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历了多年的重建和发展,医学伦理学作为培养现代医学人才所不容忽视的课程之一,其地位已经在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中得以确立。然而,在学科建设上,如何进一步明确教学的目的,切实解决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落实各项教学措施,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上,如何反映优良的医德传统和价值观念的新变化,以及切合我国国情的多维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有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及时总结经验,联系教学实际,分析存在问题,较系统地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伦理学教学体系,将有利于推动我国医学伦理学教学的趋完善,综合发展。
关键词:医德教育,医德理论,医德实践
作者:陈聪杰
中图分类号:R-052文献标识码:A
首先,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目的,完善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尽管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包括开展医德教育的重要性在内的各种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发表了颇有价值的见解。但是,至今为止,人们对在中等卫校中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方面的研究依然显得较为薄弱,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指导意义的观点就更为贫乏。致使诸如将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内容体系与医学伦理学学科的研究体系视为一体,或将系统的医学伦理与普遍的医德教育等同起来等模糊认识的产生,以致在实践中如何准确把握好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度”的问题上容易出现偏差。事实证明:明确教学目的是建立医学伦理学教学体系的基本前提,决定着该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和形式,有必要深入探讨。
从整体的医德教育来看,医德教育的对象是多层次的,涉及到医学领域的各个部门,各种群体,医德教育的内容是广泛的,可以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内容加以选择和区分,就医学院校开设医学伦理学课程而言,由于其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医学生,因此应当突出教育的鲜明的方向性,体现正面教育的原则,教育过程应为具有一定理论性和系统性的有机整体。其教学内容大体上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医德理论部分。包括医德含义、本质、功能及作用;二是医德规范体系部分。包括医德基本原则、规范和范畴,以及临床医德和预防医德、生命道德、护理道德、医药道德、医院管理和科研道德等;三是医德实践部分。主要包括商品经济对医德影响、卫生改革道德判断、医学模式和健康道德、医德评价、医德教育和医药修养等。
其次,应当针对医学生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许多中等卫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经验。但也有的院校反映存在着教学要求与实际效果相背离的现象,越是强化教育,越是出现拮抗心理和医德水平的滑坡,尽管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的甚至是单纯依靠学校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但是,学校中某些教学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内容,不了解学生实际情况而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应当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要清楚地认识到,为了提高医学伦理学的实效,实现其教学目的,就必须十分注重研究教学对象,找出其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循循善导,以理服人,这不仅是一般教育学原理所要求的,更重要的是由于医学伦理学性质及其在当前我国中等卫校中所处的特定地位所决定的。
现阶段医学生的特别要求我们在进行医学伦理学教学中要有明确的指导原则。一是方向性原则。要旗帜鲜明地表明医学伦理学是以社会主义医学道德的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是为造就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医学人才服务的。二是正面灌输为主的原则。应着重正面讲清楚道理、阐明立场、观点,注重发挥受教育者自身主体的能动性,循循善导,帮助学生提高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自觉地进行医德品质的修养。三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联系社会变革、医学发展的新情况,而且还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和医学知识的实际状况,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进行医学伦理学教学的具在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括了课堂讲授、病案分析、专题讨论、电化教育、聘请有关专家作报告、摹拟床边教学、临床见习以及跟进教学等。实践证明:各种方法灵活运用比单一方法往往效果要好些,即使同一种教学方法,也可因教学双方的具体情况(如教育者的经验引入的艺术或受教育者的状态、特点等)存在较大差异。综合现阶段各方面的条件来看,课堂教学仍不失为目前医学院校中进行医学伦理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有必要重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譬如,适当增加对具体病案的伦理分析。突破从理论到伦理的抽象教学方式,既可活跃课堂气氛,又易于起到潜移默化和加深理解的效果。总之,各种的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关键在于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在明确的教学的目的指导下,善于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及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就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医学伦理学教学体系还包含了教学效果评估、学科建制以及师资素质等方面的情况,有关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来自《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
友情链接: 百度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