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哲学理论如何赶上时代并引领时代,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理论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哲学理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我们唯有深刻把握哲学的本质,才能够充分发挥哲学的功能,才能够充分掌握哲学理论引领时代的规律,从而哲学理论才能够在坚守基本价值的基础上,充分遵循哲学的严谨逻辑,在关注时代中保持批评的热情和理论的温度,运用民族特色和民族气派的哲学话语准确把握时代,更好地引领时代.
关键词:哲学理论;哲学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引领时代;世界观;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BO-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092(2019)02-0005-0007
2016年,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學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作为一名哲学理论工作者,面对当代中国生机勃勃的伟大实践对理论的渴望与理论创新相对不足的矛盾,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在当今时代,哲学理论如何跟上时代并引领时代?这就需要我们深入认识和把握哲学的本质、哲学理论掌握群众和引领时代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思想方法、表达方式和时代话语进行哲学理论创新,以能够反映时代精神的哲学引领时代,更好担负起哲学理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一、把握哲学的深层本质
有一种说法,哲学是科学的科学.这貌似是对哲学的赞誉和肯定,事实上不仅误解了科学,而且贬低了哲学.哲学根本就不是科学!哲学与科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哲学和科学的不同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二者所关注的对象不同.《周易》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科学所关注的对象是形而下的“器”,即现象世界的事情.而哲学所关注的对象是形而上的“道”,即超越器物世界去寻找现象的本源和根据.器有形有相,道无形无相.器可以知,道必须悟.科学以感性和经验世界作为对象,哲学则以思想和理念世界作为对象.科学所面对的世界是可感知的世界,是以经验作为基础和认识材料的,因此,科学的问题是可以通过感知、实验或者技术手段进行检验的.而哲学所面对的世界是超感知的世界,是以人们的思想本身作为基础和认识材料,因此,哲学的问题通过外在的感官或者实证的手段是没法进行检验的,必须通过思想的力量进行抽象、把握和领悟.
第二,二者所关注的问题性质不同.科学所关注的问题,从理论上来讲都是有确定的结果的,也就是说,可以被证实或者被证伪.由于人们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认识能力的局限,对有些现象还不能给出科学的解释和说明.即便如此,这也并不影响科学问题的确切性,因为这些问题终将会得到确切的答案.然而,哲学所关注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讲本来就没有确切的答案,甚至根本就没有答案.对于同一个哲学问题,不同的人可以给出不同的答案,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又可以自圆其说,并没有谁对谁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科学所关注的问题可以说是有解的问题,而哲学所关注的问题可能是无解的难题.
第三,二者回答问题的方式不同.正因为科学和哲学所关注的对象不同、所关注问题的性质不同,所以它们回答问题的方式也就大相径庭了.科学是专注于对经验和感性现象的“为什么”问题的探索.科学所关注的问题,终究是有确定的答案的.对于科学来说,一旦得到了确切的答案,认识的任务就结束了,科学就不再追问这一问题,而是把关注的眼光聚焦到其它的问题.因此,科学的问题域总是在不断拓展.这些问题域的问题是并列的关系.由一系列并列的问题组成问题群,这些问题和答案就构成了一门科学.例如,由一系列“人为什么会生病”这样的问题组成问题群以及人们的回答,就构成了一门科学,即病理学.但是哲学与此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对“思想的思想”,黑格尔也有类似的表达:哲学是对“反思的反思”.哲学是专注于人们对经验和感性现象的“为什么”问题进行思考所得到的思想进行反思,也就是进一步对“为什么”背后的“为什么”问题的追问.科学在发问的时候,哲学不去发问,因为在哲学看来这些根本就不是它所关心的问题.一旦对一个问题得到了确切答案,科学就会停止追问.但是,这个时候恰恰是哲学开始了追问,而且会就这一个问题不断追问下去,旨在找到最终的“第一因”.也许这个最终的“第一因”根本就不存在,但是这并不影响哲学的追问活动.哲学所追问问题的方式不是意在探求未知领域而不断拓展问题域的范围,而是旨在追问事物的最终本原而沿着一个问题不断地深入进去刨根问底、追根溯源.
