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口基数日益庞大,老年人的养老生活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据2015年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1%。然而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农村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总数的近70%。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城市,再加上城乡之间长期的发展不平衡,这使得相对于城市养老问题而言,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1 调查范围概况
在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村规划研究及导则编制的工作中,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现状及问题研究一直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我们针对此问题展开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的范围主要包括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的部分村镇。主要集中在第三圈层位于丘区和外围的太平、合江、永兴、三星、大林、籍田等乡镇,处于天府新区绿隔区内,均位于成都市半小时经济圈内,交通便利。这些乡镇大多位于龙泉山脉中段西侧,地形以丘陵及山地为主。土地利用结构中农用地比重很大,主要以传统种养殖为主,形成了以枇杷、草莓、蔬菜、云崖兔为特色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近年来,各镇十分重视一三产业的联动发展,以大型枇杷、草莓采摘基地结合农家乐的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在天府新区总体规划中,对该片区的发展指引为结合资源条件发展成为休闲生态功能及农业生态功能的小镇。从2014年统计数据来看,该片区农村总收入中外出务工收入占比54%,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该地区留守老人无人照料。在对该片区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调查后发现,该片区老年人养老问题较为突出。
2 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农村老年人养老现状
2.1 调查样本特征
在接受我们访问的村民中,有接近400位60岁以上的老年人,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老年人居住方式、经济状况、健康状况、养老设施、休闲娱乐爱好、生活满意度等方面的内容。本次调研共整理有效问卷370份,问卷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从性别上看,男性有213人,占57.6%;女性157人,占42.4%,平均年龄为67.8岁。文化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老人占92.7%,初中文化程度的老人占5.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4%,可见,农村老人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居住方式的调查数据显示,独居或夫妻同住的老年人共有233人,占总数的63%;和子女或孙辈同住的老年人共有137人,占总数的37%。
2.2 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农村老年人收入情况
经济收入是反映农村老年人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次调查显示,该地区大部分农村老年人都享有一定的养老补贴,但所得的补贴还是非常有限。中国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农村老人必须“活到老,做到老”,即干活得干到做不动为止,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老人,务农收入依然是不少老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经问卷统计,该地区农村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依次为自己的劳动收入、子女资助、遗产或积蓄、征地补偿等(见表1)。
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普遍偏低,而且收入差异也较大。在接受调查的老年人中,近半数的老年人月收入在300元以下,其中,独居老人及孤寡老人的处境更为艰难。此外,由于受个人健康状况、山区及平坝土地产出差异、灌溉条件、农产品采摘及销售途径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的务农收入差异也较大,比如年收入最少的不到1000元,最多的超过20000元。农村老年人收入汇聚在一起,就构成了他们的总收入。370位农村老人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有16人,占4.3%;在1000~5000元之间的有190人,占51.4%;5000~10000元之间的有90人,占24.3%;10000~20000元之间的有61人,占16.5%;20000元及以上的有13人,占3.5%(见表2)。
2.3 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设施情况
疾病是农村老年人忌讳、惧怕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该片区农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总体不错,健康、多病和残疾的比例分别是71%、25%和4%,在接受调查的老年人中有近60%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在从事农业劳作。在饮食方面,该片区老年人多以自产的粮食和蔬菜为主,但基本没有营养搭配的意识。
对于收入低下的农村老年人来说,医疗仍然是一项十分必要却又非常奢侈的消费,调查发现极少数的农村老人会定期进行体检,大部分老人都是小病拖,大病抗,能不进医院就不进医院。但在问及看病是否便利及是否有人陪同的问题时,大部分老人都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老人们表示,如需看病住院,外出务工的亲人会赶回来陪同。这和天府新区农村的经济发展现状有直接的关系,该地区外出务工的人数虽多,但务工地点以本镇居多,约占44%,其次是成都市。这种“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使得子女离开老人的距离不是太远,因此,当老人生病时,子女能在较短时间内赶回来。此外,大多数老人表示近年来村卫生室及乡镇卫生院医疗水平、设施及医疗环境都有了较大的改善。
