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心理学它指的是什么?它是做为公共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学校管理活动中用来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本学科具有边缘性和应用性的学科性质,通过本学科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学校管理中的心理要素与心理制约机制,为学生将来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提供心理科学的依据。那么它的论文怎么写呢?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学校管理心理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学校管理心理学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一、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概况
管理心理学是管理学和心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价值的学科,而学校管理心理学则是管理心理学在学校管理领域很重要的分支。它不同于心理学、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也不是管理心理学学科内容在学校管理中单纯的应用。
学校管理心理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经历了过去20多年时间的发展,已经逐渐成形并逐步完善。但总体看来,学校管理心理学还有很多需要更加完善的地方,还需要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来使之走向成熟。心理学为学校管理心理学提供心理的依据和原理,而管理学则为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型,随着管理现代化的趋势,管理学为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研究和发展的实践环境,这些都促进了学校管理心理学更好的发展和完善。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性假设、个体心理、领导心理、群体心理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学校的规模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教学内容日益丰富,教学形式趋于多样化,教学方法也越来越新颖,等等……这些都给学校的管理和建设提出了挑战。学校管理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索学校管理中的心理现象和发展规律,为学校实践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假设,增强了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所以,研究学校管理心理学对于学校管理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环节的关键因素。
二、学校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学校管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在学校管理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值得重视和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和完善。一些制度仍然是陈年老套的、跟不上时代的,另外还有些学校制定的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这对于学校管理和建设都是很大的弊端。
2.学校管理中另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激励制度的作用。当前,有不少学校都不能给教职工提供一个科学的奖惩晋升制度,不能调动学校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学校管理建设的主动性,这些也是学校管理和建设的一个问题。
3.学校的人事制度体系不够科学化。人才是这个时代的决定性因素,当前来说,学校管理中人事制度也有着很深刻的意义。
4.学校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校园文化为依托。目前很多学校硬实力提升了不少,但是软实力尤其是校园文化这一块始终得不到好的发展。
三、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应用
(一)有效激励与学校管理
在学校管理中有效的利用激励可以更好的调动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创造一个适合学校管理的竞争平台,激发老师更主动的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建设,良好的激励体制还能促进教师的潜能,提高工作绩效和满意度,实现学校管理目标和留住教师人才队伍。那么,激励的具体应用有哪些呢?
1.利用需要理论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才有可能发展高层次的需要。需要也是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源泉,学校管理者应当在一定阶段给予教师恰当的需要来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比如说,针对年轻教师主导的应是发展需要,学校应当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进修学习的机会来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针对中年教师主要的是成就方面的需要,这时候学校管理者就应当在给他们提供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创设适当的条件引导他们向名师或者骨干教师方向发展,满足这个阶段的教师的需要,使他们更好地为学校做贡献。
2.参与激励。学校管理者应当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以此来调动教师的工作动机。一方面,学校管理者应当采纳教师提出的对学校管理有效的建议和方案,鼓励教师多提出自己对学校管理方面的看法;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应主动接受广大教师的监督,尊重教师针对自己管理工作提出的不足并择优采纳。这样,可以使教师觉得自己的权利和人格得到尊重和信赖,对他们的工作会产生积极的心理作用。
3.奖惩激励。奖惩激励主要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建立有效的奖惩激励体制也是学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通过奖励可以鼓励教师积极工作,同时,通过一定的惩罚也能够减少教师的消极怠工,端正教师的工作态度。
(二)人际关系与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不同于企业管理,但又和企业管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际关系也是学校管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学校管理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实现互助和合作的基础。学校领导者不仅应该在原则上行为方式上领导教职工,同时还应对对教职工的工作负责,教职工也应当服从学校领导的管理,并能做到自觉执行领导决策;良好的同学关系也是学校必须重视的方面,同学之间应做到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在尊重别人接受别人的同时也能从其他同学那得到被尊重和被接受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师生关系是教学管理中不能被忽视的一方面。教师首先应该做好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在同学之间树立教师的威信。同时,教师也要在同学之中建立起融洽、既严肃又轻松的师生关系。教师还应该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爱护;同事关系是学校管理中容易忽视的问题。在同事相处中,不应当以自我为中心,多替别人着想,还应当在同事有困难的时候提供必要的帮助。
作者:张建峰
第2篇: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结构体系发展初探
