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启示
发布时间:2024-04-03 18:16  

        2005年,在浙江省安吉县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断。10多年来,安吉县坚持“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切实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之路,成为中国首个生态县、“中国美丽乡村”、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为取得“真经”,作者到安吉县进行调研访谈,深感安吉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科学可行,特别是在理念深化、规划布局、产业并举、集聚合力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对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强化生态理念,达成目标共识 
  理念是行动之先导,思路决定出路。有什么样的创新理念和思路,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必然产生与之相连的效果。安吉县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经历了“工业强县”到“开放兴县”再到“生态立县”的战略转型。1998年底,以检测太湖流域污染为目标的零点行动中,安吉县被国务院黄牌警告。惨痛的教训,迫使安吉人转变观念、更新思路,走上了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之路,于2008年开启“美丽乡村”建设的序幕,并将生态文明为主题的三大建设融为一体,凸显了安吉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包括村民在内的社会各界树立生态理念、生态道德,达成广泛的共识,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以主人公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其中,养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良好风尚。对此,安吉建立起制度化、系统化、大众化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体系。 
  一是有针对性开展立体化生态文明教育培训活动。全面启动“生态建设娃娃工程”,编写《生态文明》《水土保持》两本生态基础教材,并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小学课程。为强化全民生态意识,出台了《生态安吉县民守则》。充分利用党校培训平台,对各级机关干部进行全方位生态文明培训。同时还重点对村两委干部进行生态文明培训,2008年至2013年共培训村两委干部1500人次,基本做到全覆盖。 
  二是广建生态文明教育培训基地。建成中国东部首个县域生态博物馆以及浙江省自然博物院、全国最大的文化名人纪念馆昌硕纪念馆以及30多个不同地域、各异文化品位的村落文化生态展示馆,加强了生态文明的“硬件”建设。 
  三是设立大众化的“生态日”。在全国率先设立每年3月25日为“生态日”,从“节日”的高度彰显生态文明与民众生存与幸福的息息相关度,唤起人们对生态的觉醒意识和参与生态建设的自觉意愿。 
  四是通过开展论坛、推介会等各类宣传活动,动员、组织各方群体,在自觉参與生态文明建设、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红利中,固化生态文明意识和理念。 
  五是升华了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管理的各环节,形成“生态为本、农业为根、产业联动、三化同步、乡村美丽、农民幸福”的安吉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并将地区性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上升为国家意识。 
  2006年,由安吉县主导制定的《生态村建设规范》浙江省地方标准发布实施。2014年,浙江省以安吉经验为蓝本,出台全国首个美丽乡村地方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规范》。在此基础上,2015年5月,以安吉县政府为第一起草单位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实施。安吉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理念已经突破县域,上升为具有普遍性、指导性的国家理念,彰显出引领、示范的效应,标志着安吉成为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 
  二、坚持规划引领,突出生态布局 
  安吉县自2008年起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把187行政村建成“中国美丽乡村”。为发挥规划的先行地位和引领作用,安吉县遵循“把全县当作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人家当作一个小品来改造”的理念,始终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变“多龙治水”为一张蓝图,变“各自为政”为一个步调,用严谨科学的规划设计,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化品位的基本要求,建立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编制体系,实行城乡一张蓝图绘制到底,确保规划的系统性、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科学指南。 
  安吉县从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融合发展的理念出发,首先在倾力编制《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纲要》的基础上,完成《生态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涵盖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文化、生态旅游等6大专项规划,确定生态保护“红、蓝、绿”三级控制规划,细化山林开发、水资源利用等控制性详规,旨在按照各地生态功能定位,布局产业发展,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打造生态立县的目标。其次,围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美丽乡村建设总体目标,全面规划“中国美丽乡村”建设。2008年1月,安吉县人大十四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设“中国美丽乡村”的决议》。此后安吉县又研究制定《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委托浙江大学编制《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总体规划》依照“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的四美原则,从宏观上把全县187个村规划为40个工业特色村、98个高效农业村、20个休闲产业村、11个综合发展村和18个城市化建设村。[1]从微观上,乡镇、村(社区)以《总体规划》为指导,因地制宜,依据自然情况、生态特色、村容村貌、乡村文化等差异化的特征,逐村定位,逐村规划,形成既各显特色又和谐一体的美丽乡村自然与人文交融的风情带和产业功能区。 
