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价值观推进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
发布时间:2024-04-23 11:03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高校大学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同时,大学生也是最具创新意识和创业潜力的人群。以创业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调研等手段,以当代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作为着手点,对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并提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推进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业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174-03


  在当下中国,创业已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大学生创业近年来再掀高潮。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届大学毕业生中有3%选择了自主创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680.9万估算的话,2015届大学生中约有20.4万人选择了创业[1]。在“双创”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也迅猛发展,在全球创业教育中有后者居上之势。但我国目前创业教育整体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创业价值观方面的引导还相对较少。当前高校创业教育更应注重创业价值观的引导,让有创业理想的大学生能够把追求物质利益、承担社会责任和实现个人发展有效地统一起来,为提高当下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创业者的价值追求发挥作用。


  一、创业价值观的内涵及特征


  (一)创业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观点。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本质上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而创业价值观作为价值观的一种,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发挥着引领性的作用,而国内对于这个方面的研究较少涉及。通过对创业价值观的研究能够了解当下大学生创业中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创业精神以及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时采取的手段方法,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宝贵的经验,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数据资料,从而有效提高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早提出创业价值观定义的张进辅(2006)认为,创业价值观是主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创业目标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在创业时采取的行为方式的判断和选择的标准,它指导和调节着人们的创业目标和创业行为[2]。在一个大学生的创业过程中,作为意识形态的创业价值观对他的创业行为起着调节和指导作用。他的创业目标、创业手段、创业的过程都受到了创业价值观的影响。因此,笔者对创业价值观的定义是创业者以自己需要为基础,在自我意识的引导下,在创业者进行创业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对创业者的创业目标和创业行为进行指导。


  (二)创业价值观的特征


  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既有一般价值观的特点,又有其独特的内涵。笔者认为创业价值观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自主性。创业价值观的形成是指创业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创业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就体现出了自主性的特点。创业价值观的自主性是指创业价值观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创业者的特点相联系,创业价值观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创业者主体的内容。因此,创业价值观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而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关系。


  二是社会历史性。作为创业主体的人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特点,因此决定了作为人的意识形态层次的创业价值观具有历史性的特点。马克思说:“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对于需要的满足和享受是以社会为尺度,而不是以满足他们的物品去衡量的。”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主体的教育需要归根结底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而创业也只有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才能实现。所以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职业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创业价值观是不同的。创业价值观的社会历史性要求我们用社会和历史的眼光来思考创业现象,在研究创业价值观时,必须紧密联系人们当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而不能孤立地去看。


  三是可塑性。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创业价值观不是一层不变,而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可塑性。个人作为创业价值观的直接承担者,在个人或由个人构成的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他的创业价值观也必然不断更新和变化。因此创业价值观教育作为创业者本人的自身发展需求,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创业价值观教育不仅满足了个体接受创业思想理念、创业道德规范和创业知识的需要,而且还能使主体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从而不断地发展更新。


  二、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对他们的创业价值取向、创业精神和创业手段都起着引导作用。因此,创业价值观的教育不仅仅关系到创业者能否成功创业,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活力和未来。通过对上海师范大学278名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问卷调查,同时又对8名成功创业的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结合我们的实证研究,得出了目前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现实状况。


  (一)创业价值取向分析


  创业价值目标是人们思考、确定并追求的对创业有重要意义的目标,它涉及“为什么”创业的问题,是个体创业行为的动因,是创业价值观的核心。从创业价值目标的定位看,青年創业者的创业价值目标有以下几种价值取向:一是对社会、对国家做出贡献;二是积累财富;三是挑战现状;四是谋求个人发展;在对社会、国家贡献方面。在调查中发现有85%的被调查学生希望对社会、对国家做出贡献,这说明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并想要建功立业。在对于“希望积累财富”的回答中,被调查者选择完全符合和符合的比例很高占87%,不好说的占13%,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无人填答。此项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希望积累财富,说明创造财富已经成为新一代大学生的人生主要追求目标之一。再对“是否乐于挑战现状”的答题中,2/3的大学生乐于挑战自我,反映了我国在转型期的整个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大部分人期待改变自身现状,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51%的学生认同创业是“谋求个人发展的一个途径”。在对创业打算的主要动机方面,选择解决就业的学生只占填答者的19%,追求自我实现占43%,多一种人生体验的占34%。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并非如有些媒体所评论的缺乏责任感,以自我观念为主。当代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可以说是越来越成熟的,虽然大部分学生创业是希望积累财富,但绝大多数也同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希望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来创造财富。这与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的全面发展并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不谋而合的。