第四,二者认识世界的目的和结果不同.人类的活动基本上涉及两个方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其中,认识活动分别指向两个世界:实然世界和应然世界.实然世界是现实,对实然世界的认识形成事实判断;应然世界是理想,对应然世界的认识形成价值判断.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在实然世界通往应然世界的过程中,有一座桥梁,这就是改造世界.科学主要指向实然世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解释世界,作出事实判断,找到客观的规律,进而改造世界和控制世界,其认识的结果是知识或者技术.哲学主要指向应然世界,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寻觅意义,作出价值判断,寻找人们存在的意义与命运,其认识的结果是智慧或者价值.科学为了改造世界,通过回答“怎么办”的问题追求效率,不断在寻找工具理性,以提升人类自身的物质力量来控制世界.哲学为了美好生活,指向应然世界,通过回答“该不该”的问题追问意义,不断在追问价值理性,以提升人类自身的反思能力走向美好未来.人们只有处理好科学和哲学的关系,才能够在事实和价值之间、现实和理想之间、实然和应然之间,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在实践中不断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可见,哲学本身的活动就是不断对价值的追问与回答,不同的哲学会给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答案。因此,哲学从来都不是价值中立的,不同的哲学会给出不同的价值主张,会给人类的实践活动指向不同的未来,会引领人们的生命活动走向不同的命运。可以说,哲学最根本的要素就是价值,我们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主张来区分本质不同的哲学。当然,哲学作为一个思想体系,仅仅有价值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另一个要素来共同发挥作用,这就是逻辑。逻辑就是哲学自我展开和自我论证的思维方式。因此,任何一种哲学都有两个要素——价值和逻辑。价值就是哲学的本质和立场,逻辑就是哲学的方法和表达。价值和逻辑二者不能割裂。没有“价值”的哲学不能称其为哲学,充其量只能称其为逻辑演算;没有“逻辑”的哲学不能称其为哲学,只能说是格言或者想法。
二、坚守哲学的基本价值
哲学理论如果想要引领时代,首先要给时代提供未来、指引方向,以引领人们走向美好生活,这就需要哲学提供真正的“善”的价值标准,从而给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技术力量提供“该不该”这么做的判断标准。因此,哲学必须找到并坚守自己的基本价值。无论你处于什么样的立场,至少你要有立场,而且立场要坚定。如果你的立场是动摇的,那这样的学术研究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哲学是没有魂的;如果你的立场是坚定的,你的对手虽然可以反对你,但是他也会尊重你。毫无疑问,一个能够坚守崇高向善立场的哲学,不仅能够得到大家的价值认同,而且还可以引领时代不断走向光明。
毋庸置疑,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来推进的,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就是我们的哲学理论的基本价值。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运用什么样的理论形态来述说我们的哲学理论,这个根本立场和价值追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够动摇。这个立场和价值是什么呢?就是人民立场,为了实现人类解放不断革命。正如1883年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显然,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他的理论是革命的理论,他的实践是革命的活动。但是,革命在马克思那里只不过是手段,那么,革命的目的是什么呢?《共产党宣言》对此说得非常清楚:“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革命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大多数人的解放、自由,以及为大多数人谋福利。
“主义”就是核心的价值追求,把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所倡导的,被共产党人所遵循的价值和灵魂,即造福人民和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就是马克思主义。我们在使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的時候,往往会在不同的层面上来使用。比如说,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里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再比如说,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伟大的事业,因为这是造福人民的马克思主义事业,这里是指马克思主义的运动和实践。还比如说,我们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里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信仰的人。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实践运动,还是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里面都贯穿着一个灵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道”,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
古人讲:“道器不离。”马克思主义的“道”,就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动和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而不是空谈“主义”。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运动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一个“幽灵”。所谓“大道之行也”,“道”是用来行的,不行就没有“道”。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搞革命、抓改革、促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为人民谋福利,这就是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正如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共产党人就是造福人民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就是当代中国行马克思主义之大“道”的具体历史活动。作为哲学理论工作者,要坚守这样的价值立场,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就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道义力量和真理的力量不断彰显出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神聚力。
