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俄罗斯文学经典中勇于追求幸福的女性形象
发布时间:2024-04-22 09:56  

  【摘要】:20世纪,俄罗斯经典文学中出现了许多勇于追求幸福的女性形象。尽管她们的人生际遇和追求幸福的结局各不相同,但她们都以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使俄罗斯文学熠熠生辉。本文将从中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女性形象,分析她们追求幸福的原因、过程及结果。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经典;追求幸福;女性形象


  前言


  从古至今,女性的命运始终牵动着一代又一代俄罗斯作家的神经。然而,在19世纪之前的俄罗斯文学中,敢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形象极其少见。从19世纪的普希金开始,优秀女性形象开始在俄罗斯文学中闪现。本文主要研究的对象是从20世纪开始的优秀女性形象,她们为作家笔下沉重阴郁的现实增添了生机和活力,也造就了一系列俄罗斯文学经典。


  一、《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玛格丽特


  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封建沙皇专制制度的结束,革命、战争、改革浪潮风起云涌,俄罗斯社会动荡不安,俄罗斯人,尤其是女性的思想,也不断从封建束缚中逐渐摆脱出来,她们不再只充当娇小姐、妻子、母亲等传统的家庭角色,而逐渐走向广阔的社会历史空间,开始担负起社会和历史责任。


  《大师与玛格丽特》是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作家呕心沥血用了12年时间、八易其稿才得以完成。小说于20世纪30年代脱稿,但由于遭到官方封杀,20世纪60年代才得以与苏联读者见面[1]。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敢爱敢根,蔑视一切社会道德规范,勇敢地掌握着自己的命运,是20世纪优秀女性代表之一。


  玛格丽特本身有着一个年轻有为、漂亮潇洒,且深爱着她的丈夫。可以说,玛格丽特享受着那个时代任何一个女人都梦寐以求的一切。然而,玛格丽特却不甘于这种生活,她的内心深处有股压抑的爱火——她期待真爱的来临,她的一生都在为自己的爱情努力。直到遇见大师,她才明白这是自己期待已久的爱人。虽然大师一贫如洗,但她还是全身心地投入了这段感情:在潮湿阴暗的地下室里鼓励大师写作,陪伴大师经历人生中的一切打击和不如意,最后为了拯救大师不惜与魔王签订协议成为魔女。


  小说的最后,玛格丽特对大师真诚的爱感动了魔王。在魔王的帮助下,她拯救了大师,惩罚了那些曾经打击和迫害大师的人,并与大师水远获得了心灵的宁静与和谐。无论是化为魔女还是恢复自我,玛格丽特始终对大师不离不弃。这份爱情是难得的,也是伟大的,正因为如此,玛格丽特成为了俄罗斯文学史上又一经典的女性形象。


  二、《静静的顿河》中的阿克西尼娅


  《静静的顿河》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花了14年时间(1926-1940)创作的长篇巨著。表面上看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阿克西尼娅是一个放荡的女人:她背着自己的丈夫斯捷潘与同村未婚小伙子葛利高里相爱;葛利高里上前线后,她又与地主家的少爷尤金纠缠不清。但是,如果了解一下阿克西尼娅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就会发现她放荡的表面现象下隐藏着一颗悲苦而不失反抗的心。


  阿克西尼娅从小就生活在“地狱”中:不仅家庭环境贫穷恶劣,而且还遭亲生父亲强暴。与斯捷潘结婚后的第二天,丈夫就因她曾经被父亲强暴的事实而毒打她,从此阿克西尼娅开始了长期受丈夫侮辱和家暴的婚姻生活[2]。面对肉体上的折磨和精神上的蹂躏,阿克西尼娅并没有逆来顺受,而是选择了反抗,这种反抗主要体现在她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上。因此,小说不止一次强调,她与葛利高里的爱情并不是淫荡,这种爱虽然超越了不正当关系,但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是对宗法观念提出的挑战,是肯定人的个性自由。为了强调阿克西尼娅与葛利高里之间的爱的真诚和狂热,作者几乎把他们之间所有的约会都安排在大自然繁盛生机的背景之下:在顿河畔,在麦田中,在草原上。