  三、夯实生态农业根基,内生多业并举

        无论是城镇化建设,还是“美丽乡村”建设,都必须有赖于产业的支撑,离开产业的一切建设均难以持久。一般而言,全国许多地区都以发展工业重镇辐射周边农村、转移农村人口到大城市等方式来推进城镇化发展。而安吉县则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以发展生态农业来推进二、三产业且实现村民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之路。 
  安吉县属于山区,92%土地在农村,但没有局限就农业抓农业的狭隘思路,而是将农业置于经济社会发展中,依据生态特色,促使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等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通过深度开发山区多功能潜力,增加农业附加值,并依托农业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实现三者互为促进的融合发展,形成一产加快、“接二连三”的长效机制,使经济生态化、生态资本化相得益彰。安吉县始终把经营乡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命工程来抓,作为经济发展切入点和着力点,出台《安吉县经营乡村行动计划(2010-2012)》《安吉县加快发展休闲经济若干政策(试行)》等,搭建起了“县为主导、乡镇为主体、村为基础”的三级经营体系,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林权等各项改革,创新农村融资平台,开辟乡村多元化经营路径。现已建成白茶、蚕桑、休闲农业、毛竹等四个万亩农业园区,重点做强做大竹业、茶业两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旨在“产品变礼品、园区变景区、农民变股民”。同时,积极发展与农业相连的生物医疗、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世界首个“竹林碳汇试验示范区”,研发永裕竹家居等特色工业旅游产品。推出从事竹业、木业的永裕、永艺二家传统龙头企业成功上市。现代物流、电商、金融等服务业迅猛发展。以全国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建设为契机,着力构建“一核一环五区”(一核即递铺镇、孝丰镇与灵峰旅游度假区结合形成的全县旅游综合发展服务中心,一环即国家级美丽乡村精品区,五区为大竹海休闲度假区、昌硕文化体验区、黄浦江源观光休闲区、白茶飘香休闲农业观光区和田园观光体验区)为基本框架的县域大景区,大力发展休闲观光体验农业,积极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创意+影视基地”的生态文化集聚效应,引进上影影视文化(安吉)产业园、戛纳电影城等重大旅游项目,形成竹海熊猫、天文观象、生态影视、高山滑雪等特色景点,打造长江三角洲乡村旅游首选地。 
  10多年,安吉县发展经济以“环境、产业、品牌”为支撑,围绕“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的规划布局,构建了“人居环境、生态经济、生态价值、绿色城镇、生态制度”五大生态文明体系,全面彰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呈现出农业突起、多业并举的产业结构和运行机制,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创业,并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实现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也带动了全县经济的高速发展。2016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4.87亿元,五年年均增长8.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4358元和25477元,五年年均增长9.4%和10.2%;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1年的10.8:48.7:40.5调整到8.2:44.4:47.4。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54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长9.5%;接待游客、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1829万人次、233亿元,是2011年的2.5倍、4.5倍。[2] 
  多年来,安吉县被评为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卫生县城、全国百强县、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奖、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全国首个乡域4A级景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国家毛竹生物产业基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示范县、全国首个联合国人居奖获得县等众多榮誉。 
  四、秉持以民为本,集聚共建合力 
  农民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主体,也是建设美丽乡村最大的收益群体。安吉县四分之三人口在农村,如何让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奔上小康之路。安吉县以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大胆进行系列体制机制创新,全方位整合内外资源,克服基础太差、各自为政、资金不足、力量分散、小打小闹等弊端,形成了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凝聚全县强大合力,形成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和运行态势。 
  建立健全层层担当的领导机制。安吉县委县政府为了倾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切实为群众谋利益,成立建设“中国美丽乡村”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和素质提升四大工程组,分别由县分管领导牵头,主要责任部门负责。乡(镇)、村分别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均实行“一把手”责任制,实施建设目标任务逐项分解到人、到点,设定完成时限,确立捆绑式的一揽子考核落实机制。县领导率先垂范,实行联系创建村制度,29位县领导与12个乡镇、各年度创建村结对联系,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进行专项调研督导。创建干部“一线工作体系”,实施“五百干部深入一线、千名干部服务一线”行动,先后选调800多名干部直接参与一线建设。 
  建立健全涉农惠农项目整合机制。采用“5+X”的办法整合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即确定由县农办、发改委、规划与建设局、财政局和审计局等五部门牵头,会同项目实施主管部门,对涉农项目进行申报、立项、实施、资金拨付、考核验收等全面审核把关,确保各类建设项目和资金优先安排当年美丽乡村的创建村和精品区建设,并确保项目落地生根,富有成效。 