三、遵循哲学的严谨逻辑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也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如果一个理论没有严密的逻辑论证,仅仅是独断论地给出结论,那么它就是苍白无力的,是不能说服人的。一个哲学所坚守的价值,能否让别人认同甚至信仰,关键在于其是否能够运用严密的逻辑进行论证。
大体来说,从历史上看,西方哲学的传统是基于世界的二元划分,而形成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的。根据柏拉图的理念论,经验世界是感性的、变化的、不真实的世界,理念世界是超感性的、不变的、真实的世界。这就造成了经验世界与理念世界之间的矛盾、经验事实与理念价值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一直贯穿着马克思之前的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传统西方哲学根据二值逻辑的思维方式,在此岸的经验世界和彼岸的理念世界之间划了一个鸿沟,二者永远不能逾越:执着于此岸的哲学只承认经验,认为经验之外没有真理;执着于彼岸的哲学只承认理念,认为理念之外都是假象。这就导致了西方哲学史上的两个相互对立的认识论流派:经验论和唯理论。
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最后殊途而同归,都走向了不可知论。只不过经验论是以怀疑论走向了不可知论,而唯理论是以独断论走向了不可知论。经验论者认为,所有的可靠认识都必须经过经验的检验,否则都不予承认。但是,人们的经验总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经验通过实证的方式去认知无限的世界,显然是不可能的,最后只能走向怀疑论。唯理论者认为,所有的真理都必须经过理念演绎而来,他们用理念来说明世界,用一般来说明个别,这从逻辑上来讲是自洽的,但是问题在于用什么来说明理念。有限的经验不能说明无限的理念,理念只能通过理念来说明,但是,用什么来说明说明理念的理念,必须引用另外一个理念。这样就会导致无限倒退,最后的理念用什么来说明?只能不予说明了,独断地认为这就是真理。最高的独断论就是宗教。
哲学和宗教都是回答价值问题的,但是二者回答价值问题的方式不同。宗教是以非理性的方式回答价值问题,而哲学是用理性的方式回答价值问题。所有的宗教,无论其表达多么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其宗教仪式多么具有神圣感,其前提都是经不起理性的追问的。运用逻辑和理性对宗教信仰进行追问,最终总会得出一个荒谬的前提来。因此,所有的宗教没有例外的都是独断论,宗教的信仰是因信而信。而哲学恰恰相反,是以理性作为基础的,其所主张的价值必须经过逻辑的论证和理性的反思,确定其真理性之后,才可以被接受和认同的。因此,真正的哲学都不是独断论的,都是讲理的,基于哲学的价值和信仰是因真而信。
我们可以看看马克思的著作,里面没有独断论的东西,其结论都从严密的逻辑中得出的,其崇高的价值是通过逻辑的力量而彰显出来的。我们以《共产党宣言》为例,来看看马克思恩格斯怎么通过辩证法的逻辑,充分论证了通过革命手段实现人类解放的崇高价值的。《共产党宣言》的每一个结论,都不是强加给人的,而是在字里行间自然走出来的,读者读着读着自己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完全是逻辑的力量。
《共产党宣言》必然要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但是它并没有对资本主义进行攻击和谩骂,恰恰相反,它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合理性进行了充分肯定,并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得出了彻底否定的结论——这就是辩证法的逻辑。对于辩证法的实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版第1卷的跋文里面作出了非常经典而深刻的论述:“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共产党宣言》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一开始就对资本主义极其繁荣的景象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绘:“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個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正是资本主义创造了如此巨大的生产力,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对历史是作出了突出贡献的。
这是资本主义在历史上升时期的进步之处,然而,根据辩证法的逻辑“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这也恰恰成为资本主义自己要退出历史舞台的理由了。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就像当初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一样,“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因此,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应该灭亡了,必然会灭亡,“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会自己灭亡。在《共产党宣言》最后,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提供了这样的方案,发出了这样的号召:“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手段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价值追求,这一科学结论不正是在辩证法严密逻辑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而得出来的吗!因此,在这点上,笔者认为,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要向马克思学习,避免独断论的倾向。作为哲学理论工作者,我们的哲学理论只有通过建构严密的逻辑体系与遵循严密的逻辑传统,在逻辑和价值的统一中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才能够让别人真信、真服,这样的哲学和理论才有穿透力和说服力,才能够掌握群众,从而成为强大的物质力量。