学校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学校现代化管理实践的需要和呼唤密不可分。从学科的角度来说,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管理科学群中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1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概述
在学科建设方面,对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体系等的研究正在取得进展,学校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师范大学本科开设并作为教师进修院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培训教育干部的内容在我国已有十余年的历史。
1.1研究对象
在业已流行的学校管理心理学教材中,在“研究对象”的描述上值得进一步推敲的地方大体有三:一是把“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功能”等同起来。如“学校管理心理学是研究学校组织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有效管理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组织效率服务的一门应用科学”。[1]二是罗列具体内容,缺乏必要的抽象。例如“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领导者实施管理职能,协调学校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实现预定目标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2]三是范围过于狭窄。例如“学校管理心理学要研究学校管理中‘人的因素’,以人的工作行为和科学的行为激励为中心,具体分析学生教职工和领导者在学校工作中的心理行为规律……”。[3]很明显,学校管理心理学仅仅研究“工作行为”和“学校工作中的心理行为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研究学校非正式群体的非工作范畴的心理现象等。
1.2基本问题
在熊川武编辑的学校管理心理学中,他认为作为该学科的基础理论除了马克思理论和邻近学科作理论基础的铺垫外,激励和挫伤问题是学校管理活动中根本的心理问题。激励是一种引起需要、激发动机、指导行为有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与此相反,挫伤一般是指人们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自感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同时,还指因管理不善引起的压抑、伤害学校成员积极性的心理现象与过程。
激励与挫伤的问题在学校管理中日益突出,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可能把学校管理好。在学科建设上,有利于抓住学科的核心,构建合乎逻辑的学科体系。这是因为仅仅明确学科研究对象,只给人们指明了大体研究范围,以便人们选择研究课题。而要构建合乎逻辑的学科体系,必须在明确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弄清楚活跃在研究范围内的各个问题的主次重轻,以便有序排列。
1.3大致体系
纵观我国近十几年来不同版本的学校管理心理学,学校管理中心理和行为的方面有:学校中个体的工作心理和行为、学校中群体的群体心理和行为、学校中的组织行为,这些心理和行为的表现还可以划分为:教职工的个体和群体的心理与行为的管理、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心理与行为的管理、学校领导人和学校领导群体的心理与行为等等作为一门应用心理学,纯心理学的研究已不足于解释、说明、指导学校成员的管理心理现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角度为学校管理心理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中央教育行政学院等单位协作编写的学校管理心理学,内容比较细腻,论述比较深入,这本书在国内比较早的把“人的本质问题”“管理的本质问题”,“认的全面发展理论”视为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激励问题上,对需要、目标、教职工的成熟、教职工的考核等,作了深入的论述。华东师范大学的吴秀娟的《学校管理心理学教程》(济南出版社九零年版),吴秀娟认为“人的行为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应是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一。这个基本理论应包括归因理论、个性理论、激励理论、组织理论、角色理论。贵州教育学院袁俊昌的《学校领导管理心理学》(三环出版社九一年版),他的专著的名称加了“领导”,从学校领导者一词出发,就“领导角色”“决策”“用人”“领导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等领导活动心理即学校管理对象和管理环境作了独特的阐述。自一九九一年至一零零一年,引人注目的学校管理心理学的著述有熊川武的《学校管理心理学》(华东师范人学出版社九六年版)、张挺楚主编的《学校管理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九八年版)。
熊川武在学校管理心理学中指出,作为该学科的基础理论除了马克思理论和邻近学科作理论基础的铺垫外,激励与挫伤的关系问题是学校管理活动中根本的心理问题。[4]该书引证了国外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的实验成果的成果和结论,凡属人物和较新名词都用英文标定。著述有一定的学术性和严肃性。张楚廷所写的书一改“传统”的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框架结构。以自身数十年的学校管理实践为“实验”,对学校领导者的管理心态作了散文式的议论,别开生面。
2学校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管理心理学以学科的面貌出现大约是在本世纪50-60年代。意味着管理心理学作为学科登上历史舞台的是195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黎维特出版的以《管理心理学》为名的专著。
在管理心理学的“家族”里,学校管理心理学是最年轻的。学校管理心理学的面世,与管理心理学家族的兴盛密切相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心理学开管理心理学之先河,代表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向。由梅奥创立的人际关系理论企图将以“事”为中心的管理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为相对成熟的管理心理学的降生注入了催产素。
自学校产生,就出现了学校管理这项职能活动,但由于人类历史漫长的封建社会,生产力的技术基础比较落后和保守,学校教育的规模和内容都十分有限,在学校管理方面只能积累一些局部的经验,不可能形成系统的学校管理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管理的形成会不断地发生变化、更迭和日趋完善,不仅如此,作为科学的学校管理心理学,不能老是被动地跟在学校管理实践的后面跑,它必须面向未来并做出超前反映,以指导学校管理的实践。
因此,学校管理心理学还要主动地去发现、研究和解决学校管理中所出现的心理学问题。[5]只有到了本世纪七八十年代,教育实践,尤其是学校管理实践才孕育了学校管理心理学。其中美国欧文斯的《学校组织行为学》的出版是学校管理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之一。
通观学校管理心理学教材的内容,在研究对象、范畴体系、研究方法、等方面虽各具特色,但总体上还是一致的。对于研究对象的表述上,有“研究学校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规律”,也有“心理现象的规律”但在研究内容上,研究外显的行为,必然要研究起支配作用的心理现象,而研究心理现象必然要涉及外显的行为。有的学者试图在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去人范围的研究学校管理中的人的问题,但还没有离开心理学的框架。[6]在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上,如前所述,学者们的理解还有不同。但总的来说,学校管理心理学学科建设在逐渐成热,论证更加严密,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作者:宋华
第3篇: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方法改革之探讨
学校管理心里学,是为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提供心理科学的依据。因此,本文拟就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提出自己的粗浅见解。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弊端
