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调查,截至 2013 年 12 月,中国青少年网民数为 1.4 亿人,可以说青少年已逐渐成为网络主力军。学校德育教师必须直面这一现实,认清网络利弊,引导中学生在“互联网+”时代健康成长。
一、“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1.网络特征
一是网络的自由性。这种自由性有助于中学生自由表达个人意愿,展示自我才华,但也极容易因上网者本身的素质和修养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后果。
二是网络的虚拟性。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的环境、交往的对象,甚至是交往的内容作为一种数字化的存在,呈现着一种虚拟和隐蔽性,由此使得网络中交往的人更容易表现出内心真实的东西。
三是网络的开放性和快捷性。网络突破了时空、地域、文化、性别、年龄等限制,并且随着技术的革新,这种特点会更加显著。
四是网络的交互性。人们在网络中交往时,彻底改变“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单向强制方式,而可以多途径多方式地选择自己乐于接受的信息并进行互动交流,充实自己的生活并丰富个人世界。
2.“互聯网+”时代中学生的新特点
一是能动性更强。在网络世界中,想象的翅膀可以得到一片自由的天空,在这里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高度展现,这种结果在传统课堂里难以完美实现的。
二是知识面更广。中学生能够借助网络迅速地捕捉众多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了解更广阔的天地,知识面由此得到极大的拓展,他们也更有信心挑战规则和权威。
三是有更多渠道宣泄情绪。网络中彼此身份的隐藏和方便快捷的互动,让他们可以在BBS、QQ群、微博、朋友圈等适合自己的网络环境中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愿。
四是有较强的现代公民意识。网络社会孕育和催生了许多新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重铸了许多现代意识,如权利、义务、平等、自由、分享、互助、奉献、开放、包容等,而这有助于中学生今后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二、利用网络资源,做好中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
1.德育教师需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网络技术水平
保罗·肯尼迪在《价值的未来》中谈道,从教科文的立场来看,互联网在未来的世纪中将成为对全球教育和文化发展影响最大的媒介。德育教师为此应更新观念,正视“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掌握较为丰富的网络知识和技术,将德育工作与网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使用E-mail、BBS、MSN、QQ、微博、贴吧、博客等现代网络交流手段,拓宽德育工作渠道。
2.正确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1)强化网络对学生的积极作用。首先,中学生通过网络可以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学校可以创设绿色的网络环境,如建立学校电子阅览室或以学校网页为基础构建绿色网站平台,或者以学校为单位申请如中国知网等免费开放的数据库资源等。其次,网络可提高中学生的能动性以及主动接受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可搭建网络平台并向学生免费开放,组织和鼓励教师搜集、整理上传教学资料,甚至尝试开设教师网络课堂等。再次,学校可设置网络心理咨询室,在网络中为中学生排解心中的各种不良情绪,帮助他们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最后,学校可安排各种有特色的网络活动或各学科网络竞赛,以拓展学校的管理和德育工作。
(2)减小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学校应加强网络道德宣传教育,让学生明辨网络中的不良因素,并向在校学生提供积极有益的信息,使学生形成对不良信息的抵制能力,增强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
3.构建三位一体的网络平台,全方位推进德育工作
青少年的成长应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网络有助于使学校、 家庭、社会在教育层面形成合力。鉴于此,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尝试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辅助,社会发挥监督作用为中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网络沟通平台,三方相互协调合作,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便利,排忧解难。
4.结合民族精神,利用网络弘扬先进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的基础条件,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在网络教育中,应结合优秀民族精神,弘扬先进文化,这不仅是网络建设的需要,也是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需要。
总之, “互联网+”时代,网络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因此,学校和德育教师应正视这一现象,并且多渠道、多途径地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做好中学生的管理和德育工作。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