着尤为关键的作用。通过有计划的培养和提升,形成创新的思维理念,强大的凝聚力量,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让我省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社会科学的平等支持下,日益强大。


  参考文献:

  [1]图书馆与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J].贵图学刊,2009,(4).

  [2]推动社科普及创新与发展的几点思考[N].安徽日报,2013-9-16.

  [3]大学图书馆:大门如何敞开[N].人民日报,2012-04-13.

  [4]加强社科普及工作提升公众人文素养[N].宁波日报,2013-11-12.


  Abstract:Promotingpublicqualityofhumaniticsocialscienceisessentialinthedevelopmentofthesocietyandcountry,inbuildingculturalpower,tly,inviewoftheimbalancedpublicqualityofhumaniticsocialscienceandthephenomenonofoveremphasisonscienceandneglectofartsinourculturedevelopment,thewidespreadlackofculturalbackgroundinthecommunityandalsosearchclearedthemeaningandpurposeofhumaniticsocialscience,rationallyandeffectivelyuicleproposestomobilizeallsocialforcesespeciallyuniversitylibrarieswhichhavethetalents,resources,advantagesplatformstosharetheresponsibilityinpromotingpublicqualityofhumaniticsocialscience.

  Keywords:humaniticsocialscience;quality;library


  来源: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作者:钟萍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