  (二)创业精神分析


  大学生普遍认为坚定创业的信念是影响创业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说明大学生意志力强,热情丰富。在调查中显示有80%左右的大学生选择“自己乐于面对并努力克服实践中的困难”,不符合的比例小于5%。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主流仍然是积极向上的,能乐于面对困难并迎难而上,并没有所谓的“遇到困难就退缩,没有吃苦精神”。但是通过对已创业的大学生的深度访谈中发现急于求成,缺乏市场意识及商业管理经验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因素。当下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书本专业知识,但是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成了他们的软肋,很难立马胜任管理者的角色。因此,每个创业的大学生在创业初期都要经历一个较为痛苦的时期,其中的挫折和失败犹如家常便饭,而新创业的大学生一旦遇到预期与现实造成强烈的反差,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往往容易选择放弃创业。因此,在创业教育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使大学生确立积极的创业精神和生活态度。


  (三)创业手段分析


  创业价值手段是人们为了达到创业价值目标而采取的途径和方法,它涉及“怎样进行创业”的问题,它是创业价值目标的实现[3]。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会遇到诸如资金、财务管理、组织运营等各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创业者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方式方法也是各式各样的,通过这些方式方法能够反映出当下大学生创业者的某种价值取向。例如: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在对“自己了解公司注册流程”的回答中,完全符合的仅占4%,较符合的占17%,不好说的占25%,较不符合的占33%,完全不符合的占21%。可见创业教育还需要加强学生创业手段方面的培训,使其符合法律和道德规范。此外,通过深度访谈,我们发现目前大学生创业中普遍存在着自我观念为主,市场意识淡薄的倾向。不少大学生创业者很乐于向投资人展示自己的创业计划书,大谈自己技术的领先和独特,但却很少涉及这些技术和产品有多大的市场空间。谈到市场,也多半只是计划如何做广告,对目标市场定位与营销手段组合等重要方面,则全然没有概念。甚至由于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会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来进行推广。同时,有少数大学生创业手段合法性低,是法制观念薄弱的表现。


  三、以核心价值观推进创业价值观教育的实施策略


  在我国社会的重大转型期,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积极创业,在高校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在新形势下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实际需要。同时,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推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精炼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以人为本的理念基础上共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和谐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这与当下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融入当前大学生的创业思想教育中去,以社会主义理论引导学生的创业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理想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以社会主义法律道德规范学生的创业行为,培养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创业能力的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具有现实意义。但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采取合适的手段和方法,如果以直白的政治性语言或口号进行教育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潜移默化地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影响力。


  (一)借鉴大众文化的价值观宣传形式


  主流价值观的宣传一般采取主流文化的方式。“主流文化”主要是指由政府推动和主导的一种主流价值观,旨在凝聚国民共识并为国家发展提供可靠精神动力。而大众文化以其活泼的表现方式、工业化的制作手段以及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很快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流行音乐、电视电影、广告等大众传媒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尤其是当下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微博、微信的出现更加速了文化的多元化進程。如果借助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以流行的符号赋予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新的表现形式,以现代的技术手段给予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新的时代气息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学生创业教育中,通过《创业合伙人》《首席执行官》等创业励志电影教育、创设情景教育等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格化、形象化、具体化的角色和情景中,让学生在欢笑和泪水中增强核心价值感的认同。


  (二)淡化显性的意识形态宣传,采取隐性传播方式


  长期以来,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的教育采取的都是显性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时代,这种用直白的政治性语言,口号式的表达方式,主流媒体的权威发布以及学校的课程设计为主要渠道的传播方式越来越被受众所边缘化。学生对这种宣传方式始终存在着越来越强烈的反感情绪。因此,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大学生创业价值观教育时也应采取隐性的意识形态传播方式,这也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在学生的创业教育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镶嵌在项目活动中、案例教学中,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宣传话语主体向知识精英及同伴教育转换


  目前,传统的价值观宣传教育主要以党政机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而就此类的传播和宣传的话语体系而言,很多的宣传语言和当下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无法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对于正处于价值观建构期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正统的政治性的话语表达方式、命令式、自上而下的灌输方式与他们的个性特征和需要方式显得格格不入。对大多数人来说,知识分子似乎成为价值观宣传的天然主体。当下随着自媒体的飞速发展,学生对于媒体的选择也更趋向于多元化,像逻辑思维、晓松说等一系列知识精英的自媒体传播理念形式越来越受到当代大学生的喜爱。此外,同伴教育也越来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已经创业的学长学姐介绍自己的创业历程,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通过分享会、小组沙龙等形式的朋辈指引,潜移默化地激励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6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04.


  [2]张进辅.青少年价值观的特点:构想与分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85.


  [3]赵晓凯.青年创业价值观研究[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3.


  作者:陈静娴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