  建立健全社会资源协调共建机制。大力推行机关各部门与乡镇、村结对帮扶,企业与行政村结对共建工作。积极激发、引导广大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搞好对接工作,并尽可能快得让他们受益,进而坚定必胜的信心。成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联盟,不断深化与大学、科研单位进行合作共建。加强与国家、省有关部委、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在项目、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得到大力指导和支持。深化民革中央、环保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及浙江省相关厅级单位合作共建工作。 
  建立健全民生工程投入机制。近些年来,安吉县不断夯实良性投入机制,按照城乡一体化规划,实施了惠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环境整治、社会治理等。近年来,开展保障体系完善、公共服务均衡化、就业创业增收、低收入群众关爱、人居环境优化等改善民生五项行动。实施以净好气、养好土、治好水“为重点的山青水净”三年环境综合治理民生工程。安吉县每年新增财力70%以上投入民生工程,并以谁投入谁受益的政策吸纳了社会各方及农民个人的投入,实施美丽乡村项目1957个,现已实现公共交通、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12项公共服务全覆盖。建成205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构建起了覆盖全县的“2公里便民服务圈”,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获得平安建设十连冠,村级事务准入制获全省十大“全面小康社会治理创新奖”。全县植被覆盖率75%,空气质量一级,水质达标率100%,垃圾回收率100%。全县共有179个村开展了美丽乡村创建,覆盖面达95.7%以上,15个乡镇中有12个成为全国优美乡村。安吉县在全国率先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幸福指数,2014年安吉人幸福指数为85.12分。[3]

        五、量化评价体系,实施监督激励机制 
  安吉成功经验昭示,打造美丽乡村,不可或缺之点在于制定既相对独立又协调统一的标准、规范、可操作性的制度体系,即内涵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纲领、发展规划、监督检查、考核验收等制度体系,并形成富有生机活力的长效运行机制。 
  一是制定科学评价考核标准。安吉出台《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考核指标与验收办法》及附件《美丽乡村创建指标解释及计分办法》,按照“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四大方面,对应细化36项指标,并明确分值,进行百分制考核,评定出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乡镇所辖所以村均成为“中国美丽乡村”,乡镇方能成为“中国美丽乡镇”。对已获中国美丽乡村、乡镇称号的乡村、乡镇,实行严格的奖励、警告、降级、摘牌制度。 
  二是制定长效管理标准及考核办法。出台《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暂行办法》及附件《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标准》《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奖励办法》《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长效管理乡镇(街道、管委会)考核办法》《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长效管理行政村(农村社区)考核办法》,提出卫生保洁、园林绿化养护、公共设施管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等四大标准及28项细化标准,设立长效管理机制考核奖、长效管理实绩考核奖、美丽乡村品牌管理、长效管理绩效考核、优秀工作奖励。为巩固美丽乡村创建成果,建立村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安吉率先推行“中国美丽乡村”物业管理办法,建立“中国美丽乡村长效物业管理基金”,依照“公共卫生保洁好、园林绿化养护好、基础设施维护好”要求,每年通过县财政、乡镇财政、村民自筹的渠道筹集20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强化日常村容卫生保洁和公共设施维护,并将其纳入乡镇(街道)年度考核。 
  三是建立配套的激励机制。安吉实行县、乡、村三级配套补助办法,充分调动乡镇、村和农户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县财政每年安排1.2亿元作为美丽乡村以奖代补资金,乡镇财政据此结合自身情况按比例进行配套,创建村制定对农户具体的奖励补助办法。县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作为专项考核奖励基金,表彰奖励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支出600万元用于村干部报酬三级统筹,办理基本养老保险或养老补助。从2008年始,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和1亿元“中国美丽乡村”创建资金,并逐年增加这两项资金额度。从2012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生态文明示范建设考核专项资金,用于生态乡镇横向转移支付。对生活污水处理、生态公益林建设等,奖补比例达30%-50%,累计奖励额超过12亿元。 
  四是建立全方位监督体系。安吉县既重视县、乡镇、村等体制内监督,更重视体制外的监督。为动员、指导全民参与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和监督,向全县人民发出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倡议书,编印内涵美丽乡村长效管理相关知识和要求的《“中国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手册》。同时,开辟有效监督平台,加强舆论监督。开通美丽乡村长效管理网络投诉举报平台,广泛利用电视台和安吉新闻对“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中出现的不良现象和行为,进行全天候曝光,不断强化群众的生态文明、卫生健康意识,强化绿色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 
  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因此,以安吉美丽乡村建设标准为指向,把全面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经济发展引擎,集思广益,创新驱动,凝魂聚力,万众一心,切实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陆为民.安吉“中國美丽乡村”建设简明教材[G].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79 
  [2]陈丽君.安吉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隆重开幕[EB/OL]. 
  http:// 
  [3]陆为民.安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简明教材[G].浙江文艺出版社,2014:19—20 
  责任编辑/李永生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