四、保持哲学的时代热情
哲学要关注时代,哲学理论要有温度。温度从哪里来?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热情去批判这个时代,去反思这个时代,去把握这个时代。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哲学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马克思也指出,“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春笋,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那时,哲学不再是同其他各特定体系相对的特定体系,而变成面对世界的一般哲学,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各种外部表现证明,哲学正获得这样的意义,哲学正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哲学正在世界化,而世界正在哲学化”。这些思想巨人的论断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哲学的本质,即既反映现实世界又融入现实世界,而且关注现实世界变革,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活的灵魂作用,指明了哲学随时代变迁的历史必然性。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理应对于当代的社会实践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刻把握、概括提炼和批判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讲过,前人没有走过,包含着一系列重大的实践创新,为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哲学创新提供了深厚的实践基础。为此,我国要激活哲学研究,就必须准确捕捉当今“中国问题”,再把“中国问题”提升到哲学层面进行研究,进而提升出哲学理念、思想与思维方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正如一道代数方程式只要题目出得非常精确周密就能解出来一样,每个问题只要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因此,每个时代的谜语是容易找到的。这些谜语都是该时代的迫切问题,如果说在答案中个人的意图和见识起着很大作用,因此,需要用老练的眼光才能区别什么属于个人,什么属于时代,那么相反,问题却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哲学理论如果要引领时代,就必须充分关注哲学时代问题,为探索解决这些时代课题作出思想贡献。
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创新实践中,结合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许多重要发展,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重视对这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的吸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要求。通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创新实践,我们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且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智慧”。当前,对多元现代性的探究已深入到具体的“中国现代性”、“中国问题”、“中国经验”和“中国理论”之中。研究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完善中国模式,提升中国共识,是摆在中国思想者面前的现实课题。在4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有着自己坚实的哲学基础,而且有着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哲学思想内容,例如“以解放思想为主题的唯物论”、“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以统筹兼顾为根本的方法论”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等,这些理论创新成果,不仅鲜明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而且由于其内在逻辑的一致性,本身就形成了一套科学体系。由于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本身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當代中国和当代世界问题得出的科学结论,因而研究和整合这些理论成果成为了推进哲学理论创新极为重要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理论内容中国化的过程,也是话语体系中国化的过程。在如何看待中国问题的过程中,意识形态领域围绕着中国道路而展开的话语体系和话语权的争夺非常激烈,因此,构建当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系统而合理地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全面认识中国,坚定中国自信,建构中国软实力,巩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基础、核心和载体,因而,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建设当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确立言之有物的坚实的“话语基础”、言之有道的精练的“话语核心”、言之有理的系统的“话语内容”、言之有效的科学的“话语方式”、言之有信的坚定的“话语自信”、言之有声的快捷的“话语传播”、言之有力的“话语权”,从而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如果说科学的精神是怀疑,那么哲学作为“思想的思想”和“反思的反思”,其基本精神应该是对怀疑的怀疑,也就是批判。哲学要关注时代,保持着理论的温度,热情地批判这个时代、反思这个时代,把哲学的基本价值、严密逻辑与中国话语同时代问题结合起来。唯有如此,哲学理论才能不仅从时代中产生,而且真正跟上时代,和时代携手并进,从而真正引领时代。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