  不过,阿克西尼娅背叛葛利高里—事,的确不是追求幸福的结果,而是存在邪恶因素。所以,作者在描写阿克西尼娅的嘴唇、她的美丽和她的眼睛时,偶尔也用“有罪的这一词语。


  总之,阿克西尼娅在小说中不是一个纯洁忠贞的女人,但她无疑是一个勇边的、敢于追求幸福的女人。作家对阿克西尼娅也持有双重态度:一方面赞赏她面对生活时的实际态度、面对爱情时的激情和争取幸福的精神;另一方面也责怪阿克西尼娅在个人生活中有放荡之处。然而,要注意的是,阿克西尼娅的放荡行为并不是天性使然,而是那个时代以及残酷的战争造成的悲剧,是她不得不暂时向现实低头的结果。


  三、《日瓦戈医生》中的拉拉


  《日瓦戈医生》是帕斯捷尔纳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家因为该作品于195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拉拉是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她与男主人公日瓦戈的爱情故事是小说中最感人篇章。


  拉拉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爱和反抗恶魔的过程中挣扎。她16岁便被母亲的情人科马罗夫斯基“罪恶地变成了女人”,之后落入了科马罗夫斯基一手设计的“情欲陷阱”。乱伦的性爱使拉拉经历着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为了彻底救赎自己,拉拉选择向科马罗夫斯基开枪。这一枪是拉拉向恶魔的宣战,也是她追求幸福的第一声炮响。遇到巴沙后,尽管并不爱他,拉拉却急于嫁给了他。显然,拉拉与巴沙的婚姻,也是一段基于理智而非爱情的婚姻。比起爱人,巴沙更保帮她摆脱噩梦的救命绳索,而这根救命稻草最终也弃她而夫。拉拉为了寻找自己的丈夫而与日瓦戈相识于枪林弹雨的战场。生死之际的相遇也许更能滋生真正的爱情,然而两人最初都因为家庭的责任而理智地控制住了内心的爱火[3]。当第二次为了逃避革命的混乱而邂逅于寂寥的瓦雷金诺时,两人都认为是命运使然,于是一起在乱世的夹缝中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然而,革命的战火强行将相恋的爱人拆散,这未尝不是对他们的情感考验。所以,当日瓦戈憋着最后一口气回到拉拉的身边时,两人决定此生永远不再分开。然而,命运在垂青他们的同时似乎总有恶魔追随着他们,科马罗夫斯基骗走了拉拉。不过,善于反抗的拉拉,即使肉体可以被恶魔占有,精神总是伴随着深爱的恋人。正因为这样,她最终克服重重困难带着孩子来到恋人的尸体旁,她的心将与恋人的灵魂一起自由徜徉。


  与前面两位女性相比,拉拉的情感历程更为复杂。然而拉拉身上天生有一种不轻易服从社会的摆布、面对权势不卑不亢、面对误解和冷漠毫不畏惧的高贵品质,正是这些品质打动了日瓦戈。


  结语


  古往今来,女人都是一个弱势群体,常常是男性的附属品、社会的配角及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然而,俄罗斯文学中却出现了一系列敢于反抗、敢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形象。这些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形象构成了俄罗斯文学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尽管她们追求幸福的历程多以悲剧收场,但她们身上散发的独特魅力、她们内心深处的坚强和勇敢,使她们成为俄罗斯女性优良传统和性格的承载者和传承者。正是有了她们这些璀璨的星星,俄罗斯文学的天空才如此神秘动人。


  参考文献:


  [1]张旖旎.《大卫·科波菲尔》中的女性形象解读[J].文学教育,2016(6):90-94.


  [2]安奇贤.《诗经》“女性”研究综述[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5):44-46.


  [3]龚艳丽.家园何在——方方小说女性命运的风筝意味[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05):66-68.


  作者:王玥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很牛学术网 联系我们 文献下载器
返回顶部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