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基于此,从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课程思政教协同育人的现实意义入手,分析微观经济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对策,从而达到课程思政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4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0)32-0068-02
课程思政缘起于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在高校教学中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纯粹的“思政课程”到综合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及其价值有充分的认识,需要明确“课程思政”的现状问题,更需要探索实践系统的教学内容、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现实意义
所谓“课程思政”,是指高校在专业课教学实践中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巧妙结合的一种隐性教育,从而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效应。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其核心是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
微观经济学理论产生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在解决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如何合理配置稀缺资源问题中所积累的具有实际意义的经验和理论成果,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微观经济学课程作为经管类大学生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是,微观经济学与生俱来的阶级属性,需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正确的引导,否则会影响大学生对社会现象、经济问题、工作态度以及生活观念的正确判断和选择。
因此,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好专业课教师“主力军”,专业课教学“主战场”,专业课课堂“主渠道”作用,对微观经济学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批判吸收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发挥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以培养出具有经世济民情怀的社会主义大学生。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不完善
微观经济学作为西方国家主流经济学有着明显的阶级性,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才能更好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教学过程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对经济学理论做价值判断的很少,教学中基本很少顾及思政元素挖掘,即便有思政元素的体现,也还不能做到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与思政教育高度融合。而专业课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应该是水乳交融、如盐化水,而不是简单叠加、如米掺沙,更不是在专业课程中抽出几节课讲授思政内容,生硬嵌入專业课程。同时,课程思政素材供给也缺乏个性和吸引力。
只有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去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把科学精神、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育人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内容,才能为实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目前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一般是结合PPT的多媒体讲授法,表现为文字多视频少、教师讲授多学生参与少,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课程思政教学表现出硬性灌输、唐突嫁接痕迹,这与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教学理念格格不入,与实现知识讲授与价值引领同向同行、教育与教学相得益彰的协同育人目标存在差距。因此,如何不断优化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有效营造学生参与性更强的课堂,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师参与度不高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落脚点是“课程”,但关键点是“教师”,教师是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力量,关系到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需要专业课教师全员参与。
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直接关系着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开展。教学中,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主动认领职责还不是很强,认为讲好专业课知识是第一位,不能有意识地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德行培育等的引导。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不强,导致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参与度还不是很高,单枪匹马、单兵作战的孤岛现象比较普遍。
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求专业课教师要熟练掌握学科专业的知识,还要能对课程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进行认真梳理和深度挖掘,在实现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自然渗透主流价值观教育,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对于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与专业课程要求之间存在矛盾,还无法很好地做到将专业课资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的高度契合。
三、推进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对策
(一)整合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
1.明确教学大纲,引领教学方向。将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要求、内容写进大纲,确定特色鲜明的教学方向,以指导教学实践,确保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为形成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局面奠定基础。
2.选择适合的教材,奠定教学基础。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大学生,因此在教学中毫无疑问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自然应选取“马工程”教材。“马工程”经济学教材不同于传统西方经济学教材的编写框架,教材的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并且对微观经济学的知识内容进行了评述分析,指导学生能够用科学的经济理论来分析和解答经济社会中发生的现实问题,真正起到价值引领作用。
3.丰富案例资源,加强专业课与思政元素融合。充分运用中国经济运行发展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经济事件,挖掘思政元素,不断丰富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案例库基础,优化教学资源,在讲精讲深讲透彻专业课知识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情怀、民族精神、科学精神、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思政元素恰当地融入教学,贯穿于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整个过程。
只有供给了丰富的课程思政产品,才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发挥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效应。
(二)创新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手段
“工欲善必先利其器”。适宜的教学方法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障。经济学知识中往往都蕴涵着丰富的经济学思想,经济学理论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大学生个性,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数字化教学资源,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创新教学手段;要延伸传统教学的时空范围,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法、研讨互动式教学法、一般讲解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热点评论等多种方式,结合国际国内社会热点经济现象、典型经济学案例的讨论分析,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渗透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这样,既有效利用线上的教学资源,发挥线下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改善课堂教学状况,又可以在案例分析讨论中巧妙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論知识,又可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在互动中自然而然获得思想教育内容,达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润物无声地深度融合的立德树人目标。
此外,探索尝试情景模拟教学、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等也是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很好的途径和方法。
(三)提高微观经济学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参与度
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起主导作用的是专业课教师,教学实践的效果取决于教师是否积极参与、取决于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高低。
首先,参与意识的培养。专业课教师应当深刻理解课程思政本质,充分认识课程思政“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理念是时代的要求,是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保证,作为专业课教师应该树立心甘情愿挑起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重任的理念,发挥出专业课程思政的乘数效应。
其次,参与能力的提高。专业课教师应做到“育人先育己”。应通过论坛专题讲座、教研活动、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探讨研究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集思广益积累教学素材,提高专业课教师思想水平、业务能力,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的综合素质。教师要自觉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课课堂教学中,具备为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大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
最后,全员参与,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所有微观经济学专业课教师都要参与互助共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携手结对,形成微观经济学协同育人教师团队,发挥团队的合力作用,以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使微观经济学课程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总之,针对目前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实践进行创新改革,上出有“思政味”的专业课,提升大学生家国情怀、精神素质和国际视野,是防止微观经济学教育严重西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新时代本科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是落实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现实需要,更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根本任务。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