在对片区老年人养老方式的調查中,大部分老年人会选择家庭养老,尤其是子女个数在2个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者占87%。调查片区现有两个敬老院和一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多位于交通较为便利的道路附近,养老院大多收容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大部分老人住进养老院是迫于无奈,要么是身体欠佳,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他人护理;要么是孤寡老人,生活异常孤独。调查显示,片区养老机构发展滞后、养老院设施简陋、卫生条件较差、精神生活空虚是老人们反映的主要问题。
3.4 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情况
该片区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文化活动类型不丰富。劳作之余老人们最喜爱的休闲活动包括喝茶聊天,占比60.8%;其次是棋牌麻将,占比47.3%(见表3)。在我们走访的村子中,有超过80%的村子都建有专门的老年活动室,但活动室里设施简陋,大部分都被用作棋牌室。在调查中,当被问及村里是否经常举办文体活动时,仅有11位老人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占比3%;另有292位老人给予否定的回答,占比79%;剩下的67位老人表示他们村里会偶尔举办文体活动,占比18%。这就说明,该地区农村很少组织集体的文体活动。
当问及老人生活压力的主要来源时,大部分老人表示由于收入微薄、收入来源有限使得他们仍无法摆脱耕作,体谅到子女抚养小孩等方面的压力,大部分老人也不愿自己成为子女的累赘。在我们的访问中,有的老人谈起自己的生活状况时眼含泪水,不禁令人堪忧。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老年人生活压力最主要的来源是繁忙的农活,占比35.9%;其次是孤独感,占比22.2%(见表4);此外,生活乏味、疾病困扰也是影响老人生活质量的因素。
最后,在对该片区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调查中,大部分老年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持满意或不是很满意的态度,但仍有23.5%的老年人对目前的生活不满意(见表5)。不满意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家庭收入低,无固定收入来源,年岁已高仍要下地干活;②子女外出打工,平时生活无人照料。③缺乏精神慰藉,感觉生活无望。
3 大城市近郊区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分析
3.1 农村老年人收入水平低
近年来,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实施后,农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水平也有较大改善,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其增长幅度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步。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多,农村家庭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家庭提供给老年人的经济支持和日常照料也越来越不稳定。在接受调查的老年人中,有接近60%的老人都仍在从事传统农业,但由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土地经营十分粗放,收入不容乐观。现在留守农村的老年人大多只选择生产条件好的、离家近的田地耕种,离家远的坡地和旱地由于灌溉条件有限或采收果实不便则被直接撂荒。此外,在农村老年人中只有极少数的人享有社会养老保障,大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养老保障还是空白。而对于基础养老金,老年人普遍反映标准较低,希望能够有所提高,以减轻劳作负担和对子女的经济依赖。
3.2 农村养老服务设施供需矛盾突出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农村养老设施短缺的情况十分严重,特别是农村空巢、留守老人的养老服务设施十分匮乏。民办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设施简陋、功能单一等问题。一些养老机构和小型社区养老机构床位十分紧张。由于受资金和服务人员水平的限制,养老机构服务项目多以家政服务等物质生活照料服务为主,至于涉及老年人保健康复、精神护理、心理支持、情感慰藉等方面的服务则十分缺乏甚至没有。
3.3 休闲生活单调,精神慰藉缺乏
在接受调查的老年人中,有较大一部分的老年人认为强烈的孤独感及乏味的生活是影响他们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大城市迅猛的经济发展及大量工作岗位的提供,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的竞争和工作的压力,他们无暇顾及在农村的父母。子女虽然可以在经济上接济父母,但是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失去了依靠,精神上失去了寄托。此外,农村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活动形式十分单一,虽然是以群体为主,但大部分以聊天为主,聊天的话题也十分有限。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低、农村文体设施落后等问题使得老年人社会交往范围狭窄、休闲生活单调、精神慰藉缺乏等问题十分突出。
4 对策建议
4.1 “CSA模式”结合乡村旅游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老年人所遇到的养老、医疗等各种问题,大多与农村经济的落后有关。除了不断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以外,还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才会更有保障。正如调查区域的农村,位于成都市郊区,交通便利,生态环境较好,土地耕种质量较高。CSA模式的推行,不仅可使农民的收入增加,还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实现该地区休闲生态功能及农业生态功能的发展诉求。
