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限制我国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原因
(一)煤炭的回采率低,导致能源浪费,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煤炭作为一种大众性燃料,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和影响非常巨大,但是目前来看,它又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且目前很难被完全替代,这就标志着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想实施,其利用率就显得格外重要。从产量上看,我国是煤炭能源大国,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人均煤炭占有量仅有不到150吨,平均水平和世界范围比没有优势可言。因此煤炭是否能够高效利用煤炭资源,决定着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败。目前,我国煤炭平均回采率大约数字是30%,相当于采2000斤扔4000斤。由于开采方法的脱轨落伍、机械化水平滞后导致了煤炭回采率低下。目前,很多小型的煤矿企业仍然为了追逐自身的效益,不遗余力地采用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在开采的过程中盲目而自私自利,以消耗大量的资源换来企业效益的暴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客观地造成了能源资源的浪费。
(二)“老一套”的管理方式与体制缺不科学
不可否认,煤炭企业大多都拥有自身的管理方法和技巧,在具体管理实施过程中,都会地把本身以往的成功经验作为主要参考原因,并将其体制化。但社会状况经济形势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激烈,这要求企业管理要有不断的老一套的管理经验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模式,尤其是在没有正确的基本理论支持下,许多企业管理都具有片面性和短视行为。现在很多煤炭企业仍然我行我素,控制成本,其管理体制没有体现出数字化、量化的考核模式,而是为所欲为,利益第一。这样的话,使得一些企业缺乏统一的、科学一体化的管理体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前进道路,这样下来,企业一定会出现管理混乱,业绩下滑,市场低迷。
(三)煤炭价格持续下滑
煤炭价格时影响煤炭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国前些年出现产能过剩现象,煤炭企业盲目扩张,肆意大面积地开发,导致大量煤炭积压,价格严重下跌,不可控制,库存量也相应地是大幅度增加。由于市场疲软,导致资金链断裂,很多企业出现了亏损,当然,这和煤矿企业对市场的预判不足也有很大的关联。所以,很多企业也逐渐走下神坛,直至消亡。
二、对煤炭发展必须要采取的一些举措和策略
(一)政府和地区加大执法力度
对于有煤炭资源分布的地区政府,首先要必须遵照国家方面关于煤炭资源方面的总体部署,要把起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根植于内心深处,要清晰经济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因此当地政府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国家颁布的法令进行一定的完善和配合,当然,这需要相关人员对政策的解读要深刻。所以我们常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就是这样的简单道理。之后这些相关的政策加之和企业自身的融合才会更适合当地煤炭资源的发展。同时还要推行一些比较合理的扶持方案,给当地的煤炭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甚至是财政方面的支持,在管理方面也要帮助煤炭企业提升组织管理协调方面的能力。当然,政府部门应该对煤炭企业进行一个非常严肃的管控,要赏罚分明,有原则。一旦发现企业存在存在违法行为一定要进行严厉惩处,不能纵容。其次要保证企业在开采资源时必须要按照规章制度合法合理地去作业,这样就可以从宏观层面上降低了煤炭资源的浪费程度,也从侧面能提高煤炭资源的最大利用率。这些工作做好之后,我国的煤炭资源就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将一发不可收拾,前途一片光明。
(二)加大煤炭的再加工和研发,循环经济建设必须要提升
提速建设洗煤行业,生产能力和选择能力也要有提高,要在延伸煤炭品种的基础之上,把经济效益搞上去,必须要盘活。同时要大力发展煤炭清洗、火电、建材循环产业链,煤炭的洗选加工,煤泥混合处理等工作,并把煤矸石用于发电的细节做好落实、努力适当拓展资源利用,把煤炭循环经济建设工作提升到一个新台阶。
(三)推动煤矿资源重组,加快大型煤炭企业、煤炭基地建设
在解决煤炭发展困境的问题时,我们不能因小失大,小问题更要细心解决。因为小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就可能产生大问题。要充分利用好政府下达的指令与政策思路。通过政企结合,来走出一条新路子。可以通过重组或控股或收购等方式对小煤矿进行“手术”。通过有效管理,让企业回归到一个正常的轨迹当中来。也进而提升媒体行业整个大环境。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煤炭资源一方面很重要,形式很紧张,另一个方面,我们也看到,媒体企业要想突破目前的举步维艰的状态,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我们目前已经面临困境,因此,我们要全身心去理智地进行思考。一是为了我们现有的环境,长远一点说,更是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作为公民,我个人意见是一定要节约资源,不能浪费,同时也要有环保意识。其次,我个人觉得煤炭资源一定要深度利用,对其“价值”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对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因此,我们现在就应该从自己做起,用可持续发展眼光来看待煤炭资源。
友情链接: |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联系方式:电子邮件:1053406363@qq.com 豫ICP备2023024751号-1 |