(一)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影响了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培养。长期以来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把学生视作被动接受的对象,放在被动和从属的地位。教师把向学生灌输知识视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把考试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主要采用讲授的方法教学,通过讲解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无视学生的学习兴趣,未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其长期处于被动之中,必然导致学生自觉意识淡漠,顺从依附心态明显,他们习惯于接受书本已有的结论或定论的东西,缺乏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教学形式单调、呆板、死气沉沉,毫无科学性与艺术性可言,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
(二)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不能“学以致用”。学校管理心理学以往的教学大致有两种讲授方式:一是每个章节进行逐字、逐句、逐段的分析解释,撒胡椒面式的详细讲授。二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是把一个章节分成几大块,抽出几个问题“抓大弃小”式的教学。一般在时间充分、问题较难理解时用第一种教学方式,而在时间较紧张、内容又不太难懂的情况下用第二种方式。
但不论哪一种方式,教学内容都是局限于理论的阐述和概念的解释,不能用理论来分析学校管理的具体问题,表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严重脱离学校管理的具体实际。而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也必然导致培养的学生虽然满腹经纶,却只能纸上谈兵,缺少动手实践的能力。有调查表明,我国目前大学生中95%以上的人他们在毕业后的较长一段时期难以进行各种创造发明活动。因此,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推行创新教育已是势在必行。
(三)教学手段落后,缺乏现代化教学工具的运用。由于教学观念相对滞后,缺乏适应教学需要的各种资料、课件,再加上有部分教师还不能很好的掌握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的各种先进教学手段的技术。所以,教学中仍然是采用黑板+粉笔+PPT的古老的教学方式,手段比较落后。这样的教育手段是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现代教育的管理人才的。
二、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几点改革
(一)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是为学服务的,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为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把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教学中,变过去的“一言堂”为现在的“群言堂”,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吸取知识、探索知识。彻底改变以考分和掌握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教育质量和学习成果的标准的观念。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首先,课前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并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理解,然后在课堂上用教师和学生互相提问的方式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既可以采用自己提问自己回答方式来引起学生注意;也可以通过老师问,请同学来回答,给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机会;还可以鼓励学生提问,由老师或同学回答。这样的教学既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也可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勇于独立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在不断试图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次,对一些有争议、重要的、或者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在运用讲授法讲清基本的理论观点之后,往往采用讨论的方式让大家各抒己见,积极参与,达到互相教育,共同提高的效果。学生一旦从心理上接受主动学习的观点,他们的求知欲望就大大增强,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激发起来,学生会带着问题听课,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第三,在讲授中注重启发,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我们正处知识时代,学校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知识教给学生,重要的是把最基本的最先进的知识教给他们,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变传授知识为培养能力,即让学生学会学习。
我们不仅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问题意识,还注重启发学生富于想象,进行创新学习,使其能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探索,另辟蹊径,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也注意教给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有关资料、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的思考,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行理论的创新,写出小论文。再经过交流、讨论、使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就完全实现了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过渡。
(二)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的实用性、操作性。在教学中如何将理论观点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是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我们主要采取了三种方式来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其一,在教学中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把握理论,掌握方法;其二,让学生走出校门到学校管理中去调查访问进行社会考察,了解学校管理的实际问题,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检验理论;其三,请专家、学者围绕学校管理中的热点问题做学术报告,使学生加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些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优化了学生的素质结构。
总之,我们经过了几年的教学探索,改革之后,学校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从毕业生反馈回来的信息可以看出,新的教学模式对他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十分有效,并可操作。这说明了学校管理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成功。
作者:段世鈷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