CSA(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即“社区支持农业”,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日本,并迅速传播到欧美诸国。它是在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渴望及食品安全危机大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新型生产及消费模式,CSA的核心理念为在生产与购买之间构建一个社区,让消费者和农民产生紧密直接的联系,让消费者借助互联网直接购买CSA农场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从整体上说,CSA模式与农村旅游是一种互为促进的关系,CSA农场不仅可以提供有机农产品,还可以集农业观光、体验式农场、农家乐、度假旅游等要素于一身,形成一种综合的独特旅游模式。消费者可在闲暇时间自主安排到交通便利的CSA农场从事农业劳动,品尝有机食品,呼吸新鲜空气,享受恬静的乡村生活。
4.2 完善养老机构设施,提高养老品质,鼓励“睦邻互助养老”
完善养老机构设施及服务,首先需要明确政府责任。政府应该做好养老设施的总体布局与预测,减少有的地方养老设施紧缺或空置的可能。其次,政府应承担农村养老机构基础环境改善的重要职责。包括改善农村养老机构周边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改善其内部卫生条件、设施设备及院落环境。此外,养护人员短缺及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低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要完善农村养老服务质量,应規范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评价标准,将养老服务机构管理、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和获取财政补贴的条件。要加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从业人员专业化服务意识和技能。
考虑到自身经济收入情况、养老院环境、服务品质等因素,对于大部分空巢老人及孤寡老人,若不是生活不能自理,大多不会选择养老机构养老。在如今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削弱,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的情况下,“睦邻互助养老”模式是值得推行和借鉴的。
“睦邻互助养老”模式的典型案例即2008年由河北邯郸肥乡县农村的“肥乡模式”。在政府的支持下,由村集体出资利用村内闲置房屋改建互助幸福院,并承担水、电、暖等日常开支。年满60周岁、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都可以自愿申请入住,由子女承担衣、食和医疗费用等。在互助幸福院中,大家互相照顾,共建自由、快乐的生活空间。“睦邻互助养老”模式不仅养老成本低、且机制灵活、操作方便,能让老人留在熟悉的环境里,和熟悉的邻居相处,不仅解除了老年人孤独寂寞的烦恼,还缓解了外出务工子女的后顾之忧。
4.3 发挥老年人余热,树立“老有作为”的养老观
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形势下,我们不应该消极的看待老龄化问题,要想办法让这些老人成为农村社会或者农村社区的宝贵资源。老年人并不是社会的负担,相反,他们有丰厚的历练和人生经验,人虽退休了,但并没有退出社会,老年人依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比如在韩国、日本等国家,有许多老年人工作团队,他们都在为社会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开出租车、去社区修剪花草、清扫街道、做义工等。他们做这些并不只是为了增加经济收入,更多的是想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让自己的心灵有所依托,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老年人工作团队也会不定期的组织一些交流会或户外活动,老人们可以在一起交流思想、锻炼身体、切磋技艺。政府和社会应积极配合,不仅要宣传鼓励,还要在政策上积极扶助,在行动上热情支持。
5 结语
随着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的增多,农村养老问题日益严重,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高度重视。不仅要关注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条件,还要关心他们的精神需求。针对农村养老问题,发展农村經济是关键;其次,政府应不断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减轻老年人经济压力;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营造“敬老、爱老”的氛围;合理配置老龄化设施,提高老龄化服务质量;最后,要充分发挥老年人的能动力,鼓励老年人参与村庄及社区建设工作,组织集体活动,丰富老年生活。要切实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促进农村养老事业健康稳步发展,让广大农村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及和谐社会的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韩梅,侯云霞.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与农村养老模式探析[J].特区经济,2009(8):145-147.
[2]陈建兰.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实证研究—以苏州农村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2009(4):47-56..
[3]李超.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老龄科学研究,2014(04):39-41.
[4]钱亚仙.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研究[J].理论探讨,2014(1):162-165.
[5]张文瑞.CSA模式下的农村旅游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14(7):71-72.
[6]赵志强,杨青.制度嵌入性视角下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J].农村经济,2013(1):89-93.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